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威尔逊理想主义之异同

2017-03-08

关键词:理想主义和平命运

张 谦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论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威尔逊理想主义之异同

张 谦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思想存在一些相同之处:实现共同利益,主张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提倡多边合作机制。由于时代背景和价值理念上的不同,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理想主义之间存在几点不同:防止文明冲突,提倡包容的文明观;强调整个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推动全球化趋势下的全球治理。

命运共同体;理想主义;异同

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化,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领导人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创新,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对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新思考。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思考,在中国之前就已经有政治家和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它影响了后世美国的外交理念,例如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杜鲁门“保卫自由世界”、卡特“人权外交”等外交理念,这些外交理念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秩序的塑造。在对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理想主义思想之间的比较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认识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意义。

一、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理想主义概述

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根据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国际局势所提出的“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面旗帜,也成为中国构建周边战略的重要抓手”[1]。在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1]。在官方文件中提出新视角下“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尚属首次。此后“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被中国领导人和学术界频繁使用,成为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所强调的核心外交概念之一。随着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战略和外交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得以不断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国事访问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会议、联合国发展大会等重要场合的演讲和谈话中频繁提到“命运共同体”,其内容包含了全体人类的共同价值、中非之间、中国-东盟之间、中国与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之间、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李克强总理也在2014年博鳌论坛提出构建亚洲“三个共同体”的重要论断。该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思想内涵,总结数十年来中国外交实践的经验,其主要内涵是:在全球化时代下,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更为紧密,成为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等在内的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旨在实现世界和平的“乌托邦”构想——理想主义。这一构想的形成出于美国利益的思考。一战后欧洲传统强国普遍衰落,未受战火影响的美国需要在新时期找到自身在国际舞台的位置,实现和扩大美国在海外的利益,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体系。其核心是十四点计划,主张自由贸易、道德主义、民族自觉、集体安全、建立国际联盟,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然而,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强国处理国际问题必然不愿受到损害本国利益的约束,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的诸多尝试最终因为未能阻止二战爆发而宣告破产,但他的外交政策和思想影响了后世美国的外交理念,其中的一些原则也得以被吸收和体现。

二、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理想主义的相同之处

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理想主义相比,在一些原则、内涵上有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既是不同国家对于自身利益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数百年世界历史的反思和世界秩序的构思,体现了人类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景。

(一)实现共同利益

在漫长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实现总是采取零和博弈的方式,具体体现为无数的战争和冲突,特别是上世纪两次空前的世界大战,不仅造成无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破坏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商品生产、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逐渐被连为一体,地球成为“地球村”。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实现了人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领域内一定程度上的双赢。同时,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也在要求人类要实现全方位的合作。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中国在谋求和平崛起的同时,也致力于其他国家利益的实现,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威尔逊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益和谐论”。卡尔总结认为,“乌托邦主义者会说,世界的最大利益就是他自己国家的最大利益。然后,再反过来解读这一观点,就成为:他自己的国家的最大利益也就是世界的最大利益。”[3]一次世界大战显然没有体现这一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是难以调和的,其他国家的崛起与对外扩张的欲望成为力求维持现状的国家的威胁,最后成为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不过威尔逊承认世界各国存在着共同利益,在国际交往当中需要体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并为此提出了相应的主张:建立国际联盟、民族自决、反对秘密条约等。

(二)倡导多边合作机制

古往今来,建立多边合作机制是维护集体安全、促进经济政治合作的有效途径。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理想主义都含有建立多合作机制的内容。面对美国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及与周边国家长久以来存在的历史和领土问题,为了避免陷入“安全困境”,促进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中国一直延续着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我国主张“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4]中国与世界各国是利益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应共同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些国家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应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会阻碍其他国家的发展,而是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在2016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推进,习近平主席共踏足14个国家……推动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以及南南合作的稳定与发展……使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形成并日益完善[5]。中国倡导建立“命运共同体”既是对现实国际政治合作和集体安全的一种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贸上谋求伙伴、共同发展的需要。

理想主义认为建立多边合作机制是促进世界持久和平、防止战争的有效保证。威尔逊曾批评欧洲国家的均势政策,认为它不利于实现和平。由于时代不同、由于这些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完全不同于19世纪的西欧,结果自然是一无所成,大失所望[3]。其他国家在现实需要上不同于西欧国家,原有的国际体系难以为继,一方希望维护原有的世界殖民格局,另一方希望取得独立;此外主导国家的国家行为又难以得到约束是战争爆发的原因。因此,乌托邦主义者希望通过建立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形成新的国际体系,防止战争再度发生。国际联盟也成为当时国际上最大的、维护集体安全的多边机构,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途径。虽然国联在处理国际问题上能力不足,被列强所把持,但却为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三)主张维护世界和平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依旧困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影响世界的稳定。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是各国交流、发展的一般前提。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指出“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4]维护国际和平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人类文明之所以得以维系,在于全世界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与欠发达国家的合作,消灭贫困,减小南北贫富差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促进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等等。“命运共同体”概念是一个超越了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和文明的理念,强调的是合作而非斗争、融合而非分歧、宽容而非狭隘[1]。每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借鉴与学习,因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文明长存的外在动力。命运共同体思想宣告了中国对外交往的理念,也宣示了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哲学博士出身的威尔逊总统从启蒙思想家那里汲取了许多有用的思想力量。其一,理想主义从洛克的思想中汲取养分。洛克文化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竞争,逻辑是“生存和允许生存”[6]。其二,吸收康德“永久和平论”的一些观点,如反对秘密外交、尊重主权、废除常备军等思想。康德文化是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核心内容是友谊[6]。虽然他们的观点有所差异,但是都强调每个国家都能共同生存和发展。基于此,以及总结一战的惨痛教训,使威尔逊认识到每个国家在维护和平上都有着共同利益。无论维持现状还是改变现状,都要以和平的方式使其实现,这样做符合全世界的利益[3]。理想主义界定国家的行为取向,反对国家之间的战争,避免人类的自我毁灭。

综上所述,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理想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虽然两种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是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一直是每个国家和民众的美好追求。自大航海时代后的数百年,人类经过殖民、战争、冲突、贸易等等一系列或好或坏的交往,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其他民族、国家内在的亮点,相互依存的联系愈加紧密,相互之间的认同愈发深刻;认识到追求国际关系中的主导权力并非唯一的追求,希望通过多边合作谋求共同利益与和平,将“地球村”建设的更好才是主流的需要。

三、命运共同体思想对理想主义的超越

由于时代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两种思想之间仍存在一些不同点,最终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超越。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时代,殖民体系尚未瓦解,列强国家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压迫依然存在,理想主义的提出带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实质是美国谋求在全世界的霸权。但是,在新世纪,全球化、多极化、地区一体化趋势方兴未艾,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中国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也体现了全世界人民追求国际政治秩序公平正义的内在需求。

(一)防止文明冲突,提倡包容的文明观

与文明交流相伴随的,是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指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7]分裂的力量确乎存在,但它早已不再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国家间、宗教间、民族间的冲突也只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发生,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互融,信息通讯技术的飞跃将全世界任意角落的信息传播至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价值观念在反对、赞同中得以不断塑造,最终形成统一的力量。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讲话时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8]没有文明是一成不变、十全十美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包容的文明观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国家之间的信任,增进共识,最终有利于不同文明的包容、互融、共进。

威尔逊无疑也看到了这点,希冀以十四点计划建立和平的世界。但是他的思想本质上却是美国传教士精神、美国文化中的“例外论”与19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哲学的产物。他视美国人民为“上帝的选民”,认为美国是“希望之乡”,实质是将美国文化置于比其他文明高一等的位置,结果是扩张主义的,要向其他地区的“野蛮、落后”的国家输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分裂的力量强于统一的力量,文明之间得不到相互尊重与理解,最终是更为惨烈的冲突再次发生。

(二)强调整个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

在“地球村”时代,各国的利益已经高度相关且互融,一个国家利益的实现越来越取决于整个国际社会的整体状态和共同利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逐渐趋向公正、合理,其推动力从根本上而言是国际社会共生性发展趋向势不可挡以及由此造成的国际大环境[9]。追求共同利益来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整个国际社会的良好状态是一个国家利益得以实现的外部环境,对于构建国家间相互信任以及实现合作是必要的。托马斯·弗里德曼从经济全球化视域下提出预防冲突的金色拱门理论——其核心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产生的中产阶级强大到能支持麦当劳销售网时,该国就成了一个“麦当劳国家”;“麦当劳国家”是不希望发生任何大规模战争的,他们宁愿选择排长队等待汉堡包[10]。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寻求合作而非斗争,中国的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积极调整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将中国人民的利益与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实现和谐世界的目标。

威尔逊理想主义虽然强调共同利益,但是正如现实主义者所批评的,“国际利益和谐论牺牲的是贫困国家的利益……国际和平成为主导大国的一种特殊的既得利益”[3]。理想主义并未摆脱狭隘的国家利益,要求建立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国际利益的“和谐”依靠少数几个主导国家的意志。因此,理想主义者希望建立多边机构、倡导自由贸易、扩大民主价值、强调人民的舆论的尝试最终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三)推动全球化趋势下的全球治理

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实现了在全球治理领域对理想主义的超越。全球化趋势下形成的诸多全球性问题不可避免,国际间合作治理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两种思想提出的所在世纪不同,所以它们的治理形式呈现出很大不同。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在推动全球化趋势下的全球治理,强调全球治理力量多元化、全球治理力量关系深入化、全球治理领域扩大化。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愈发重要。首先,全球治理力量多元化。在这个时代,非西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愈加得到重视,且它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治理全球气候问题,小岛屿国家联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既是气候问题的受害者,又都是形成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的重要力量。此外,除各国政府及政府间组织以外,跨国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社会力量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次,各种力量之间关系逐渐深入,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能够在同一机制、平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信息通讯技术使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地球村”的一员,对全球治理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全球治理领域不断扩大。现如今,人类面对着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跨国犯罪、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发生的传统安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因为各个国家、民族、群体,乃至个人都成为了“邻居”,谁也无法独善其身。正因深切认识到这点,十八大报告指出 “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开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治理,与其他国家、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共治,以应对全球性问题。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全球治理实践主要在国际联盟。国联除了裁军、平息国际纠纷、促进国际贸易等职能以外,还与许多跨国非政府组织在商业贸易、卫生、劳工、减少贫困、人道救济等领域进行合作,在当时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跨国非政府组织未能与国际联盟建立正式的关系,双方在有限的领域展开合作[11]。此外,由于国联被英法两国所把持,也严重限制了国联职能的发挥及与其他机构组织的合作。理想主义正如卡尔所评价的:“不成熟的思想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理想色彩……成熟的政治思想和良好的政治生活只能存在于理想与现实融合的环境之中。”[3]理想主义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又难以摆脱现实主义的束缚,最终只能招致失败。

综上所述,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理想主义之间存在实现共同利益、主张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提倡多边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相同之处。而由于时代背景与价值理念的不同,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理想主义的超越。然而,理想主义难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而失败的教训却值得我们吸取。当前,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面临着如何使对方接受、如何实践、概念随意性大等问题,实质是如何使中国对外关系的价值理念 “接地气”,并被广泛接受的问题。因而,在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后,能够切实构建“命运共同体”,将是中国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1]许利平,等.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4.

[2]钱彤,等.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0/c_11365 7062.htm,2012-11-10.

[3][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72,28,52,77,10.

[4]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 [EB/OL].新华网,2015-09-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27/c_1116687809.htm.

[5]李智.中外观年终观察:习近平外交地图——从2016走向2017[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world/2016-12/30/content_40010183.htm,2017-01-02.

[6]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美国研究,2001,(2).

[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

[8]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_2.htm,2014-03-28.

[9]金应忠.共生性国际社会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观察,2012,(4).

[10][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53.

[11]王铁军.全球治理机构与跨国公民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101-102.

张谦(1992-),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5级政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和政治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和平命运
命运的更迭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命运秀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博弈·和平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
理想主义长安马自达MAZD C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