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偏误看汉外翻译语料库建设的方法和意义
——以汉英翻译为例

2017-03-09鞠金城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偏误语料库

鞠金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从翻译偏误看汉外翻译语料库建设的方法和意义
——以汉英翻译为例

鞠金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本文从偏误分析入手,指出了翻译偏误的类型和诱因,并依此对汉外翻译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进行了讨论,并举例说明了汉外翻译语料库原则与方法,指出汉外翻译语料库至少应该包含编码信息、关系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对象语对应信息等五种信息。

翻译偏误;汉外翻译;语料库;原则与方法

引言

70年代初,伴随着中介语理论产生①如果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作为中介语理论正式建立的标志的话,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与发展,偏误分析理论逐渐得到重视。与结构主义框架下的对比分析理论不同,偏误分析是在对比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其心理学基础已经脱离纯粹行为主义的束缚,而是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②鲁健骥(1992:69-73)指出,“偏误分析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创造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学习者有意识地对他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出假设,然后去试验,就是说他说出或写出的话,经过试验发现偏误,再修正他的假设,再试验,再找出偏误,再修正,这样循环往复,他的假设不断接近第二语言的标准形式。”,以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为语言学基础,逐渐发展成为对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有效工具。偏误分析理论于80年代初由鲁健骥介绍到中国,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研究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那么偏误分析理论是否能够指导翻译实践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偏误分析相较于对比分析理论其主要发展就是预测性,相比于纯粹的翻译理论研究和机械的翻译实践,偏误分析能够更好的预测翻译瓶颈和困难,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翻译技巧,那么偏误到底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存在的呢?首先,“偏误”不能等同于“错误”③Brown(1980)、鲁健骥(1984)指出,“偏误”是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学习外语的人才会发生偏误;“错误”是指在使用语言时的胡猜乱想和口误,是没有正确使用已知的语言系统所致,任何人在使用本族语或外语时都会发生错误。,偏误的产生是多方面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鲁健骥(1984:44-56)曾将偏误产生的原因分为母语干扰、目的语干扰、文化干扰、学习者意识和态度、教授者意识和态度等五个方面。盛炎(1990:123-128)将偏误原因归纳为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学习语境、交际策略、文化迁移等五个类型。其次,关于偏误存在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也大不相同。S.P.Corder(1971)认为按照偏误发生时期分类应该有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三类,即目的语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目的语语言系统形成过程中的偏误和目的语语言系统形成后偏误。再次,如何预测和应对偏误的发生?我们不可能完全阻止偏误的出现,应该说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经之路,我们能做的是主动预测和修正偏误,进一步研究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关关系,找出目的语迁移和干扰方式,揭示目的语语言规律和目的语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一、翻译偏误的类型与诱因

尽管学界对于在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各执己见,翻译教学法在当下外语教学中仍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④周福芹、李哲(2000:178-179)研究指出,虽然“语法—翻译”教学法因其过度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不足而遭受批评和否定,今天在有了多种教学法的实践经验和对比之后,研究者对它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翻译法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翻译偏误的分析不仅是外语教学基本需要,更是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那么翻译偏误到底有哪些类型?鲁健骥(1987:122-132;1994:49-64)曾就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和语法偏误进行过细致分析,指出两种语言词语上意义交叉,搭配关系差别,感情色彩不同,语法上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等极易发生词语和语法使用偏误。李大忠(1999:110-119)从思维逻辑角度切入,将偏误分为类比推理性偏误、演绎推理性偏误、归纳推理性偏误三大类。对于翻译偏误分析来讲,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加上语言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果研究时过于宏观、线条过粗,则偏误分析的结果一般难以在实践中应用,如果研究时过于微观、线条过细,则偏误分析的结果势必难以贯彻到底。肖奚强(2001:46-52)曾指出偏误分析应该注意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差异大于共性的宜分开讨论,二是共性大于差异的宜归入一类讨论。吕必松(1993:27-31)也曾指出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描写的研究方法和“个案与规模研究相结合”、“阶段和全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

多种研究表明偏误的产生是多方面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为第二语言学习是学习主体全程监控下的动态过程,母语干扰、目的语干扰、文化干扰等与学习者本身态度与策略密不可分却分属不同的层面。前者更倾向于语言层面,后者更倾向于心理层面。要想将偏误分析更为有效地投入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去,我们认为翻译偏误分析首先应当区分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对象三者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因译者态度与策略等导致的偏误应当归入主体偏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译者作为教学对象在翻译中出现的偏误应当归入客体偏误,而因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干扰所造成的偏误应当纳入翻译对象型偏误中去。这一类偏误因其本身带有很强的语言属性:要么是较强的母语属性,要么是较强的目的语属性,因而不同于主体和客体偏误,更应当深入到母语和目的语这两种语言的普遍共性与个体差异中去,用语言类型学的视角观察,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描写,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加以解释。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个详细描写两种语言共性与差异的语料库,这个语料库既要解决第一语言本身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处理问题,又要解决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推理过度泛化和紧缩化的问题,还要解决第二语言内部特殊性的阐释和文化差异的问题。显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对第一语言本身、双语对应、第二语言本身三个阶段进行细致分析和描写,这一结构梯度恰恰与中介语理论不谋而合。Selinker(1969,1972)指出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可变性和系统性,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的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也就是说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过渡语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相对独立的可以描写的系统,这个系统虽然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却来源于两者的共同影响。虽然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存在疑问甚至是争论,不可否认的是中介语理论在语料库建设,特别是双语翻译语料库建设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二、汉外翻译语料库建设

(一)理论依据

普遍语法认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能力可以损伤或者丧失,但语言知识依旧存在。Humboldt(1836)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心智不断重复的活动,它使音节得以成为思想的表达。”Chomsky(1966,1991)指出人类语言知识的本质就是语言知识如何构成的问题,其核心是阐释洪堡特所谓的“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或叶斯柏森所说的“建立在结构概念之上的自由表达式的生成”问题。也就是说语言知识的本质在于人类成员的心智/大脑中存在着一套语言认知系统,表现为某种数量有限的原则和规则系统,人们一旦拥有这一系统,就能产生和理解数量无限的新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充分地描写普遍语法中这些数量有限的原则和规则系统,就能成功阐释人类成员的语言认知系统。从翻译角度来说,应该是对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系统以及作为第二语言的某一外语系统中共有原则和规则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

(二)原则与方法

前人研究不乏对汉外翻译的原则和规则系统进行的描写与解释,然而作为以翻译为目的的汉外翻译语料库的建设仍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对规则系统的归纳应当具有相当范围内的普适性,这些规则不能仅限于某种语言的某些个别的词、短语或句子,而是能够通用于两种语言甚至是更多语言的某类词、短语或句子甚至是篇章,规则系统的归纳应尽最大可能明确适用范围;其次应当尽可能的降低抽象程度,赋予可操作性,过度抽象的解释以及不具操作性的理论阐释不仅无法指导语料库建设,而且势必会上升到人类当下无法触碰的认知机制,甚至有陷入循环论证的危险;再次应当尽可能的减少规则条目,赋予可验证性,普遍语法应当是有限规则的无限使用,规则的立与废要具有可验证性,即要看能否被证实或证伪。

对于翻译来说,汉外翻译语料库的建设不可逃避的问题是源语加工,换言之就是源语信息提取。在此期间主要提取两部分信息:一是源语语法信息提取,一是源语语义信息提取,当然这里所说的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是指普遍语法信息和普遍语义信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是普遍语义信息的提取。Wierzbica(1996)认为既然人类具有同样的生理基础,而如果语义原始单位(primitive)反映了人类内在的语义能力,那么在某些语言中出现而在其他语言中未出现的语义原始单位,理论上应该可以通过在所有语言中都出现的原始单位来表达。他运用数量有限的不可缺少的语义成分分析的方法,找出了人类语言的18个(最初为11个)基本语义单位,包括“名词性实词(substantives)、限定词(determiners)、增量词(augmentors)、量词(quantifiers)、心理活动谓词(mental predicates)、非心理活动谓词(non-mental predicates)、说话(speech)、行动与事件(actions and events)、评价词(evaluators)、摹状词(descriptors)、时间词(time)、空间词(space)、部分词(partonomy)、分类词(taxonomy)、元谓词(metapredicates)、分句连接词(interclausal links)、想象与可能性(imagination and possibility)、词语(words)”。这种方法看似大部分以词为对象进行分类,但其实是语义信息提取的一种方式。

以汉英翻译中句子翻译为例,我们认为翻译语料库建设应当首先区分汉语和英语中能够直接对应的成分,也就是“显码识别”过程。这些成分因为比较直观、显性,一般不会根据语境发生形态或语义变化,因而可以首先将这部分成分从句子中分离出来。据我们观察大部分实意名词、代词、连词、介词等比较容易被率先识别为显码。其次应当明确区分和辨别汉语中“隐码”的属性,或者叫“隐码匹配”。也就是说对于汉语句子中容易发生形态和语义变化的成分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辨别,辨别内容主要是指句法和语义关系,包括“格关系、修饰关系、敬称关系、时制关系、语态关系、分句连接关系”等,此间要充分考虑到语序和及物性对语义关系获取的影响,主要方法可以通过人工识别以及计算机自动语义获取或辅助的方式实现。通过分析和辨别所取得的关系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格关系、修饰关系”,因为涉及到“显码”与“隐码”的融合和搭配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进行语义关系分析,这时的分析已经逐渐脱离句法限制,上升到语义融合和输送层面。再次在语法和语义匹配都完成后,将这些要素与对象语言的相应表达或要素进行转换。最后将转换后结果放入对象语言检验、加工或置换。我们用下面这两句汉语句子来解释汉外语料库建设中所应考虑的问题。

(1)朝鲜 □ 炮击 □ 了 □ 延坪岛□。

①1/1 0/0 0/1 0/0 0/0 0/0 1/1 0/0

②格关系 情态关系 格关系 敬称关系

③1/1施事0/1过去 0/0受事1/1敬称

④1/1施事动作工具过去 0/0受事1/1敬称

⑤朝鲜(施事)攻击(过去)延坪岛(受事)炮(工具)

North Korea attacked yeonpyeong island with artillery.

(2)恐怖 □ 分子 □ 枪杀 □ 了 □ 许多□无辜□群众□。

①0/1 0/0 1/1 0/0 0/1 0/0 0/0 0/0 0/1 0/0 0/1 0/0 1/1 0/0

②修饰关系 格关系 情态关系 格关系 修饰关系 修饰关系 敬称关系

③0/1修饰1/1施事 0/1过去0/0受事0/1修饰0/1修饰1/1敬称

④0/1修饰1/1施事动作工具过去0/0受事0/1修饰0/1修饰1/1敬称

⑤恐怖分子(施事)杀害(过去)许多无辜群众(受事)枪(工具/方法)

The terrorists killed many innocent people with guns/by shooting.

从上例中看出,若要将汉语句子正确译为英语,汉英翻译语料库中所包含的信息至少应该有如下五种信息。第一种是编码信息,首先要找出句子中的“显码”和“隐码”,分别用不同的终结符号和非终结符号表示。第二种是关系信息,要对不同编码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排列顺序进行分析和解构,区别出语法信息与语义信息。第三种是语法信息,要对不同语法信息加以识别和匹配。第四种是语义信息,要对不同语义结构进行深加工,确定表义功能。第五种是对象语对应信息,要按照对象语句法、语义、语序、结构组合方式等对源语进行重构和排列。以上五种信息其实也是五个阶段的心理加工过程,通过这种语料库处理的汉语句子应该大部分可以通过翻译得到对象语中语义对等的句子。显然这种语料库的构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构建这种语料库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结语

从偏误分析的角度看,虽然偏误产生是多方面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对于翻译与翻译教学来说,归结起来其难点和重点都集中在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上,也就是集中在对语言本身各层面的分析上。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当区分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对象三者的关系,深入到母语和目的语这两种语言的普遍共性与个体差异中去,用语言类型学的视角观察,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描写,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加以解释。从实际操作来看,我们认为应当立足语言实际,明确语言研究方向,将语言研究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语言研究,使语言研究更为实用化、科学化,应该重视汉外语言对比与翻译,建立汉外翻译语料库,健全语料库深层次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在充分尊重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增强语言信息的细化分析,提高语言信息控制和归纳能力,努力将语言研究推向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研究的风口浪尖加以检验和提高。

[1]Bell,T.Roger.2001.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Catford,J.C.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Chesterman,A&Emma W.2002.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s?A dialogue between the ivory tower and the wordface[A].Manchester,UK&Northampton,MA:St.Jerome Publishing.

[4]Chomsky,N.1957.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Mouton.[5]Comrie,B.1981.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M].Oxford:Basil Blackwell.

[6]Fillmore C.1985.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 di Semantica,6(2):222 -254.

[7]Roman,J.1992.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ida[A]In Rainer Schulte and John Biguenet(ed.).Theories of Translation[M].The Univ.of Chicago Press.

[8] 丁卫国.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2013,(6).

[9]冯志伟.自然语言处理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10]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卡特福特.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12]罗选民,徐莉娜.语义“匹配”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13]穆雷.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1).

[14]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5]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2004,(6).

[16]王克非.翻译需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来认识[J].外国语,2014,(6).

[17]王宁.翻译的文化建构和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J].中国翻译,2005,(6).

[18]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9]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0]谢天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和两大转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21]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ed with the error analysis,and pointed out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translation errors.Besides,it also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corpus.In this paper,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ion corpora were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It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nslation corpus should include five kinds of information,such as encoding information,relation information,grammatical information,semantic information,and corresponding information of object.

Key words:translation errors;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ion;corpus;principles and methods

责任编辑:陈冬梅

Method and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ion Corpus from View of Translation Errors——Case Study of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JU Jin-cheng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H315.9

A

1671-4288(2017)04-0053-04

2016—09—25

本文是潍坊学院2015年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谓词及物性与韩国语语法标记分配的句法语用约束”(项目编号:2015BS14)阶段性成果

鞠金城(1986—),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朝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偏误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30年述评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