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云南省高速公路项目绿色选线的环评评估经验探讨
2017-03-09杨美临韩方虎
杨美临,韩方虎,陈 哲
(1.云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2.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63;3.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东与贵州、广西为邻,东北与四川隔江相望,西北紧依西藏,西面接壤缅甸,南部毗邻老挝、越南,是我国唯一可以同时由陆域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是“一带一路”战略中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省39万 km2的国土面积中,94%为山地和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云南省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方式。1996年云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昆明至嵩明公路建成通车[1]。至2015年底,云南省公路总通车里程达23.6万 km,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0.4万 km,占总里程的1.7%。2016年,云南提出规划建设“五纵五横一边两环二十联”骨架高速公路网,至2030年全省建成高速公路1.45万 km,实现省内区县高速公路全覆盖[2]。由于云南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对高速公路选线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巨大挑战。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如何保证高速公路在技术指标合理可控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云南省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尤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现有云南省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多集中于单要素评价或对极小种群的影响分析,缺少对高速公路项目前期选线易遗漏生态环境敏感因素的系统总结,更缺乏有针对性的解决遗漏生态环境敏感因素的集成分析。通过梳理在环境影响技术评估中发现的云南省高速公路前期选线应关注的生态环境敏感因素,分析易忽略敏感因素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期为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合理选线提供借鉴和参考,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贯穿于“一带一路”高速公路网建设中。
1 云南省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敏感因素分析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全国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中,涉及云南省的有7个,主要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同时,云南省生态环境敏感区数量众多,全省共分布161个自然保护区、66个风景名胜区、5个世界遗产地、39个森林公园、11个地质公园、11个重要湿地、11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公园、19个种质资源保护区、49个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上百个其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尽管高速公路项目在初设阶段对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文要求的禁止建设区域予以了避让,但受地质水文、地形地貌、工程控制点等因素制约,部分线路仍不可避免地穿越不同类型的环境敏感区。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颁布至2016年底,云南共有110余条高速公路项目获得环评批复,其中2016年批复39条,占比1/3。对这39条高速公路所涉及的生态环境敏感因素统计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这部分高速公路大多涉及或邻近(小于200 m)环境敏感区,其中,涉及或邻近自然保护区的10条,风景名胜区的12条,饮用水水源地的7条,世界遗产地的2条,地质公园的3条,种质资源保护区的3条、森林公园的1条;涉及或邻近敏感水体、饮用功能泉点、极小种群保护地等共15条。从分布规律来看,滇东北、滇中高速公路主要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滇西、滇南高速公路主要涉及饮用功能泉点;滇西南高速公路主要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这种情况与云南省环境敏感区及人口分布特点有关,滇西北、滇西南、滇中等植被较好区域多风景名胜区;在滇中人口密集区多布设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而在人口相对分散的滇西、滇南等区域供水多由功能性泉点提供;人类扰动较少的滇西北、滇西南集中分布有自然保护区,其余各州市范围内以斑块状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云南高速公路选线过程中不仅须关注法定特殊及重要生态敏感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敏感水体,还需要关注原始天然林、野生动物活动通道等其他常被忽视的环境敏感因素。如:拟建思茅至澜沧高速公路,线路沿线经过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思茅茶马古道省级风景名胜区,跨越澜沧江短须中华刀鲇叉尾鲇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线路廊道附近分布有疣粒野生稻保护点及亚洲象活动通道,线路同时经过了基本农田和国家公益林等。
2 生态环境敏感因素识别遗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生态敏感区保护范围判识困难较大
云南省多数生态敏感区目前尚无相关规划或明确范围界定,使得环评及评估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建设项目与敏感区的位置及其影响。以风景名胜区为例,云南省现有的66处风景名胜区中,目前仅12处国家级和1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编制了总体规划并获批,其余多数风景名胜区尚未编制规划。除成立之初的批复面积和主要景区构成等文字描述外,缺乏四至界限坐标和高精度图件,无法细化核实风景名胜区及其主要组成景区与高速公路的位置关系。对于自然保护区,云南现有州市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区92处,多成立于2006年之前,存在规划文本查询困难、位置关系难以确定等问题。此外,其他类型敏感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公示不足、保护标志缺乏、保护界桩缺失等问题,这些成为公路选线合理避让生态敏感区的盲点。
2.2 忽视敏感区周边存在的保护动植物生境
对于经过特殊或重要生态敏感区的高速公路项目,选线论证工作会重点关注对敏感区的环境影响,但常忽略项目区周边敏感保护对象的存在。例如:受走廊带控制点所限,思茅至澜沧高速公路线路途经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可研报告针对过保护区路段设计了比选线路,环评报告设专章进行了保护区生态影响分析。但在环评评估工作中却发现了一项被忽略的重要环境制约因素,即临近保护区的路段属现有亚洲象群活动范围,东西走向的线路对象群的南迁北移产生阻隔。这也是云南省高速公路选线确需关注的一类特殊的环境敏感问题:保护区设立时并未将某保护物种列入保护对象,但该物种随着食源、水源、人为干扰等因素作用迁移至该保护区内;或者保护区范围界定不精准,受保护物种主要在保护区范围边缘及外围周边栖息活动。这类问题一旦为项目前期论证工作所忽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施工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问题以及工程运行与动物活动的冲突问题或舆情事件。
2.3 对于保存较好的原生林地关注度不够
云南高速公路选线论证工作一般会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或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及区域集中连片的原始天然林进行关注和避让。但往往忽略在受人为活动干扰的次生植被相对发育的公路走廊带周边仍存有数量较少、保存相对完好的天然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河谷季雨林和硬叶常绿阔叶林等自然植被。这些极具保护价值的原生植被多分布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溪谷、箐沟,而这些地区常在可研中因形就势设置弃渣场等高速公路临时工程,若在环评或林勘阶段未进行细致线路调查或样方布置,仅靠遥感图像解译难以对小斑块植被类型进行准确识别,将会导致此类植被最终被工程占用和破坏。
2.4 遗漏规划水源地及饮用功能泉点
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建立了43处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涉及此类有具体规划范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高速公路项目,可研报告会提出线路比选方案,对一级保护区进行避让。但对于《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 年)》中293 个I 类和Ⅱ类水体和《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中328座饮用功能水库,可研工作很少予以特殊关注。对于敏感水体及饮用功能水库,环评提出的避让方案或其他环保措施常常因对接不畅等问题,导致难以在项目初设及施工图阶段予以体现。此外,具有事实饮用功能的泉点更常被可研及环评等项目前期工作所遗漏。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咨询从业者对交通运输项目中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深度的认识不统一有关,另一方面与交通不便未能开展全面实勘而以资料为主进行现状判读的工作方式相关。
3 解决出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作为项目前期工作的一环,随着相关法律的颁布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调节器”、“控制闸”和“杀手锏”等作用日益彰显。与此同时,环评评估作为环评行政审批的“保险衣”和“加压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受环境敏感区基础信息公开力度不足的限制,环评评估无法对高速公路选线所涉及的全部敏感区进行查漏补缺,需要依靠各方力量对区域环境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实际生态影响进行客观评估,将易遗漏的环境敏感问题作为评估重点,充分将绿色化观念和要求融入高速公路的选线过程。
3.1 以法定批复范围及生态资源现状作为分析基础
对于总体规划已批、待批的风景名胜区,应结合已批、待批总规及实际景点进行分析,注意避免出现仅依据未获批总体规划而脱离实际景点,或仅从现有景点出发而脱离法定批复范围等问题。对于总体规划尚未获批的风景名胜区,则主要依据省政府批准风景名胜区成立时景区界定大致范围作为位置关系界定基础,侧重分析选线对实际主要景点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公路与景区旅游发展,项目前期工作应提出将高速公路与旅游专用线有机衔接的要求,强化过景区路段的景观设计和施工环境监理,推动高速公路建成风景路或生态路。对于无明确规划分区的自然保护区,一律按照核心区或缓冲区对待,必须提出线路避让方案。同时,对邻近线路的保护区范围及周边进行详细生态现状调查,避免工程建设对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生境的破坏。
3.2 以敏感区周边分布保护动植物生境作为分析重点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数量以州市以下级别占优,大多成立于2006年之前,受各种历史因素制约,存在自然保护区划定范围过大、区划范围不尽合理、保护区调整不科学等问题。环评评估中曾发现重点野生保护物种在保护区周边广泛分布的情况,如易门翠柏自然保护区周边大量分布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翠柏,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之外存在野生亚洲象群的活动路线。因此,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不能仅依据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报告或相关专题报告,而应细致调查野生保护动植物的客观分布范围、生态习性及生长状态,采取样地调查、资料调查与走访调查等相结合的手段,准确有效地获取全方位信息,从而客观分析工程建设对野生保护动植物生境的影响,提出预留保护空间和通道等措施,尽量减少对栖息生境的干扰和破坏。此外,还应关注云南省分布的极小种群,如景东县文龙镇分布的景东翅子树,巧家县金塘子乡分布的巧家五针松,澜沧县和勐海县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分布的三棱栎等,一经发现,须提出严格的避让措施。
3.3 以线路走廊沟谷植被现状调查作为踏勘关注点
高速公路选址要更多地考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线路走廊带的选择以高效连接城镇规划区为导向。云南高速公路走廊带所属区域的人为活动较多,自然植被受人为干扰后的次生性明显。可研设计从节约占用土地资源的角度考虑,会将弃渣场等临时占地布设于非年性流水的溪谷、箐沟,而该类区域可能残存生长较为完好的原生植被,成为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生境,或是作为连接云南现有斑块状分布的生态敏感区的廊道。因此,公路选线等前期工作须将线路走廊带,特别是临时占地范围的溪谷、沟箐作为生态调查的重点,建议生态现状调查达到植物群系层级深度,避免出现采用植被型或植被亚型进行现状描述而引起敏感信息遗漏。同时充分实现环评调查与林勘调查资料的融合,避免因行业不同而出现资源共享的瓶颈。另外,对于已然分布不多的原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河谷季雨林等敏感植被类型,提出线路选线避让方案或临时占地重新选址要求。
3.4 以实际供水现状和规划备用水源作为调查对象
采取路径实勘、水文地质图分析、访问调查相结合手段,对线路走廊带沿线居民饮用水供给情况进行调查,特别是对服务区场址周边及隧道工程穿越山体附近居民点供水情况的调查,避免出现仅关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而忽略规划水源保护区和备用饮用水源地的问题。将具饮用功能的泉点列入环境保护目标,提出对集中分布的供水功能泉群线路的比选方案,避免高速公路施工破坏现有供水功能。对于确因工程控制点或基础施工条件制约而无法避让的泉点,须提出供水补救方案或功能替代方案。对于设有隧道路段的高速公路,须关注隧道施工涌排水对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敏感水体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涌排水治理措施及外排方案,避免携带污染物的涌排水进入敏感水体,影响水体水质和现有功能。
4 结论
“五纵五横一边两环二十联”骨架高速公路网体系标志着云南省开始迈入了公路高速化时代。高山峡谷深切、河流山川交错、水文地质复杂等从地质环境方面对云南省高速公路选线提出重大挑战,而生态功能重要、生物资源富集、生物物种多样等又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云南省高速公路选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高速公路建设对于景观生态、物种繁殖地、生态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等不同要素的影响均已开展了研究,提出了Google Earth、MaxEnt、GIS、RLS90、模糊矩阵、GMS等多种评价方法和模型对比分析[3-12],现有云南省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多集中于对单要素评价[13-15]。已有研究对于高速公路从环境角度合理选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云南省山区型高速公路选线所遇环境敏感问题,特别是易遗漏环境敏感因素缺乏系统总结和集成研究。以云南省2016年环评审批的39条高速公路为例,分析高速公路涉及或邻近各种类型环境敏感区时开展选址论证工作的难点和易遗漏的环境敏感问题,如对环境敏感区与高速公路位置关系确定困难,对环境敏感区周边野生保护动植物生境的调查不细,对数量较少又保持相对完好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河谷季雨林等原生植被保护的关注不够,对规划水源地及饮用功能泉点的重视不足等。由此可见,云南省高速公路项目选线环境合理性论证工作的难度较大,应切实构建以生态资源价值及实际功能现状作为调查分析基础的评价思维,关注线路走廊所经生态敏感区、保护动植物实际重要生境、调查溪流沟谷天然植被保存较好区域等的生态现状。在客观分析环境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提出选线避让、选址调整、预留通道、功能替代等措施,发挥环评及林勘调查成果在打造生态路、景观路中的切实作用,从而将绿色化的要求和理念有效融入“一带一路”路网建设之中。
[1] 朱晓斌,周应新,王高,等.云南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5):354-357.
[2] 赵学康.云南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全面成网—每年 60 亿元专项建设资金,地方高速公路补助翻番[N].中国交通报,2016-06-03(第001版).
[3] 储诚诚.基于Google Earth的高速公路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3.
[4] 邵方泽.基于Maxent 模型的道路对朱鹮繁殖生境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5] 陈炳超,陈利芳,孙家春,等.基于GIS的高速公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107-6110.
[6] 张慧丽,孙海龙,肖健.高速公路建设对路域景观生态影响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81-84,100.
[7] 彭宇,山区高速公路生态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6.
[8] 邓佳,赵剑强,张晓宁,等.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FHWA与RLS90的比较[J].环境工程学报,2012,6(2):687-691.
[9] 丁亚超,周敬宣,李恒.国外几种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的对比分析[J].交通环保,2004,25(2):5-7.
[10] 周正祥,张文苑,凌征武,等.高速公路水环境影响后评价量化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9):82-86.
[11] 王宇博.鹤大高速公路建设对靖宇自然保护区天然矿泉水影响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6.
[12] 王晓宁,张宏智,付亚君.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及标准探讨[J].环境工程,2016,34(2):143-146.
[13] 周盈涛.GIS叠图法在山地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浅析[J].环境科学导刊,2008,27(6):95-97.
[14] 马永排.云南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112-116.
[15] 宋夫才,赵迁乔,房锐,等.思小高速公路高填深挖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工程措施[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4,12(3):39-42.
[16] 张华君,谢仁建.思小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2970-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