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师范生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2017-03-09孙小晨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师范生基地育人

孙小晨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丽水323000)

地方高校师范生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孙小晨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丽水323000)

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的,对于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在师范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参与部门较为单一,结合专业阶段学习的实践主题不明确、持续性不足、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够等问题;所以,要构建师范生社会实践育人目标,必须在组织管理、考评及基地保障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师范生; 社会实践; 育人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包括见习、实习等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文中的社会实践是指后者,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科技下乡等。

一、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实践育人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社会实践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不仅是贯彻国家政策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2]。

社会实践强调的是大学生能增长见识与才干,注重的是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对其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等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环境相对简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社会实践是高校和社会的纽带,它不是一项单纯的实践活动,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感受,把获得的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他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了国情,加深了对民众的了解,有利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二) 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转化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课堂上所学的东西终究是理论的、抽象的,如果不在实践中进行消化、理解和吸收,就无法建立联系,融会贯通。社会实践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可以更好的帮助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实践的检验,能弥补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欠缺,促使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会向大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难题,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就需要遇事冷静,仔细分析,解决问题,在困境中仍然乐观,培养坚强的毅力;其次,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相对集中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来说,尤其是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山区支教等形式的社会实践,都为大学生的身体条件提出了要求,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自觉性;最后,有利于提高大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实践中,需要大学生不断的与人沟通,所以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自身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结合。总的来说,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等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载体作用。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师范生为将来完成职业转变,成为卓越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师范生社会实践育人环节存在的问题

师范生处在教师的职前准备阶段,是学生中的一种特殊群体,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他们教育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也就是未来国家的教育质量。通过对各大高校师范生社会实践项目的了解和对师范生进行大量的调研和访谈,发现师范生的社会实践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实践的参与部门较为单一。多为学校团委统筹,学校的教务、后勤、科研等部门参与较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应只是团委这一个部门的事情,应该是学校、学院各个部门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把社会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等发挥社会实践对专业的发展作用。以某地方高校教育学院为例,通常是校团委会在五月中旬开始社会实践工作,接到学校团委关于社会实践的通知后,由辅导员负责统筹整个社会实践工作,直接与校团委对接,六月份完成学院项目申报和立项,在项目指导、基地选择、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其他部门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工作。

其次,结合专业学习的实践主题不明确。通过对某高校教育学院近五年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梳理,发现60 %的项目为社会调查类社会实践,33 %为支教类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的人群大多集中在大一年级。通过访谈了解到,之所以选择社会调查,是因为调查类的社会实践操作起来比较简单,通常以完成质量不高的调查报告为实践目的,此外,还因为学生与社会接触有限,没有能力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学校社会实践基地不足是重要原因。

再次,活动的持续性不足。师范生社会实践集中在寒暑假的比较多。以支教为例,师范生通常是两周的时间扎根农村,因为对农村的了解不够,刚到那里开始熟悉情况,就要离开,活动效果会受到影响。此外,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较少,有的实践基地也只是暑假过去实践,时间太短,也不能让大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当地的状况,不利于做调研。

最后,师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在访谈过程中,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比较模糊,将社会实践简单化,在要求不严、组织与指导缺乏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认为就是完成任务,拿到学分就可以了,通常会选择应付了事。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本质和内涵;对于教师来说,也只是形式上参与了,并没有本着育人的目的帮助学生选题、指导学生实践,再加之评价激励机制的欠缺,导致实践效果欠佳。

此外,对于地方院校来说,社会实践还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虽然每个团队都能得到学校或者学院的经费赞助,但是这些赞助对团队的帮助来说微乎及微,很多团队成员还要自己出资,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三、构建师范生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由于师范生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内外部的诸多因素限制了其育人优势的发挥,因此,应构建师范生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优势。

(一) 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

要从思想上重视。要明确社会实践的目标,明确学校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科研处和各二级学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责。对于一切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都应该大胆去尝试。既要有点,也要有面,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在学校层面统一部署的前提下,各二级学院成立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实践教研室,专门负责社会实践工作,主要负责提升师范生社会实践的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和实际能力做好实践方案,对学生实践所需技能进行培训,帮助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要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合力。政府方面,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方式约束和规范实践,保证活动开展,虽然在我国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可能还需要时间,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全力支持与保障各高校师范生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方面,要通过广泛宣传,增强社会对师范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在实践中予以协助和支持,比如在社会调查中给予师范生鼓励与支持,在支教中能够宽容与理解等;学校方面,学校的鼓励是机制构建的核心动力,有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在此基础上给予社会实践更多的关注,提供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3]。

(二) 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激励机制

考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既是对之前活动的全面总结与提升,也是为将来的活动提供参考、奠定基础。对于教师,不仅仅要考核社会实践的完成情况,并且要考核指导的质量,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业绩考核等的依据之一。对于学生,考核机制要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议制定包括选题、计划实施情况、学术或应用价值、产生影响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班主任和辅导员评定的程序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实践团队要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对于合格的实践团队要求进行反思与总结,鼓励来年再次参与社会实践,对于不合格的团队要求重新参加社会实践。

激励主要是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参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参与,还应该是有效果的完成实践活动,而不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进行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学分制只会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但对于实践效果并没有太大作用。所以,项目有学生申报后,要进行筛选,对筛选出来的项目按照申报书的内容进行分级,按照等级给予物质支持。

(三) 建立长效基地保障机制

调动一切资源,寻找可以长期化、全面化、双向受益的高质量的实践育人基地,同时增强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和教育性,很多时候,建立一个社会实践基地往往比较容易,但是保持基地工作的长期性、稳定基地的质量却不容易,需要双方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保障。在选择师范生实践基地时,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即学生有兴趣参加,对方也有需要,并且要考虑实践基地的各方面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便利的实践基地。在基地建成后,要科学的管理基地,建立管理制度,制定详细计划,进行科学评估。在实践后期要注意加强与基地的经常性联系,不断总结提升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4]。

[1] 黄国俊,钟利民,胡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6):120-123.

[2] 邢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杜家廷.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模式及借鉴[J].职业技术.2014(11):76-77.

[4] 王兴杰,本立道生.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Research on Normal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Local Universities

SUN Xiaochen

(SchoolofTeacherEducation,LishuiUniversity,LishuiZhejiang323000)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and the ultimate aim of social practic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ultivating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ersonal capability.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some problems in normal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such as single department participation, undefined practice subject, lack of continuity, low enthusiasm, and lack of funds, etc. So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normal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base secur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 goal of social practice.

normal student;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mechanism

2017-01-03

孙小晨(1987-),女,山东滕州人,硕士,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3646788063。

G641

A

1671-4733(2017)02-0113-03

猜你喜欢

师范生基地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我的基地我的连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