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孤儿学生的教育

2017-03-09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双秀实验学校张宁家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敌对孤儿关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双秀实验学校 张宁家

一、孤儿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无安全感与敌对性

孤儿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安全感严重缺失,其抗挫折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容易形成胆小、多疑、对人存有戒心等性格缺陷,表现出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孤儿学生敌对心理除表现为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或产生攻击性行为外,更明显地表现为与老师敌对、不合作行为及抵触情绪。

(二)自卑感与孤僻感

享受父母的爱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但孤儿在这方面严重缺失,往往使他们感受到身心巨大的空缺。当别的同学谈论家庭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另一类人,对自己的状况感到自卑不敢正视,这时他们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孤僻。他们形单影只,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痛苦和孤独得不到慰籍,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极易形成孤僻、自傲、不合群的心理疾患。

(三)挫折感与厌学情绪

孤儿学生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人生无望、前途渺茫,不敢问路在何方。正常家庭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幸福优越感”于他们并不存在,现实生活的无助使他们对学校、对社会、对人生、对身外的一切人和事物都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失落感,进而迁移为厌学情绪。

(四)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一种情绪。这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对抗情绪,且在学校中时有表现。有的孤儿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嘲笑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五)与异性交往比同龄人早

由于孤儿学生缺乏正常的家庭温暖和关爱,他们特别渴望得到一份关怀与爱,因此他们容易去寻求异性的关爱,并发展成早恋。而且他们早恋的对象也不都是学生,有部分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交。一旦恋爱受挫,他们就会变得更消极,不约束自己的行为,滥交朋友,有的学生甚至会放弃学业。

二、孤儿学生的教育策略

(一)加强孤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心孤儿学生思想品德的点滴,经常与其交心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掌握其实际表现,为他们提供正视现实的方法,对他们的错误心态和行为,及时引导,耐心说服教育,帮助改正,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教育孤儿自觉加强思想行为约束,以健康的心态规范约束自己,自觉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养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社会美德。

(二)要加强学校班级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班集体功能,让孤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召开“团结互助,创建‘家庭型’班级”主题班会,以班委会、团支部、宿舍舍长为核心,动员全班同学从生活、学习上关心帮助孤儿学生,让缺失家庭之爱的他们从班集体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坚定信念,生活充满阳光,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三)给予孤儿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

对于孤儿这个特殊群体的学生,学校应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为他们免去杂费和集体外出活动的经费,动员班级学生为他们献爱心,节假日组织他们来校座谈,外出参观,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心,进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了帮助特殊孤儿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多关注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四)要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载体,培养孤儿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组织孤儿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参加学校和社会的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意识。引导孤儿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注重赏识与鼓励,挖掘放大他们的闪光点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留意孤儿学生的优点,创造让他们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并适时地给予“赏识”。如班级中可以开展“班级之星评比活动”,引导他们与班级中的同学开展公平竞争,充分调动积极性,唤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坚定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总而言之,对待孤儿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应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特殊关注,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要格外细心、特别关心、充满爱心、非常耐心!只要我们教师和相关人员施以爱心,教给他们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方法,不断培养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就一定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敌对孤儿关心
《铁路信号联锁表》敌对信号的编制方法
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对古巴态度转变研究
有过一场雨
开心与关心
孤儿
《联锁表》之敌对信号的设计方法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