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论坛“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7-03-09韩彬
韩 彬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山东社科论坛“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韩 彬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山东社科论坛“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学术研讨会是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潍坊学院承办,是潍坊学院举办的第二次以莫言研究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莫言叙事手法、语言特色、影响传播以及对莫言与齐鲁文化关系”“莫言作品的个案解读”等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次论坛的召开,与会者对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莫言;当代文学;经典化
山东社科论坛“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学术研讨会是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潍坊学院承办,是潍坊学院举办的第二次以莫言研究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不仅被山东省社科联确立为“山东社科论坛会议”,而且也被潍坊市政府列为2017年潍坊国际风筝会特色分项活动之一。2017年4月15日-16日的“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首先,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各位专家学者以莫言为例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时间、标准等问题。山东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周忠高认为:“莫言于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这一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莫言的获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纾解了国人的‘诺奖’焦虑,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热忱,更扩大了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作为文学研究者,推动当代文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认为在消费社会、快餐式阅读、视觉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是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文学经典在今天也受到挑战。在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之下讨论会议话题非常具有时效性,并且研究者不应仅仅针对中国当代文学,也要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在全球化的语境当中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张教授认为中国当代文坛经典作品的评定标准应包含四种因素:讲中国故事、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语境和中国题材;普世情感;审美多元;语言震撼。山东大学贺立华教授认为经典化的问题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欧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作家作品的经典化过程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要多元化地看待经典,因为文化源头是多元的,因此文学经典的认定标准也是多元的,莫言作品的经典化目前还在路上。天津师范大学刘卫东教授提出经典的确立需要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淘洗,而经典作品审美价值的确立,应以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深度、历史深度和审美深度为标准。河北大学雷鸣教授在《莫言小说的经典化路径考述》中指出经典的生成,是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中不断展开的社会历史过程,是社会、文化、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莫言作品的经典化亦应如此。潍坊学院王恒升教授指出作家能否入史,时间是最好的沉淀剂和检验药。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为经典的标准是看这部作品是否有担当意识,这种担当意识包含了历史担当、社会担当、人性担当、时代担当和未来担当。海南师范大学房福贤教授在《莫言经典化与文学史叙述》中提出经典化的建构方式多种多样,莫言小说的经典化过程除了作品本身的独特性外,影像传播与多次获奖也是其作品被民众高度认知的重要助推力。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莫言作品的经典化要素简析》认为,莫言作品的经典性或经典化就是吸纳、超越、综合诸种文学创作原则和手法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创作原则和方法。莫言作品可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创作已经具备了三个必要条件:还原了小说艺术的本体;与当代文学的某些机制和契机相关;作品的雅俗互渗,雅俗共赏。北京师范大学的姚婧博士认为经典化中的“化”代表了建构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经典包含了存在状态的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本质特征的原创性与独特性;价值定位中的民族语言和思维的积淀。对莫言及其作品经典化过程的态度应该是“既不急于求成,也在争分夺秒”。
其次,对莫言叙事手法、语言特色、影响传播以及莫言与齐鲁文化关系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也是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沈阳师范大学季红真教授在《大生态系统的总体象征——莫言小说女性身体的表意功能》中阐述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一开始就建立在大生态系统的世界图谱中,生命的传奇在这个图谱中演绎着各自的宿命,而女性的身体则渗透与调和在各种历史的吊诡中承担起了这个系统的总体象征功能。她还分别从“洪水中的神启宇宙”、“大地之德的载体”、“宇宙自然与动植物自身价值的交感显现”、“生命伦理平等的终极信念”四个方面对上述理论进行了详尽阐释。山东大学张学军教授指出莫言语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因由:一是压抑状态下的发泄;二是莫言作为激情横溢的才子型作家,善于在短时间内完成作品,这使其不可能对语言进行精心锤炼,难免泥沙俱下。河北大学陈黎明教授《精英与民间的话语碰撞——论莫言小说的语言之争》也同样关注莫言的语言问题,他认为应该充分认识莫言语言的复杂性,认识到其语言与其文学世界的浑然一体性。不同的时代语言是有变化的,要看语言关键在于建构了什么。鲁迅、贾平凹、陈忠实、余华、王安忆,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莫言在语言上也建构了自己的特色。河北大学阎浩岗教授《论莫言小说的反叛颠覆式书写》主要探讨了莫言与十七年文学的互文关系,他结合《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作品阐释了莫言小说中所实现的对传统文学的美学颠覆和对传统伦理的反思。曲阜师范大学张瑞英教授在《往人物灵魂深处写——论莫言历史剧的心灵演绎》中指出莫言的创作生动地折射了作家创作要深入人物灵魂深处的重要性。她认为莫言的创作一方面回到了生命本身,另一方面凸显了光彩的人格,写出了灵魂的不屈,同时莫言的魔幻手法也写出了人在极致状态下的极度感觉。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在《文化传播与艺术创新——以莫言等为例》指出文化创新或艺术创新,是从已知的文化或艺术条件、要素或符号中组合出新的文化或艺术形态或艺术产品的过程,莫言的创作离不开对西方现代派形形色色的叙事手法的学习,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传统,但是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其《红高粱》《檀香刑》及其以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同时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巧的混合文本。陕西师范大学王西强副教授《莫言与贾平凹小说文化母本与叙事空间营建比较研究》指出莫言和贾平凹在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他们的故乡地域文化与早年乡村生活经历、文学阅读经验对其文学创作的早期启蒙和长期影响,可以指认出他们展开小说叙事所依凭的文化母本与审美“血地”。并由此也可以窥见他们在叙事空间营建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文本世界的审美差异。武汉轻工业大学喻晓薇副教授《接受、逆转、超越——莫言小说与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传统》将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与《三国演义》等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比较,认为莫言对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经典的接受,充分发挥了接受者的主体性,汲取了其艺术形式层面的优良传统,成就了自己独有的历史叙事。山东理工大学唐长华教授和潍坊学院王恒升教授都谈到了齐文化对莫言的影响,尤其是王恒升教授具体阐释了盐文化对齐文化品格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的王爱红博士《论莫言笔下的母亲形象及叙事功能》认为“母亲”既是作家莫言的生命之根,又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通过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类型,分析莫言的母亲情结,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母亲叙事背后的人文情怀及心理真实。
最后,对莫言作品的个案解读也是本次研讨会的讨论重点。山东大学张学军教授在《次文学在〈红高粱〉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次文学在《红高粱》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张教授以具体的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电影和电视剧对于《红高粱》传播的重要意义。他一方面指出“次文学”对于文学传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以《红高粱》为例指出了“次文学”对文学作品的偏离和误读,点出了其局限所在。吉林大学的王学谦教授《残酷的慈悲——莫言〈檀香刑〉的存在原罪与悲悯情怀》认为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是一部伟大的悲悯之作。它超越通常的历史判断,把被驯化的历史重新推回到荒野,直逼黑暗的人心和人存在状况,将人的不可克服的邪恶、凶暴毫不遮掩地揭示出来,在超级恐惧的黑暗和虚无中,悲悯、反思人类存在原罪的悲剧境况。聊城大学刘东方教授在《茂腔叙事对莫言小说的价值——以〈檀香刑〉为例》中认为自古至今,小说与曲艺的关系一直较为紧密,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小说与戏曲相互影响,彼此渗透,逐渐形成二者嵌套的模式。当下小说日渐登上大雅之堂,戏曲却因缺少受众呈现出当代生存和创新的危机。莫言的《檀香刑》中高密茂腔的应用生动地实现了戏曲与小说的相互成就与相互影响,提供了当代小说与戏曲叙事二者融合的标本。潍坊学院李红梅教授指出莫言作品展现的一些困境是人类的共性,因此既不要对莫言进行棒杀但也无须捧杀,而是要让作品说话,学者对莫言的关注也应以作品为基点从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进行真正的学术性、学理性探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翟瑞青教授《〈丰乳肥臀〉:无法超越故乡的精神痛苦》认为从开始创作到1990年代中期,莫言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从仇恨到回归,从回归到制约,从制约到超越的复杂心理过程。尤其在他回归故乡、扎根故乡十年之后,明显感觉到,故乡和故乡文化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此,他强烈希望超越故乡。北京师范大学的林萌博士在《发现自我:黑孩和小铁匠的镜像关系——兼谈〈透明的红萝卜〉的经典性》指出《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和小铁匠是莫言构造出的一对镜像。两人围绕对红萝卜和菊子姑娘的欲望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莫言对两人都发生了体认。在这部作品中莫言第一次直面童年的痛苦与孤独,从而真正发现了自我。《透明的红萝卜》也由此成为了读者了解、深入和拓展莫言文学世界的突破口。陕西师范大学的蒋鹭和韩笑分别就《生死疲劳》和《蛙》葛浩文的英译本中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是文学的两翼,两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德发先生结合自己的创作向与会者讲述了作家的创作体验以及对莫言的认识,向众人展示了一个作家眼中的莫言,为学者的作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潍坊诗词学会会长郭顺敏女士则以自己的原创诗词《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感题》,向众人展示了诗人眼中的作家莫言。
张志忠教授对整个论坛做了总结发言,他再次陈述了关于经典建立的四个标准,指出我们可以将莫言经典化的标准应用到整个当代作家经典化过程中,使两者相互建构。要将莫言放入理论和文学资源中,从而开拓莫言研究的新视域。通过这次论坛的召开,与会者对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潍坊学院“莫言研究中心”也将凭借潍坊的地域文化优势突出打造莫言文化品牌,大力推进莫言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Abstract: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rum"Mo Yan and China literature classic symposium"was held in Weifang University.More than 8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around the country focused on the three issures:"Mo Ya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Mo Yan narrative techniques,language features,and influence on Mo Yan and Lu culture relations"and"the works of Mo Yan case explanation".Through the convening of the forum,the participants hav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o Yan and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anonization.
Key words:MoYan;contemporaryliterature;canonization
责任编辑:陈冬梅
Summary of Symposium on Mo Yan and Canoniz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Shandong Social Science Forum
HAN Bin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I206.7
A
1671-4288(2017)04-0001-03
2017-05-08
韩 彬(1979-),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传记研究和影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