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特点初探
2017-03-09俞佳张艺赖先荣孙家宜
俞佳 张艺 赖先荣 孙家宜
【摘 要】 释比图经是羌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刷勒日(羌语音译)”作为羌族释比图经中最完整、最丰富、最具神秘色彩的典籍,是羌古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对于羌族的宗教学、文献学、历史学、医学等学科均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资料,具有文化传承及民族学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羌族;释比;刷勒日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3-0010-02
羌族“释比”,汉语一般称为端公或巫师,是专门从事宗教祭祀,行医治病和巫术法事等系列活动的具有一定知识的宗师,平时和其他羌族人一样在家劳作,只有在受到邀请或重大节日时才会放下农具,穿上法衣,为羌族人民祈福迎祥、驱鬼避邪,一般由男性担当。作为羌文化的传承者,释比在羌民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威望,其甚至被称为羌民精神领袖或“羌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根据不同村寨差异,释比又被称为“释卓”、“许”、“比”,现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等地。目前有关于释比文化介绍的书籍非常少,已整理出版的只有《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
《刷勒日》(羌语音译),意为历算的文字、算书,是羌族释比图经中最完整、最丰富、最具神秘色彩的典籍,流传于岷江上游,约四个版本。根据图经收藏者阿坝州图书馆余耀明提供的信息,《刷勒日》现主要收藏在阿坝州档案馆、阿坝州图书馆、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茂县羌族博物馆。笔者以阿坝州图书馆收藏的版本为依据,对《刷勒日》(见图1)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研究,但由于资料有限,并且学界尚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现只能对图经的学术特点简单探讨如下。
1 羌文化的百科全书
《刷勒日》为彩绘折叠类书简,长176cm,宽16cm,厚2.5cm,收载有约100幅图画,大致分为《祭祀图》、《大葬图》、《婚姻图》、《命运图》、《吉凶箭位图》、《蛇神图》、《治病驱邪图》、《生肖图》、《工匠图》及《属相图》等十卷。据有关释比及羌学专家考证,其成书于唐代,因为在宋、元、明、清时,此类图经已经在羌族地区广为流传[1]。图经以羌族白色麻织布为底,表面为一层画满各式图形的纸质,图形融人、兽、鸟、花卉、草木、猎箭、天体、庙堂为一体,颜色多以黄、红、蓝、绿为主,其线条清晰,色彩对比鲜明。但由于年代久远及保存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图经仍存在缺失部分,多为前后页残缺。
由于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羌族文化的精髓只能通过释比“看图诵经”等口诵心授方式传承延续,作为释比文化传承载体的《刷勒日》,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坛经,《上坛经》为神事,共十二部,由“序经”、“正经”组成,多颂扬始祖先圣,答谢天地神灵;《中坛经》为人事,也分十二部,多为保佑平安,羌寨兴旺,五谷丰登;《下坛经》为鬼事,多为降妖捉怪,驱疫除魔,由若干部分组成[2]。内容涉及有祭祀、婚配、大葬、驱邪、蛇神、箭位、属相等,反应了羌族婚丧嫁娶、农耕狩猎、游牧生活、建造风格、宗教民俗、行医治病以及服装饰品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特征[3],突出表现了自然界、动物界及神界于人之间的亲善和睦关系。
2 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刷勒日》是一部难得的珍贵资料,它融汇了羌族释比们近几千年来在羌古文化中的智慧,现已成为羌族释比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其传承方式可分为社会传承、家传和私传。社会传承是由于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人们希望通过超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并用诵经的方式进行传承;家传融入了释比个人具备的能力,且传男不传女,直到徒弟学精后,老释比将图经本转交给徒弟,并不能隨便转借他人或给他人翻阅;私传则是当释比没有合适徒弟时,自己寻找出有灵气的青年作为培养徒弟,将各种本领给予传授,直到熟练为止。《刷勒日》属于私传,最后不能再传给他人,便由一个残疾人(哑巴)保存[4]。直到后人发掘并抢救性整理,其民族文化价值正在逐渐被发掘、重视。
同样,在释比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刷勒日》不仅只是释比的图经,也具有符号的传承功能。羌民族是具有图腾信仰的民族,《刷勒日》运用图画、符号、印记等方式方法进行交流[5],一方面可助释比在祭祀、占卜等法事活动中取得成效,逐渐凝练成具有寓意的形式或符号传承下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直观、更简易的克服由于交通闭塞,村寨之间封闭造成“十里不同音”的交流障碍。尤其是对于传统社会中文化程度较低的羌民来说,以图像展示的方法来传承民族精髓文化就更加合适。
3 依托“释比”传播“刷勒日”
一个“释比”堪称为一座羌族文化的活图书馆,无论是大型的祭祀仪式,还是小型的婚礼仪式、丧葬仪式,或者还是治病、占卜、驱邪等,“释比”都充当崇拜仪式的祭司角色。而这些集巫、医、艺、匠、学于一身的“释比”是难以辨析的《刷勒日》图经唯一的“识读”者。由于无文字记载,释比根据每一幅画卷及景象均可唱出一段经文。其释比文化传承人均已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而要成为“释比”,首先需拜师,并经过3~5年的学习,以观察、模仿、背诵记忆、实践活动等方式,依托各种仪式活动,掌握各种仪式程序、法师程序、占卜方法、唱经、咒语以及其适用范围等,并经过解卦、出师仪式,得到众神灵认可,才能被羌族社会接纳,也才具备能力将图经内容以音乐、舞蹈等形式阐释给大众[6]。
至今羌族还有祭拜山神、祭拜天神、祈福还原等民间信仰活动。距离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县城约20km的蒲溪乡,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还会举办夬儒节(羌语音译),即是羌族祭拜大自然万物之神,祈祷来年吉祥平安的重要节日。活动中德高望重的释比都要按照《刷勒日》图经中约定俗称的程序进行,其图经内容被后世的“释比”不同程度的推广和运用,对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后代、团结民族、维护生态环境及民族利益等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4 丰富民族学的研究
《刷勒日》中反映出的许多现象还可能会让人们解开羌族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宗教活动等方面的许多谜团[1-3]。例如,羌族和彝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和崇拜对象基本是一致的,其两族的传统宗教文化观念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都信奉山川树石、日月天地、风雨雷电的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信仰,同时也崇拜祖先及鬼神[7]。并且,在凉山州甘洛县萨巴用于占卜的《萨巴经》中,也有念到“岷江沱沱哈古什”,而其中的“岷江沱沱”指的也是现今羌族聚居的岷江上游“沱水”(现叫杂谷脑河)。由此认为,羌族文化不是单一封闭的,它也同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相互影响及产生作用。
5 小结
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尽管没有文字,但利用其语言,同样创造并流传了具有羌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羌医药。《刷勒日》的抢救和保护,对于羌族宗教、历史、文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都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资料,不仅可解开许多羌族释比的文化之谜,也对文献学、宗教学、医学等各学科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邓宏烈.羌族释比图经的宗教人类学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145):143-148.
[2]余耀明.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收藏与利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4):68-70.
[3]毕玉玲.羌族的图腾崇拜与释比文化[J].戏曲研究,2002(60):195-202.
[4]李家骥.神奇的羌族《释比图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46-48.
[5]张犇.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6(2):101-102.
[6]阮宝娣.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7]廖玲.羌族“释比”与彝族“毕摩”的比较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2(1):113-120.
(收稿日期:2016-11-22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