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2017-03-08门亮
门 亮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门 亮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建构自己软实力的基础,而大学生文化自信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当前,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如何有效应对多元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文化观念的挑战,使得当代大学生充分肯定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赖于大学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也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伟大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关于文化自信,学界普遍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深处,其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以及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1]。文化自信的主体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一种积极的集体意识,因而文化自信具有整体性、可塑性等特点[2]。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在文化自信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加大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对传统文化认知缺乏
我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或漠视。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普遍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点仅局限于春节、清明节等外显的文化节日和传统习俗,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不清楚重阳节以及过年吃饺子等习俗的由来,对成语典故、历史事件、古典文学以及传统礼仪等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不高,文化自信缺失现状不容乐观。
(二)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特别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多元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和碰撞。大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和辨识能力不足,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接受新鲜文化思想的同时,会被落后腐朽的文化思想所吸引,甚至认同接受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如大学生中日益流行观看外国电影、过外国节日、热衷西方饮食、追韩剧等,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缺失的外在表现。
(三)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关注不够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基本目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尽管大学生群体总体是积极上进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不够关注,而热衷于短信文化、寝室文化以及广告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甚至急功近利在追求快餐文化,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缺乏认同。
二、当代大学生缺失文化自信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选择只是复制操作,不能产生新的个体,交叉模拟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有性繁殖,在遗传算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产生新个体的主要步骤。对于交叉策略的研究包括交叉点位置的确定及部分基因交换的方式。对于不同的编码方式也有不同的交叉策略,鉴于本文运用了实数编码的方式,这里只讨论实数编码的相关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上的成功和物质上的满足,但市场经济的功利性驱动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期,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显现,社会上的不诚信、利益至上和淡化精神追求等不良风气,导致部分大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缺失,从而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藐视[3]。此外,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网络媒体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渗透和西化,间接削弱了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造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早期文化自信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家长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等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化功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容易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容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反之,如果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道德素质低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民族文化的熏陶和道德传统的教化,也将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校园因素
一是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高等院校大多注重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对文化教育方面开设的课程普遍较少,尤其是理工类专业文化教育课程更少,一些高校即使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但多数也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对大学生的硬性要求不高,导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微,严重影响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形成;二是由于大学英语是当前大学生必修的大学课程之一,英语口语水平也往往成为大学生就业时的考核因素之一,使得大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外国文献、听外文歌曲、看外国电影等途径来提升英语水平,自然而然的了解并熟悉外国文化,甚至达到认同的效果,从而影响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三是当前非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盛行,而非主流文化中包含部分平庸化、恶俗化的内容,一定程度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接纳和吸收[3]。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95后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主体,相较于8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集体意识较为淡薄,且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他们接触西方文化更为便捷,对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俗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在西方文化的无形渗透下,部分学生更崇尚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从而导致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认同感不强、从而造成文化自信的缺失[3]。
三、培养及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
(一)合理有效设置课程,形成文化教育课程培养体系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看一两本古典名著就能实现,需要相对系统的培养。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合理设置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如大学语文赏析、国学论、艺术赏析以及中外文化对比等,且要建立相应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大学生对中外文化都接触并了解,改变当前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差和对西方文化认识不全面而导致的盲目崇拜现象,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4]。
(二)搭建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倡导国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增进知识交流和思维训练为契机,实现文化自觉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研究、传播的队伍建设。针对大学生日常实际,开展读书会,推荐书目,定期讨论;通过主题班会,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借鉴文化类节目,开展相应文艺活动等,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培养传统文化创新研究等。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抓手,营造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通过组建文化社团,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演出和文化节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并通过春游、秋游等户外活动,组织参观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和文化古迹,通过历史遗迹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营造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培养文化自信的方式
充分利用QQ、微信、贴吧、论坛、博客、微博和专业网站等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拓宽实现文化自信的空间。在网络空间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传承活动的设计者、开放讨论的组织者、传播效果的监控者,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因子借助多元载体传播,帮助大学生理解文化要义,认同文化内涵,弘扬价值观念,提升文化自信。
[1]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1-9.
[2] 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59-62.
[3] 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3(2):110-113.
[4] 王东东.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9) :170-171.
2017-06-01
2016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156)
门亮(1985-),男,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3866835203。
G641
A
1671-4733(2017)05-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