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品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问题和思路
2017-03-09周华强王永志殷明郁何希德王敬东
周华强,王永志,殷明郁,何希德,王敬东
(1.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2.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4.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框架
中原甘薯产业交流大会是中国甘薯科技界影响力最大、市场知名度最高的连续性会议,2017年1月“川薯294”在此大会中获得第一名。“川薯294”与“南薯88”诞生在一个时代,在追求高产的年代,“南薯88”很快通过了四川省(1988年)和国家(1991年)审定,而“川薯294”直到1999年才通过四川省审定,未能通过国家审定的“川薯294”却在30年后获了大奖,这在甘薯育种界引起了极大反响。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这一个案值得深思。
学者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内容、任务等开展了研究[1-6],但从改革“环节”切入的研究极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品种、生产、市场三大环节,相应也包含三个步骤:一是从品种结构性调整到产业结构性调整,二是从产业结构调整到商业模式调整,三是从商业模式调整到经济结构调整。现有研究多针对生产和市场环节、第二和第三步骤,忽略了对品种这个前端环节和第一个步骤的深度思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品种是最基础的支撑,迫切需要解答“品种怎样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这个根本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主要开展以下研究:第一,从饮食结构、消费市场、产业结构、农业业态、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销售方式等6个维度,分析中国农业品种结构性问题;第二,依据“川薯294”斩获商业大奖及有关案例,引申对中国育种资源保护、目标设置、经费投入、环节分工的制度性思考;第三,从推进农业品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政策保障、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中国农业品种结构性问题
(一)不能满足饮食结构从“吃得饱”向“吃得好”演变的需求
1980-2015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从257.16 kg下降到159.5 kg,下降了37.98%;猪牛羊肉、禽肉、蛋年人均消费量分别从7.75 kg增加到21.2 kg,0.66 kg增加到7.1 kg,1.2 kg增加到8.3 kg,分别增加了1.74倍、9.76倍、5.92倍(图1)。1990-2015年,农村居民对奶、水产品、瓜果坚果的年人均消费量分别从1.1 kg增加到6.3 kg、2.13 kg增加到7.2 kg、5.89 kg增加到31.8 kg,分别增长了4.73倍、2.38倍、4.40倍(图2)。由此判断,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整体变化趋势是:粮食需求量减少,肉蛋奶果的需求量增加,“吃得饱”的问题正在向“吃得好”的问题演变。“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各省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088个,而同期审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50个,两者相差60多倍,中国畜禽品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简州大耳羊”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1/5,“川藏黑猪”连本地高端人群的需求都不能满足。
图1 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 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奶、水产品、瓜果坚果消费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
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注重口感和风味,《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以后,中国人享受美食的需求越发明显[7]。以四川为例,双流县某草莓基地的草莓售价超过200元/斤,以“宜香优2115”为原料的优质稻米市场售价超过20元/斤,“川藏黑猪”鲜肉价格超过市场普通猪肉价格一倍以上,广安梨在深圳市场更是买到了30元/个,中国市场需求正在向多样化分化。近年来消费者经常抱怨现“番茄无番茄味”、“回锅肉也失去了儿时的味道”,于是出现了寻求乡土味、寻求高端农产品的消费倾向,不少城市居民到农村合作社、公司基地或农户定制农产品,催生了“农村基地+城市会员”、“家庭农场+农趣体验”、“农业园区+认种认养”等全新商业模式[8-9],这种让消费者看得见的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会提速。不同的消费人群对食物类型、同一食物的风味是不同的,育种科技人员在设置育种目标时一方面受自身口感偏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缺乏与消费者接触的主动性,导致中国农业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三)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效益品种的需求
优质、高效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比较效益高的品种,然而中国农业品种的供给结构还没有跟上需求结构的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产业品种结构。以粮食作物与果树对比,1980-2015年,中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从11.72万hm2减少到11.33万hm2,果园面积从0.17万hm2增加到1.28万hm2,粮食作物与果树新品种保护权分别有4075个、99个,每十万hm2粮食作物的品种支撑能力是果树的4.68倍,这显然与种植面积的变化极不相称。第二,产业内部品种结构。以稻米为例,大众消费以东北大米为主,高端人群首选泰米。尽管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提出要发展优质稻,但至今优质稻品种供给能力还是不足。“十二五”期间通过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有216个,其中二级稻32个,仅占18.52%,且还有相当部分面临制种难、商品化和加工性指标不突出、重金属吸附能力强等问题[10,11],从水稻品种的优质化到稻米的优质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第三,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品种支撑不够。以四川为例,1000多万核桃中将近一半为劣质核桃,贫困地区对家兔、肉鸡、食用菌等短平快产业需求趋同,埋下了产业同质化竞争的隐患,急需熟期不同、特性差异的品种支撑。
(四)不能满足农业新业态发展为精神层面服务的品种需求
随着收入的大幅提高,人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会增加,特别是深受城市病之苦的城镇居民期望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看看,其旅游消费显著增加。2015年与2000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4.06倍,而同期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增加了11.35倍,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明显提速,2000-2008年的年均增速为13.07%,而2008-2015年的年均增速为24.45%(图3)。另外,中国农村公路里程从2000年的126.20万km增加到2015年的398.06万km,行政村通车率从2000年的90.80%增加到2015年的99.99%,城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从2000年的0.50辆增加到2015年的30.00辆,城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与农村公路里程、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旅游总支出三者极显著正相关(表1),证明中国已具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物质条件。与城市相比,乡村空气清新、环境宜人,随着乡村旅游日益活跃,观赏品种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农业品种为“口”服务,为“心眼”服务的品种供给能力差。
图3 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总支出增速情况(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农村公路a城镇收入b旅游支出c家庭汽车d农村公路a0 896∗∗0 791∗∗0 866∗∗城镇收入b0 896∗∗0 973∗∗0 995∗∗旅游支出c0 791∗∗0 973∗∗0 984∗∗家庭汽车d0 866∗∗0 995∗∗0 984∗∗
注:“a”指农村公路里程(万kg),“b”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c”指城镇居民旅游总支出(亿元),“d”指城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辆),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采用SPSS 23.0进行相关性分析,“**”表示极显著相关。
(五)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中不同生产经营主体差异化的品种需求
中国农村老龄化、农民种粮效益低下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着直接影响。1982-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从80174万下降到60346万,同期60岁以上乡村人口从3936万增加到6315万,占乡村人口总数的比例从4.91%增加到10.47%(表2);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15.56%下降到2015年的39.43%,工资性收入占比从1980年的20.22%增加到2015年的40.28%(图4),而且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种粮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开始持续呈现下降态势(图5)。农业生产面临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老龄化严重、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多重压力,农业生产方式做出了适应性变化,出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耕地流转[12],截至2015年底全国耕地流转面积4.47亿亩(占33.3%),适度规模和个体生产两种方式并存,对品种需求具有差异性。适度规模生产者希望整齐、稳产、高产、加工性好的品种,这样便于机械化作业、与加工商对接;卖粮挣钱已经不是个体生产者的主要目的,他们希望优质、抗性强的品种,这样便于“傻瓜式”田间管理。无论哪种生产方式,高产都不是唯一参数,而当前中国品种审定规范、育种目标设置还是受产量为王的惯性思维影响,2015年全国有推广面积的水稻品种571个,仅占水稻品种总数的13.71%,多数品种通过审定就被生产者枪毙了。
表2 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化情况
注:a、b、c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d=(a×c)/100,e=(d/b)×100。
图4 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占比(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5 农民种稻收益及其占家庭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库)
(六)不能满足农产品经营方式创新对专用品种的需求
近年来,农产品经销的渠道已经从“自产自销”向“自产自销+电商”的模式转变[13]。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有涉农网站3万多家,已建成25万个电商村级服务点,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3530亿元。这得益于三个前提:第一,农村手机普及。2010年农村每百户拥有手机4.32部,城乡手机数量比为4.51:1;2015年农村每百户拥有手机226.1部,农村手机数量首次超过了城市(图6)。第二,农村宽带快速增长。2010年农村宽带接入量为2475.70万户,2015年飙升到6398.4万户,大约每4户就有一个宽带接口。第三,城市资本注入。2003-2015年,非农户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535亿元增长到19062亿元,年均增速34.69%,比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年均增速高11.64个百分点,“非农户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耕地流转面积比重”极显著相关(图7),证明城市资本在加速向农村流动。在此背景下,对品种商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种选育就要加重外观、色泽等视觉指标的权重。另外,网购少不了物流,这就要求品种耐贮运,例如“红阳”猕猴桃虽然口感好,但不耐贮运,提前采摘品质和口感会下降,适期采摘则要在数天内售完,普通种植户购买储运专用设备很不划算,耐贮运品种是优选解决方案。
图6 城乡平均每百户家庭手机拥有量对比(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对农业品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一)对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的启示
1.要明确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品种选育的风险大、周期长,如果没有长时期、多样化的资源积累,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品种结构。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制与利用是作物育种的关键,一个优异新基因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麦赤霉病给美国造成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后来美国从中国“苏麦3号”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选育出抗性品种,解决了大面积赤霉病危害。中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但是投入资金规模小、覆盖范围窄,还没有从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角度设计种质资源保护方案。尽管近年来经费有所增加,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14]。一个品种就是一套经历漫长历史演化的独特基因库,要加强对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通过丰富的种质资源积累化解市场需求变化快与品种周期长的矛盾。
图7 非农户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耕地流转面积相关性(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业部网站)
2.要明确种质资源保护的基本方略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专家育种向产学研联合育种、公益性育种向商业化育种的双重转型期[15]。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主要由科研单位负责,品种选育人员比种质资源研究人员更容易晋升技术职称[16],客观上形成了“重品种轻资源”的现状,这就带来两大问题:第一,种质资源保存难、
创制难。四川某育种项目组共收集了1076份育种资源,但只对209份进行了评价,创制的育种材料仅13份,分别只占育种资源总数的19.42%和1.21%。该项目有持续、稳定的财政经费支持,如若不然,不知有多少育种资源会被迫丢弃。第二,资源评价机制不健全。在产量为王的育种理念阶段,育种种质资源评价也参考品种审定的指标体系,很多品质、抗性、商品性优良的育种材料并没有引起重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这些不被重视的特性却成为新宠,当市场需求出现之后才搞“追赶式”育种就只能通过引种解燃眉之急,必然陷入“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因此,种质资源保护的基本方略是:立足长远,持续支持,以用促保,因种评价。
3.“引育结合”的育种方针值得用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
中国猪种质资源丰富,有72个地方猪种,多属于脂肪型品种,肉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但存在产瘦肉率低、生长速度缓慢等缺陷[17]。中国虽然制定了“引育结合”的育种方针,但实际上以引种为主,国内95%的种猪市场被长白、大白和杜洛克三大外种猪垄断。中国不重视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利用,市场的“桃子”被欧美国家摘了。比如,中国太湖猪的繁殖性能优异,法国、英国获得太湖猪后投入巨大研发力量,解决了利用太湖猪繁殖性优势的科技难题,中国引进的法系大白、丹系长白等种猪均导入了太湖猪血缘,中国为引进自己的资源支付高额费用,法国和英国的研发费用实际上转嫁到了中国;PIC配套系的母系中就有梅山猪血统,欧洲和北美广泛用作试情公猪的多是中国黑公猪。四川在支持畜禽育种过程中曾备受经济学家质疑,因为畜禽育种周期太长、投入太大、外种猪供应充足。实践证明,畜禽育种一方面保护了地方优质资源、加速了资源利用,另一方面消除了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川藏黑猪”打破了外种猪一统天下的格局,“大恒肉鸡”被农业部评价为可与超级稻媲美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这些新品种都是以地方种质资源为基础培育出来的,市场需求供不应求,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引育结合”的育种方针:核心种质是引不来的,引进的受人“技术锁定”。中国必须破除依赖思想和拿来主义,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自主育种。
(二)对育种目标设置的启示
1.育种目标的时代性被忽视了
时代需求决定着育种目标,如果育种目标没有跟上时代需求,就会出现品种结构性问题。很多品种性状在当时看来是缺陷,一旦市场需求发生改变则缺陷可能转变成优势。比如,“川薯294”产量与同时期的“南薯88”相比较低,在上世纪80、90年代不会引起关注,2000年以后农村劳力短缺,“川薯294”劳力投入高,也不会引起关注,然而当中国进入“舌尖上的时代”后,消费者便愿意为“川薯294”的口感埋单。在劳动力充足、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时代,水稻主要靠人工脱粒,耐脱粒性是劣性,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耐脱粒性就成了优势。保存种质资源只有好坏之分,不应有新旧之分,老品种、老资源也值得保存。
2.品种好不好谁说了算
对于达到一定年限的老品种,各级农业部门会发布公告限制推广,然而老品种“川薯294”却焕发了新机,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品种好坏该由政府审定部门说了算还是由消费者说了算。只要政府规范好种子市场秩序,品种好坏应该由消费者说了算。部门审定品种、发布推广品种清单、发布品种失效公告是管理思维逻辑下的产物,与“放管服”改革、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改革的步调不一。从2016年起国家只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五大作物进行审定,其他品种采取备案制,政府把评价品种好坏的权力交给了市场,这有利于满足市场对品种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3.不同育种主体育种目标设置的差异性
中国目前有科研单位选育、企业选育、产学研联合选育三种育种方式。理论上讲,科研单位受传统育种方式的影响,与市场的紧密程度应该低一些,种子企业选育和产学研联合育种的方式更能体现市场导向的育种目标生成机制,应该更加注重品种的商业化性状指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审定水稻品种公告中,选择稻瘟病综合指数、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生产试验产量这7个对稻米商品性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发现这三种育种方式对这些指标的选择偏好没有差异(表3)。这主要有几种可能:第一,科研单位已经与种子企业一样注重市场因素;第二,种子企业的育种资源受控于科研单位,种子企业送审的品种很可能是企业与科研单位育种科技人员的私下交易;第三,产学研合作体现了种子企业自身研发能不足,育种目标任由科研单位摆布。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标志着中国已实现商业化育种,也就不会出现产学研联合育种这种方式了,至少企业自主育种应该成为主要的育种方式。事实上,有企业参与的育种方式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的均值要高于科研单位,只是统计学上没有差异,可能是种子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表现,因此第二种和第三种的可能性更大。
表3 不同育种类型对稻米育种指标选择方差分析
注:数据根据历年国家品种审定公告整理,采用SPSS 23.0进行方差分析。
(三)对育种经费投入机制的启示
1.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匹配
国外种业强国的公共财政投入重点支持育种资源、技术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而中国政府投入长期不重视基础研究。2000年中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垫底,2004年超过了俄罗斯,2010年超过了英国(图8),但是2015年中国R&D投入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仅为5.1%,不到日本的1/2,不到美国、韩国、俄罗斯和英国的1/3,不到法国的1/4(图9)。中国R&D投入已经从1996年的20.2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16.10亿元,增长了34.45倍,但是R&D投入中用于基础性研究的占比均在6%以下(图10)。育种资源作为品种的源动力,在基础研究得不到重视的大背景下,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利用以及育种高技术、新方法研究等研究的投入自然不会高。
2.民族种子企业要“两手抓”
尽管2011年国务院做出了构建商业化育种的制度安排,但民族种子企业的研发投入改观不大。2011-2015年隆平高科平均研发投入10283.08万元,仅占孟山都的1.04%,丰乐种业、登海种业、敦煌种业、农发种业的研发投入分别为隆平高科的50.86%、30.12%、11.43%、16.97%;孟山都、隆平高科、丰乐种业、登海种业、敦煌种业、农发种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0.23%、5.60%、3.42%、2.69%、0.77%、0.54%,整体上显著低于孟山都(表4)。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有5064家种子企业瓜分794.44亿元的种子市场,而美国只有500多家种子企业分享120亿美元的市场,美国与中国种子企业平均市场份额之比约为8:1,民族种子企业规模做大和科研做强要“两手抓”。
图8 部分国家R&D投入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6》)
图9 部分国家R&D投入中内部结构比较(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6》)
图10 中国R&D投入中基础研究额度及占比(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6》)
公司0 05显著性水平的分组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农发种业0 538敦煌种业0 773登海种业2 685丰乐种业3 422隆平高科5 604孟山都10 226显著性0 6780 1991 0001 000
注:采用SPSS 23.0进行方差分析;研发投入占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根据各公司年报整理。
3.对政府项目支持理念的反思
第一,要反思“扶优扶强”的项目支持理念。中国种子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一方面期望从政府手中获得经费,另一方面期望从育种人员手中低价寻求品种,政府经费支持原则应该从“扶优扶强”向“扶弱补强”转变,破除民族种子企业的这种投机行为。“扶弱”就是要采取前启动经费支持方式扶持育种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研究等相对弱势的研究领域,“补强”就是对企业育成的品种和推广情况给予后补助,企业可以探索众筹模式将品种选育的风险向市场分担[18-19]。第二,要反思对科研单位套用“买服务少养人”的行政化管理理念。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人员的数量进行了比较,中国仅21人,约为美国的1/4,仅为日本的1/5,不如韩国1/6,刚好丹麦的1/7,中国的研究人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图11)。政府对基础研究的决策不能只考虑GDP——能够快速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优势领域、优势单位就优先给、就多给。“买服务少养人”的理念不应推行到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公益性的定位就应该保证充足的科研人员。
图11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人员的国际比较(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6》)
(四)对育种运行机制的启示
1.育种环节怎样分工
一个品种的生命周期包括育种资源创制、品种选育、成果转化、商品开发与市场推广、消费者反馈等环节。跨国种业巨头在全球化大生产前提下,采用分段式育种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效率、保护商业秘密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三种育种方式的组织单元是课题组,课题组将育种环节拉伸,但是懂市场的课题组人员很少,他们对于商品开发、市场推广、消费者互动等环节显得力不从心。四川育种攻关在育种环节怎样分工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项目在立项阶段就让种子企业、加工企业就参与决策,将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育种科技人员,育种科技人员专注于育种资源研究,种子企业专注于品种选育,加工企业专注于加工产品开发,资本家介入商业模式和市场拓展,基本构建了满足现阶段中国实际的育种分工机制[20],猕猴桃育种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其运行机制如下:一是猕猴桃创新团队搞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拥有资源1.5万余份,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基地;二是成立了四川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佳沃(成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注入了资本,并利用自身销售平台和渠道建立商业模式和经营体系;三是与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合作,研发猕猴桃加工产品;四是成立了“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2014年习近平揭牌),开展了国际市场口感调查,针对不同市场、不同用途开发出不同的产品。猕猴桃育种团队育成了9个新品种,满足了不同市场需求,猕猴桃产业已成为四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打产业。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调研品尝的猕猴桃就是“川字号”品种,2016年李克强到四川雅安考察时肯定了猕猴桃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在四川召开并考察了蒲江猕猴桃基地。
2.育种科研人员利益如何保障
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21]。育种各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育种科研人员,如何保障育种科研人员的利益尤为重要。事业身份的科研人员既有党纪党规的约束,也有行政法规的约束,他们从品种转化收益中获得的利益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保护,也同样面临一定“合规性”风险[22-23],比如,四川某油菜育种科技人员被迫退出上百万收益并受到处分,某水稻育种科技人员被迫退出了数十万元收益,某县基层科技人员因转化成果受到处分。成果转化法的落地还要配套相关政策:一要明确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活动的合法收入不受绩效工资总额控制;二要明确科研事业单位中担任行政领导干部的科技人员应等同于一般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活动;三要建立与科技人员工作性质相符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机制。《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川委办〔2016〕47号)》突破了这三个“卡脖子”问题,使得“川薯294”选育团队合法合规获得利益,育种团队主动与市场接触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创制出观赏用、加工用、菜食专用、适合机械化作业的若干新材料,其中“川薯228”的β-胡萝卜素含量达23.9 mg/100g,是普通红心薯的2-4倍,经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推荐参加农业部“一带一路”援助非洲计划。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川薯294”斩获商业大奖是中国口粮绝对保证、收入持续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物质积累成熟的必然结果,中国农业品种的结构性问题集中体现为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剩的矛盾。
第二,种质资源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性资源,中国种质资源面临保存难、创制难等问题,“引育结合”实际上以“引”为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物资受制于人。中国忽视了育种目标的时代性,保存资源不应有新旧之分,老品种、老资源也值得保存。
第三,中国种子企业的育种资源受控于科研单位,产学研合作很可能体现了种子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强又急于摆脱任由科研单位摆布的无奈,种子企业科研做强与规模做大同等重要。建立高效育种机制关键是如何处理好育种环节分工和育种科研人员利益保障这两个问题。
第四,中国育种基础研究投入、人力投入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严重不足,财政科技经费“扶优扶强”的支持理念和对科研单位套用“买服务少养人”的行政化管理理念迫切需要转变。
(二)农业品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1.改革内容
一要改变产量为王的育种观念,树立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育种新观念,要参考饮食结构、消费市场、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新业态、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销售方式等6个维度综合制定育种方案。二要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水产品、坚果、水果等品种选育力度,增强优质、专用、绿色品种供给能力。三要根据不同用途设置不同的育种目标,高端需求就应该强调品质特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整齐度高、适宜机械作业、稳产兼顾高产的品种,加工企业需要商品性好的品种,对于鲜销市场需求口感要放在第一位。四要切实加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评价与利用,加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大数据平台构建,建立快速满足甚至领跑市场需求的基础。五要探索建立育种环节分工合理、育种主体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解决好育种科技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非一致性、选育与资源保存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不公平性。
2.政策保障
一要推动财政科技经费“扶优扶强”的支持理念向“扶弱补强”转变。二要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和评价体系,破除成果转化三大“卡脖子”问题。三要加强与非主要农作备案制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品种审定、认定、备案标准要“因种施策”,并要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安全等要求,在品种审定、备案中增加重金属污染等指标。四要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品种环节与生产、市场环节的对接机制,通过品种结构调整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商业模式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
3.风险防范
第一,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确保粮食安全的关系[24],在满足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品种结构。第二,警惕外企用劣质资源非对等交换国内优质资源,并要警惕外企善意提供资源背后安装的无形“技术锁”。第三,要切实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确保种子企业有能力承担推广风险,防止因非主要农作物备案制引发的社会问题。第四,食品安全的前提是品种安全,品种安全的前提是技术安全,因此,要加强育种科技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并把握好高技术应用的伦理尺度。
[1]姜长云,杜志雄.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1): 1-10,144.
[2]徐庆国,刘红梅,徐持平.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讨[J]. 作物研究, 2016, 30(6): 607-611.
[3]和 龙,葛新权,刘延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J]. 农村经济, 2016(7): 29-33.
[4]杨建利,邢娇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4): 613-620.
[5]江维国.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16(4): 15-19.
[6]许经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思考[J]. 学习论坛, 2016, 32(6): 32-35.
[7]刘晓磊,田 青,阎东东,等. 中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差异分析——基于营养级视角[J]. 营养学报, 2016, 38(4): 332-336.
[8]冯海建,周忠学.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时空分异[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4): 417-423.
[9]杨承训,杨承谕. 高端生态化: 农业产业革命主旋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13(5): 4-11,23.
[10]李传飞,李廷轩,张锡洲,等. 外源镉在几种典型农耕土壤中的稳定化特征[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6(1): 85-92.
[11]曾文伟,石 柱. “镉米”认知与区域优质稻产业发展对策[J]. 作物研究, 2015, 29(2) :185-187.
[12]冯 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15(2): 23-32,95.
[13]吕 丹. 基于农村电商发展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路径探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3): 62-68.
[14]吴娅妮,王文科,孟淑春. 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对策研究[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14(5): 732-737.
[15]周华强,邹向文,李 玥,等. 商业化育种战略研究:历程、特点、模式及政府管理行为[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6): 1045-1054.
[16]周华强,邹弈星,刘长柱,等. 构建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的战略思考[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6): 134-139.
[17]张庆东,耿如林,邹永杰,等. 我国畜禽资源保种场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 2013, 49(14): 24-27.
[18]肖 建,朱泓宇,贾 晋. 农业众筹融资平台的对比研究与最优选择[J]. 农村经济,2017(1): 24-29.
[19]韩廷春,孙 弢. 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的风险与监管[J]. 理论探讨, 2015(5): 84-88.
[20]周华强,王敬东,刘长柱,等. 深化政府种业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以四川农畜育种攻关科技专项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5): 166-171.
[21]刘延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J]. 求是, 2017(2): 3-9.
[22]谢敏芳,林修凤,连 文. 关于高校等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改革的若干设想[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1): 79-84.
[23]韩奉璋,雷星晖. 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分享比例与研发动力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6, 34(6): 40-43.
[24]蒋 辉,张康洁.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前形势与政策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10): 8-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