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建设“品牌山东”精准发力新旧动能转换

2017-03-08杨盛林

关键词:山东经济建设

杨盛林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以建设“品牌山东”精准发力新旧动能转换

杨盛林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以建设“品牌山东”精准发力新旧动能转换,体制机制的供给侧改革要与经济供给侧改革要同步推进,正念固本,标本兼治,政企联动,“放管服”相得益彰。政府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保护知识产权,优化市场环境;企业实施品牌引领战略,需求先导,质量为要;国际标准,特色精新,企业创新,员工匠心,专业运营,笃实精准;建立以技术创新、质量标准、品牌建设为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品牌建设平台联动服务支撑体系;领导干部、企业主是关键少数,县域经济是主阵地,不做“全能选手”,立当“单打冠军”;角力实体经济,市场配置资源,品牌决定效价。

品牌引领;政企联动;精准发力;新旧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方略,要标本兼修,把握我国经济运行趋势和时代脉搏,采取前瞻性思维、创新性举措,聚焦引爆山东经济核心动能的支点精准施策,牢固树立“品质制造、品牌山东”的价值理念,持之以恒地实施质量立省、品牌强省战略,以“品牌山东”建设为抓手精准发力新旧动能转换,助推山东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山东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实践,走高端、精益、品牌、创新发展之路,构建山东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长效机制。

一、建设“品牌山东”是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7年来,我们一直在通过深化改革处理两大经济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辩证关系,“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科学明晰了政企职能;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新常态”定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继而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开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剂良药。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以新经济更替旧经济、新理念引导新格局、新动能替代旧动力,旧常态下一贯被奉为神明由需求侧实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步履蹒跚功力衰减,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立足转方式调结构,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举措是“三去一降一补”,着力矫正经济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性错位配置问题,力推新旧动能转换,着力破解市场动能弱化的矛盾。当前这个矛盾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市场特征,呈现出一方面长期企业低成本掠夺性扩张造就的低端产品产能供给过剩,产能过剩的实质是理念滞后、技术落后、品牌弱小,意味着旧的动能逐渐衰减;另一方面品种结构、质量、品牌、研发、核心科技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四新四化”为核心的新动能尚未建立,表现为中高端个性化消费流向境外市场追逐国际品牌产品的不均衡不协调状态。

首先,从供给端看,目前我国不少于200种工业品产量称霸世界市场,其中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传统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财经界公认的“产能过剩”主要分布在基建、水泥、化工、建材、钢铁、煤炭、矿产、机械等产业,多为民营经济扎堆聚集的传统行业和政府着重调控的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物资;从消费端看,市场需求愈发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的需求特征,当前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汽车、家电、旅游、物流、保险、养老、互联网、电子商务、新技术、新材料、新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现在反而激流勇进逆势增长,求新潮追品牌成为消费潮流。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的产能过剩仅仅是表象,其实质是产能错配,产能错配的背后是经济布局的方向性根本性错误,而投资失误的根源则在于以往政府一系列强力措施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信号,而真实的市场信号与政府信号产生博弈,市场主体及企业家对市场信号反应产生混沌而错误认知市场供需发展趋势,从而导致企业作为市场投资主体的决策失误,有限的经营资本过度集中于生产能力已经饱和的产业,价值规律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市场调节机制梗阻功能缺损,以经济学的概念则谓之“市场失灵”。因此要持续深化新常态下山东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优化政府服务效能,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为根本原则构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忘改革初心,砥砺前行,励精图治,切实矫正过度依靠行政配置资源政府臆定生产供给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让市场决定供给规模、评判供需质量、调控供给结构,而不是地方政府臆断取舍市场供给。在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上,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对市场机制的强力干预扭曲,依靠政府放权、搭建服务平台,市场放水养鱼,催生强大的民营经济及营造活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构建“小政府、大市场”的优质营商环境,体制机制的供给侧改革要与经济供给侧改革同步推进,保证经济动能高效运行。

其次,从宏观与微观辩证关系来看,宏观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落实到微观层面,落实到县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缺乏县域改革的支撑则难以总体成功。但是,由于各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构性问题不同,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表象呈现多样性,如产业基础较好、技术资金储备较强、特色产业鲜明的经济强县主要面临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问题,借助 “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使市场、标准、技术、资金、人才、产能等迅速融入世界经济,通过市场拓展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通过经济群体性技术突破助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完成传统资本积累向高端技术积累、新旧动能更迭的新跨越,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质效俱优的品牌化、国际化、迈向中高端的科学道路。而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传统、价值链低端、科技人才缺乏、要素投入不足的经济弱县则正值传统资本积累与低端技术积累的叠加期,加速发展做大做强,升级传统主导产业、破解要素约束、强化产业聚集、提升经济质效乃当务之急,但是当前环境资源安全约束加剧,经济增长动能呈现疲态,经济效益及财政收入下滑态势明显,经济弱县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形势反而更加严峻,转型升级为核心的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反而愈发沉重。因此,以新旧动能转换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要坚持改革定力,因县治宜,精准施策,主动作为,着力优化市场经营主体生产管理诸要素的配置效能,积极推动县域经济高层次重质量地创新协调发展,夯实品牌强省的县域经济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山东经济发展能否适应这种市场变化,决定着我们能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要引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固本修疾,着力在供给侧及生产端做一篇好文章,巩固“三去一降一补”的成效,打出建设“品牌山东”的系列组合拳,依托大力培植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实现各类经济要素优化配置,既做大底盘又做强品牌,讲好山东故事,展示山东品格,提高品牌经济贡献率,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撬动山东经济质效双增的发力点,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品牌兴则山东兴,品牌强则山东强,质量立省品牌强省,是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植山东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品牌山东”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环境及突出短板

(一)政策环境

党和政府始终是高度重视品牌经济的,持续从战略高度、现代化全局谋划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从39年前的1978年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拉开了我国改革经济转型的序幕;1982年第五届全国大会常委会通过并颁布商标法,依法保护商标品牌、保护知识产权;2007年8月第一届中国品牌节开启了中国品牌的节日盛宴;“十二五”规划更是将品牌建设首次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7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品牌建设指明方向;2012年2月国务院颁布《质量发展纲要》,把品牌强国作为建设质量强国、经济强国的基石①;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着力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制约品牌成长和供需结构升级的突出问题。

其次,从山东省层面看,2012年山东省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提出创建品牌培育激励机制的要求;2016年3月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构建质量发展体系,培育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提高“鲁货”国内外辐射力和影响力;2016年6月原山东省长郭树清在山东省品牌建设大会上提出《实施品牌强省战略 共铸山东美好未来》,将品牌建设确立为推进山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2017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质量管理,建设山东标准,擦亮青岛啤酒等老字号品牌,叫响海尔等大品牌,卖好烟台苹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强力支持歌尔等成长型品牌。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对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国家级知名品牌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奖励,省级专项资金要倾斜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明显的市县和获得国家和省质量品牌荣誉的企业,要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支持企业品牌发展等。2017年6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要求,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以品牌高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从质量立省到品牌强省方略的屡次强调,从理念先导、文化厚植、规划引领,到法制保护、环境营造、政策服务、金融税收支持等,无不体现政府及各级领导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拳拳之心。

(二)突出短板

山东是我国经济大省却难称品牌大省,山东品牌始终仅有海尔与青岛啤酒两席位居世界品牌500强,42个山东品牌入选201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远逊于北京105个、广东79个,品牌建设滞后制约着山东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②。为什么齐鲁大地至今没有诞生海尔、青啤以外的其它国际品牌?为什么品牌强省战略风生水起、雷声大雨点小效果不尽人意呢?究其原因,山东品牌经济在价值尊崇、主体动能、平台支撑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着品牌强省战略实施。

1.价值短板:质量立省品牌强省没有成为普享尊崇的价值航标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给品牌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让品牌摧枯拉朽大行其道。我们不乏张瑞敏、孙丕恕式的著名企业家,不缺乏对品牌经济规律的高度认知,不缺乏品牌战略的制定实施,但是山东品牌始终没有形成“雨后春笋”般的萌生勃发,品牌企业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品牌的力量始终难以展现,凸显我省品牌建设滞后的短板。短板昭示,我们缺乏的是民族的自信,缺乏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进取精神,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弘扬和工匠精神的传承,缺乏五大发展理念的树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质变,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精神的懈怠,质量立省、品牌强省俨然还停留在政府文件上及领导的讲话中,停留在我们的口号上,停留在挂在墙上展示的规划中,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达成品牌山东的金色招牌。由于品牌建设滞后乏力,我们遭遇了消费者嘴上高喊“抵制日货”而行动上“爆买”日本马桶盖、欧洲奢侈品、澳洲洋奶粉的尴尬,彰显我们国货品牌的苍白,一只38元天价大虾就让我省精心打造的“好客山东”旅游品牌花容失色。不是我们的消费者不爱国,而是我们的品牌不给力,质量至上、匠心独运、特色鲜明、服务上乘还没有形成我们企业的价值追求,没有铸就鲁货精品的金色招牌。

2.动能短板:企业动能游离品牌建设,山寨流行急功近利

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锻造品牌需要企业在市场上摔打历练,甚至浴火重生,需要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益求精品格的催化,需要核心技术的积淀与质量尊崇的凝练,企业价值高度聚焦及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坚守。但是当前做精产品、做强品牌的企业主体动能和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品牌建设的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1)创新发明难拒山寨流行,精益求精不敌急功近利

首先,企业创牌意识淡薄,发展方式传统。有些企业发展理念旧常态,依然秉持传统惯性思维定式,习惯于“速度论好汉数量论英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绿色化、高端化的现代市场需求特征,甚至错误地认为“创新创造、科技研发、品牌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方式与己相去甚远,认为品牌建设是国企、大企业的事情,有没有品牌无关紧要,经营管理定位在贴牌山寨,价值取向专注于急功近利③。

其次,新常态下县域企业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难、新兴产业培植难、技术人才引进难、金融资本融通难、创新创业驱动难”的问题,畏难守成,进取不足办法不多,思想禁锢束缚创新,尤其是研发投入占比严重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难以支撑自主品牌的形成,企业走低质老路恶性循环。

(2)“注水招牌”攻城略地,核心品牌何以顶天立地

品牌发轫于市场需求、成就于市场竞争,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品牌的培育和成长至关重要。但在品牌战略推进上,有些企业战略上“近视眼”战术上“平快短”,不愿意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不专注做质优精品,而是热衷剽窃擦边,假冒高仿;在商标管理上,产品商标相似度高,鱼龙混珠难以辨识,“注水招牌”林林总总,既缺乏特质个性又不美观新颖;在品牌保护上,侵权现象屡禁不止,假冒品牌防不胜防,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力度,优质品牌市场恶狼蚕食,劣币驱逐良币,“李鬼完胜李逵”;在诚信建设上,企业失信成本太低,鞭挞高扬轻放,惩戒不疼不痒;在资金融通上,金融资本避实就虚,股市兴风楼市作浪,金融“高富帅”房地产“掌中宝”,投机绑架实体经济,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三本叠加”成本高启,实体经济“贫血气短”利微钱荒,何以支撑技术改造提质创牌?在品牌宣传上,推介策略缺乏系统性,侧重产品外在形象的宣传,忽视文化价值的深挖铸魂,杀价格轰广告江郎才尽,既缺乏专业化策划运作内设机构,又缺乏品牌长期经营策略。

3.平台短板:平台支撑效能打折,品牌经营本领欠缺

(1)政府企业冰火两重天,品牌建设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首先,政府鼎力助推品牌经济,顶层设计品牌建设,运作方式习惯以行政化手段拟规划定纲要,重部署轻落实,重要求轻服务,支撑品牌经济发展的各类服务性平台跟不上品牌建设的步伐,企业与高端人才对接平台、创业创新平台、技术研发转化平台、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企业信用体系平台等各自为战,九龙治水,相互掣肘,平台联动机制不聚焦不协调,综合服务效能打折欠佳。

其次,在当前经济放缓下行压力日益加重形势下,中小企业把主要精力基本上用在求生存脱困局上,树品牌创优势位及次第,形成品牌建设上政府与企业认知不同步,热度不一致、步调不同频的不协调问题。

(2)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与品牌建设机制不协调,品牌运营不专业本领弱

山东众多企业正值产品管理导向型而非品牌建设引领型,没有把加强品牌建设作为促进企业质量提高、科技进步的总抓手,企业品牌经营功夫不深,主要力量布局在品牌形成的基础性环节质量管理上,管理以强化内部质量管控为中心,在产品管理先进办法采用,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和质检中心强化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优化、原材料检测、出厂产品检验等环节上④。众多企业没有品牌管理专职部门,既缺乏品牌运作长远规划,又缺乏有品牌管理运作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品牌运作基本上由宣传部、企管办、市场部类似机构行使,品牌建设手段匮乏,打广告搞促销,方式传统单调,效果欠佳。即使企业有心创品牌促发展,但缺乏专业化团队的辅导及配套服务,有力不从心之感。

三、以品牌建设精准发力山东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方略

品牌建设需要政府和企业联动,协调推进“放管服”。政府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保护知识产权,优化市场环境。品牌强企需要企业实施品牌引领战略,需求先导,质量为要;国际标准,特色精新;企业创新,员工匠心;专业运营,笃实精准。

(一)落实新理念,集聚新动能,架构新机制,质量品牌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36年来我国成功改革发展集大成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全新最高认识,是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新难题、厚植发展新优势、集聚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举措。发展理念决定经济结构,前瞻性经济发展理念,铸就了创新驱动科学高端的经济结构,发展理念滞后的结果无疑是经济结构的传统化低端化,发展理念变革必须与经济供给侧改革协同推进。目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实质在于我们滞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在于短缺经济时代多年来延续的数量效益型的发展思路。要引领经济新常态,第一要务就是树立新理念走新路,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发展新格局及全过程,产生实实在在的思想创新效应,加大经济政策及体制机制创新,抢抓机遇深化企业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机制全方位优化经济结构,根治传统粗放发展方式的痼疾,摒弃重投入粗产出、劣质低效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提高经济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猛药去疴,拓展市场新空间,提高经济主体的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资金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走品牌效益型发展之路。

(二)政企联动,“管服”相彰,品牌引领,平台支撑

1.以技术创新、质量标准、品牌建设为核心评价考核绩效

理念指明道路,铸就动能航标,理念是产品的灵魂,品牌的先导。高质量不一定是靓品牌,靓品牌一定寓涵高质量,“三去一降一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最终都要以山东制造和山东品牌来检验。目前山东正值新旧动能转换、由速度规模向品牌提升的并存期,唱响山东品牌就要强筋骨补短板,观念鼎新革故,将质量立省上升为长期战略,向市场展示山东制造的价值追求,将品牌强省战略由一般号召转变为落地生花,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转变为品牌山东建设的不竭动力。要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从全局角度系统谋划诚信品质、品牌山东的发展之道,努力培养和强化全社会的品牌意识,塑造尊崇品牌、培植品牌的商业价值趋向,明晰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品牌管理部门的职能权责,由注重数量规模评价转向质量品牌评价,建立以技术创新、质量标准、品牌建设为核心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工作的监察督导,为建设品牌山东提供组织制度保障⑤。骨干实力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制定,通过参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加强与国内外行业专家的互动联系,第一时间获得先进标准信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落实行业标准的话语权,以标准化工作引领品牌能力建设。

2.政企联动,构建品牌建设平台联动服务支撑体系

品牌建设折射出政府驾驭经济的能力及企业深谋远略的经营技巧,强大的品牌经济一定是政府和企业双赢的结果,做强品牌经济既需要政府构建政策服务平台,健全品牌建设服务机制,又需要企业提高品牌经营能力,持之以恒、精准实施推进策略。

(1)政企协同成立省市级品牌建设办公室,统筹品牌经济发展

品牌不是依靠政府及评估机构评出来的,更不是政府管出来的,是企业在市场上栉风沐雨拼搏出来的;品牌建设是市场经济行为与结果,一定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办法去塑造。目前市级建立的由市长为总召集人的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发改、经信、农业、住建、商务、工商、食药监、质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办公室(市品牌办),这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及服务上,没有体现出企业创新创牌的市场主体地位,出发点依然是一个“管”字。宜“管服”相彰,建议要吸收各级工商联、各大行业协会、纳税前五十强的企业成为核心成员,构建政企融合型的山东省优质品牌专业化管理运作团队,区分行业对全省品牌建设情况作进一步深入的梳理,摸清家底,建立重点品牌企业培育储备库,依据国际品牌、国家品牌、区域性品牌分类施策,实施品牌战略推进、政策扶持落实、市场开拓衔接、技术研发提升、管理创新改进、协调服务企业等精准推进策略,既要兼顾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有序协同,梯度推进,以品牌建设体制机制的供给侧改革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全省要尊崇“品质铸就生命、品牌决定效益”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深挖丰富齐鲁企业品牌内涵,全方位体现企业品牌精神,着力提高鲁品企业美誉度,形成具有山东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技术含量高的品牌企业集群,不断扩大山东品牌经济规模。企业要破除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包装、重传统营销手段、轻商业模式创新的经营思路,坚持市场营销与生产管理同等对待;要坚持市场导向,紧盯消费需求,强化产品工业设计,积极运用“互联网+”,聘请品牌运营专家策划,精准谋略市场营销方案和组织推介,精美设计产品包装,千方百计提高鲁货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品牌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处理好OEM与OBM的关系,将自创品牌与收购、特许使用国外知名品牌相结合,增强打造自主品牌的能力。省市级骨干企业要紧抓“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机遇,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国外配置生产能力及营销网点,抢占海外市场,扩大山东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要借助跨国并购发挥内强与外拓的相互联动效应,布局高端价值链,从而达到拥有国际一流技术、品牌、团队和营销渠道的目的,实现由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的华丽转身和质的飞跃。

(2)构建省市品牌建设综合服务平台联盟,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

“服”上要有新发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整合与品牌建设有关的科技、资本、人才、管理咨询、商标事务、创意策划、广电传媒、广告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山东省级品牌建设综合服务平台联盟,提高服务精准度及服务效率,夯实品牌建设基础。依托该平台联盟加大品牌建设的政策落实及金融扶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支撑,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品牌运作队伍驻足,创新品牌建设服务环境,宜将该平台布局于省市县三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畅通企业与科研院所、要素市场的合作通道,彰显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品牌建设的支撑价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广告、会议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广山东名牌产品企业,铸造全社会崇尚质量品牌、建设质量品牌的齐鲁品牌文化,努力坚守保护知识产权抵制假冒伪劣的商业规则,扩大名牌带动战略的宣传覆盖面及影响力。切实加强全社会诚信体系及商业道德建设,让诚信经营、品牌至上深入人心,提高品牌企业溢价效益和盈利率,重拳维护鲁货质量安全和品牌声誉。

(三)领导干部、企业主是关键少数,县域经济是主阵地

1.关键少数要鼎新革故,以理念创新占领品牌建设的制高点

品牌山东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五大发展理念,关键要落实在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是领导干部和企业家要破除“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传统思维定势,树立“腾笼换凤”“标新立异”价值取向,建立绿色GDP、品牌、服务、创新等为导向的新型干部考核和激励机制;二是破除 “消极等待”“畏首畏尾”思想,树立担当意识,积极营造求发展谋创新、重实干谋新业的氛围;三是破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思想,树立责任意识,明确改革任务,落实措施,力求实效;四是破除“畏难发愁”“患得患失”思想,树立机遇意识,知难而进,谋事创业;五是破除“小成自满”“故步自封”思想,树立争创意识,积极作为,开拓进取,以发展理念创新占领品牌建设指导思想的制高点。

2.品牌建设不做“全能选手”,立当“单打冠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由于县域生产总值占山东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成就了县域是品牌建设的主战场地位。品牌经济要想取得新突破,必须落实到县域实体经济,摒弃低端化、同质化的传统发展方式,拓新路谋新篇,走品牌引领、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夯实山东品牌强省动能强县的经济基础。

(1)因县制宜,特色鲜明

由于我省各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问题不同,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表象呈现多样性,因此,县域品牌经济绝不是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要解放思想另辟蹊径大胆实践,不走寻常路攀登奇异峰。县域经济布局要立足主体功能定位确立主导产业,差异化定位链条式布局,不求“全能选手”,力当“单打冠军”,一县一品,通过实施品质工程和品牌革命撬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和评价方式科学化的新格局,着力弘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痛点、难点、制高点”上下功夫,在“新、质、实、牌”上出实招,以品牌建设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2)因业施策,笃实精准

首先,传统产业要“高、大、特”即高端、规模、特色。传统产业做好高端、规模、特色大文章的关键是切实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实施县域企业自主创新工程,依靠产学研结合和企业人才智力开发,加大技术革新力度,补齐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以现代信息技术、智能管理技术、精益生产技术改造提质传统产业,积极拓展中高端价值链提升经济附加值,形成传统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优势,增强传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新兴产业要“国、品、智”即国际化、品牌化、智能化。培育新兴产业立意要远,眼光要新,境界要高,要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资金投放力度,发展现代新兴产业,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节本增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现国际化布局、品牌化运营、智能化管理,产业由低端迈向中高端,由传统产业主导型迈向高端现代产业主导型,由追求数量取胜迈向质量品牌取胜,唱响鲁货品牌,展现山东力量。

(四)角力实体经济,市场配置资源品牌决定效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新实践,前提是振兴实体经济,突破口是建设“品牌山东”,落脚点是品牌决定效价,发力点是新旧动能转换。在企业发展理念上,必须厚植品牌第一、质量至上的现代市场意识,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标准,以争创国际品牌为导向,以品牌建设引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山东制造的美誉度和竞争力;在体制机制供给上,要切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为根本原则构架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忘改革初心,切实矫正过度依靠行政配置资源、臆定要素供给的传统方式,让市场决定供给规模、评判供需质量,让品牌引领消费需求、优化供给结构;在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配置上,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减少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对市场的干预扭曲,依靠政府放权,搭建服务平台,催生强大的民营经济活力,营造高层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厚植“小政府、大市场”充满活力的优质营商环境,同步推进体制机制的供给侧改革与经济供给侧改革;在品牌塑造环境上,进一步强化工商、质监、产权保护等多部门联动执法,切实保护知名品牌企业知识产权;充分发挥“12315”、“12345”等申诉举报网络作用,有诉必接、有假必打、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建立企业诚信“红黑榜”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发布制度,推进企业安全信用评价结果与行业准入、融资信贷、税收、用地审批等挂钩,严厉惩戒不法企业的失信行为,切实保护品牌企业合法权益。在人才储备及培养上,要加大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力度,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要全方位多层次定期组织企业家高端组训、品牌经理人专业培训,使优秀企业家和品牌经理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大展宏图。充分借助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管理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优化山东企业家队伍结构,能够让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高端品牌运营人才展现才华脱颖而出,大幅度提高山东企业的国际品牌运营能力。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要创新学科建设,开设品牌建设专业课程,努力培养壮大品牌策划、推介、维建等专业人才队伍。加强职业教育,为唱响鲁品提供后备技能型人才,实施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提升计划,提高企业职工技术总体素质,经常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让岗位能手名利双收大放异彩。着力造就一支技术过硬、精工制造的明星级技能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创新担当、务实严谨、坚守专著、工艺精湛”的“齐鲁工匠”,全力塑造国际品牌引领、国内品牌崛起的“新颖、特质、诚信、责任”的“山东品牌”集群。

注 释:

① 艾亚:《建设经济强国需实施品牌战略》,载自 《国际融资》,2015年第5期。

② 《关于山东品牌建设情况的调查》,载自《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6年第3期。

③ 王志雄:《关于推进我国品牌建设的若干建议》,载自《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第 2期。

④ 孟昊,蔡雪琴:《品牌生态建设的意义、问题及对策》,载自《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35期 。

⑤ 李忠杰:《推进中国自主品牌建设的“四字诀”》,载自《人民论坛》,2015年第7期。

杨盛林(1963-),男,临沂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临沂市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山东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