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理论根基
2017-03-09吴玉才汪太云
闫 莉,吴玉才,汪太云
(1.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早期党史研究中心,安徽 淮南 232038;2.淮南市金岭中学,安徽 淮南 232038)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①荣开明:《关于“红色文化”的几点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②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潍坊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它高度提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辉煌历史,蕴含着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又是新时代精神和文化的根基;它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在,昭示着未来;它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发展,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定论。
寿县是一座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兴盛衰败和不断沉淀积累,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为红色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养料和历史文化条件。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寿县红色文化的摇篮与温床
寿县位于安徽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方震孺《增修北城碑记》称其“为中都支邑,西控荆楚,北负彭城,南阻吴会……尽重地也”③王剑:《光绪寿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4页。,“战国为吴楚交会,六朝为南北冲要,扼淮上流,水陆辐辏”④同③,第 34-35 页。。梁代吴均有赋曰:“峻极之山,蓄圣表仙。南参差而望越,北逦迤而怀燕”。诗仙李白有诗云:“寿阳泛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自古以来为“江东之屏藩,中原之咽喉”,有“重险之固,得之者安”之说,历史上为南北交通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古韵悠久的寿县是淮夷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故乡、汉淮南国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蔡、楚等三朝先后在此建都、十次为郡所;自晋以后的唐宋明清各朝,寿县均以繁华著称于世,有所谓“扬寿皆为重镇”之说,《明史 宏询谢公祠记》:“寿阳关为豫章之地,其财力雄厚,独甲诸州”⑤同③,第 34 页。。光绪寿州志卷首篇:“然淮、肥、颖、淠以及山河众流汇绕境中”,给这里的交通和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正阳(有“小上海”之称)、瓦埠、隐贤等淮上重镇,均滨水而建,靠水而兴,得水利舟楫之便利,自古就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水利枢纽,吸引不少客商纷纷来到这里置业经营,更加带动了工商贸易的发展与繁荣,大大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自古以来,寿县可谓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这里有号称“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芍陂)”;这里是名扬天下的豆腐的发源地;这里孕育了“牢笼天地,博击古今”、享誉中外的《淮南子》文化;这里更留下了许多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最早开发上海的春申君黄歇,“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忧国忘身”的宋代“一门三相”,创办京师大学堂的一代帝师孙家鼐……这里流传着无数驰名中外的文化典故,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也给后人留下了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历史典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寿县成为淮夷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的交融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又影响乃至决定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民情,孕育了当地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格,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襟,鼎故革新、至死不屈的精神,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心态,从而形成了开放融合而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互相影响、渗透、融合,不断地沉淀、积累、凝练,培育了当地人民以爱国爱民为精髓的爱国主义传统,勇于创新和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它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仁人志士。
正是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五四前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上海、芜湖等地求学的寿县进步学子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进步思想,积极推动革命不断向前发展;还有一些留学日本、德国等地的寿县爱国青年常以中外大事函传,并邮寄各种革命书籍供读。在此影响下,大批当地仁人志士终于走上革命道路。寿县革命风暴风起云涌,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红色革命的重要基地。这里走出了五四先驱高语罕,安徽省第一个中共党员、也是第一位烈士的红色拓荒者帽延桢,一门三烈士(曹渊、曹少修、曹云露)的曹氏家族,还有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小甸集支部,中共领导的第一次安徽农民暴动——瓦埠武装起义,等。
峥嵘岁月,无数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故土家园,先驱者的火炬照亮了人们前赴后继前行的道路,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财富:小甸寿县革命烈士陵园、特支成立纪念地、一中学兵团遗址、方振武墓园、中共寿县一大会址等,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重温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夏属扬州,殷商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后为蔡地。楚考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41年)徙都寿春,汉刘邦立其子长为淮南王都此,隋唐时置淮南郡、淮南道,明清时寿州属凤阳府、凤台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州为县。2015年12月,寿县划归淮南。有着2600余载深厚历史文化的寿县古迹名胜甚多,多达160余处,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分别是古寿春城遗址、南宋古城墙、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安丰塘。其中寿县古城始建于楚,“其周绵延曲折三十余里”。今城系宋熙宁年间重修,嘉定年间续修。为全国保存完好的7座古城墙之一。安丰塘,古名芍陂,公元前613—591年为楚令尹孙叔敖所创建,与都江堰、郑国渠、率河渠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养殖、旅游等巨大作用,福佑百姓。1984年,联合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托兰曾来考察,称其为世界第一人工大塘。这里还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刘安墓、廉颇墓、留犊祠、报恩寺、状元府、清真寺、孔庙、古寿州窑遗址、宋城墙遗址等历史名胜古迹。
寿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山胜水,锦绣如画,素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要地。寿春楚汉文化的精髓已深深扎根于寿春百姓的心中,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古往今来的历史风云激荡和文化传统的熏陶,孕育了寿县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的雏形,它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是一种泽惠后世的人文传统,更是根植于人们血脉之中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正是这种天下情怀和人文传统的孕育和滋养,在20世纪上半叶的峥嵘岁月中,演绎出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一幕幕红色革命风暴。
早在20世纪初寿县革命先烈就不断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04年陈独秀与淮上英杰柏文蔚成立了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岳王会,其中寿县青年所占比例最大。1908年,岳王会在石德宽等领导下发动了安庆马炮营起义,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依靠新军发动的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清政府的统治;1911年11月4日,张汇滔等响应武昌起义光复寿县,建立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地方政权,2万多革命党人在一个多月内相继光复淮河南北23个州县,以及河南、湖北部分地区,有力地促成了安徽独立。辛亥革命中,安徽是全国唯一由自下而上的起义促成独立的省份。
1922年春,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等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1923年,曹蕴真、薛卓汉等成立了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中央领导。这是安徽省及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农民暴动,实行土地革命;1927年,廖运周、程阔庭等参加南昌起义后,辗转回到寿县地区国民党33军中活动,1928年元宵节创建了学兵团,秘密发展党员。1931年3月在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运炽领导下,举行了著名的瓦埠农民武装暴动,对推动安徽乃至全国革命局势有重大影响。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寿县革命先辈们牢记初心,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不少仁人志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事迹可歌可泣,其英名与世长存。
三、重教尚武的人文传统——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因
寿县系诗书昌明之地,人杰地灵。汉魏以来,荐辟名贤有200余人。《江南通志》称:“淮南著美,风流所被,文辞并与”①王剑:《光绪寿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7页。。汉淮南王刘安,偕宾客编著《淮南子》内外54篇,诸经论集百数十卷,歌赋百余章,集自然科学、哲学、史学、文字价值于一体,其博大精神在亚洲和世界都有影响;吕氏在两宋因“有中原文献之传”而在文化史上享有盛誉;清咸丰年间,孙家鼐举状元,为帝师、宰辅,主办为新变法失败后硕果仅存的京师大学堂,而号为天下大官之主。1901年,孙家鼐在变法失败回乡于四顶山麓“青琅轩馆”招子弟讲学授业,陈独秀、柏文蔚、袁家声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诧风云的皖籍才俊也随往开学授业;寿县才俊辈出,仅在民国间,寿县籍人士任安徽省都督、主席者先后有:孙毓筠、柏文蔚、孙多森、管鹏、方振武等五人。
寿县自古就有尊师重教之风,据《李兆洛凤台县志》记载,寿县最早的书院系明天启二年(1622年)的循理书院,为学正黄奇士所建,其意“持循于天理之内而渐致自然也”。清末民初,寿县新式教育在全省位居前列。1896年,寿县人柏文蔚、孙毓筠等人创办‘阅报书社’,宣传新的思想文化,探求富国强兵之道;1898年,孙毓筠创办阜才学堂和蒙养学堂,后期又组织了‘强立学社’、‘天足会’等组织,密谋革命。孙家鼐创办了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学校——寿州公学。接着,芍西、羹梅等大批新式学堂相继开办,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寿县已有新式学堂20多所,居全省第一,并有全国影响力,这些学堂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场所。通过创办学校、开化民智、灌输思潮,大批寿县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同时,还有大批有志青年到外地和国外求学,产生了一批追求先进知识和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1899——1909年,全美留学生仅为8人,而寿县为5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一些革命青年如曹蕴真、鲁平阶、徐梦周、方运炽等人,以教书为掩护,以教员的身份从事革命运动,积极培养革命干部。
寿县还有着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传统文化,其崇尚武功的精神源远流长。《李兆洛凤台县志》有记“管子曰:治天下,极在水。淮水剽悍,清刻其源,杂南北,故其民性情柔类南,刚类北。好动而习苦,尚气节,多武臣名将。” 《寿县图经》:“其俗尚武……务俭勤,知慕孝行”,《太平寰宇记》:山川风气刚劲,故习俗尚动,民力耕桑,性率真直,人尚节义”,《方舆胜览》:“俗慕学闻,才产文武”②同①。。
寿县是一座富有革命精神的城市,淮寿人民在近代谱写了勇敢顽强、不懈奋斗的壮丽凯歌。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水师总兵就设在寿州,王锡朋在此操练水军,多为寿州本地子弟;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英王陈玉成在此活动,寿州人们积极参加、踊跃支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孙家鼐大力赞助康有为、强学会等,并鼓励家乡人创办新式学堂和革命团体;辛亥革命时,寿州热血男儿揭竿而起,张汇滔、王庆云、袁家声、权道涵等人组织淮上军,武装起义,光复寿州,给清廷以沉重打击,促进了反封建帝制的胜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代抗日名将、辛亥革命元老方振武,1932年当侵华日军铁蹄踏入热河时,他“毁家纾难,抗日救国”,“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变卖全部财产,凑足10万元献作抗战经费。次年,与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成了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他任同盟军前敌司令。在给养不足、装备恶劣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抗日同盟军与日军浴血奋战,相继收复了宝昌、沽源、多伦、商都、张北等失地,重击日本侵略者,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之抗战之决心。
峥嵘岁月,无数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故土家园,先驱者的火炬照亮了人们前赴后继前行的道路,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财富:小甸寿县革命烈士陵园、特支成立纪念地、一中学兵团遗址、方振武墓园、中共寿县一大会址等,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重温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石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新思想在寿县广泛传播,在革命思潮的冲击下,许多爱国青年开始走向革命道路,立志报效国家;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上海大学、芜湖“安徽公立职业学校”等地求学的寿县学子曹蕴真、徐梦周、方运炽、曹渊等,受到革命活动家恽代英、施存统等人的教诲和帮助,思想进步很快,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积极联络各校学生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开展革命活动。
1921年1月,曾经留学日本和德国的高语罕编写的《白话书信》出版,是安徽最早最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安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正阳关人高语罕编写的 《白话书信》——安徽省最早最系统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本,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推动安徽新文化运动和引导广大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全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2年曹蕴真在家乡以寿县在外地入团的青年为骨干,成立了小甸集S·Y(英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缩写)特别支部,小甸集S·Y特支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中央的前身)领导。小甸集S·Y特支的成立,为建立中共党组织作了准备。1923年5月,“鉴于社会日趋险恶,改造事业急不容缓”,曹蕴真与方运炽、薛卓汉等人,在芜湖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发起并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会”等进步青年团体,研究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不久,受上海大学党组织指示,薛卓汉、曹蕴真、徐梦秋、鲁平阶、徐梦周、方运炽等回乡建党。是年冬他们在寿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小甸集特别支部,曹蕴真任特支书记,鲁平阶任组织委员,徐梦周任宣传委员。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最早的党组织。薛卓汉、曹渊、曹广化等人经常与家乡青年联络,给他们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和进步刊物阅读,还利用寒暑假返回家乡,以串亲访友的形式,组织进步教师、学生和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徐梦周与曹蕴真一起在小甸集小学教书。他俩经常向校长曹练白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苏联革命情况,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寿县及其附近革命风暴风起云涌,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红色革命的重要基地。中党寿县特委还成立了由方运炽等5人组成的党报委员会,创办《火花》、《红旗》等刊物,加强革命宣传教育工作,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
同时,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寿县青年开始走上了一条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发动芜湖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高语罕带领学生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寿县在二农学习的薛卓汉运、胡金台等人与人力车工人一道拉车,发动师生和市民为罢工工人募捐,发动游行示威和各界声援。在寿县青年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1922年3月2日,芜湖人力车工人大罢工,一周后成立了芜湖劳工会,这些革命活动极大地震撼了反动当局,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揭开了安徽现代工人运动的序幕。
文化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①《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页。;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页。。应该看到,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滋生出一些“文化”断层、信仰缺失的现象,社会腐败、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非主流现象时常可见,因而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和红色精神的引领。宣传和继承红色文化,可以感召、凝聚和净化人心,向世人传递一种高尚的精神,一种执着的追求,一种坚定的信仰。
寿县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安徽乃至全国革命都有着重要影响。探析寿县红色文化的产生及其重要影响和历史贡献,可以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充分发挥其红色文化资源的综合社会效益,传承其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营养,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好地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寿县红色文化本身包含了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和集体主义等“红色文化精神”,是当前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通过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其核心价值,揭示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推动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同时,进一步推动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充分整合淮南、寿县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相整合,可以助推地方经济良性发展,提升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