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红色旅游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红安县为例
2017-03-09卢俊岚
卢俊岚 ,董 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精准扶贫视域下红色旅游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红安县为例
卢俊岚 ,董 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红色旅游扶贫成为一种新型扶贫模式。红色旅游扶贫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文化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湖北省红安县为例,分析了目前红色旅游扶贫面对的困境,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促进全国的红色旅游扶贫事业发展。
精准扶贫;红色旅游扶贫;困境与对策
作为世界性难题的贫困问题始终是全球各国谋求自身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扶贫一直是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十五分之一的世界领土要供养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由此带来的严重贫困问题一直羁绊着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脚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在以往扶贫工作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社情,提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要扶贫思想——“精准扶贫”。红色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具有巨大的扶贫潜力。
一、“精准扶贫”的涵义及提出的背景
精准扶贫,简单点说就是“对症下药”,是相较于粗放式扶贫、漫灌式扶贫而言的一种创新扶贫模式,即对精确识别后的贫困居民进行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识别出真正的贫困居民,针对其贫困情况确定责任人以及帮扶措施。不仅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脱贫成效等方面也都要做到“精”和“准”。当然,随着“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在扶贫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其义涵越来越丰富。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开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开发政策,效果显著。但是,这种粗放式的扶贫方式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模糊、数字弄虚作假浪费国家扶贫资源,造成应扶不扶、扶富不扶穷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亲赴全国各地进行扶贫调研工作,在河北阜平考察时提出:“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湘西调研时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李克强总理以及汪洋副总理也多次强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并对扶贫工作做出具体要求。随着2013年12月中办、国办在《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工作要求后,“精准扶贫”成为我国目前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红色旅游在红色资源丰富地区中扶贫的作用
(一)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背景来看,具备红色旅游资源的地区大多属于贫困地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成为国家扶贫的重点对象。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居民脱贫致富,成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有效的扶贫方式,应该被运用到扶贫攻坚的实战中,体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指导思想。
湖北省红安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41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23个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8处,伟人、将军故居64处,但因为地处山区,截止到2014年底273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到11.29万,是新一轮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红安县在 2016年抢抓大别山试验区建设机遇,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红为魂、红绿相间、多产融合、全域旅游”,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按照“三三六八”的空间布局,围绕景区创建、旅游招商、宣传营销等方面抓落实。为持续夯实湖北旅游强县创建成果,促整体旅游形象大提升,已形成了系统谋划、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城乡共建、多产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在2016年一年内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18.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1.47%和23.72%。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达到15%,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3.2%以上,农民人均旅游收入占比达到35.6%以上,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3%左右。红色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已成为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二)有效传播红色文化,加强国民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旅游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旅游,是一种带有爱国主义教育性质的旅游方式,不仅是在经济上带领人民脱贫,更重要的是帮助人民在精神上脱贫。挖掘、展示红色文化资源,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和精神,既可以传承、弘扬我国的红色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又可以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湖北省红安县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纪念园是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每年要接待230多万的大学生、军事院校、各企事业单位、旅行社、各党政机关的游客来缅怀先烈、参观学习。这样,既弘扬了红色革命文化,又能让国民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对服务质量要求很高。当地居民在参与旅游服务时,也会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爱国意识,提升自身素质。湖北省红安县致力于打造全域旅游,即把整个红安县建成一个大景区,并利用文化的反哺作用提高和提升全县人民的思想意识及行为素质,让全县人民都争做旅游形象者。这样,贫困人民不仅在经济上得到帮助,实现脱贫,而且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也有助于精神“脱贫”。
(三)推进绿色文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文化与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才能吸引游客,游客的到来也会促进环境的改变。发展红色旅游也需要有相应的环境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游客的到来。红安县把红色文化的发展与绿色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城市的同时,也推进绿色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比如在打造八里湾镇古色人文旅游产业示范区、高桥镇军事文化产业示范区、城关镇影视文化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等八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时,都融入绿色文化因素。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贫困地区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红色旅游扶贫,不仅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还保护了当地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红色旅游在红色资源丰富地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境
红色旅游扶贫在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方面具备很大潜力,同时,在提高贫困人民精神文化层次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红色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还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旅游业开发不均衡
“红色旅游扶贫更多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要在旅游扶贫中起主导作用,要起引导和帮扶弱势群体的作用,使他们能参与红色旅游开发并在旅游发展中收益。”[1]所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实现当地脱贫致富,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对环境条件要求很高,涉及大量交通、住宿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前期投资力度较大,回报效益较慢。不少地方政府领导出于自己政绩的考虑,盲目追求 GDP,偏重效益较高的产业,把贫困人口排斥在脱贫致富道路之外,导致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使贫困地区无法从整体上摆脱贫困。
(二)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欠缺
湖北省红安县是文物大县,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伟人、将军故居和文物都很多,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已经开发建设了包括李先念故居、李鸿忠书记驻点、秦基伟故居、红安18军新兵营招工处、抗日干部训练班等红色旅游景点,但是这些景点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的、呈“块”状的大型旅游地,景点散落在乡村里面,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很难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景点的散落分布,给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没有基础设施无法发展旅游业,为零散的景点单独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会加大投资力度。对这些景点的文物保护也是一大难题,位置偏远,不便管理,聘请文物保护员又需要专门的经费。这是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在开发红色资源时的共性问题,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阻碍了红色旅游扶贫的脚步。
(三)红色旅游活动形式和受众群众有限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人民在近现代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2]所以,很大程度上为旅游方式和活动设置了框架,使其主要通过建设纪念园、博物馆这些主题性较强的方式开展,缺乏一定的吸引力。现代人们旅游大多喜欢到风景优美的名胜故地或者风俗民情浓厚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的喜欢选择一些带有刺激性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活动大多是到伟人故居、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气氛比较严肃凝重,形式较单一。吸引的游客类型也比较有限,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军事院校、各企事业单位、各党政机关的知识分子。比如红安县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纪念园是全国很多高等院校及军事院校的教育基地,大多来参观的也都是大学生和党政机关人员。旅游业的扩大就很难发展,再加上很多博物馆都带有公益性质,不收取门票,经济效益有限。
(四)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意识不强
大多数贫困地区的群众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认识不高,很难胜任旅游业这种对服务意识要求很高的第三产业。即便国家和政府都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他们大多也只会选择服务员、保洁员、安保员这些就业岗位,很少会去开设宾馆、酒店,经营饭店这样的创业活动。再加上大多数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他们在从事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扶贫”不仅仅是“经济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谋取一份工作,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精神扶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和帮助群众创业。有些贫困群众还有着严重的依赖性和惰性,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不强,首先就需要当地政府宣传教育和引导。
四、在红色资源丰富地区实现红色旅游扶贫的对策分析
红色旅游扶贫是在“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贫困地区应该找准定位,提高思想认识,对红色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结合地方风俗文化,打造完整的、具有品牌特色的红色旅游体系,使其充分发挥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作用。
(一)政府主导,加大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红色旅游是一种带有政治性色彩的旅游方式,地方政府应该在红色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旅游业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让很多急于求取政绩的地方政府望而却步,往往选择短期收益显著、不可持续发展的其他产业。这类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也可能是有限的,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根本无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因此,地方政府要转变态度,寻求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机会,大力支持拥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使其早日脱贫致富。
湖北省红安县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帮扶政策,其中旅游扶贫包括重点村每村给予20万元的项目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给予 5万元全额贴息贷款——景区或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办小型宾馆或开农家乐的每户给予一年一万元的奖励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贫困群众的创业热情,使其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但是,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众多主体和领域,这几项政策力度较弱、范围较小,很难达到理想的扶贫效果。
(二)统筹规划,打造完整红色旅游体系
湖北省红安县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伟人、将军故居,散落在全县的各个乡镇,开发利用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县政府应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严格遵循《红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以红为魂、红绿相间、多产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旅游兴县战略。 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交通、住宿、娱乐、购物等一系列配套基础设施。将贫困群众纳入到旅游开发、建设和服务中,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红色旅游扶贫。
(三)融合发展,创新红色旅游活动形式
红色旅游的主题性较强,目前多数是以参观纪念馆、伟人故居等形式为主,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其实,红色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浓厚的风俗民情,所以,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融入地方特色生态旅游、风俗民情人文旅游等方式,创新红色旅游活动形式,增强旅游吸引力。比如,红安大布,作为一种民间手工制作的纺织品,在战争年代为解决红军将士的穿衣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红安县的老百姓利用这项技艺为红军将士制作军服被单,演绎出一幕幕为前方将士织布送衣的动人情景。现在可以把红安大布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定期举办红安大布展览会、建设红安大布培训基地、修建红安大布商业风情街、举行红安大布与红军战士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的文艺演出等多种活动,既可以传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文化,又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扶贫目标。
(四)宣传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意识
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模式,红色旅游扶贫还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加大优势宣传,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意识。提供旅游培训基地,比如宾馆、酒店、农家乐的经营培训、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培训、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品的技艺培训等,为贫困群众提供参与机会和途径。在培训中,还要融入当地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打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使者的良好社会状态。同时,还要借助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新媒体方式,把红色旅游教育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红安县是著名的将军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红安人民都具备“将军精神”,因此要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才能打造更好的、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胜地。
(五)有效监督,把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旅游扶贫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旅游开发以及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这就需要一套严格的监督体系来保证政策的运行和落实。严格监督贫困群众的识别工作,防止弄虚作假,对真正贫困的群众进行建档立卡,把其纳入到红色旅游扶贫项目中,帮助其脱贫致富。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覆盖严密的监督体系,防止徇私舞弊、投机取巧,保证红色旅游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补足国家发展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冉红.江西红色旅游扶贫的运行机制与实现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
[2]中国社会科学网.坚定走精准扶贫之路 建设好全面小康社会[EB/OL].(2016-02-11).http://www.cssn.cn/zx/201602/t20160211_2863610.s 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2014-12.
[5] 毛斌,刘译鸿.甘肃省山丹县红色旅游扶贫探微[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 ( 5).
[6]邓小海.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
[7]邓燕平.精准扶贫视角下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扶贫研究[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2).
F592.7
A
1672-1047(2017)05-0008-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5.03
2017-09-20
卢俊岚,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红色文化。
[责任编辑:郭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