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孟子“尽心”思想的道德教化理路及其启示

2017-03-09

关键词:理路义理本心

叶 飞

论孟子“尽心”思想的道德教化理路及其启示

叶 飞1,2

(1.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210097)

孟子在儒家“心”“性”这两个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心性分立到心性合一的创造性思想变革,开创了中国心性哲学的思想传统,并构建了以“尽心”思想为核心理念的道德教化模式。孟子这种尽心道德教化模式以心作为道德的本体,肯定了人之本心与先赋之性善、天命之义理的同一性,由此而主张道德教化以人之先验善性作为心性基础,以存养、扩充、求放心为主要方法,最终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道德人格境界。孟子尽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思维框架,为儒家道德教化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对于当代道德教育而言,孟子以尽心为核心的道德教化思想,可以推动人们重新理解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本质属性、主体关系以及最终旨归等,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灵世界的有机融合,最终促进个体的心性与品格的完善。

孟子;尽心;心性;求放心;道德教化

论及孟子的心性哲学及其“尽心”思想,不少学者认为它以抽象的、形而上的逻辑思维来诠释人之道德本性,缺乏对人性的具体而全面的把握,同时它也使得“心”“性”脱离于现实视域,导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走入更为“虚幻”的境地。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深究则会发现事实上并没有准确把握住孟子心性哲学和尽心思想的实质。孟子作为中国心性哲学的开创者,第一次系统地运用心、性这两个范畴对人性本质展开了深刻反思,并建构了以存养、扩充、求放心为核心架构的道德教化模式。孟子主张,人先验地禀承仁义礼智之道德本心,因此,道德教化应当由内而外地扩充人之道德本心,而非由外而内地压抑人之本心。由此观之,孟子尽心模式采取的是内向的道德教化理路,强调道德教育和心灵教育的根本联系,它同时也强调了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状态,坚持了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的合一。孟子尽心思想推动了道德教化更加关注人之本心,避免了道德教化与心灵世界的割裂,这对于解决当代道德教育的心灵隔离、主客对立、强制灌输的弊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孟子“尽心”思想的学术背景及基本内涵

孟子尽心思想产生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背景,那就是孔子关于心、性这两个范畴的探讨。但是,孟子的心、性思想又不囿于孔子的思想,而是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学术建构。我们首先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谈论心、性的。孔子在《论语》中一共6次提到了“心”,其中有些讨论只是泛泛言及,而惟有“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两句话最能反映孔子对于“心”的理解,即心不仅表征着人的生理器官,同时还表征着人的心理活动、情感意识和知觉能力。但是,在孔子的思想架构中,心并不先验地具有道德性,心可以与德相合,也可以与德相离,这与孟子所谈的“心”有了本质的区别。此外,孔子关于“性”的讨论就更少了,其学生子贡曾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金景芳先生曾指出,孔子言性在《论语》中事实上只有一条:“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金先生认为,这里所谓的“性相近”,主要是指人与犬、牛相区别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特性,它表明人共有的本质属性[1]。而孔子“性相近”的表述,在一定意义上认可了人的精神气质和普遍特性,因而形成了中国古典时代关于人的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2]。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中,心与性仍然是分离的,心并没有与性形成稳固的联系,“心、性并不成为一对相对应的精神范畴,也没有统一起来使用”[3]。也就是说,孔子提出了心、性这两个核心概念,但是他对于心、性既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哲学思考,也没有着重去阐明心、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并没有关于心性合一的哲学自觉,为此,这一哲学任务也就自然地交给了孟子。

孟子对于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对心、性范畴进行了更加自觉的学术探讨,并且以德性来统摄人之心与性,因而从心性分立走向了心性合一,开启了中国心性哲学的理论源头。在孟子之前,哪怕是在孔子的思想中,心都只是一个具有情感、知觉能力的生理器官,而与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到了孟子的思想中,心与性开始趋近,心具有了伦理道德的内涵,而性作为一种善性则与心取得了内在的关联,达成了心与性的有机融合。孟子之心与其说是一个生理器官、思维器官,毋宁说是一个道德器官,孟子把心视为道德的本体,并且从心上寻求人性的道德根据。因此,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人性本是善的,人之本心就是仁义礼智之心,此“四心”标示了人的先验善性。因此,在孟子的思想架构中,人之本心与人之本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心、性范畴被真正地联结了起来,心性合一模式由此得以形成[4]。也正是这种心性合一,使得孟子思想具有了独特的开创意义,它推动了儒家道德哲学从“心性分言”走向了“心性合一”,从而建构了以尽心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教化模式,并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和教育影响。

那么,孟子尽心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通过对《孟子》原典的探析,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尽心”“知性”“知天”这三个基本层面。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孟子的这段话给出了释义:“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5]101由此可知,孟子所谓的尽心,不仅有认知的涵义,同时更是一种道德的自觉体悟,它是极尽本心之量从而全面理解和把握人之道德本性、天命之义理的过程。同时,人之道德本性已具天命之义理,因此,从人之本心就可以理解人之本性,而从人之本性也就可以窥见天命之义理。因而,孟子尽心思想事实上包含了三个主要层面或者步骤。第一步即是尽心。尽心不仅要求个体去认知事物(格物),同时更要求个体“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5]101。这是一种深邃、冷静的道德沉思,它从道德本心中去理解道德之价值、人生之意义,再转而不断涵养和保护此本心。第二步是知性。性是人之本心所具的义理,亦即人本心之善性。知性意味着人必须知晓本性中所蕴含的善,同时体悟本性的仁义礼智之“四端”,并且在实践中扩而充之以实现本性之善。第三步是知天。知天并不是一个用望远镜去“仰望星空”向外求索的过程,而是一个“低头沉思”向本心去体悟的过程。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第1章》),人之本性即是天命之性,天命之义理蕴含于人之本性,因此,领悟了人之本性也就自然知晓了天命之义理,从而达到知天的道德境界。

概而言之,在孟子尽心思想中,人之本心、本性与天命之义理是统一的,人之本心先验地蕴含着先验之善性与天命之义理。因此,人之本心既是道德教化的出发点,同时也是道德教化的归宿点。道德教化通过尽心(极尽本心之量)而知性(体悟本心之善),通过知性而知天(觉解天命之义理),促使天命之义理回归于人之本心,以本心来发扬先验之善性与天命之义理,从而完成人的心灵净化,最终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

二、孟子“尽心”思想的道德教化理路

孟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核心而建构的道德教化理路,把心视为本体与实体的合一。心不仅是思维、情感与知觉的实体器官,同时更是超越于实体的一种本体存在,即心是道德的本体。心作为道德的本体,它与人性之善、天命之义理是统一的。基于此,孟子主张道德教化应当以心性统一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以“极尽心之全体”“极尽本心之善”为前提,以存养、扩充和求放心为主要方法,最终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道德境界。由此,孟子开出了一条道德教化的新理路,这条新理路从人性基础、主体意识、方法机制以及理想目标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创造性的建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思维框架,对后世道德教化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道德教化的心性基础

孟子认为,人先验地具有道德本心,此心是秉持天命之义理而生,因而道德教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发扬人的本心之善,尽心以遵循天命之义理,从而培养道德高尚的仁人君子。孟子反驳了告子的“性无善无恶”的观点,主张“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认为人之善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但是,也正是这“几希”(细微)的差别,蕴含着人的本质属性,它是人类的共通本性。这“几希”标志着人不仅具有自然的生命,受生存本能和感官欲望的束缚,同时人还具有道德生命,人的道德本性要求人超越于自然生命而达至更高境界的道德生命。因此,人之初始并不是一个道德上的“零”,而是具有某种先验的道德心理图式,具有不学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6]。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具有先验的道德善性,禀承仁义礼智之“四心”。而这“四心”正是人之本心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人之先验的道德禀赋的展现。孟子通过这“四心”,阐明了人的先验善性,从道德哲学和人性理论的高度肯定了人的本性之善,主张从道德本心出发来展开道德教化,从而奠定了儒家道德教化的人性论基础。

(二)道德教化的主体意识

在孟子尽心思想中,仁义礼智发端于人之本心,而人的本心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心的自主也就是人的自主,这种自主性可以外化为人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的主体性。因而,人先验地就是一个道德主体,因为它先验地具有道德本心,所谓“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但是,人的这种先验的道德主体性是否可以转化为现实性呢?在孟子看来,这种转化不仅是可能的,同时也是必要的。人应当通过存养和扩充道德之本心,来实现这种道德主体性的现实转化,从而使自身不仅是一个可能的道德主体,同时成为一个现实的道德主体。事实上,道德教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挥人的主体意识,自主自觉地扩充仁义礼智之“四心”(或“四端”)的过程。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也就是说,个体必须以主体性的道德身份不断涵养和扩充自己的仁义礼智之心,即所谓“尽心之全体”,从而达到领悟本性之善、知晓天命之义理的道德境界。由此可知,孟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主体意识,就在于它始终强调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尽心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挥道德主体的道德本心的过程。对于道德教化而言,它并不需要通过压制个体的道德主体性来进行道德价值观的强制灌输,而是需要凸显道德主体性来发扬人的道德本心。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以主体性的精神不断地扩充自己的仁义礼智之心,使自己的内心充满着向善的动能,从而把人性中所蕴含的良知、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道德教化的方法机制

在孟子看来,以尽心为理路的道德教化模式,主要不是向外界去寻求道德知识,而是向内心去寻求道德智慧。道德教化与其说是一个外在的知识教育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内在的以存养、扩充、求放心为核心的心性教育的过程。在孟子道德教化的方法机制中,首要的就是从道德本心出发来涵养心性,实现对自我的尽心,并且通过尽心而知性、知天。在孟子看来,天命之义理并非高不可攀,其理自然地内含于人的本性当中,而人的本性又在本心中显现。只要人的本心没有被外物所遮蔽,那么义理自然就在人的本心之中。如此,一个人只要深切地体悟了本心之理,那么他就能理解自身的先验的道德善性,也就能理解这种道德善性是承接着天命之义理,从而按照天命之义理来行事。因此,对于道德教化而言,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存心养性、扩充本心。一方面,道德教化要使人“存心养性”,使人始终保持一颗如赤子一般的道德本心,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道德教化对本心的存养,要保证道德本心之不丧失,避免道德本心被欲望或者外物所遮蔽而使人“失其本心”。另一方面,道德教化还要引导个体不断去扩充仁义礼智之善端,也就是所谓的“扩充四端”,使本心之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通过存心养性、扩充本心的过程,可以达到求放心的道德教育目标。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求放心”意味着道德教化要引导个体把失去的道德本心找回来,从而使自身成为真正的仁人君子。显然,这种以存养、扩充、求放心为核心的道德教化方法机制,构成了孟子独特的道德教化理路,它使得心性的力量得以彰显,也使得道德教化更加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四)道德教化的理想目标

孟子认为,道德教化的理想目标是培养如尧舜一般的圣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孟子的圣人观与孔子的圣人观有着显著的区别。孔子倾向于把圣人加以崇高化和神秘化,认为圣人之心与凡人之心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因此“圣人是不可学而至”的。但是,在孟子看来,圣人的心与我的心具有同一性,圣人与我处于同等的道德地位,从而体现出了一种普遍平等性的原则[7]。孟子之所以持这样一种观点,是因为孟子哲学及其道德教化理论是以本心为出发点,同时建构了以尽心、知性、知天为主要逻辑的道德教化理路。因此,孟子提出了圣人之心与我心同然的道德命题,主张圣人的心就是你的心,就是我的心,并无本质区别。圣人虽然超凡脱俗,但是归根结底圣人也是人,具有人之共通的道德本心,所谓“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孟子更进一步解释,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它具有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禀赋,而只是因为他先体悟到了道德本心,先完成了尽心、知性而知天的过程,所谓“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上》)。因此,孟子认为圣人并非是高不可攀的道德偶像,而是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的道德目标。基于此,孟子解构了孔子圣人观的神秘性和崇高性,使圣人重新回归于人间而不再虚无缥缈,同时也使得圣人成为了道德教化的理想目标。只要不断地发挥自身的仁义礼智之心,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孟子的这一思想打破了儒家道德教化目标的神秘性和等级性,体现出一种更具现实关怀意识的道德教化理念,这可以视为孟子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要创新,同时也是其尽心思想自然推进的必然结果。

三、孟子“尽心”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孟子尽心思想以人之道德本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心、人性与天命之义理的统一性为哲学基础,以道德本心的存养、扩充、求放心为主要方法机制,最终奠定了儒家道德教化的人性论、主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的基础,建构了道德教化的新理路。这条新理路使得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与心性哲学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道德教化不再是一个向外去求取道德知识或道德观念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向内去存养、扩充和发扬道德本心的过程。因此,孟子的尽心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极强的创新价值,同时也蕴含着超越时空的道德元素和教育理念,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之本心

孟子尽心思想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首要启示是: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之本心,而不是外在的知识或者观念;道德教育不是向外去求索良知,而是向内去挖掘和扩充人之本心和善端。事实上,当代道德教育总是处于一个不断向外求索、拓展、寻觅的过程当中,一度主张道德教育就是把外在的道德知识或者道德观念传递、灌输给受教育者,通过外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和控制受教育者的行为,以达到道德培养的目标。显然,这种德育模式把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视为外在的知识和规范,而不是内在的本心之善。当代德育在向外求索的道路上仍然在不断地扩展,德育的课程和教材在不断地增加而不是减少,与德育工作有关的政策文本也在不断地强化德育作用。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道德教育越来越脱离学生的本心,与学生的心灵世界越来越失去联系。归根结底,其根源就在于道德教育在逻辑起点上出现了问题,德育的实效性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正如康德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所强调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但是这种教育应当是一种合乎人性的教育[8]。康德的这个观点无疑与孟子的尽心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皆看到了人的天性和本心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注意到了教育只有以合乎人性的方式来发挥人之本心,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所以,孟子尽心思想启示我们,道德教育不能远离人之本心、压抑人之本心,而是要亲近人之本心、发扬人之本心,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

(二)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心灵教育

孟子尽心思想的启示还在于,它告诉我们道德教育与其说是一种以知识、观念为核心的智性教育,毋宁说是一种以存养心性、发扬善端为核心的心灵教育。人之善端隐含于人之本心,虽然这种善端只是萌芽状态,但是只要通过合理的存养、扩充就能使它发扬光大。因此,孟子主张通过存养本心之善并扩而充之的道德教育理路,以直达本心的方式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这是一种心灵教育的理路。但是,反观当前的道德教育,总是试图通过智性的培养来达至人的心性,通过知识、观念的灌输来完成人的心灵教育,从而陷入本末倒置的境地,这与现代社会的主客体分离、认知与心灵分裂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智性教育可以推动人的思维、认知和智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对于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理解,但是智性教育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无法达至人的心灵,甚至可能以知识压抑了人的心灵、以智性压抑了人的灵性,从而导致人之认知思维与心灵世界的隔离,使得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心灵缺失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9],最终,教育也就沦为了一种控制,它导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灵隔绝,从而也就失去了启迪心灵的契机。显然,孟子的尽心思想对于医治当代道德教育的这些弊病具有特殊的意义。孟子强调道德教育是一种存心养性、心灵融合的心灵教育,它要求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本心通达受教育者的本心,通过扩充本心、发扬本心之善来实现道德品格的提升。孟子对于心灵和心灵教育的强调,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路径,它可以改变主客体分离、心灵割裂的道德教育理念,促进当代道德教育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品格的培育。

(三)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是向内的意识

孟子尽心思想强调了个体在道德教化过程中的主体身份,主张道德教化就是通过引导个体自觉地展开道德反省和觉悟、通达本心之善,从而完成道德教化的目的,这对于当代道德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孟子的尽心思想中,个体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即道德主体的角色。尽心就是道德主体“极尽本心之全体”,知性、知天即是作为道德主体的我通过领悟我之本心,从而觉解本性之善及其所含的天命之义理的过程。在孟子的道德教化理论中,我是作为一个道德主体而存在的,道德教化的过程是道德主体不断向内去尽心、以求本心之善的过程。因此,孟子的道德主体意识并不要求道德主体向外去孜孜以求,而是要求道德主体向内去反省和自修。所以,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这一观点无疑告诉我们,道德主体意识是一种向内的主体意识,向内反省是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虽然当代道德教育也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但是主体性理念主要停留于向外的阶段,它要求受教育者不断地向外去探索道德知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同时也向外去追求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因而,当代道德教育也就成为了一种不断向外拓展的教育,这种教育可能使人愈益远离人的本心,它虽然也会有一定教育效果,但是由于忽略了向内的维度,从而也就无法培养人的更高的道德境界。孟子向内的主体意识要求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反省能力,主张道德主体的心灵反思和内在体悟,这可以完善当代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路向,有助于培育更健全的道德主体人格。

(四)道德教育的归宿点是“求放心”

对于当代道德教育而言,孟子尽心思想还提供了关于道德教育归宿点的深刻思考,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道德教育的归宿点究竟是什么,我们依然没有思考清楚,当代道德教育在寻求归宿点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的困难。但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得出了他的答案。在孟子看来,道德教育的归宿点是寻找失去的本心,所谓“求放心”是也。在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中,人之本心具有先验的善性,但是它容易被外物或者欲望所遮蔽而导致失其本心。孟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本心之善就像是山间的小路,常行乎善心、善行,路就越走越宽广了;但如果你总是不走这条路,那么必然也就“茅塞之矣”。因此,在孟子看来,道德教化就是要引导个体不断去发扬人之道德本心,走这条仁义之路,以使心灵不至于被遮蔽,最终达到“求放心”的道德境界。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仁是人心之本体,而义是人之道路,外物或者欲望的遮蔽会使人失去这个本体和道路,因而,道德教化的作用就是去除本心之遮蔽,掀开堵塞心灵的“茅塞”,从而把丢失的本心寻找回来(所谓“求放心”),“求放心”也就是道德教育的归宿点。显然,以孟子思想言之,当代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为受教育者去除本心之遮蔽提供帮助,反而以各种课程、知识、观念等堵塞人之本心,使人“失其本心”,这是孟子所坚决反对的。孟子的“求放心”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归宿点,它有助于道德教育回归人之本真存在,去除人心之遮蔽,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灵世界的融合,最终促进个体道德品格的完善,这是孟子尽心思想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

四、结语

概而言之,孟子尽心思想对儒学及其道德教化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孟子的心性哲学及人性善论为儒家道德教化理论提供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孟子以人心本然之善作为道德教化的起点,虽然有过于强调人之先验善性的嫌疑,但是以人的本心之善来诠释人之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却也合乎人性之理。人的本心之善比较好地解释了“道德的可教性”,为道德教化提供了人性的基础和逻辑的起点。二是孟子基于心性哲学而构筑了以尽心为核心的道德教化新理路,他强调以本心为出发点,以存养心性、扩充本心、求放心为主要路径,通过直追本心的方式来实现道德教化之使命,这不仅具有理论的开创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三是孟子的尽心思想可以推动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反思。当代道德教育在逻辑起点上偏离人之本心,在本质上成为了智性教育而不是心灵教育,在主体意识上只知向外探求而不知向内涵养,在归宿点上沉陷于人之本心的遮蔽而不是人之本心的敞亮澄明,如此等等。这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弊病在现代性的思维框架下均难以得到有效的矫正,反而可能愈演愈烈甚至病入膏肓。而孟子独特的思维视角和道德教化理路,则可以弥补当代道德教育所缺乏“心性”与“灵性”的弱点,有助于道德教育重新回归于人之心灵世界,通过本心之善与道德教育的视域融合,推动道德教育在变革自身的同时实现本真的道德使命。

[1] 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124-125.

[2] 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

[3] 龚群.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哲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5.

[4] 李友广.从心、性分言到心性合一——先秦儒家性论思想演变模式简探[J].文史哲.2012(3):72-80.

[5] 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0.

[7] 杨海文.“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J].孔子研究,2000(4):40-49.

[8] 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9]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

[责任编辑 彭国庆]

B222.5

A

10.3969/j.issn.1009-3699.2017.05.016

2017-09-05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叶 飞,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理路义理本心
基本道德法治化的实践理路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道兼体用的整全之道:吕祖谦义理之学新论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取向与义理转换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