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网络的亲密接触
——试论运用网络手段和心理学原理开展德育教育
2017-03-08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吴红漫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 吴红漫
进入21世纪,中国大踏步地进入了数字时代,计算机、网络、手机已深入到千家万户,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调查报告,截至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为6.20亿。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数字时代的到来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交流与信息传递方式,过去我们是通过面谈、书信、电话进行交流,而现在人们则借助短信、网络、QQ、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手段进行交流,时代的变化,也影响了青少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青少年网民规模继续上升。《报告》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72万,增长率为8.1%。由此可见青少年网民队伍的庞大。由于青少年接受能力强,对新兴事物接受快,所以他们无疑是数字时代的主力军,这种变化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改进教育手段,特别是德育教育更应该先行一步,以正确的导向深入学生的思想,借助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下面我通过本班级运用网络教育的案例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一、积极关注网络有利资源和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心理学阐释一种观点为“积极关注”,意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关注人性中积极因素,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格发展。根据这一心理学原理,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也要关注其有利的一面,发展有力点,变不利为有利,我们不能一味地看到学生们沉溺于网络,影响学习和生活,观看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网络成瘾,罹患心理疾病走向死亡,我们要看到发掘网络的优势,例如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播面广等。所以基于以上对网络的分析,作为教师从心态上平和了很多,不再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心理学认为当情绪平稳,心态平和时,人在看待问题时就比较客观,所以我能比较冷静地观察学生对网络的热情一事,根据我在我班刚入学的调查,我班95%学生家中有电脑并可上网,其中30%学生每天晚上上网达4小时以上,有三名同学几乎是通宵与网络亲密接触,此外100%同学拥有手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有手机依赖症,经常把玩手机,时时上课偷看手机信息,以上状况影响了班级管理,上课时,相当一部分同学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甚至有些同学把教室当成卧房,沉睡一天。学生上课经常偷看手机信息并偷发微信,而且由于长时间上网,沉溺暴力网络游戏,使本来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孩子,脾气更加暴躁,班级里经常发生同学之间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状况,我观察到我班的一位学生,他也是网络迷,我了解的情况是:该学生在一周之内至少有三个晚上沉迷网吧,周末几乎全天都在网吧里,每天上课就开始睡觉,教师讲课成为他的催眠曲,通过与该生谈话,我关注到他提到有时上网看小说,我就抓住这一契机,也许通过改变此生,就能改变全班的面貌。所以我开始关注网络小说,根据这位学生的爱好他喜欢历史小说,我开始为其下载了一些历史小说,通过信箱传递给他,但是事先给其规定可以上网,但是看完我发给他的小说就下线,第二天要把小说内容讲给全班同学听,我们师生达成了协议,经过一星期,该生上课状态有了好转,他因为接到了为全班同学讲历史小说故事的任务,所以每晚看完我给他的小说(我一般发给他一小时的阅读量),就把小说内容大纲准备出来,并练习讲述故事,所以大大缩短了上网时间,第二天他的故事讲得很精彩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他又受到鼓舞,有了成就感,注意力已从网络转向了网络只是学习的工具,这位学生的转变,正是教师运用积极关注心理学原理,挖掘学生身上积极因素,积极鼓励,发挥学生潜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利用从众心理,加强班级凝聚力,使网络成为班级交流的平台
众所周知心理学的“从众”原理,所谓“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开展班级建设加强班级凝聚力,就可利用从众心理的优势,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导向,确立良性的网络交流空间。以上提到的那位男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带动班里几名网络爱好者,建立了班级微信群,我每周都会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发到微信群里供学生讨论,比如,“专业目前市场动向”“行业目前岗位需求”“行业各岗位的收入情况”“中学生恋爱问题”“与父母对立问题”等,学生们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在群里发布,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在班会课上与同学分享,这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班级微信群,很多同学不再打游戏,而是加入了班级微信群讨论,大家的集体意识增强,班级更加团结向上,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班级的微信群非常“火爆”,学生把其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根据人爱的心理需求,建立班级网络关爱家园
据调查,我班很多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有的学生长期受父母疏忽,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家在外地与父母长期分离,所以这些学生缺失家庭的爱,他们大多在网络上交友甚至谈朋友,沉醉于网络虚幻的爱中,心理只是得到暂时的安慰。心理学家认为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情绪就会低落,对外界反应麻木甚至对社会有攻击性,严重缺失者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给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基于以上情况,我们班在微信群中建立了温馨家园,如果哪位学生心情不好,大家组成安慰团,每人在微信里献上温馨的话语。当一位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大家会集思广益出主意想办法,还建立了每日温馨提示比如“今天有雨,请带伞”;“明天降温请多穿衣”;“明天是母亲节,请为妈妈买礼物”等,班集体成为温暖关爱的大家庭,在网络中流出的是爱的语言,让很多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爱与温馨,学生们都以生活在爱的大家庭中而自豪。
总之,利用青少年好奇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其从众同时对同伴依赖相信的心理特征,以及对爱的渴求心理,通过网络这个工具与平台,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取得可喜的成绩和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