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医药中周论

2017-03-09刘建钊王莉蔡光正包希福张和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基本理论

刘建钊 王莉 蔡光正 包希福 张和金 朱伟 陈兴龙

【摘 要】 羌族传统医药的基础理论是中周论,包括羌医药中周论的哲学观点、羌医药理论体系对正常人体和异常人体的认识,羌医药中周论中有关羌医诊断、辨证、药物、方剂、养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独有原则与特色方法。羌族医药学中周论是羌医羌药的指导思想,是弘扬、发扬羌族医药文化的理论根基。

【关键词】 羌族传统医药;羌医药;羌医羌药;中周论;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3-0001-05

目前研究羌族医药、羌医和羌药的学者及其文献呈渐增之势,这对于挖掘、传承和发扬羌族医药文化是有益的。可是,在相关研究成果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都会把羌族医药、羌医药、羌医和羌药这几个概念混为一谈。例如在有关羌族医药研究的一些文献中,或是写羌药的生长环境、地理影响、应用特色,或者是相关的文化传承等内容,根本没有羌医的影子。部分研究将“羌医药”狭义地理解为“羌药”,这也有问题:因为这些研究者并没有交待清楚什么是羌药,只是简单地把盛产于羌族地区的药物理解为羌药[1]。所以,要准确地研究羌医、羌药,应先要厘清其中的概念。笔者认为,羌医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过程里产生的一门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等内容的独具特色、独成体系的医学科学;羌药是羌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2-3]。所以,羌药包括但不限于羌族地区盛产的药物以及羌族人民常用的药物。羌医羌药这两个概念的基础就是羌族医学理论体系,脱离了羌医药理论体系就无所谓羌医,也只能空谈羌药。

由于羌族文字缺失,以致羌族医药文化,羌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技能等唯有依靠家传师承以言传身教、方药易物或药方对换等方法传世。正是由于无字载文、教育落后以及家规习俗、传承方式的保守封闭,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医药知识失传,有些还出现了误传。笔者在长年查阅文献、广泛深入民间走访人民群众特别是与老羌医老释比共同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一部分的羌医药的理论,与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1 中周论是羌医的基本哲学理论

1.1 中气本原论 这里的中,是基本、本原、核心的意思,中气本原的涵义是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原、基元是中气,也称中元或简称为气。这个中气是指物质的基本形态,是世界万物的原料,与中医理论里的中气概念意义不同。尽管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但气是极其细微,并不能由肉身俗人所能认识的,所以一般人会认为气是无形的,视为“无”。无形之气可化有形之石,精石是构筑世界有形万物的基础。不同的物质由于不同的结构而拥有了不同的属性与特点,万物中最基本的属性分类是阴阳。在相关事物的统一体中、同一对象的内部中或气的同一等级(气所构成的有形事物在数量、质量和表现形式上处于相对同等的范围、等级)结构中,在性质上存在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即阴和阳。阴与阳相互吸引,而阴与阴、阳与阳则相互排斥,这其中的相吸相斥的作用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能量本原。与中医阴阳学说相类,羌医阴阳论的也包括阴阳交互、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基本内容,在说明人体生理功能、解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有广泛而积极的作用[4]。

1.2 五周变易论 五周论,也称五石论、五系论,与我国传统的五行论相似,但不强调五系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五石之間关系密切,变化无穷,所以五石论也被称为五周变易论。羌人崇石,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物质皆由石所化生,白石是石之精华。石分五系,分别为黄赤青黑白;对应五行分别是:土火木水金;对应五数分别为四、六、八、十二、二十。四尖(尖,也称突,即顶点)尖石,锐细入微,变化多端,可孕育稼穑,故属土,五名为象。六尖长石,尖利有芒,性烈走窜,属火,五名为合;八尖方石,平稳方正,如木之可塑,生长而久远,五名为荒;十二尖圆石,其有二十面,圆润如滴,温和柔软,无处不在,故属水,五名为支;二十尖宝石,其有十二面,契合自然法数,乃天生恒石,肃净高贵,清静无为,变化无穷,乃石中之尊,其色归白,五行属金,五名为廿——双十圆满,十全十美之意[4]。

2 羌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内中周论和外中周论构成了羌族医学对正常人体的基本认识。

2.1 内中周

2.1.1 中心元神 中为元神,溶入人体之内,控于脑髓,通于灵神管道。元神亦为气所造,其气者极其细微,不可观见。神融汇于人体,赋于肢体感官,使人能视能听、能感能应。万物皆有灵,聚灵可成神,散神而化灵。灵附于物,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者为生命。灵聚越紧,生气越华。凡生命皆可修炼聚灵之功,灵愈聚,其能愈彰。意欲聚灵援神者不可以食用有灵之物得以助长,唯有通过修道感化召归;更不可食用有元神之物以期助长其神,因元神相斥,反伤贪食之体,故修炼者忌杀生。“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可见,聚灵强神,以德、善为道。养气以壮周身,修德以强元神[4]。

2.1.2 周身形体 人之周身,是指有形之体,包括四质、六脏腑,八官、十二管道(支道)和二十经脉(廿经)[4]。

四质也称四相或四象,五行中属土,包括气、血、精、津(羌语称为莫斯、萨、吉纳、滋),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与中医理论相应名词的涵义相近。

六脏腑包括心和小肠、肝合胆、脾与胃、肺及大肠、肾共膀胱、心包络同三焦,五行中属火,是生命之火的根本原动力。羌医中通常所说的六脏学说并不是单指六脏,而是指六脏结合相表里的六腑形成的六脏体系。在羌族传统医学中,六脏腑并不单独与五行一一对应,而是六脏腑整个体系对应五行中的火。六脏腑运化的后天水谷精微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动力,“燃燃乎,令薪火相传生命不息”[5],故六脏系属火。

八官是指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包括脑兼脊、卵并乳、胰加迎、髓联骨[4]。这里的脑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及其中内分泌腺的功能;卵,在女子主要是指胞宫及其附件,在男子主要指睾丸及附睾;迎,也称厌、咽,是指甲状软骨周围组织器官的总称,概念上包括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功能。也有学者把八官学说称为八腑学说,但为了与六脏体系的中的六腑相鉴别,笔者认为以八官或八官器称呼更为合适。八官在五行中属木,具有生长条达的特性,滋养人体并储存精气。

支是指地支,共有十二;支字上“十”下“又”,“又”部包含有“二”的意思,故支字之意表示十二。支道是指人体中的十二个管道体系,包括灵通道、脑髓道、感窍道、骨肉道、气息道、水液道、食物道、脉管道、肌肤道、腺道、卫体道和生殖道,其中生殖道又有阴阳之别[5]。十二管道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现代解剖学上的人脑特殊结构系统、中枢神经一般结构系统、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循环系统、皮肤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

廿意二十,廿经是指人体循行分布的二十条经脉,包括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任脑脉、督脊脉、冲卵脉、带乳脉、阴维胰脉、阳维咽脉、阴跷髓脉和阳跷骨脉。二十经的组织结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与中医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相同。但需要指出的是,羌医中的络脉与中医的十五络或十六络不同,而是二十经皆有络脉,其中十四经络脉与中医相同,其余六脉各有络穴。卵冲脉之络乃气血旺盛之脉,有协同脑任脉之用,源于脑任脉之阴交;乳带脉之络具辅助乳带脉约束另外十九经的作用,源于脊督脉之命门;阳蹻之络主肢端阳气,源于膀胱经之申脉;阴蹻之络承先天之精而养腰膝,源于肾经之照海;阳维之络汇集后天运化之清阳,源于胃经之头维,亦名胃之大络;阴维之络协助阴维脉维系周身后天之阴精,源于脾经之腹哀[4]。

2.2 外中周 外中周理论认为,中是有形的人体本身,而外周是指附于人体周围的五个充满能量物质的热场,称为人五周、五周天、五光、五能等。其是保护人体自身特别是中心元神的精微物质,由炁所组成的。炁是气的能量聚合体,尽管比气的体积大,但仍然极端细微,非俗家所能感知。如果说人的肉体是有形之体,那么五周天就是人的无形之体,也是人的必然构成部分,是客观的存在。五周天分别为土、火、木、水、金,环绕人体,与人体直接以“外经”(相对于体内二十经脉而言)连通。五周天与人体连通的外经数量多寡不一,土周天之外经有四,连通于四质;火周天之外经有六,连通于身体六脏腑;木周天外经有八,连通于八官;水周天之外经有十二,连通于十二管道(支道);金周天之外经有二十,连通于形体二十经络。五周天也与外界大自然相连接,可传递精微物质和能量[5]。

3 羌医对异常人体的认识

3.1 病因 病因大体分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内伤四食、内伤六邪、内伤八情、内伤十二瘀、内生二十虚[6]。内伤四食包括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内伤六邪是因为气机失调、运行失和而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类似风、寒、热、湿、燥、火的病理状态。内伤八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和恶八种情志在超过心理调节范围的情况下刺激人本身而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引起疾病产生。十二瘀是指血或津液郁结于人体十二管道导到廿道系统不通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瘀血、痰饮、结石、癥积、痞块和骨疽等,既是病中产物,也是致病因素。石虽为万物本原,但体内成石(绕)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瘀郁成石,体内形成了病理产物积石,患者可有堵、肿、痛、僵硬等症状。石病有泥石、沙石、中石、巨石等程度之分,有内脏石(如胆石、肾石)、关节石(如腰石、膝石)等部位之别,还有雪石、软石、硬石、火石等性状之异。石病理论(石病学说,RRAOWYJI)以及前面在中气本原论中提到的“气石本原论”,都被认为是羌族医学中最具特色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羌医药的临床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7]。二十虚是指人体二十经络功能状态低下的表现,如胎弱多因冲任虚、体劳多成脾经虚、神劳常致心经虚、房劳易成肾经虚等等。

外因主要有四伤、六淫、八疫、十二虫、二十毒。四伤是指力损伤、热冷伤、金属伤和虫兽伤。六淫是指风(昔比沃蒙)、寒(么呗)、暑热(莫尔唉迪)、湿(也称水湿雨,资木尔唉尼)、燥(干么斯)、火(摸格阿)六种外感病邪,例如自然界的阴寒雨露水湿之气侵襲机体而致外水病[6]。八疫是指八种常见的疫疠之气,包括鼠疫、霍乱、天花、麻疹、伤寒、疟疾、痢疾和脑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十二虫是指常见的十二种寄生虫包括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蛊虫、阴虫和疥螨等导致的寄生虫病。二十毒是包括石毒(射线)、烟毒(CO)、铅毒、汞毒、蛇毒、蕈毒、酒毒、食毒、水毒、湿毒、火毒、疮毒、胎毒、梅毒、淋毒、丹毒、风毒、虫毒、兽毒、药邪之毒。

3.2 病机

3.2.1 内中周病机

3.2.1.1元神病机 人在天地之间,存道修德,高于万物之灵,元神独立。凡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寿夭以及气血精津的充养,喜怒哀乐的调控,对大自然宇宙世界的适应等诸多生理活动,无不赖神所主宰。人之中有元神,融于周身各部亦各有其神。人体六腑八官器、十二道二十经、百骸千筋和孔窍皮毛皆在神的统摄之下,方能各施其职各尽其能。若道之不存德之不修,神混意乱,则四质失充,六脏失运,八官失养,支道失调,廿经失畅,百病丛生[4]。

3.2.1.2 四质失常

四质失常是六脏、八官、支道和廿经病机的基本前提,而四质失常又往往以体内的阴阳失调以及体内外邪正盛衰的力量对比为先导因素。四质的失常一般包括量、质和运动的失常。气的失常包括气量不足和运动失调,前者主要表现为气虚,后者包括过动而妄、不动而滞、过上(或不下)而逆、过下(或不上)而陷、不出(或收固)而闭、不收(或过出)而脱。血的失常包括血量、血质和血动的失常,如血虚、血热、血瘀。津不足是量的失常,而输布、排泄障碍为其运动失常。羌医常称肿胀、分泌物增多类的津病为水病,分为外水和内水。内水是由于六脏腑、八器官的水液代谢失衡,导致余水停蓄,常有肺水、胸水、腹水、肾水、胞水(子宫积液)、盆水和关节水等。精亏常因年老体衰、久病耗损、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引起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缺乏或功能不足,可表现为婴幼少青之时生长发育迟缓或过早停止,或青壮之时早衰、性退、精少、齿松耳鸣、腰膝酸软、月经失调、神疲健忘等[4]。

3.2.1.3 六脏腑病机 六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六脏腑失调的病机与中医所述的六脏六腑之病机基本相似,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区别有待进一步研究。

3.2.1.4 八官病机 八官包括脑脊、卵乳、胰咽、髓骨四对器官,它们没有六脏腑那样典型的脏腑阴阳特征,但与后者共同构成人体的内脏体系。中心元神融汇于整个机体,与整个躯体紧密结合,并且与外周天相通达。但在有形的躯体中,外在表现的中枢在于脑,在那里进行着视、听、嗅、味、触、温等信息的输入,言语应答、表情眼神和举止动作等信息输出,以及信息存储(记忆)和信息综合(思考)等活动。脑功能失常则可表现出五觉迟钝、肢体痿弱、失眠健忘和智力减退等症状。脊、髓、骨功能失常,则通常会出现脊柱弯曲、颈腰失利、骨髓空虚、关节软弱、骨质松脆等。女子卵胞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经、带、胎、产的异常,男子卵丸功能低下可能会出现不育等。

3.2.1.5 支道病机 十二管道(支道)学说也称为赛米管道学说,支道主要病机的特点是全身气化失常和水液代谢功能障碍。另外,管道系统贯通了人体这一有机整体,因而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器官的病变,可以通过支道向其它部位传变,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

3.2.1.6 廿经病机 经络是运行四质、联络六脏腑八官、沟通十二管道、调节内外上下的路径。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二十经络系统可引起其生理功能失常,出现四质虚实、滞留、逆乱等病变。廿经病机突出表现有二:一是经络病变时的四质变化为核心的基本病机,即经络之四质盛衰偏倚甚至热极、衰竭,或者经络之四质运行不畅乃至逆乱;二是二十经及其络脉各自的病机。

3.2.2 外中周病机 人是自然人,人通过土、火、木、水、金五大周天与外界相通。这里的周天与中医传统的大小周天概念不同,这里“周”是指人体形体之外的“气周”(能量场),“天”是指大自然、宇宙,“周天”是指人之有形躯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结构,它是人体本身的部分,是由中心元神中非主动意识所主宰。羌族认为,邪如利石,破人周天,非道公(羌族巫师,亦称端公、释比、许)不可解[5]。

4 中周论指导下的羌医诊断与辨证

4.1 羌医中周论的诊断思想 在羌医诊断思想中,也分为中心元神诊断和周身诊断。元神诊断相类于现代的心理咨询、精神诊断;周身诊断的意义则相当现代普通诊断学意义上对伤病的识别与判断,其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四嗅六听八摸支望廿问”。为了体现现代诊断的科学思想及约定习惯,可以把羌医诊断内容的顺序倒转一下,把问诊放在前面,形成:廿问支望八摸六听四嗅。此五诊法又分别称为宝石诊、圆石诊、方石诊、长石诊和尖石诊,或称廿金诊、支水诊、荒木诊、合火诊和象土诊。

二十问[4]:一问姓名与岁年;二问性别与工干;三问婚姻与生养;四问素体与既往;五问起病与转变;六问疼痛与不畅;七问温热与凉寒;八问呼吸与逆陷;九问饮水与出汗;十问食欲与饭量;十一消化与二便;十二心跳与血管;十三皮肤与五感;十四骨骼与筋关;十五头晕与痛胀;十六麻木与知验;十七迟速与闭崩;十八接种与受伤;十九起居与习惯,后问家族与遗传。十二望[4]:子望神情和举止;丑望思喜怒恐悲;寅望颜色兼纹理;卯望萎盈瘀暗虚;辰望发育并形体;巳望唇面爪发泌;午望运动有无力;未望肉脉筋骨皮;申望舌苔形态质;酉望口咽目耳鼻;戌望呕吐及尿屎;亥望涎汗泪唾涕。八摸[4]:一摸寸口卅脉象;二摸血流与心脏;三摸皮温热寒凉;四摸包块或肿胀;五摸大小位深浅,六摸轮廓及边缘,七摸腔壁之紧张;八摸肢体和力量。六听[4]:一听失音与声哑;二听语言断续寡;三听呼吸喘哮卡;四听咳嗽怯重发;五听呕吐声势撒;六听呃逆嗳气拔。四嗅[4]:一嗅体汗味腥膻;二嗅鼻口气涕痰;三嗅疮痈脓腐烂;四嗅矢气大小便。

4.2 羌医中周论的审机与辨证 羌医中周论下的审机和辨证,也称为辨算。寒热虚实是阴阳理论在辨证中的延伸,可以视为总纲;但由于没有结合具体的病位,所以并不能在直接应用到理法方药当中来。结合形体病位的羌医五辨(五周辨算)分別称为四质辨、六脏腑辨、八官辨、支道辨和廿经辨,对应证为尖石证、长石证、方石证、圆石证和宝石证,或称象土证、合火证、荒木证、支水证和廿金五证。五种辨证方法互为补充,不可截然分开。

四质辨证即气津(液)血精辨证,主要用于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气分、液分、血分和精分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传变规律,为治疗康复提供依据。四质相传的规律并非一成不变的,临床上可能会表现为病邪直入液分、直入血分等情况;另外,如果病体久虚,损耗正气,出现四质虚实寒热等病变。六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功能、病理表现为基础,将四嗅六听八摸支望廿问所得资料运用羌族中周论进行分析综合,以推断病位、病性、病因和邪正盛衰关系的一种辨法。包括六脏病辨证、六腑病辨证和脏脏兼病辨证等。八官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类,只是辨证对象发生变化。支道辨证是中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十二管道为纲,对疾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廿经辨证是以二十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羌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5]。

5 养生、预防和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5.1 养生、预防的原则与方法 中周理论的养生原则包括:注重中神,形神兼修;保养周身,脾肾共济;强调周天,顺应自然。基本的方法有悟道修德、清静养神、调摄情绪、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节欲保精、饮食得当、运动适宜、亲近自然等。预防的中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做法的关键是中神有意识、有信念,强化有形周身,修养周天潜能。对于调摄中神尤为重要,因为它同时也是有形之周身和无形之周天的主宰[5]。《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管视物角度如何不同,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所以,无论是羌医,还是传统中医,在本质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5.2 治则与治法 治疗的原则首先强调中心元神的作用,主张加强患者对治病的意识和意志;第二是补充和调理气血精津四质,包括补气养血填精益津、调理气机血运、固精、祛水湿化痰饮等,扶正以祛邪;第三是调理六脏腑八官器,根据病情缓急确定治标治本之优先或同治,调整脏器阴阳平衡;第三是通调支道与廿经,维持周身条达舒畅;第四是调整外周天与自然的和谐,治疗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治法上,羌医有许多独特的治法,如羌医骨科手法(压部捂)、醋坛熏蒸法(箕夸波尔)、羊皮疗法(波尔得)、打通杆(娃柳知)等[8]。

6 羌族药物与方剂的中周论

传统的羌医药中周论认为,羌药有中气和外性,中气是指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它药物的特质,是上天、大自然赋予的,不能随便被毁灭的。而外性是指药物表现出来外在性能,包括四气、六向、八味、十二功和二十归经。四气是指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属性;六向反映的是药物作用趋向性,包括升降浮沉收散;药之八味包括甘淡苦酸涩咸辛辣;十二功是指汗、和、散、清、温、通、补、泻、吐、下、消和燥这十二种药用功能;二十归经是指一种药物对某一或几经(包括其连属的脏器即六脏六腑与八官)发生明显的选择性靶作用的过程。对于药物的毒性,根据其作用于周身不同对象所产生毒性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土毒性、火毒性、木毒性、水毒性和金毒性,是根据药物毒性对四质、六脏腑、八官、十二管道和二十经络的亲和力差异即毒性作用于人体组织器官系统所产生反应的不同程度而进行分类。这种分法是模糊的,因为有些药物只会对某一脏器产生毒性,如生南星具有脑毒性而不是对八官中的所有器官都具有毒性作用。也有羌族医家把羌药毒性分为无毒、微毒、小毒、常毒、大毒和巨毒,分別归于廿经、支道、八官、六脏腑和四质,并认为:无毒治周身,微毒入经络,小毒走管道,常毒及八官,大毒害脏腑,巨毒危四质。

羌医药方剂组成的指导思想也有中与周的理论,“中”是指方剂本身所固有的阴阳属性,简单而明确;“周”之义涵盖了方剂组成的理念、方法和功用,这些特点是人们在对于方剂的理解与应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包括方剂的四成、六变、八配、十二功和二十归经。四成是指方剂中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六变是指方剂应用时可有组方思想、药味加减、同药制法、同药用量、同方剂型和煎服方这六种变化(药制变化是指同一味药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有异的变化)。八配是指在联合用药时药物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八种性效体现,包括:共升效、被升效、共降效、被降效、共减毒、被减毒、共加毒和被加毒,这里“被”的意思是指其中一味或部分药物的某些特性被反应出来,但整个方剂的在治疗作用、副作用和毒性作用等方面上并没有根本性的质变;八配的理念,类似于中药配伍中的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畏和相反等概念的意义,但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描述整个方剂的配合后特征,而后者常指两味药配伍后产生功效上的相互作用。十二功和二十归经在方剂中的意义与其在单味羌药里的意义相同,认为药和方剂都有相应的十二类功用和二十经归属的特性,两者紧密结合而形成独特的羌医药方分类体系。

7 结语

羌族民间的中周论是羌医药的基本理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族流传下来的羌族医学理论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作为基础理论,可以求同,也可以存异。笔者把不同祖传而来的理论整理成体系,以供研究。传统理论不应该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应有发展与创新。羌医药理论中也有许多与中医理论相通的地方,这说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世之人没有必要因为故作特色而臆造异论、画蛇添足。而且,羌族与汉族同宗同源,羌医药与《神农本草经》关系密切[9],羌医药与中医药同出一系,这是历史所决定的;再者,中医也是多民族智慧的共同结晶,其中必然吸收了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所以,并不能说哪些理论是中医,哪些理论是羌医;同一个观点,放在中医体系里是中医理论,放在羌医体系里便是羌医理论。

参考文献

[1]覃荣周. 汶川地震后羌族聚居区药用植物生态环境调查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39(7): 136-139.

[2]包希福. 羌族医药的历史及现状简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4(S1): 23-24.

[3]覃荣周, 陈兴龙, 吴天德, 等. 羌族医药生态环境分析与文化传承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 2014(2): 79-81.

[4]蔡光正. 蔡家祖传羌医中周经[EB/OL]. 字道零壹贰叁网中京洛都站, http://zjldxjca.zzlyslbzn.lyhmzyzxsyjzyzdddtwx33322100123.zd0123.com/s,2013-01-23.

[5]刘建钊, 王莉, 蔡光正, 等. 羌医药基本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周零一四六八支廿[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4(3): 78-79.

[6]杨福美,杨伟钦,李红梅, 等.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6(6): 6-7.

[7]杨福寿, 包希福, 李红梅, 等. 羌医石病学理论指导下治疗1570例膝石病的临床疗效报道[J]. 中药与临床, 2011,2(5): 78-79.

[8]杨福寿, 包希福, 王战国. 羌医特色疗法规范研究[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9]刘茂成,王战军,包希福, 等[J]. 羌医药与中医药学关系初探[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10): 5-6.

(收稿日期:2016-12-16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基本理论
关于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企业现金管理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当代价值探究
立足小片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对现行会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