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倒退,应急抑或过渡?
——国外学者视野下的新经济政策实质研究

2017-03-09

关键词:苏维埃俄国列宁

王 晓 南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倒退,应急抑或过渡?
——国外学者视野下的新经济政策实质研究

王 晓 南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时期。然而列宁逝世之后,俄共领导层围绕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理解和阐释产生了激烈争论。不仅如此,作为列宁思想中的重要篇章,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研究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国外学者对其本质内容给出了莫衷一是的答案。在他们的视野下,新经济政策或是向资本主义倒退的“蜕变”,或是暂时的实用性反危机措施,抑或是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过渡。

新经济政策;列宁;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道路;实质

1921年春天,布尔什维克党宣布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意味着他们放弃了“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标志着苏维埃俄国进入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具有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去迅速改变国家策略的强大能力,新经济政策就是最好的一项例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列宁给出过多种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看似相矛盾的解释。列宁逝世之后,新经济政策成为其后继者的一个争论焦点,同时新经济政策理论也吸引了国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一、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多维阐述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进、丰富的措施,从最初单一的粮食税政策到后期充实了一系列其他政策。那么,该政策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列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给出了几个不同的答案,其中每个定义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其本质内容。

1921年12月,列宁在追溯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起源时明确指出:“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就是我们经济政策的实质。”[1]335这其实描述的是新政策实施伊始的情况,刚开始它既没有被命名为“新经济政策”,而且也还仅仅只是一项单独的粮食政策,尚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当时大工业的发展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为了逐步建立工农联盟关系,就必须通过商业密切工人和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此外没有任何别的出路”,“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1]335。

1921年5月,列宁在起草《劳动国防委员会给各地方苏维埃机关的指令草案》时写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全面支持地方的首创精神,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2]这是新经济政策的概念首次被明确提出,同时也是对其实质的一个全面性规定。列宁当时就已经意识到,新经济政策并非只意味着纯粹的经济建设,同时还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建设思想。

1921年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新经济政策是相对“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但实质上却比“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1]181。“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在这一点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开始作战略退却”[1]183。由于之前采用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法,但结果却是1921年春天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严重受挫,因此必须采取一种“退却的步骤”。列宁以军事战略上的撤退为例,指出经济任务与军事任务在战略的基本轮廓上有相似之处,“退却”是为了“从容地、有步骤地和谨慎地发起进攻”[1]183。

1921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新经济政策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提供了学习机会。新经济政策是我们开始真正学习经济管理的一种形式。”[1]347如何处理好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以及占全国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事关整个国家的命运走向。因此,新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联盟问题。此外,随着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市场等因素被引入经济建设中,布尔什维克党必须要学习“按商业原则办事”的经济管理方式。

1922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准备材料上,列宁列出一个公式:“新经济政策=(1)检验同农民经济的‘结合’。(2)检验同资本主义的(既同商业的,也同工业的)(既同俄国的,也同外国的)竞赛。”[3]397列宁在大会上强调:“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的竞赛,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是新经济政策的关键,并且我认为也是党的政策的全部实质。”[3]80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因此在与农民经济的结合以及满足农民需要方面,共产党人与资本家产生了竞争。能否在这场与资本主义的竞赛中取胜并与农民建立深厚的联盟关系,这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关键点。

1922年11月,针对《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的提问,列宁回答道:“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3]263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首先是给小农一定的贸易自由从而确保工农联盟的稳定发展,这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基础;其次要对大资本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目的是防止小生产的无政府主义自发倾向,从而将其引向社会主义的轨道。

以上就是列宁发表的几个有关新经济政策实质的直接表述,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新经济政策在维护工农联盟关系作用上的重视,也能了解他对新经济政策下资本主义可能会肆意发展的忧虑以及他曾想过在新经济政策的“退却”之后重新发起“进攻”的矛盾。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几个不同定义,既是列宁在此问题上认识逐步深化的反映,也是新经济政策自身不断展开、丰富、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斯大林和布哈林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

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党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等重大问题展开论争,其中自然涉及到对新经济政策定性的关键问题。列宁的后继者们在阐释新经济政策时,往往是抓住列宁其中的某一点论述各执一词,领导层之间就此展开激烈论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的论争。

起初,斯大林与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反对派和以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首的新反对派掀起论战,“左”倾反对派以列宁早期看法为据,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战略退却,时机一旦成熟要重新发起进攻。此时,斯大林和布哈林一样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坚定捍卫者。1927年之后,苏联提出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推进农业集体化的任务,围绕着应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斯大林与布哈林产生了意见分歧并展开激烈争论,其中粮食收购危机是这场争论的导火索。1927年,虽然粮食收成较以往大幅增长,但由于农民不愿以低价出售粮食,国家的粮食收购量不增反降,导致既定的收粮任务难以完成,于是,当时苏联采取了一种在全国强行征粮的“非常措施”。关于这次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这是农村的资本主义分子“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进攻”[4],是所谓的富农从中捣乱的结果,是阶级斗争激化的表现,因此必须要改造小农经济,以强制的手段消灭富农,强行实行农业集体化。这实质上是要废除新经济政策,再制定新的政策去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布哈林却坚持认为,危机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粮食价格偏低,农民种粮卖粮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解决办法只能是调整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例,而如果继续执行“非常措施”,就是向战时共产主义的倒退,结果不仅会对苏联经济产生严重恶果,而且工农联盟也势必破裂,从而会动摇国家政权的阶级根基。因此布哈林主张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政策,只有新经济政策才能使苏联建成社会主义。

布哈林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着深刻、独到的理解,他曾多次谈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在于利用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后排挤资本主义经济。布哈林指出,新经济政策引入了市场、商品、货币等要素,利于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建立正常联系,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他总结历史经验后指出,“过去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5]。“市场关系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确定新经济政策实质的重要标准”[6]。布哈林还分析,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特点使苏联实现完全社会主义的道路漫长,因此对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改造必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

然而,斯大林却对布哈林的观点嗤之以鼻。在他看来,新经济政策由两方面组成,其中比较好的一个方面是“它的锋芒指向战时共产主义,指向排斥任何私人贸易自由的制度和秩序”。但斯大林强调说,布哈林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即它“绝不容许私人贸易完全自由,绝不是容许在市场上自由玩弄价格。新经济政策是在保证国家对市场起调节作用的条件下容许私人贸易在一定限度、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这就是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方面。”斯大林坚持认为第二个方面“对我们更为重要”[7]。后来由斯大林主持编纂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借助“暂时的退却”准备力量,以便于向资本主义展开新的进攻[8]。

实质上,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在很多方面关涉到如何定性新经济政策。布哈林认为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新经济政策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对农业发展和改造的指导意义重大。因为该政策客观地反映了农村的经济状况,其目的就是根据农村经济的现实基础,以和平的、渐进的方式改造农业经济。但斯大林却认为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要求,新经济政策对于死灰复燃的资本主义危险无能为力,阶级斗争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他强调要对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发起“进攻”。总之,布哈林认为新经济政策能够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斯大林却并不认为这就是苏联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两者对新经济政策迥然不同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了该政策的存废与否。

三、国外学者视野下的新经济政策实质研究

作为列宁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新经济政策自然也吸引了西方学者对这一政策的探讨和研究。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不同学者根据对列宁著作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立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评判。

1.向资本主义倒退的“蜕变”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本质上是向资本主义的倒退,是俄国在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之课。其实,早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初,国内的“路标转换派”就抛出了类似观点。“路标转换派”是1921年俄国流亡国外的知识分子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派别,其领导者是当时立宪民主党的一些著名人士,他们认为应当跟着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走,但究其原因却是因为他们质疑新经济政策的性质。“路标转换派”认为,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这并不是策略,而是演变,是内部的蜕变”[3]91。该派代表人物乌斯特里亚洛夫直言道:“其实,你们正在滚进通常的资产阶级泥潭,那里只不过摇动着几面写着各种空话的共产主义小旗子罢了。”[3]92他赞成苏维埃政权,“是因为它踏上了走向通常的资产阶级政权的道路”[3]92。无独有偶,1921年11月,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派理论家奥托·鲍威尔在其著作中也指出,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实践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重建”[9]。之后,一些西方“列宁学”研究者们基本上是在重复上述看法。

原美国共产党领导人贝特兰·D·沃尔夫指出,俄国“合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司徒卢威于1894年提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这种观点。虽然列宁当时对此极为反对,但是当他成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人之后,当他面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管理经验缺乏、效率低下以及混乱状况时,“他说的一句又一句话,都肯定是司徒卢威书上的那些话”[10]167。

斯蒂芬·T·波索尼称赞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因为这表明他“回到了马克思原来关于社会主义只能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继承人的主张”[10]168。列宁早先十分认同马克思的这种观点,并在与民粹派的争论中积极捍卫它。但在随后的革命中和革命后,他却转而赞同民粹派关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理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列宁,“终于强调工业化和心理习惯的改造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了”[10]168。

爱列娜·登考赛分析,1917年时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在当时的苏维埃俄国是不可能的,而随后爆发的欧洲革命以及国内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又使他相信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但在俄共(布)十大上,他又谈到改造小农经济和建立现代化工业起码要数十年,这表明“列宁在1921年接受了认为俄国尚未成熟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孟什维克观点,回到他1917年所坚持的思想上来了”[10]168。

莱赛克·科拉科夫斯基也极力论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的结论。他认为,新经济政策证实了列宁极其擅长为保持政权而牺牲原则。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的几年间,列宁认为仅依靠警察和军事恐怖手段就能成功解决一切重要的经济问题,这种“雅各宾派”式的政策带来的是成功,“但是1921年他像雅各宾派一样,也发现自己处于灾难的边缘时,于是他在最后一刻回头了”[10]168。

埃丝特·金斯顿-曼认为,孟什维克党早就意识到,如果过早夺取政权,俄国就必须要完成补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之课的历史任务。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布尔什维克党证实了孟什维克党之前的理论预言,特别是1921年后俄国的发展状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布尔什维克党的选择只能是:“不是在眼下就是在未来背弃自己的无产阶级支持者”[10]167。

英国伯明翰大学苏联和东欧研究中心的历史学家莫西·莱文指出,俄国革命在很多地方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解释说法并不吻合,甚至在其反对者看来,它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俄国革命的发生不仅缺乏适当的基础结构条件,而且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是由一个无产阶级在其中占少数的党来执行的,“在经过一场所谓的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又重新接纳资产阶级”,这些事实都明显地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1]。

这些学者断定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间接认同了原先他批驳、否定的一些论敌的观点,认为俄国的发展必须要补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这一课,甚至得出新经济政策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论。尽管国外学者研究新经济政策的批判精神和专业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但是他们站在固有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得出否定列宁以及新经济政策的结论却是应该商榷并反驳的。

2.暂时的实用性反危机措施

持此观点的学者将新经济政策理解成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内经济政治危机倒逼之下,不得已才采取的一种暂时性的反危机方案,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想支配下的救急政策,目的是要摆脱苏维埃俄国当时几近崩溃的经济危机。

新出版的《俄罗斯历史(1900—1945)》是俄罗斯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参考书。该书以俄罗斯历史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给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定论。该书写道:“应当尽量说明这一判断,即新经济政策对布尔什维克而言不仅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暂时的’,目的是能够摆脱1920年末到1921年初尖锐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危机。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保住政权的问题。”[12]

曾任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副所长的A·K·索科洛夫指出,从世界范围讲,新经济政策是革命后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同时并存的首次试验。尽管在相关文献中,这一政策反复被强调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预先规划、全面制定的政策,但实质上,“新经济政策是国内推行的一系列彻底和不彻底的摆脱危机的措施。迫使采取这些措施的是客观情况,而绝不是在尝试按照经济方法制定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些思想和模式”[13]272。

俄罗斯历史学研究者叶·吉·吉姆佩尔松也分析,从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是在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普遍不满情绪的巨大压力下实现的,而不是修改执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原则的结果”[13]172。新经济政策一方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同时以一种缓速度又低风险的方式,通过同小资产阶级多数居民达成妥协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理论家C·卡拉-穆尔扎在分析国家体系的特点时指出,1905~1917年革命、内战,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等时期,由于当时的环境导致了俄共(布)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可选择空间小,“环境的压力比理论学说更为重要,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现实的威胁、资源潜力和历史上造就的具有惯性的文化环境”[14]。

美国著名历史研究专家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等分析,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证明了列宁能够摆脱教条的束缚,“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15]。

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伯尔特·奥尔曼则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行动”,其目的在于实现苏维埃俄国的经济振兴,新经济政策并非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16]。

新经济政策接棒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使新生政权摆脱了战争的紧急状态,然而战后不堪忍受的农民和工人携手走上街头,起义、罢工在苏维埃俄国此起彼伏。战后的重大危机使布尔什维克党意识到必须要改变现行的政策而采取新的政策,因此新经济政策“应运而生”。新经济政策最直接的目的是要拯救处于危机之中的苏维埃政权和经济,但是随着实践的逐渐推进以及列宁思考的深入发展,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内容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完善。

3.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过渡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宣告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直接过渡”思想的破产和失败。社会主义的大厦不可能直接在小生产的汪洋大海中成功建起,必须要考虑到俄国多种经济并存、小生产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客观现实。新经济政策虽始于苏维埃俄国战后的国内危机,但却不终于此,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才是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但却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过渡性中间站。

埃·鲍·根基娜指出,1921~1923年间,列宁在所有著作中几乎都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质、任务和意义作出了论述,但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一次完成的定义。他的每次论述都是针对新经济政策中的某个方面,从而扩大、丰富了对该政策实质的理解并补充了新的内容,但这些论述“合在一起创造了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完整而统一的学说”[17]。

俄罗斯历史学家阿·秋金在研究列宁的相关著作后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含更多旧的东西,但它“是苏维埃俄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道路上所走的迂回之路”[13]35,是从战争向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过渡时期。受限于苏维埃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因此必须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迈进社会主义大门所不可缺少的‘前阶’”[13]46。但是,“列宁并没有把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13]47。

俄罗斯学者米·伊戈尔金指出,列宁并不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社会主义了,它是“四个妥协”的结果,即国家的集中化管理与市场的自发性之间、社会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与俄国历史上落后的物质生产及文化之间以及被推翻的中等发达资本主义与正在成长中的弱小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妥协。新经济政策通过借助于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以及文化革命和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成就,从而来“‘创造’社会主义物质-组织前提和干部前提”[13]262。

莫斯科大学教授阿·帕·布坚科在论证社会主义和经济不发达之间关系时,指出经济落后国家如果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其经济发展的最初逻辑应该是保留市场性质的经济,但应是由人民的国家所确定的、以实现大多数公民的社会主义公平为方针”。他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这样引导经济不发达的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18]。

俄罗斯左翼学者格·库斯托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和国外武装干涉结束后的现实情况决定的,也符合俄共(布)的纲领性目标。而早在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一文中就暗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政策的基础。新经济政策就是列宁在1918年就已经形成的政策原则的继续和发展[19]。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沃耶伊科夫指出,列宁和俄共(布)的领袖起初都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退却”,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列宁改变了看法,把新经济政策看成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0]。

著名的波兰社会主义者、思想家,同时也是苏联及联共(布)问题专家的伊萨克·多伊彻则指出,新经济政策的最近目标是要借助私营企业复兴苏维埃俄国濒临崩溃的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仅仅是权宜之计,因为新经济政策还有一个基本目标,即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成分,并使其逐步扩充到整个经济领域。它更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基础”[21]35。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对当时的苏维埃俄国而言,不仅是一个理论难题,更是一个实践难题。列宁没有拘泥于传统理论,而是根据实践经验和实际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从简到繁,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期许与他实施该政策的初衷已经截然不同。新经济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国家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并与农民阶级联盟,共同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是苏共党内领导围绕新经济政策的论战,还是众多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研究,都关系到如何认识列宁、如何理解列宁主义思想的问题。恩格斯曾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22]598因此,我们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拨开历史的迷雾去还原事实的本真面目,同时要深入挖掘列宁思想的本质内核,从而以正视听。

[1] 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3.

[3] 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5.

[5] 布哈林.布哈林文选: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41.

[6] 布哈林.布哈林文选: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92.

[7]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9-40.

[8] 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340.

[9] 奥托·鲍威尔.苏俄的“新方针”[M].史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25.

[10]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1]莫西·莱文.列宁的最后斗争[M].叶林,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81.

[12]A·A·丹尼洛夫,A·ф·菲利波夫.《俄罗斯历史(1900—1945)》教师参考书[M].吴恩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

[13]王丽华.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4]C·卡拉-穆尔扎.苏维埃制度崩溃原因的初步分析[J].俄罗斯研究,2011(5):40-58.

[15]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M].杨烨,卿文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76.

[16]本刊特约记者.市场经济、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前途——奥尔曼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9(10):1-7.

[17]埃·鲍·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1921—1923)[M].梅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207-208.

[18]粟瑞雪.俄罗斯学者布坚科论社会主义与经济不发达的关系[J].国外理论动态,1999(2):1-4.

[19]柳达.俄学者评“三个列宁”的说法[J].国外理论动态,2000(8):1-4.

[20]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外国思潮研究国家级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8.

[21]伊萨克·多伊彻.先知三部曲——被解除武装的先知[M].施用勤,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35.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8.

[责任编辑 勇 慧]

2016-11-05

王晓南,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A227

A

10.3969/j.issn.1009-3699.2017.04.008

猜你喜欢

苏维埃俄国列宁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海陆丰: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