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子》道论的政治哲学向度

2017-03-09余建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淮南子道家宇宙

余建军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从道家哲学史的角度来看,“道”一直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关于“道”的理论——道论自然便是道家哲学的核心理论。不过,从老子开始,道家的道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在演变与发展的。除庄子道论外,在总体上,道家道论的政治色彩是逐步增强的。到了《淮南子》这里,其道论的现实考量可以说就是为了建构一种治道——政治哲学。但是就本体论而言,《淮南子》政治哲学的本体论则依然是其道论,或者说其道论依然是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如此论说,与具有《淮南子》全书总纲性质的《要略》中的说法是符合的:“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沉浮;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

一、政治哲学:《淮南子》道论的现实考量

《淮南子》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它广泛地汲取与融合了道、儒、墨、法、兵、名、阴阳等先秦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正因为其包含的思想内容之广泛和庞杂,人们通常以杂家称之。其杂之因,大概有二:其一,它出自各家各派的众多宾客之手,而各宾客思想不一致;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作为主编的淮南王刘安试图将之编著成一部包罗万象的思想学说的总集,并试图使其思想成为治国理政的治道——政治哲学。这第二点说明《淮南子》虽然“杂”,但是淮南王刘安并不想使之杂乱无章,而是试图使之具有主导思想——而《淮南子》也确实存在着主导思想。从其主导思想的学派属性来看,它的主导思想应该属于道家思想,准确地说,它应该属于黄老之学。现存《淮南子》最早注本的作者高诱在《淮南鸿烈解序》就揭橥了《淮南子》的道家属性:“其旨近《老子》。澹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因此,从学派属性来看,《淮南子》并非杂家,而是道家——黄老道家;其学说不是杂家之学,而是黄老之学。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它堪称汉初黄老之学的集大成者。

黄老之学与原始道家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其政治色彩比较浓厚,作为汉初黄老之学集大成者的《淮南子》自然也不例外。一种思想学说,如果要成为治道——政治哲学,那么它就必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积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解决之道。从黄老之学的发生及其演变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积极回应。从战国晚期开始,儒、墨、法、兵、阴阳等先秦各家的思想观念被不断地吸纳到黄老之学中,并被提炼成为黄老道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具体方略;与此同时,黄老道家人物不断出现在政治舞台之上,为国君、皇帝出谋划策,提供治国理政的方略①何善蒙:《 “道”、“因”、“权”、“义”与〈淮南子〉政治哲学的结构》,《江汉论坛》2017 年第 1 期,第 84-94 页。。尤其是西汉初期的70余年时间可谓道家最辉煌的时期,因为黄老之学成为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①。在这期间,“黄老之学确实也赢得了政治哲学的基本地位,并以社会发展繁荣的事实,无可置疑地表明了其对于现实社会治理的价值。其间,其政治哲学的理论也得到不断完善”②。黄老道家的政治哲学得到不断完善的标志便是《淮南子》的撰写完成。

从《淮南子》的思想内容来看,它的政治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它以道家思想为纲,融摄儒、墨、法、名、兵、阴阳等诸家思想,将道家的主要观念融入到了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和处理之中。基于这样的理论旨趣与政治意图,《淮南子》遵循如下写作原则:“纲纪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淮南子·要略》)而这样的写作原则很显然是贯彻了作为主编的淮南王刘安的政治意图的。在《要略》中,作者甚至明确地将《淮南子》称为“刘氏之书”。作者指出:“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玄眇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淮南子·要略》)一部出自众多宾客之手的各家思想之总集的著作却被视为一家之言——“刘氏之书”,这显然与淮南王刘安的刘汉王朝的王室宗亲身份及其政治意图密切相关。在刘安看来,他主编的这部博采众家之长的巨著就是要为刘氏王朝提供一种治国理政的治道——政治哲学,以便刘氏王朝像天道那样经久不息、万世不灭。因此,在《淮南子》撰写完成后,他就将之呈现给了汉武帝。虽然汉武帝并没有采纳他主编的这部《淮南子》的思想学说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作为政治哲学的黄老之学也因为汉武帝的即位而离开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黄老之学对现实的政治毫无意义,至少西汉初年的社会安定已经证明了它在政治上的价值。如果就黄老道家政治哲学的现实努力而言,“《淮南子》应该是黄老道家在政治哲学架构上的最为典范的作品,从《淮南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作为政治哲学形态的道家哲学,以及一种建立在道家哲学基础上的典范性的政治哲学形态” ③。

自从《庄子·天下》篇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思想模式以来,“内圣外王”便成了用来形容理想帝王的经典模式。——人们期望帝王“内圣外王”,帝王也要求自己“内圣外王”。试图为汉武帝提供一种政治哲学的《淮南子》自然也具有这一理想的思想模式。《淮南子》一书编撰的指导思想是“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沉浮;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淮南子·要略》),这实质上是要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圣即道,而道的运用即为王,二者是密不可分。统治者一方面要藏道于内,另一方面又要显其度数④杨守戎:《<淮南子>的政治哲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91-97页。。而从哲学思想角度来看,“显其度数”的“外王”的哲学思想便是治道——政治哲学。这意味着,《淮南子》言“道”,讲“内圣”,但是在现实的政治层面上,它依然还得讲“外王”,需要为现实社会提供一种政治哲学,而这便是它的道论的现实考量。因此,它认为“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淮南子·氾论训》)。《淮南子》的这一观点表明,其理论的关注点是现实的政治问题,它是将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作为其理论的旨归的。

二、道论:《淮南子》政治哲学的本体论

如上所述,《淮南子》一书编撰的指导思想是“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沉浮;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淮南子·要略》)。从这一指导思想的前一句,我们可以得知,其道论不是纯粹的形而上学,它要求考虑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其理论旨归是建构政治哲学;而从这一指导思想的后一句,我们则可知,它建构起来的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并积极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之道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其道论,或者说其道论是其政治哲学的本体论。

既然《淮南子》的道论是其政治哲学的本体论,那么我们就得看看其道论是怎样的——至少得搞清楚其“道”是什么。迄今为止,冯友兰先生对《淮南子》之“道”的观点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他说:“《淮南子》同先秦道家一样,以‘道’作为其体系的最高范畴。但是其间也有不同。先秦道家讲道,虽然也讲宇宙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主要是从本体论方面讲的,就是说,它主要讲的是宇宙的构成。《淮南子》讲道,虽然也讲宇宙的构成,但主要是从宇宙形成论讲的,就是说,它主要讲的是宇宙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淮南子》继承稷下黄老学派,提出了一个倾向于唯物主义的宇宙形成论。但是《淮南子》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所以它的宇宙形成论,在《原道训》中所讲的,跟在《天文训》和 《俶真训》中所讲的,很有不同。”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9-141页。在冯先生看来,由于《淮南子》论“道”的不同篇章“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出自众人之手,其道论存在着矛盾。许抗生先生继承和发扬了冯先生的这一观点。他认为,与《老子》一样,《淮南子》关于“道”的说法存在着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淮南子》主张无中生有说,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淮南子·天文训》)和“道以无有为体”(《淮南子·说山训》);另一方面,它又认为“道”并不是“无”,而是含阴阳二气,世界的开端是“气”。如此一来,后一说法就与前一说法发生了矛盾②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1-212页。。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先生进而将《淮南子》的道论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道”是物质性实体,以《原道训》、《精神训》为代表;第二类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主张有生于无说,以《天文训》为代表;第三类似是前两种思想的结合,既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为气,又主张有生于无说,以《俶真训》为代表③许抗生:《〈淮南子〉论“道”》,《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 4期,第 1-4页。。从冯友兰先生到许抗生先生,他们都认为《淮南子》的“道”是多层次的,存在着矛盾,有三种“道”,相应地,其道论也就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学说。

再来看另一种比较权威的观点。这一观点为孙以楷先生主编的《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所阐发。它是这样论述《淮南子》之道的:“首先,‘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次,‘道’无所不能,宇宙间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巨大和微小,不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都是由道化生的。”“再次,‘道’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它是由自身内部阴阳二气矛盾作用二推动的。”“最后,‘道’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实体,却又没有形象,但又主导万物。”④陈广忠,梁宗华:《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1-92页。这一对于《淮南子》之“道”的观点,是与上述冯先生和许先生的看法不一致的。这一观点意在强调“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存在,而且是物质实体。这一观点不认为《淮南子》有三种“道”和三种道论,这是其与冯、许二先生的看法显明不同之处。

我们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为何善蒙教授近年所阐发。他认为,“《淮南子》强调‘道以无有为体’(《说山训》)。这是《淮南子》对于作为本体的道的最为直接的表述,也是最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诠释。”⑤何善蒙:《“道”、“因”、“权”、“义”与〈淮南子〉政治哲学的结构》,《江汉论坛》2017 年第 1 期,第 84-94 页。6○同5○。他认为,《淮南子》说的“无有”不能解读为“无”。为什么呢?何教授认为其原因有三:首先,道是“无”,这是从老庄对本体之道的基本限定上说的,“无”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其次,道是“有”,“有”表达出道的真实存在的一面,道对于世界来说就是“有”,“有”揭示出来的是存在义;最后,道为“无有”,这为《淮南子》所特别强调,它更侧重道之作为存有——“有”的一面,而“无”则表示道之最高本体的一面。⑥我们认为,何教授这一对“无有”的解读符合《淮南子》道论的思想实际的,也与历史实际相符合。因此,这样的解读才符合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观点。为什么呢?这也正如何教授所说,《淮南子》对道的阐发重在道之“有”,符合其整体思路。因为《淮南子》主要是试图通过对道的阐发来实现其对现实政治的哲学建构,而现实的政治自然重在现实,因此必须从道之“有”一面来思量⑦同⑤。。根据何教授的观点,我们认为,《淮南子》的道论既继承了老庄、稷下道家对“道”的基本看法,故而才会展示出与之相一致的地方,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淮南子》的道论还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正是其对此前道家道论的发展,而这个特殊性就突出地表现在“道以无有为体”这一论断,它更加突出“有”而非“无”。

既然《淮南子》的道是“无有”,那么这个“无有”的道是如何与现实关联起来的呢?《淮南子》认为是通过“气”。在它看来,道在现实层面的展开过程中,气是“无有”之道的具体呈现。比如,它在描述宇宙万物的形成时如此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淮南子·天文训》)由此可见,气在从道化生万物的过程具有中介的作用,或者说是气具体构成了万物的根据,万物是因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此以来,道在《淮南子》那里就具体落实为气了,而气也因此具有了对现实问题的极强解释意义。

从现实的政治生活来看,《淮南子》建构起来的政治哲学——治道是以“无为”作为宗旨的。虽然道是其政治哲学的最高范畴,但是在它看来,“道”的宗旨就是“无为”。它说:“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淮南子·主术训》)在《淮南子》那里,道以“无为”为宗旨,但是其“无为”并非是取消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叫人们无所作为,而是 “因其自然而推之”(《淮南子·原道训》),要求人们顺着事物之“自然”而为。如果认为“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淮南子·修务训》),那么在《淮南子》看来,这样的“无为”是不可取的。它用神农、尧、舜、禹、汤五位圣人的积极有为之事实来驳斥上述错误的 “无为”观。它说:“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神农乃教民播植五谷,……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禹沐浴淫雨,栉扶风,决江疏河,……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捧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恩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蠕,……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淮南子·修务训》)需要辨明的是,《淮南子》于此否定的“无为”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他倡导的“无为”与之有本质区别,是顺事物之“自然”的积极有为。

作为黄老之学,《淮南子》的哲学具有极强的现实关怀,它试图建构一种为西汉王朝统治服务的治道——政治哲学。而它要建构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首先就必须对“道”作出独特阐释,因为“不同的‘道’实际上是对于不同的政治哲学的本体‘承诺’”①何善蒙:《“道”、“因”、“权”、“义”与〈淮南子〉政治哲学的结构》,《江汉论坛》2017 年第 1 期,第 84-94页。。因此,《淮南子》的政治哲学必然是以其道论作为理论基础或者本体论的。而在其道论向其政治哲学延展的过程中,“气”和“无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气”成为“道”向万物转化的中介,“无为”则是其政治哲学的宗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其道论的指导下,《淮南子》的政治哲学是一种无为之治道。

三、结论

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编撰的《淮南子》确立“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沉浮;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这样的写作宗旨,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建构其理论体系,这就使得其哲学思想在作为基础理论的本体论——道论和具体理论的政治哲学——治道之间形成了如下一种逻辑结构:政治哲学是其道论的现实考量,解决现实政治问题是其道论的理论旨归,而道论则是其政治哲学的本体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黄老道家的政治地位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终结,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黄老之学也因此而逐步式微。不过,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尽管《淮南子》的理论主张没有得到西汉王朝的采纳和重用,但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的。这突出地表现在这一点上:在继承和发展老庄道论和稷下道家的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它将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打通了,在强调道作为超越本体的同时,更加强调道在现实意义上的展开,这就为解释现实政治提供了一种合理的理论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子》的理论主张得不到采纳和重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不再适应西汉现实,不能满足西汉现实的需要。它的这一失败的教训深刻地启示我们:理论必须以现实作为出发点,必须围绕现实问题来建构理论体系,理论建构必须服从现实的需要。

猜你喜欢

淮南子道家宇宙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宇宙第一群
漫画道家思想
这宇宙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从齐学研究角度看《〈淮南子〉道论研究》的创新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