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EST分析法的“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研究

2017-03-09李思怡潘华峰叶晓宪林钟宇赵金媛

卫生软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家庭医生卫生医疗

李思怡,潘华峰,叶晓宪,林钟宇,赵金媛

(1.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基于PEST分析法的“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研究

李思怡1,潘华峰1,叶晓宪2,林钟宇2,赵金媛2

(1.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简要阐述“互联网+家庭医生”医疗服务模式,运用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社会、经济及技术四个方面分析“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所面临的情况及模式的发展潜力,总结以上四个方面对“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构建战略的影响,为“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的构建提供可行性建议。

家庭医生;互联网+;宏观环境分析;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及我国老龄化的加速,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在移动医疗发展迎来热潮的背景下,提出构建“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笔者运用宏观环境(PEST)分析法,从政治、社会、经济及技术四个方面把握“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的宏观环境,为“互联网+家庭医生”模式的构建提供可行性建议及有效评价。

1 我国家庭医生发展概况

目前,在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社区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就近医疗和建立家庭病床,二者分别占总社区医疗服务的58.64%和16.97%,说明现阶段老年人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主[1]。截至2016年一季度,天津市某县已逐步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其27个乡镇共有13.5万户,43万人,接近50%的家庭和人口接受家庭医生服务,家庭医生等基层首诊就诊达到71万人次,家庭医生定向转诊共计1008人次,减免困难群体各项费用累计超过70万元。该县已全面实现家庭医生定点首诊及双向转诊,并根据依从性、医疗需求等按照时间进度及人群覆盖顺序,按照不同阶段、步骤实施家庭医生服务[2]。说明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符合我国现阶段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并可有效改善困难群体医疗状况。但我国家庭医生服务的覆盖率还不高,根据上海市某社区居民调查,该社区真正接受过社区转诊服务的居民为14.4%[3],我国家庭医生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存在服务能力偏低、缺乏实用型人才、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基层卫生人才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适宜的人才竞争力提升模式等问题[4],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缺乏信任。

2 PEST分析法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2.1 政治环境:国家鼓励支持家庭医生服务

近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总结出新一轮医改八个方面的成熟经验中,重点阐述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经验及要求,包括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并明确提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5]。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作用的强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首要路线。深化改革目标是到2017年达到30%以上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其中对重点人群的签约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6]。国家一系列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鼓励和支持,预示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转变。

2.2 经济环境:前期改革奠基家庭医生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从经济总量看,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到2014年增长了约175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8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约74倍[7]。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更加关注生活质量[8],这意味着我国医疗服务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从深化医疗改革的成果方面看,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占比持续下降,由40.4%下降到 30%以下,而人均预期寿命比2010年提高了1.51岁,人民健康水平整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获得了较高的投入效率[5]。以上数据表明,通过经济改革、医疗改革等,我国的社会投入使卫生投入获得了良好的基础,验证了我国医改政策的正确方针及其有效实施,为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3 社会环境:多种现状提示医疗服务模式需改进

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据统计,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11%,2020年老年人总人口将占15.16%[9],根据预测,到2050年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导致门诊及住院费用分别增长到2000年的1.3倍和1.4倍[10],这将给我国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医疗需求方面,我国老年人需求未得到全面有效满足,刘国恩[11]等认为,在老年人医疗服务状况方面,我国城镇和农村存在明显差别,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同时还存在地区差别,东部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明显好于西部[12]。我国社会除存在人口老龄化及医疗需求大而未得到有效满足等问题外,还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云南省目前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优化程度低、结构不尽合理、基层医疗薄弱等问题[13];西安市卫生资源分布存在明显不均且向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倾斜[14];河南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明显不足,截至2014年,该省医护配备比为1∶1.01,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的医护比(1∶2~1∶4)仍有较大距离,也未完成国家“十二五”目标[15]。老龄化、医疗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资源配置不均等社会问题,提示我国目前医疗服务模式需要进一步改善。

2.4 技术环境:移动医疗技术提供成熟可行性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完善,强大的数据库系统能满足医疗信息服务大数据管理的存储需求[16]。在移动医疗平台方面,健康信息化数据流已逐渐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起点和终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配合移动式健康检测设备,可获取监测数据,并传输至数据库或云端,经分析得到健康评估结果,并反馈相应的健康干预内容给用户。国内互联网公司也相继进入移动医疗市场,通过云技术构建智能健康平台、推出网上挂号缴费等全流程移动服务,提供药物配送等服务。我国各级政府已积极推出多项健康服务信息化方案,如浙江省宁波市某医院使用国内首个掌上移动医院平台,还有智能导诊、健康档案等功能,临床工作人员还可通过云技术医疗平台远程接入,实现医疗移动办公[17]。可见,我国医疗不论是数据库、移动平台还是云平台都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为构建家庭医生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了可行性。

3 对我国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建议

3.1 强化政府指导,构建“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平台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建议:强化政府指导,构建“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实现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利用我国目前良好的经济基础,改善医疗服务模式,从而更好适应老龄化社会,满足人民群众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该平台以实用、便捷、资源丰富等特点吸引更多家庭医生签约,扩大家庭医生就诊范围,更大的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同时,该平台具有慢病管理服务。慢病患者可通过该平台定时向家庭医生咨询,并提供在线挂号、缴费,以及送药上门等服务。医生可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诊疗服务。

3.2 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加强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卫生发展当务之急[18]。为改善当前我国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基层卫生人员缺乏、人才流失等现状,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适宜的人才竞争力提升模式,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卫生人才待遇,从而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通过构建“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将国内外最新医学诊疗技术及时传递到家庭医生手中,提升家庭医生诊疗水平,拓展家庭医生事业。家庭医生可在线提问诊疗难题,与国内外专家交流互动,多方联合会诊,尽快完善诊治策略,提高临床疗效。家庭医生利用“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动态监测社区人员病情变化,患者病情紧急可通过该平台及时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治疗。通过平台中大数据分析,可掌握我国社区卫生防控情况,为卫计委的医改政策提供循证依据。通过该平台,可优化我国医护资源配置,提高家庭医生诊疗水平,增加人民群众对基层人才水平的信任,从而更有利于推进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

3.3 拓宽服务渠道,打造“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移动医疗以其便携性、互动性、隐私性、实惠性等特点迎来了发展热潮,结合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及需求,在当前医疗模式的基础上,拓宽服务渠道,打造“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该模式强大的信息化功能使得居民获取健康咨询及享受服务更加方便,既满足了健康需求,又可有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改善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可从使用群体的角度拓宽服务渠道,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功能,如针对专科医生,建立专科专病大数据,使专科医生及家庭医生可通过疾病管理开展相关临床科研工作,通过科研不断提高临床水平;针对家庭医生,开通与专科医生、患者双向沟通渠道,与专科医生进行学术交流及共同制定诊疗方案,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提高诊疗针对性及患者信任度;针对患者,开通线上沟通渠道、线下科普学习渠道,通过沟通及学习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临床疗效。

4 结语

由于国家政策及前期经济改革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及经济基础,同时移动医疗技术提供成熟可行性及社会对医疗服务模式的改进需求,因此,构建“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平台是可行的。

[1]徐 蔚.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及医疗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A):2846-2849.

[2]王 钊.天津市蓟县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实践[J].卫生软科学,2016,30(9):24-26.

[3]计光跃,胡立安,史明秀,等.上海市某区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6,19(4):315-318.

[4]刘恒旸,鞠永和,王静成.分级诊疗视域下城乡卫生人才竞争力协同提升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09-3412.

[5]李海楠.医改再上路:经验推广推动医改走向纵深[N].中国经济时报,2016-11-16.

[6]国务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J].国务院公报,2016,(30):67-71.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8]宋冬林,姜 扬,郑国强.民生财政支出的幸福评价——基于CGSS(2012)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6):96-104.

[9]郭文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家,2008,2(2):666-681.

[10]王文洁,张拓红.医养结合需求与医疗资源配置的关系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9):651-653.

[11]刘国恩,蔡春光,李 林.中国老人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1,(3):95-107.

[12]向 前,谭 剑,许 军,等.基于供给需求理论的老龄化人口卫生服务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6,37(9A):61-63.

[13]吕金平,张莹莹.把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N].人民政协报,2016-11-16.

[14]沈 迟,陶星星,董琬月,等.利用集中指数评价西安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1):69-73.

[15]王 璐,闫梦青,陈全州,等.“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6,19(5):380-385.

[16]李 莹,翁苏湘.面向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院药学,2016,(36):201-202.

[17]郭 清.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8]胡 叶.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8(5):107-109.

(本文编辑:邹 钰)

Research on “Internet+Family Doctor” service model based on PEST analysis

LI Si-yi1,PAN Hua-feng1,YE Xiao-xian2,LIN Zhong-yu2,ZHAO Jin-yuan2

(1. Institute of Spleen and stomach,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2.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Guangzhou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It briefly states “Internet+Family Doctor” medical service model. I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mod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Internet+Family Doctor” model faced from four backgrounds of politics,society,economy and technology by PEST analysis method. It summarizes strategical influence of the above 4 aspects to “Internet+Family Doctor” model. So as to provide feasible sugges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Family Doctor” model.

family doctor;Internet+,PEST analysis,medical service

2017- 05- 03

10.3969/j.issn.1003-2800.2017.09.002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互联网+家庭医生移动医疗智慧、中医服务模式研究(2016GZGJ07);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2016年度项目:互联网+家庭医生移动医疗服务模式研究(YF16-Q17);广州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地2016年度课题;广州市社科联羊城青年课题(16QNXR1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新互联网+实验室中医药教学移动共享智慧平台探究(16SY008);广东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创新驱动下专利技术支撑广东省中药产业新发展战略研究(GDIP2016-G3);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A070703015)

李思怡(1994-),女,广东深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研究。

潘华峰(1965-),女,四川泸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管理研究。

R197.1

A

1003-2800(2017)09-0007-03

猜你喜欢

家庭医生卫生医疗
家庭医生签约理 想照进现实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卫生歌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讲卫生
中国家庭医生困局待破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