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惠济寺穿越信仰的生命

2017-03-08王霞

文存阅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昭明梁武帝太子

王霞

古惠济寺穿越信仰的生命

王霞

古惠济寺内的古银杏树,相传为南朝太子萧统手植。

鲜活的生命是有长度的,这长度究竟能达到多长?能否穿越时光之河,印证一个恒久?我想会的。

当《昭明文选》这部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时,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已在战乱中成为一堆瓦砾。唯有那三株他手植的银杏树,历经千年种种劫难却深深地植根,缓慢而不屈不挠地日生月长。它们穿越了人间的风雨,世事的流离,烽火的炙烤,雷电的劈斩,成就撑天拄地的伟岸。

此地,南京市汤泉镇,古惠济寺。我站在一棵古银杏前,极力仰起头。那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小小扇形叶片已渐渐染黄,却仍不失莹润的生机。这树,桩粗如塔,也似乎无法支撑那巨大的冠盖。那些粗粗的枝干,向四面八方尽情地伸展着,直有遥遥无尽之势。仰视,视线无法穿透密匝的枝条,唯见距地两米多高的低枝上,无数的红绸带,带着人们那虔诚的祝愿飘拂着,那鲜艳的色泽映亮了午后阴沉的天空。

向后退,再向后退。相机的取景框始终无法完美地容纳它伟岸的身躯。二十几米的高度让我仰止。不是钢铁,亦不是磐石。锯可断,斧可折的草木,竟然走过了无法想象的岁月,在此刻,用它的蓬勃葳蕤展示千年的苍茫。它,不愧于它的名字——“撑天覆地”。

古惠济寺建于南朝,称汤泉禅院。南朝崇尚佛理,梁武帝被称为“佛心天子”,建造了大量寺院。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且文采出众,才华横溢,酷爱佛文化,以读书诵经为乐事。昭明太子曾在汤泉禅院避事读书,并沐浴温泉,因此留下“太子泉”“太子松”等遗址、遗物。

“六朝胜地溯萧梁,地以人传太子汤。清水一泓犹似昔,不知阅尽几沧桑。”

汤泉镇地下富含硫磺碳酸气的温泉,素以“温泉之乡”闻名,故称汤泉。镇上的泉眼多达七八处。据传附近原有一昭明太子濯足沐洗过的温泉,后人称“太子汤”,早年废弃了。然尚有五柳泉、川塘、珍珠泉等处,其泉水不仅可以疗癣,还被当地居民用于灌溉农田。

离“撑天覆地”不远,有一组雕塑:一位禅师正往一口石缸里倒水,身前就是那口千年古井,这便是有名的“香泉井”了。汤泉改为香泉,据说是因为朱元璋。明太祖晚年曾驾临此地。有一次,沐浴着热腾腾的汤泉时,他突然想到一句俗语“死猪不怕开水烫”,“猪”不就是“朱”?“汤”不就是“烫”?我这“朱”可不许烫!因此下令“汤泉”改为“香泉”。这口井也就随之更名为“香泉井”了。

汤泉镇多温泉,冷泉井却只此一口,这就弥足珍贵了。又兼此井水质极好,泡茶隔夜无垢,又有明目的效果,因此更是名闻遐迩。我忽然想到,或许正是因为这口井,千年前的昭明太子萧统才能在这禅院坐下来,安心读书。想那当日,太子手植3株银杏,就在其旁席地而坐。清泉煮茶,草木芬芳,竹卷漫展,墨香四溢。由是,方能定心,广览、博集了上自周秦下至梁初千余年间的典籍文章。又朝夕与才子学士探讨商榷,费时数年,终于编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这使得南朝“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撑天覆地”前的那一株略矮些的银杏树,就是名为“千年垂乳”的银杏三宝之最。他虽不是最高,但7米的胸围也要7个人方可合抱。它又格外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经久的时日,竟让其生出7根偌大的气根,也就是“垂乳”。最大的一根长达两米多,最粗处直径约30厘米。也就是在这棵树下,昭明太子盘膝而坐,徜徉书海。我与太子的石像迎面相对,那面容沉静如水,不露悲喜。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幼年聪睿,3岁受《孝经》《论语》,5岁能遍诵五经,10余岁尽通经义。又善诗文,每出游宴,饮酒赋诗,动辄数十韵,随口吟成,不劳思索。

萧统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可惜未等即位便早亡,死后谥号昭明,世人称昭明太子。萧统生性仁慈孝顺,且宽和容众,喜怒不形,好引才俊。

20岁时,萧统跟父亲梁武帝来历阳如方山“萧家藏经寺”读经拜佛,由于身患疥疮,苦不堪言。后移居香泉,每天到泉水池中沐浴。一段时间后,病体康复,精力充沛。他乘兴为香泉写了“天下第一汤”5个大字。从此,香泉名扬天下,而汤泉的得名也正源于此。

举行加冠仪式后,梁武帝就让昭明太子参与国家大事。勤政的太子忧国忧民,特别体恤民情。他节衣省食,施舍饥贫,常常因百姓贫苦劳累而心神不安。

萧统25岁时,生母丁贵嫔染病。他日夜守候在病床旁,衣不解带。后来母亲病故,萧统步行跟在搬运遗体的队伍后面,一直走回皇宫,直到母亲遗体入棺,水米不进,悲痛欲绝。梁武帝下旨令其吃饭喝水,他才每天只吃一点麦米做的稀饭。

古惠济寺山门

31岁时,萧统病死。朝野都感到惋惜愕然。京城男女,都到太子宫去凭吊,路上都是哭泣的人。

萧统虽过早离世,却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瑰宝:著文集二十卷;写《正序》十卷;五言诗中的精品收录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细数昭明太子一生,心生感慨。太子作古已是无法计数的年份,他完美的生命无法抗拒时光。然而,他栽种的这三棵银杏,却以草木之身,经历了千年的风霜,在此刻,依然葳蕤。

树上的那些红绸带,或许是人们把自己的祝福和祈愿给了昭明太子。

惠济寺,庙宇不大,一门两窗四柱的一个大殿,坐落在高台之上。白墙朱梁,青瓦覆顶。飞檐之下,一块匾金底万字纹上,书有“延寿宝殿”四个大字。

不急着拾级而上,就在下面静听静观。一阵梵音清唱,从殿内飘逸而出。平和淡然中,有节律的木鱼磬钹的脆响。我不是佛教徒,对宗教不敢妄言。但我觉得,不论何种信仰,都是人的心灵家园。它可以让飘寄无主的灵魂有个安身之处,这就是极好的。

北宋元年佑初,高僧忠境将惠济院改建为惠济寺,此后,又一度易名为香泉寺。清代道光年间,邑人毛麟、苏兆奎两人又在惠济寺内创办了一座“英华书院”,从此伴随惠济寺阵阵钟磬声的,除了善男信女虔诚的祷告,又多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子曰诗云。可惜诗书礼佛无法求得世态祥和,咸丰年间,这座千年古刹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眼前这座为后来修复。

怅然许久,方转至寺左那第三株银杏树下。他,树冠形态残损,却树干挺直高耸,宛若一柱擎天,显得傲岸而突兀。

征得管理人员的同意,我跨进石围栏,满怀敬畏靠近,再靠近……我终于触到了他。厚厚的树皮龟裂如龙鳞,苍老而粗壮的树干从中裂开有一人粗细的一道,恰似老树敞开了胸怀。我轻轻地抚摸着他,感受那样一股坚韧,还有隐隐的疼痛。

这道伤是上天的赐予:咸丰年间,一道雷霆将此树击毁半株,数年后却又奇迹般地复苏,因此人们为它起名“雷击复苏”。

雷火之下,身形劈裂,筋脉寸断,是怎样的磨难?那些干枯的岁月,奄奄一息的他要有怎样的顽强,怎样的渴望,才能一点点修复,一丝丝重续,才换取重生为今日的苍然。这样的顽强如何能不震慑俗世!我想,除了他不能放弃当年昭明太子手植的恩泽,更是因为这一方的水土滋养吧。

再一次轻抚他的伤痕,心中思忖:当人的一生布满了困顿与苦难时,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从灾难中汲取涅槃的力量,走向一个全新的自我?

离开时,曾几回头。我想能寻找到一个最佳角度,让这见证千年的3株银杏兄弟合张影,却发现已经退到了园子的出口处。此时已是夕阳晚坠。一角庙宇的飞檐,在三株老树中隐约。蓦然发现,大门之上“返观即佛”四个大字,在落日余晖里,清晰入目……

猜你喜欢

昭明梁武帝太子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汉语四声
昭明寺随想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风月俏佳人
春天的太子湾
登昭明楼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
太子一胖毁所有
梁武帝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