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中职护理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7-03-09张维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人文

张维

(桂东卫生学校,广西贺州54283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中职护理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张维

(桂东卫生学校,广西贺州542833)

党中央国务院指出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应对当前我国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现阶段养老服务护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中职护理专业既面临着在养老服务业的就业机遇,也面临着岗位适应挑战。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护理专业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且高龄人口及半失能、失能、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呈较快增长态势。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缩小导致家庭养老功能下降[1],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养老需要。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医疗卫生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护理新模式是应对当前我国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2]。为此,全国各地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然而,现阶段的实践表明,养老服务质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养老服务护理队伍是关键的制约因素[3]。

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中职护理专业的机遇

1.1 养老护理员短缺,养老护理护士更短缺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大约需要专业养老护理人员220万人,而目前国内从事养老护理的护理员仅100万左右[4],纵使养老机构降低标准,招聘无专业知识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护工社会地位低、自身认同感低、付出回报低等原因,仍无法满足当前需要。孔培培[5]对郑州市22家医养结合机构护士数量情况的调查研究显示,郑州市医养结合机构床护比为1:0.022;季晓颖等[6]对上海市53家老年护理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显示,上海老年护理医院床护比为1:0.214,都低于国家规定的普通病房的1:0.4的床护比。

随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进,养老服务队伍的人力资源短缺将愈加严重。而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高学历护理人才越来越多,市级和县级的医院对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毕业的护士已很难留在城市的医院工作,毕业后或选择改行,或选择到门诊或乡镇一级医院工作,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职业前景越来越不容乐观。

1.2 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层次低、适应性差

当前我国养老院护理人员主要是以频繁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再就业的“40后”“50后”人群为主[7],这些人文化程度偏低,既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养老护理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要,因此也成为养老服务队伍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

中职护生经过3年系统的医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和养老护理知识储备,只要经过规范的初级培训,很快就能从事日常生活护理和简单的疾病护理工作,而工作数年后再经过规范的高级培训,还能向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发展,真正承担起解决老年人健康问题的重任,满足高层次的养老需求。由于低工资和职称晋升困难,大专及以上毕业的护士很少会选择在养老医院工作。而在“医养结合”的养老医院中,中专护士既可以从事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又可以从事基础护士的工作,还可以向老年护理专科护士发展。

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中职护理专业的挑战

2.1 中职护生的就业观有待改变

以孔培培[5]的调查为例,郑州市医养机构中,90.9%都存在护理人员流失现象,将近70.0%的医养机构护士流失率都超过5.0%,接近20.0%的机构护士流失率超过了20.0%,护士流失的年龄分布在20~29岁之间,年龄结构偏小,护士流失现象严重。而中职护生入学年龄小,心智不成熟,还未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普遍缺乏责任意识,导致就业岗位变动频繁。

2.2 中职护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在中职卫校,大家对护理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并未积极地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理论和技术的教育,忽视了对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据用人单位反馈,中职护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知识结构与岗位不匹配,而是缺乏关键职业能力。

此外,中职护生毕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加上中职学校的教育学制短、课程安排紧凑,且以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护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而且老年护理课程在临床护理课程中不属于主干课程,学校和护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掌握不好。

3 学校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中职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吴炳锐[8]认为,对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行“三早四结合”,即“早准备、早练习、早适应,师生结合、远近期结合、动静结合、校内外结合”,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但是,如果想引导护生进入养老服务行业,还需与养老机构有效对接,对有志投身于养老机构的护生制定专门的奖励政策,并安排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走进课堂,讲解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职业特点,传授实践技能,宣传企业文化[9],宣传国家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政策法规,为养老机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努力提高中职护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因此,学校在培养中职护生时,必须改变以往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状,既要抓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要抓素质能力的培养。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终身教育的观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应由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个阶段组成[10]。因此,我们既要着眼当前教育,也要放眼未来教育。对于当前的人文教育,我们首先要改变观念,让师生都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加强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然后通过改革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法学法、考核体系,探索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11]。对于未来的人文教育,我们侧重于培养护生的竞争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通过入学后全程的职业指导和毕业时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让护生认识到提升素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努力学习,积极地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护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其实就是学校教学水平的体现。要想提高中职护生的专业能力,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首先我们要改变以往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其次创新教学手段,结合“90后”“00后”的特点,加快信息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融合,再次改革评价体系,采取多种考核模式,培养出既掌握全面基础护理知识,又掌握熟练护理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而要让中职护生到养老机构后能胜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工作,首先要改变师生认为老年护理主要是生活照料,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观念[12],切实重视老年护理学的教学;其次学校可以尝试与养老机构对接,共建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鼓励护生毕业前先考取养老护理员资格证。

根据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养老服务最终也会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养老护理人才梯队,并在工作中实行专业护士、基础护士、护理员分层工作制。然而当下养老服务的核心专业队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且只能是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因此,“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中职护理专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1]董彭滔.建立健全中国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探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2):10-17.

[2]符美玲,陈登菊,张伟,等.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1):21-23.

[3]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1):105-111.

[4]卢慧芳,王惠珍,高钰琳.国内外养老机构护理分级现状[J].护理研究,2006(11):2920-2921.

[5]孔培培.郑州市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人力配置状况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6]季晓颖,陈继根,刘德红.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27-928.

[7]戴付敏,孙鑫章,王松伟,等.高龄护士向长期护理服务领域有序流动的可行性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4(7):23-25.

[8]吴炳锐.中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71-73.

[9]侯汉锋.聊城市城镇居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10]肖亚.创新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全程培养护士人文素质[J].中华全科医学,2012(3):492-493.

[11]李青.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5):750-751.

[12]刘慧,沈军,何红燕.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8):2219-2220.

G630

B

1671-1246(2017)18-0055-02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医养人文
医养当兴
人文绍兴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