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2017-03-09肖甲波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肖甲波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肖甲波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其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感恩教育;自我意识;实施途径

感恩,亦即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报本反始”“知恩图报”,但现阶段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情感缺失的现象,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感恩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等。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更新感恩教育观念、充实感恩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感。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部分学生对父母不孝,对师友不敬,对社会不爱,大学生身上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

南京大学校园里曾出现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信,在信中,这位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事和父亲闹了点意见,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老爸”。“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这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经常说的一句话。丛飞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然而,丛飞病危期间,很少收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相反,还有个别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更有甚者,说丛飞的资助行为是为了自己出名,与他们没有关系。

这些特例,反射出部分当代大学生淡漠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不懂孝敬和报答;漠视老师、母校的教诲之恩,尊师重教道德观念淡漠;淡忘他人的救助之恩。如果对这些现象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很可能会对国家、社会的栽培之恩淡忘,缺失报国之志。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高校学生每个月话费在50元左右,但每个月都给父母打电话的人较少。大多数学生给父母打电话的原因是手里没有零花钱。当今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令人堪忧,很多同学是不折不扣的“低头族”。个别同学的素质亟待提升,他们甚至将垃圾塞在机房桌子缝隙中,为公共场合的卫生带来不便。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和发展祖国的重任,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将对他们走向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感恩教育,要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社会。上述行为,警示我们要发现学生道德素养与所受感恩教育的关联性,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意识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已持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感恩,要求我们的学生““仁”“义”“孝”。所谓“仁”,是对天下众生博爱,感恩自然创造万物和社会创造人生之恩;所谓“义”,是朋友间的知遇之恩;“孝”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份责任,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感恩父母。“为人莫忘本,为子莫忘亲”,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并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为子女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关于赡养方面做出了规定,但靠法律来约束是不够的。作为子女,理应感恩父母的生养、教育之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恩父母,应该是感恩教育的第一重任。感恩父母,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是否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过问候与祝福?是否在父母辛劳后泡过一杯暖暖的热茶?是否在父母生病时给予了悉心的照料?……父母的付出从不奢求回报,他们的爱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无怨无悔。作为大学生,沉浸在这份深沉而厚重的爱当中,不会无动于衷吧?感恩父母,这是最基本的感恩情感。

二是感恩师长。“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人的成长道路中,老师和父母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师的教诲,对学生的三观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真实写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你遇到的老师们为了让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而终身学习,伏案挑灯夜读。师长给予我们的爱是课堂上信任的眼神,是犯错时严厉的批评,是迷茫时豁然的指引。学生对师长的感恩是一份尊重,更是一份自我成长的肯定。作为大学生,要感谢成长道路中的良师益友。感恩师长,这是学生成长的证明。

三是感恩社会。社会是人的根本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要学习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也就是说,学生从小就会受到“集体”观念影响。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人接触,也不可避免的得到他人的帮助。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关系的同时,也是在为学生自身拓宽发展和进步的道路,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们生活在国泰民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当享受着清洁的校园环境时,要感恩那些保洁工作人员;当漫步在大街小巷时,要感恩城市建设工人;当你畅游在网购中时,要感恩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员们……感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次相遇。感恩社会,这是我们享受收获的过程。

四是感恩自然。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给人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我们要感恩自然,感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阳光雨露;感恩徐徐春风、炎炎夏日、飘落秋叶、皑皑白雪。我们每天都在享受这大自然的恩泽,但越来越多的人却仅是贪婪的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我们看到了滥砍滥伐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看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小河成了污水沟,我们知道了为了获取暴利而不惜任意捕杀野生动物……有知识的大学生应清醒的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打乱生态平衡无疑是人类自取灭亡。因而,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环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感恩自然,这是我们生存的法宝。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作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学生成长及专业特点相结合,它应该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要想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需要老师用教育来点拨和指引,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感恩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将感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入学初的感恩教育

大学生入校之初,离开父母亲人和熟悉的家乡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同学是陌生的,校园环境是陌生的。这时辅导员要抓住学生情感波动的这一切入点,及时的进行感恩的教育。现在是他们回馈父母的时候了,父母辛辛苦苦的把他们送进大学,他们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不铺张浪费,不做经济攀比,经常给父母报平安;现在是他们回馈师长的时候了,老师的多少个不眠之夜换来他们今天的大学生活,要在大学里学好专业技能,在大学校园里历练自己,提高自己。

(二)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感恩世界

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如设立一些感恩警示牌,在生活区悬挂感恩小故事,校园里做一些感恩诗词的装饰等,同时通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开选拔“校园感恩之星”等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的报刊、网站宣传栏等,可以适当的宣传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

辅导员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时,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来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在班会上,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感恩心理测验、“说说心理话”主题小游戏等引导学生做好角色定位,正确的认识自己,并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同时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感恩故事或者感恩的事例,组织学生阅读学习的方式在学生中形成榜样示范。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主动提醒学生给爸爸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或是打一个电话陪父母聊聊天等。

引导学生在思考辨析中学会感恩。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使感恩教育事半功倍。利用社会、网络上爆出的感恩教育的正反面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冲击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进行自我反省和比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的道德意识,让学生不断反思,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生成,提高道德素养,学会感恩。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报效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检验知识的获取。大学生学到的知识,要投身实践,才能真正做到把校园教育变成社会教育,有效的避免“知行脱节”。学生服务社会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肯定。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中,找到自己的动力和方向。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把感恩落实到实处。

感恩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自觉将感恩内化成充满爱意的活动,将感恩实践于生活,最终才能实现自我的升华。高校辅导员应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感恩”文化教育,培养能感人所感,知人之情的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进行下去。

[1]赵康太.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蒲清平,李华.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孙延波

G641

A

1671-4288(2017)04-0091-02

2017-05-14

肖甲波(1977-),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