APP下载

论英国国王理查三世的形象变迁
——历史学家和莎士比亚《理查三世》的影响

2017-03-0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三世莎士比亚

张 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论英国国王理查三世的形象变迁
——历史学家和莎士比亚《理查三世》的影响

张 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历史上的英国国王理查三世在位只有短短两年时间,是位开明的君主。可是他去世后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变成了谋权篡位的野心家,人神共愤的暴君。本文从莎士比亚剧本《理查三世》创作的资料来源,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的刻画探讨了理查三世的形象变化,并得出了他从历史上受人尊敬的国王到成为暴君的原因。

理查三世;暴君;编年史;都铎神话;道德剧

理查三世(英格兰国王 1452,10—1485,8),英文称呼 Richard III,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出生于英格兰。1483年,理查三世(Richard III)登上王位,此时正值“金雀花王朝” 内部两个旁系约克(York)家族和兰开斯特(Lancaster)家族为争夺王位而互相征战——史称“玫瑰战争” 的动荡时期。不过,他的统治仅仅持续两年(1483-1485),便被卷土重来的兰开斯特家族推翻。1485年8月波斯沃(Bosworth)平原一役,由于部下威廉·斯坦利叛变,理查三世被亨利·都铎击退,兵败身亡。理查三世在位期间成就斐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和保释制度,援助大学、教堂,建立北方议会等,在当时的地区享有广泛的爱戴。他去世后遗骨失踪。2012年,由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理查德·巴克雷带领的一个考古队通过地图索源法和钻地雷达技术,最终确定了一个市政停车场就是史书记载中埋葬理查三世的方济会教堂的地点。2015年3月22日,装有理查三世遗骸的棺椁穿过莱斯特郡的乡村地区,抵达博斯沃思(理查三世的战败之地)。车队两旁人群簇拥,现场鸣放21响礼炮,以表达对王室的敬意。2015年3月26日理查三世在莱斯特大教堂下葬。英国国王理查三世战死530年后遗骸被重新安葬。(http://baike.baidu.com/item/)

理查执政时间虽短,但他作为一代暴君的形象却深入人心,传闻其杀害侄子爱德华五世而即位(英国史学界至今对“塔中王子”的下落存争议,无定论说明理查是元凶)。在莎翁名剧《理查三世》中,理查被描述成一个跛足驼背的君王:为肃清登基的阻碍,无情地谋杀了兄长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儿子——年仅12岁爱德华五世和9岁的理查。这一故事也因法国学院派画家H·保罗·德拉罗什所画的《塔中王子》而广为世人所知。然而,由于莎士比亚的写作素材大多出自理查三世的继任者亨利七世的史官,一些历史学家坚持,其中很大一部分描述有失公允,真实性存疑待考。(http://baike.baidu.com/item/)本文将从莎士比亚剧本《理查三世》创作的资料来源、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的刻画来讨论理查三世的形象变化,即他从历史上受人尊敬的国王成为人神共愤的暴君的原因。莎士比亚刻画理查三世为暴君的原因可从写作历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早期英国有关理查三世编年史;(2)都铎神话;(3)道德剧影响。

一、早期英国有关理查三世编年史

早期历史中对理查三世的记载极大影响了莎士比亚在剧中对理查形象的处理,莎士比亚历史剧作覆盖了英国近三百年的历史,他在创作历史人物时,不是靠想象编造的,莎士比亚学者乔治·丘吉尔称“莎士比亚了解和创作的理查是个流传了上百年的神话” (Churchill, G.B:1976,2)。在乔治·丘吉尔撰写的《从理查三世到莎士比亚》一书中,人们可以看出这个传说是从亨利七世统治时期就开始了。兰开斯特家族雇佣编年史学者写了争夺王冠而开始的内战,其中有两人来自国外。他们极力美化皇家赞助人。学者约翰·罗斯认为,“亨利七世有着天使般的面容,极易获得看过他的人们的爱戴。而理查则是一个生性残忍,丑陋的畸形人,伪基督徒”(Churchill, G.B:1976 ,50)。另一编年史学者普拉德·安德烈撰写了《亨利七世的历史》。普拉德是亚瑟王子的私人教师,也是皇家编年史者。在他的书中,理查和亨利七世两人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乔治·丘吉尔曾评论到:“随着安德烈的叙述, 理查传说又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他的叙述不是历史 ,而是两个人物肖像,一个代表黑暗,一个代表光明: 黑暗的理查和天使般的里士满。理查不仅仅是个暴君,篡位者和谋杀犯,他还是个怪兽,从出生就享受血腥的勾当,是被魔鬼选中的屠夫,因为他的天性适合实行谋杀” (Churchill, G.B:1976 ,64)。除了这两位编年史学者外,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理查三世传记》对理查传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莫尔在书中对内战以及理查本人和他的性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中国学者李凯平指出:“托马斯·莫尔在《理查三世传记》中不惜违背尊重史实这一基本史学原则,创造性地塑造了传主阴险狡诈的人物形象。传者通过构建二元对立并借助基督教文化符码,揭示种种表面现象背后的传主本质,成功塑造了传主的暴君形象,以此服务于道德教化的根本目的。” ( 李凯平,2011:70) 他还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传记的特点,“即传记不再以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成就为主,而对人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传记开始注重以轶事和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伟大的人物。传记作家模仿古典作家揭露人物伪装下隐藏的阴险狡诈本质,即采用“阴谋论视角”将邪恶的宫廷政治解读为“‘个人在嫉妒、恶毒、恐惧的驱使下通过派系斗争追求个人利益’,并为‘阴险、嗜血、偏执、腐败’的人所主导他成功抓住传主复杂性格中最突出的核心要素,即虚伪的人物性格,他不仅描述传主的外貌,还揭示其性情和心理:“五短身材,四肢畸形,驼背,左肩比右肩高出一大截,外貌丑陋……他恶毒、暴躁、妒忌心强,而且在出生之前就性格乖张……他吝啬、城府很深,是个伪君子:外貌丑陋,内心孤傲;对内心憎恶的人装出友好姿态,愿意亲吻他打算干掉的人;他冷酷无情……朋友和敌人对他没有区别:当他野心与日俱增时,他不惜除掉任何阻碍其目的的人。’” ( 李凯平,2011:70)

从莫尔爵士开始,理查变成了一个“驼背的”怪兽。这个形象代代相传,托马斯·莫尔之后,还有波利多尔·维吉尔、爱德华·霍尔、拉斐尔·霍林谢德这些学者编写了理查的历史。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将这个传说向前推进。据记载,莎士比亚曾大量使用了拉斐尔·霍林谢德的编年史。就这样,从罗斯、安德烈、莫尔、维吉尔、霍尔、霍林谢德,理查形象开始了形成、发展到最后定型的阶段。最后,人们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演出读到和看到了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暴君理查。

二、都铎神话

都铎神话在英国历史、历史编撰学和文学方面是一个传统,它反映了15世纪(包括玫瑰战争时期)的英国是一个无政府状态和血腥的黑暗年代。该神话为政治服务,目的为了宣扬16世纪都铎统治黄金年代的和平、法制、秩序和繁荣。(译自维基百科)

国王理查的传记和都铎神话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莎士比亚时代早期,历史写作中有许多超自然的元素,人们利用这些元素来解释国王们的命运。在亨利七世继位后(登基)都铎神话形成了。根据蒂利亚德教授的说法,当时王室鼓励历史学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撰写历史,这样可以证明亨利登基的合法性和都铎王朝的建立顺理成章。“亨利有两点特别的理由来树立神话:第一,他和约克(York)家族女继承人的婚姻让两个家族联合起来是上天的安排, 更是历史发展的有机部分,是众望所归,皆大欢喜的结果。第二,通过他的爱尔兰血统, 亨利有正当的理由继承王位,他既不需要自己是兰开斯特家族的后裔,也不需要与约克(York)家族女继承人的婚姻这些因素”(Tillyard:1986 ,36 )按照这些政治主题进行宣传的历史学家都是文中所提到的,如罗斯、安德烈、莫尔、维吉尔、霍尔、霍林谢德,等等。

普拉德·安德烈撰写了关于亨利七世的历史。在他的书中,上帝的旨意在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神预言亨利会是未来的国王,他会作为神的使者被派回人间来惩罚理查,将人们从压迫和暴政中拯救出来。莫尔爵士在他的著作《理查三世传记》刻画了一个很糟糕的理查。著名学者摩斯利指出“显而易见,莫尔是都铎王朝诚实的仆人。他在写作中极力展示在多年政治动荡不安,内战频繁之后,上帝是如何用他的宽恕之手安排了都铎的统治”(Moseley:1989,34)。书中的理查则被形容为魔鬼国王;他虚伪,受野心的驱使去占有他没有资格获得的王位。而学者波利多尔·维吉尔在到达英格兰几年后就开始了整个英国历史的写作。在蒂利亚德教授看来,维吉尔对英国历史走向的原因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种模式,那就是“在历史写作中展示上帝逐步揭露和惩罚罪恶,直到由都铎王朝恢复社会的繁荣,民族的兴旺,这样来显示上帝的公正”(Kelly:1970 ,10 )。霍尔及霍林谢德在写作中大量采用了波利多尔·维吉尔的材料,尤其关于因果说。霍尔将历史事件放在道德和充满戏剧效果的强光下。他写了一本书,长长的书名表明了对都铎王朝的支持:约克和兰开斯特两个名门贵族结合开始了王子亨利八世国王的当政期;他是不容置疑的家族之花朵和继承者。

当莎士比亚为历史剧选择素材时,他遵循了按当时特殊的情况下所写的历史。那些编年史里含有大量的有关都铎王朝的政治宣传。在剧本《理查三世》中,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神的惩罚以及都铎神话的神圣正义对莎士比亚的影响。尤其在第五幕最后一场,在波斯沃战役中,理查遭到大臣们的众叛亲离,他们加入亨利的军队。在神的庇护下,亨利大获全胜。在胜利后的演说中,他宣布:

赞美上帝和你们的战绩,胜利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战胜了,吃人的野兽已经死了。[第五幕,第五场1-3]

……

如今两家王室的正统后裔,

里士满与伊丽莎白,

凭着神旨,互联姻缘。[第五幕,第五场29-31]

在多年的战争之后,依靠神的帮助,王冠终于回到兰开斯特家族中。

三、道德剧影响

莎士比亚除了受到理查传说、都铎神话影响外,道德剧也影响了他在剧中对理查形象的塑造。道德剧在莎士比亚时代非常流行。在库登主编的《文学词汇词典》一书中,道德剧的定义为“本质上,道德剧就是人们心中善与恶斗争的戏剧化体现 ” (Cuddon:1977,394)在人们表演道德剧时,剧中总有几个人扮演善与恶的角色,邪恶的角色是魔鬼的象征,他坏事做绝,恶贯满盈,而且还为此得意洋洋。当人们回到剧中观察理查这个角色时, 我们可以看见他无情地策划了其兄长的死亡, 诛杀大臣,谋害两个小王子,在此同时自得其乐,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这样人们很容易将他与道德剧里的恶棍联系起来。恶棍(villain)是小说、戏剧等中的反面人物; 库登将其定为:“故事中的坏人, 在重要和特别的语境下, 是一个剧中的邪恶计划的策划人,在伊丽莎白和雅各宾悲剧中的恶棍体现为魔鬼化身”(Cuddon:1977 ,729)。在博尔迪克编写的《简明牛津文学词汇字典》中,恶人被定义为“故事或戏剧里的大坏蛋,是与主角相对应的反面角色。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是主角,比如莎士比亚剧本《理查三世》” (Baldick:1990,239)。

在《理查三世》剧本中,莎士比亚精心塑造了理查这个反面角色以及说明了理查为何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恶棍的动机。在第一幕第一场,理查刚一出现,就开始抱怨自己的畸形身材“天生我一幅畸形陋样”[第一幕第一场,19]。从战场上得胜归来的他没有丝毫的喜悦,倒像一个路人和旁观者,他并没有为家族的胜利和国家的和平感到高兴。他鄙视宫廷的欢乐气氛,他觉得既然自己没有机会赢得女人的芳心,那就“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许” [第一幕第一场30]。初看起来他的郁郁不得志,想干坏事的动机是由于自身残疾被他人嘲笑,感到耻辱引发的。他是位战士,在战争中长大成人,只有在战场才有机会成为战胜敌人,视死如归的英雄,并可由此消磨时光。可是当我们进一步细读剧本时,就可以发觉理查仅仅是拿身体缺陷当借口,来进行后面的罪恶行径。在第一幕第一场,理查居然当着亨利国王流血的遗体向安求婚。理查就是杀死国王和他的儿子——安的丈夫的元凶。安那时痛恨理查到了极点。可是理查凭着他的花言巧语和虚伪,终于说服安答应了他的求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他丑陋不堪,还是擅长谈情说爱的。由此可以看出理查成为恶棍的动机源于他自身的邪恶本性。

英国政治家,作家托马斯·惠特利(1726——1772)指出“他身体的残疾暗示了他精神的,心智的残缺不全。”(Whitely: 1970)。是野心驱使理查去窃取权力和王位。理查是个冷静的谋划者,他采取的第一步行动就是除掉哥哥克莱伦斯。他不爱任何人,但他总是带上爱的假面具。他自言自语“我这里已设下圈套,搬弄些是非,用尽醉酒狂言,诽谤”[第一幕第一场3]。理查利用国王的迷信心理将哥哥送进了监狱。在此同时,他当着哥哥的面表现出一个有爱心的弟弟模样。克莱伦斯完全上当受骗。他刚离开,理查便忍不住为他自己的奸诈和两面三刀倍感有趣。他嘲弄哥哥“去吧,走上你那万劫不复的路吧,单纯的克莱伦斯!”[第一幕第一场117-119]。

随着国王的去世,接着克莱伦斯死于理查的命令,理查开始操纵宫廷里的大臣们。他将王后的同党李维斯、格雷和凡高送上了绞刑架,然后他利用其他的支持者当工具。当这些人没有利用价值后,理查马上驱除和杀掉他们。哈斯丁斯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他一直是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从来没有意识到和理查站在一起的危险。当大臣凯驰比出卖了哈斯丁斯,讲述了他不同意理查任国王后,他的生命就此终止。在讨论为王子加冕事宜上,理查冲进议事大厅怒气冲天,大声指责王后、哈斯丁斯和肖夫人利用巫术将自己弄残。在哈斯丁斯惊愕不已时,理查用了一句简单的命令将他处死:“叛徒,砍下他的头来。”(第三幕,第四场75)。可笑的是,理查看见哈斯丁斯被砍下的脑袋后,居然掉下了几滴虚伪的眼泪。

“我对这个人一向喜爱,

不能不为他一哭”

[第三幕,第五场24]。

理查从不忘记在人前表演来欺骗大众。他是野心家,阴谋篡位者和屠夫。在白金汉公爵的帮助下,依靠操纵伦敦市民,理查登上了王位。就在他成功地戴上王冠时,他计划将已被他关在伦敦塔里两个小王子处死,他指责小王子是私生子。抵达权利高峰的他再也不需要装成圣人了,他扯下虚伪的面纱,直接对白金汉公爵说“我要那私生子死 ”[第四幕,第二场18]。理查令人发指的残酷连他坚定的支持者白金汉公爵也被吓得目瞪口呆,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理查对白金汉公爵的犹豫不决很不耐烦,他直接让泰瑞尔马上处死小王子。从伦敦塔行刑返回的泰瑞尔意识到了自己的残暴,他充满了懊悔,良心受到了折磨。在痛苦中,他呻吟道:

“一桩血腥的暴行已经完成;

真是这片国土之上

还未见过的一件罪大恶极的惨案。”

[第四幕,第三场1-3]。

但理查对这桩血腥的罪行没有丝毫的不安,他既不同情也没有怜悯。相反,他兴高采烈,还嘲弄自己的侄儿:

“爱德华的两个儿子睡进了亚伯拉罕的怀抱里”

[第四幕,第三场38]。

虽然理查经常深藏不露,从不表现自己的得意劲,还是有人能看透他的本性并诅咒他。玛格丽特皇后就常常提醒人们远离理查。她怒骂理查:

“你是一个打了鬼印,流产下来的掘土猪!

你在出胎时早已注定要永远做

天地造化的贱种

地狱的产儿!”

[第一幕,第三场228-230]。

他的母后谴责他:

“你来到人世间为我造成了人间地狱。

你一出生,就让我背上了痛苦的重担;

孩提时你暴躁倔强;

入学后你更加凶狠粗野;

血气方刚的时日你大胆妄为;

成年后又变得骄横,险诈,恶毒;”

[第四幕,第四场168-173]

从对莎士比亚剧本写作讨论中,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即理查是个地地道道的暴君。历史上那些编年史学者为了政治和道德说教的目的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恶棍。在亨利七世鼓动下的都铎王朝神话将他定位为魔鬼形象。受到编年史、都铎王朝神话和道德剧影响的莎士比亚进一步将理查德形象塑造成邪恶的妖魔。在剧中理查不停地进行谋杀,他先除掉了哥哥克莱伦斯,又杀掉两位幼小的天真无辜的王子。他不断清除异己,给妨碍他的人带来死亡和毁灭,最后是自取灭亡。他对自己的邪恶行为不但没有悔过之意,相反还自得其乐。在剧中他还是一位英雄,一位勇士,靠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王位。在战场上一直奋战到最后一刻。不愧为一代枭雄。历史剧是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剧本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戏剧至今都在上演。在《理查三世》这部戏中,他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对理查在历史上的负面声誉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莎士比亚全集(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李凯平.《国王理查三世史》中暴君形象的文化表征[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3]张沛.孙景尧先生周年祭纪念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8).

[4]韦春晓. 理想反派:早期近代历史和文学作品中了理查三世[D]. 复旦大学,2011.9.

[5]Shakespeare, William. Richard Ⅲ[M]. ed Cambridge,1954.

[6]Churchill, G.B. Richard III up to Shakespeare Alan Sutton Rowman amp; Littlefied 1976.

[7]Tillyard, E.M.W. Shakespeare’s History Plays Penguin Books,1986.

[8]Kelly, H.A. Divine Providence in the England of Shakespeare’s Histo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9]Cuddon, J.A. Ed.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1977.

[10]Baldick, C. Ed.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1]Little, William. 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Third Edition,1956.

[12]Whitely, Thomas Remarks on Some of the Characters of Shakespeare [M]. Taylor amp;Francis Ltd. London,1970:5.

[13]More, Thomas. The History of King Richard, the Third [M]. Ed. George M. Loga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5.

责任编辑:彭雷生

On the Changes of Image of Richard Ⅲ—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Shakespearian PlayRichardⅢ

ZHANG 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The English King Richard Ⅲ was on the throne for only two year and was respected as an enlightened king in history. However, his image evolved into that of an ambitious schemer and a villain after his death. This article has traced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his image from the sources in which Shakespeare drew,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 in the play.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chronicles, Tudor myth and the play helped form the stereotyped image.

Richard Ⅲ; villain; chronicles; Tudor myth; morality drama

2017-08-02

张 俊(196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I106.3

A

1674-344X(2017)10-0007-05

猜你喜欢

三世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去流浪,去换成长——三生三世,片片茯茶入水流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 仙侠奇缘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三生三世(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题曲)
英国理查三世国王的“复活”
《解人颐》与“李家”的三世书缘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