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70例
2017-03-09伍伟雄李茜骆子牛
伍伟雄 李茜 骆子牛
【摘 要】 目的:观察中医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于西药治疗基础上辅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胃镜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8.6%(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充血、糜烂、水肿及胆汁反流情况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有助于肠胃功能恢复,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 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3-0121-03
慢性胃炎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胸脘痞闷或胀闷、暖气泛酸、胃脘处有疼痛感、有恶心呕吐感等[1]。既往多选取单纯西医治疗,但有预后不佳及复发率高等缺点[2]。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近些年来,以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社会反映较佳[3]。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颇佳,现将本次研究予以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疗的140例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常规诊断,均符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4]。排除1个月内接受过其它药物治疗的患者,合并脑、心、肾、肝、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疾病患者不予纳入。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男46例,女24例;年龄22~64岁,平均(35.7±5.4)岁;病程1~13年,平均(6.3±2.2)年。观察组:男44例,女26例;年龄20~66岁,平均(35.4±5.8)岁;病程8个月至18年,平均(6.5±2.0)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构成、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规格:20mg,国药准字H10980267,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片/次,2次/d,连续用药1个月。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给予克拉霉素片(规格:0.25g,国药准字H10970032,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及阿莫西林片(规格:0.25g/按C16H19N3O5S计,国药准字H13020728,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前者2片/次,后者4片/次,均2次/d,连用1周。
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方选加味吴茱萸汤加减。组成:半夏10g,吴茱萸、当归各8g,干姜、白茯苓、防风、苦梗、麦门冬(去心)、牡丹皮、南木香及甘草各5g,北细辛和官桂各2.5g。每日1剂,加500mL纯净水熬煎,分2次餐后温服。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以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结果结果为观察指标。其中,疗效判定[5]以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查胃镜及门螺杆菌根除情况为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碳14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表明门螺杆菌转阴,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碳14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表明门螺杆菌转阴,胃镜复查黏膜病变明显减轻,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碳14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表明门螺杆菌由强转弱,胃镜复查黏膜病变有所减轻,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2.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TX-*3]±s)表示,采用x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胃镜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充血、糜烂、水肿及胆汁反流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胃镜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改善显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胃镜检查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进展缓慢,迁延缠绵,经治疗后亦可反复发作,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西医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慢为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病症反复发作的原由也在于幽门螺杆菌未能根除[6]。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判定慢性胃炎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方法多样,但是均效果欠佳。
近些年来,中医辨证治疗至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范畴,认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刺激性饮食及劳倦过度致脾胃阳气受损,进而引起运化及收纳功能失常所致[7-8]。因此,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主以温养脾胃、散寒除湿为基本治法。本研究采用加味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为出自《伤寒论》的经方,乃温中、降逆、补肝之剂。方中半夏、吴茱萸、北细辛具降逆止呕之效;当归、苦梗、牡丹皮有活血化瘀、开提气血之效;甘草、南木香、官桂具理气止痛、祛风活血之药效;麦门冬、白茯苓渗湿健脾;干姜温中散寒, 诸药合用,可温阳脾胃,改善或恢复脾胃功能[9-10]。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6%,低于观察组97.1%(P<0.05)。说明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较之于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更佳,患者恢复效果更好。进一步分析胃镜复查结果,观察组充血、糜烂、水肿及胆汁反流情况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观察组治疗方案对于修复患者胃部病理状态有積极作用,故改善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在临床采用中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肠胃功能,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沈丽莲.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中医药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07):257-259.
[2]吴大斌,韦娟姿.温胃健脾法加穴位敷贴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59例[J].河南中医,2012,32(01):66-67.
[3]胡锦洋,王红梅,蒋士生.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02):123-127.
[4]季梅,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04):176-179.
[5]杨洋,刘华一.幽门螺杆菌与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14,45(02):25,35.
[6]唐丹丹,王翼洲.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04):84-86.
[7]代二庆,杨楠,沈志红,等.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病理象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03):458-461.
[8]王婷,杨勤.半夏泻心汤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临床运用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04):243-246.
[9]魏岳斌,杨小兰,程善廷.加味吴茱萸汤联合西药对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05):272-273.
[10]韩蓁,李良,戚虹百.吴茱萸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 14(25):21-22.
(收稿日期:2016-11-25 编辑:梁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