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隐喻机制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功用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

2017-03-09郜严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连贯隐喻语篇

郜严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探寻隐喻机制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功用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

郜严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认知语言学和系统理论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到在大学英语的语篇教学中。隐喻对语篇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词汇扩展,语篇连贯,语篇评价。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例,分析了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机制。

隐喻; 语篇教学; 词汇; 连贯; 评价

提到隐喻,许多人仅仅知道它是一种修辞手法,能为语言增色添彩,使语言生动、新奇和简练,是语言的装饰点缀品。其实,现今对隐喻的研究早已超出修辞学范围,学者们从不同学科和角度探索隐喻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机制。隐喻这种语言现象,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语篇。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以语篇为主导,大学英语教学一般也是以语篇为基础,训练学生的语言及思辨能力。探寻隐喻在语篇中作用机制是为了提升大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分析隐喻机制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功用。

一、关于隐喻的理论梳理

1.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是Lakoff,他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通常是人类认知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是一种认知方式。人们在生活中一般习惯借助他们所熟悉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或概念来认识抽象的,模糊的,陌生的,无形的事物和概念,自然形成了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络,这就是隐喻的认知方式。[1]

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建立的基础,概念隐喻又是形成语言的基础。“概念隐喻”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它不同于作为修辞格中的隐喻。概念隐喻本身可能不是具体的语言表达,它可能是对语言的高度抽象,通过这种抽象,它能制约语言的表达。比如,我们可以说she’s feeling up./ He is in high spirits./ His excitement grows./ My enthusiasm rose. … 等等,这一系列类似表达都基于一个概念隐喻:Happy is up。[2]

此外,概念隐喻还具有使语篇连贯功能。Lakoff amp; Johnson指出并阐释了隐喻具有连贯功能。[3]国内学者冯晓虎认为,在概念的层次上才能实现篇章连贯,而隐喻是一种概念,所以它能够具有连贯语篇的功能。[4]

2.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隐喻具有社会性,能反映意识形态

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Halliday指出,语言具有多重功能,它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表达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动机、态度等。说话者表达自己的态度、判断,并希望以此对听话者的态度行为产生影响。[5]态度即评价。作者传达态度的载体是语篇,而语篇中一般有多种评价性手段,并表现在各个层面上。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对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的理解,人们容易接受隐喻的认知性,常常忽略隐喻具有反映和建构现实的功能。实际上,Lakoff曾说过,“从认知角度看语言包括从社会角度看语言。”[6]作为认知方式的隐喻,发展并运用于人类互动之中,具有人际意义和社会性。“一种文化最基本概念即隐喻结构与这种文化最基本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我们的价值观并非孤岛,它形成并发展于与我们的隐喻概念系统相符合的系统之中。”(Lakoffamp;Johnson, 1980: 22) 。隐喻反映意识形态,或者说,隐喻即为意识形态。它体现讲话者的态度,隐喻是语篇的一种评价手段。

二、隐喻机制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功用探析

概念隐喻是对语言现象的抽象,这一理论能帮助我们把零散的语言现象组织起来,对词汇层面的学习和教学有积极意义。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为我们开启在语言和逻辑层面分析和掌握语篇连贯的新方法。而通过隐喻的评价功能,我们能够了解到语篇作者的价值观、态度和意图,这有利于深度分析语篇,客观理性评价作品作者,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1.隐喻的词汇扩展功能能够提高语篇中的词汇教学效率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是词义变化扩展的重要理据,在词义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计显示,英语中约70%的多义词的词义要么就是隐喻,要么来自隐喻,所以隐喻化是词的多义性主要成因。利特莫说:“因新的语义场而导致的词汇空缺可以用隐喻过程(metaphoric processes)来填补,这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核心。”[7]

隐喻的词汇扩展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个词的词义扩展,即词的多义性;二是基于同一概念隐喻的词汇群的扩展。针对语篇中的词汇,教学中要利用隐喻扩展词汇的两种方式,给学生讲明隐喻扩展词汇的过程,带领学生从这个角度了解词汇的源起与发展,以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持久的记忆词汇。

例如,词汇 siren 本意是“塞壬女妖”,是它的原始义项,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她们是一群利用动听的歌声诱惑水手进入危险地带的女妖。这个词汇是个多义词,其他的词义都是由这个本意通过隐喻引申发展出来,只不过有些词义已经看不出来有隐喻色彩,而有些还有鲜明的隐喻特征。Siren的其它词义为“警笛;汽笛;迷人但危险的女人”; 做动词为“引诱”。其中“汽笛;警笛” 取其声音响亮而辽远。

再以head 一词为例,在CALD(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辞典给head 列出的众多名词义项中,我们只选择2 个来分析:(1)the part of the body above the neck that contains the eyes, nose, mouth and the brain.(头,头部)(2)the larger end of a nail, hammer, etc.(钉子或锤子的大的一头)。义项(1)自然称为head 的原始义项。再看义项(2),义项(2)与本意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属于隐喻性的思维模式,因为其中把人的头映射到了实体钉子和锤子上,这是两种不同域之间的映射。类似这样的词汇在全新版大学英语中有许多,比如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镜架),teeth of a comb(梳齿),lip of a cup(杯口),eye of a needle(针眼),neck of a bottle(瓶颈)中,bridge, teeth, lip,eye,neck都是比喻用法,它们和本体之间形状类似。从而这些词具有了多种意义。词汇的这种扩展方式,需要教师抓住典型的词汇,适时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词汇扩展的另一种方式是同一概念隐喻发展起来的词汇群。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多给学生讲解这方面的词汇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以方位词up和down为例,前文提到的概念隐喻 Happy is up.(快乐是上)和 Sad is down(悲伤是下)中,向下的方向表示悲哀和沮丧,向上的方向表示愉快和活力。所以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Cheer up!”,“I’m feeling up today.”,“Let me down”。此外up方位词从空间域“更高”向数量域的转换就赋予up“更多”的含义, down则有了“更少”的含义,例如:“His salary climbed up this year”. “The sound is dying down. ”“Can you quieten the children down?”。方位词up和down还可映射到生命、健康和知觉上。下列词汇:“wake up”,“stay up”,“sit up late”,“get up” “I’m up already”,“As to his health, he’s way up there.” “He came down with the flu.” 这种映射是源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人在醒着,或健康的时候,身体是直立的,而睡眠、生病、死去的时候,则是躺着的。

又如,在学习dull 一词的时,教师不妨借助 “Intelligence is light”这一概念隐喻。把基于此概念隐喻的词汇群集纳在一起,供学生对比学习。bright、 brilliant、 shine、 dazzling、 dull,flash这组词汇其原始义项为“光亮”,且隐喻含义都与“智慧”相关。学生了解到这些,不仅容易记住这些词汇的各种义项, 还能在阅读中猜词、推词。比如看到“They might get flashes of inspiration listening to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lthough I am very bad in history and computers, my teacher says I shine in music class.”这个句子,相信学生很快就能猜出flash 和shine 在句子中的含义。

如果学生从隐喻的角度学习掌握了词汇的隐喻意义、掌握了英语的概念系统,那么他们就容易理解和产生地道的英语。概念隐喻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学习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的有效途径。

2.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能够提高学生对语篇内容结构的逻辑分析力

语篇连贯是语篇的无形脉络,是指语义上的连贯,即运用逻辑推理实现语义连接,包括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显性连贯一般是指使用转换词语(transitional terms)实现连贯,隐性连贯指通过内在逻辑实现语篇的连贯。[8]以李荫华主编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中的几篇课文为例,分析隐喻如何实现语篇连贯。[9]

以第三册Unit3 Text A为例。语篇标题“The land of the Lock”(锁之国)就是实体隐喻,“锁之国”用“实体的锁”隐喻人们的“精神枷锁”。作为标题的隐喻自然成为整个篇章的主题隐喻,统领全文。

文章从实体锁谈开,作者先聚焦于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在美国家庭里,锁的发展进程是这样的:从过去人们 on the latch 到 dead-bolt locks, security chains, trip wires, steel bars, 乃至 security force, guard company,以及insurance company. 从具体的物质锁演变到抽象的保障安全的组织,家庭中的“锁”越来越高级。接着作者由家庭放眼整个社会,大中型公司,飞机场,街区邻里,商人等等处处都是各种防范措施,各种升级设备,“锁之国”的标题名副其实。苗兴伟、廖美珍认为:隐喻扩展能够在语篇中形成词汇网络,这些在一个概念域的词汇在一个系统里,互相衔接,从而提高了语篇的连贯性。[10]在“锁”这个概念系统里的一系列词汇,很好地实现了语篇的衔接连贯。

尽管行文至此,作为主题隐喻的锁还停留在实体层面,但学生已经不难推导出下文的内容。“We trust no one.”/ “We are fearful, and so we devise ways to lock the fear out. ”/ “We became prisoners of ourselves.”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这几个简单的句子揭示了“锁”的深层隐喻为“人们互不信任的精神枷锁”。结尾点明主旨,锁的隐喻贯穿文章始终。

可见,概念隐喻在该语篇的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主体隐喻,就抓住了作者行文思路和文章的主体脉络,而隐喻关键词复现次数多,是语篇连贯的显性方式;概念隐喻的系统性是该文的隐性连贯方式。主题隐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隐喻,所有隐喻的互动发展形成了隐喻语境,共同实现语篇连贯。

再以第一册Unit 4 Text A 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为例,该文共分两部分,一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Tony美国梦的实现过程。另一部分是作者点明主旨的议论,第二部分作者运用了几个实体隐喻,把Tony的美国梦的过程做了概括和升华。这些隐喻是怎样实现全文连贯的呢?Tony did not begin on the bottom rung of the ladder. He began in the basement. Tony’s affairs were tiny; the greatest industrialists affairs were giant. The only difference was where you put the decimal point. “the bottom rung of the ladder”“the basement”这些实体隐喻是对第一部分有关Tony的事实信息的高度凝练概括。呼应第一部分这些具体事实:Tony来自意大利的山区农民,又矮又瘦,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会说英语,没有技能等等。这两个实体隐喻不仅总结前文,还为作者点明主旨服务。 “the balance sheets”(资产负债表)“the decimal point”(小数点) 这也是两个实体隐喻,“the balance sheets”资产负债表暗合着前段所概括的美国梦的精神实质:vision, determination, self-control, optimism, self-respectd 等。Tony具备和大工业家一样的精神品质。他们的差别是在于 “where you put the decimal point”隐喻他们取得的成就的差别。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以上几个实体隐喻既照应前文,而且点明了主旨,达到了整篇文章的文气贯通。

可见,隐喻机制是语篇连贯的纽带,在语篇中以或显或隐的方式实现语篇的深层连贯。在语篇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的隐喻概念,就能引导学生理顺语篇行文脉络及逻辑的关联性,还能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快速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

3.隐喻的语篇评价功能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隐喻评价功能的研究为我们的语篇教学提供理论借鉴。“隐喻能反映意识形态”,“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表达讲话人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11]在阅读中辨别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助于读者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这既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其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包含隐喻的词汇和表达,引导学生捕捉作者态度,情感,观点甚至是价值观。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5 Text A为例。文章的标题是一道选择题:“Work to Live or Live to Work”。作者有没有自己的倾向性呢?看看文章第一段:He worked himself to death, finally and precisely, at 3:00A.M. Sunday morning. “Work”一词,本义是“工作”,在文章中指“他使自己劳累致死”,这个义项是隐喻扩展的结果。文章开篇就展示了一个“work to death”的悲剧。 由此,聪明的读者是不是能捕捉到作者的态度。句子后半部分有两个副词和一个介词短语,两个副词用逗号和前后句子隔开,是有深意的。Finally说明前面的结果早被预料到,只是结果到底来了。Precisely既呼应其后的3:00A.M这一精确的时间,又暗示对“累死”这一结果预料的准确性,还可以理解为公司制度的精确性甚至能够从公司人死亡上反应出来。“at 3:00A.M. Sunday morning.” 这个时间反衬死亡的非正常性。凌晨三点正是人们酣然入梦的时候,周日早晨不正是休息时间吗?这个时候累死非常不合情理。文章开篇这一小段蕴含着丰富的隐喻,透过貌似客观的记录,作者的态度、评价以及作者的观点很明朗了。生命中只有工作 “live to work”, 结果是悲剧的。剩下的留待读者去思考,怎样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这篇文章通篇都是客观陈述,作者没有发表任何议论或评价,但作者的观点态度透过这些丰富的隐喻已经传递出来。读者既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又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作者渗透自己的观点于无形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文章,尤其是评品关键词汇的丰富的隐喻,透过隐喻把握作者的态度,情感,评价,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的理解作品,对比自己的价值观,客观的评价作品作者,形成习惯后,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综上所述,隐喻在词汇、语篇结构以及语篇评价等层面都对有效性教学大有帮助。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语篇中的隐喻现象,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拓宽学生的隐喻思维。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而且可以选取富含隐喻的语篇作为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素材,多给学生讲解隐喻的基本知识,生成理据,使学生明白隐喻在语言中具有普遍存在性,并能将隐喻思维的习惯带到语言学习的各个层面: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提高他们的隐喻语义解码能力。

[1]Lakoff, G amp;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李健民. 隐喻的评价功能[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113.

[3]Lakoff,G.amp; Johnson,[M].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冯晓虎.隐喻[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Edward Arnold, 1994.

[6]Dirven, Rene, Bruce Hawkins and Esra Sandikciogul. Language and Ideology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B.V., 2001:37.

[7]Littlemore,J. “Metaphoric intelligence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Humanizing Language Teaching,2001,(2):1.

[8]陈洪丽,刘丽芳.试议语篇的衔接和连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95-96.

[9]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0]苗兴伟,廖美珍. 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6).

[1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Edward Arnold, 1994.

责任编辑:陈君丹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College English Discourse Lectur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s a cognitive device, metaphor is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Lots of findings on metaphors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ystem theories can be applied to the college English discourse lecturing. Metaphor is effective in enlarging vocabulary, coherence of discourse, and discourse evalu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metaphor’s function mechanism in discourse by citing examples from the New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Course.

metaphor; discourse lecturing; vocabulary; coherence; evaluation

2017-09-15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话语权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编号B2015288)

郜严明(1976-),女,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法。

G642.3

A

1674-344X(2017)10-0037-04

猜你喜欢

连贯隐喻语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体隐喻与语篇连贯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