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03-09广东省化州市平定中心小学钟雪花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3期
关键词:习惯读书课文

广东省化州市平定中心小学 钟雪花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经常听家长说:家里虽然有很多书,但孩子不愿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家长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挑选的丰盛的“精神大餐”却常常兴味索然,说明孩子对这些书籍没有什么兴趣。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鼓励孩子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因学生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自然之道》一文时,我让学生们看课文插图,然后猜猜“图中有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从而调动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急于想阅读文中的故事。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如,在学习《校园交响诗》一文时,我自己制作了一些生字词卡片,还打印了一些相关的图片,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然后我就范读,学生们边看边听,立刻来了兴致,他们在细细地听,认真地看,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授之以渔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中,要根据阅读的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并能找机会解答;要学会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段篇进行积累,并要求背诵。同时学要有所思,如果是机械地读书,就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我曾经去听有关阅读的公开课,就是高效阅读,那些优秀老师就是授学生们以渔,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因此我认为,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的习惯等。在阅读中不仅要“读进去”,还要“吐出来”,更要“说开去”。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四、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持之以恒,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要真正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起来,就得持之以恒,而不是半途而废。阅读如同登山,只有不怕劳累,坚持不懈,才能一路饱览风光,才能登上山顶,才能领略山顶的风光。所以要培养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对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作,可让学生安排在假期生活中阅读。当然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因此,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除了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还要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督促学生们阅读要持之以恒,学会积累。只有这样,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猜你喜欢

习惯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上课好习惯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