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金融化问题研究文献述评

2017-03-08赵茂林宗艳华

关键词:实体金融经济

赵茂林,宗艳华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经济金融化问题研究文献述评

赵茂林,宗艳华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经济金融化是现代经济发展中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我们要客观和积极地为现代经济更好地向着金融化发展做好准备。本文基于近年来经济金融化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经济金融化的内涵、经济金融化的成因、经济金融化的特征(或具体表现形式)及经济金融化可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总结我国有关经济金融化的研究现状。

经济金融化;内涵;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成为发达市场经济体各经济部门的核心,西方主流经济学对金融业和经济金融化对经济发展持积极的态度。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资本追逐较高利润率的本性,实体经济向经济金融化方向的过度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经济金融化问题成为各国制定金融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经济金融化的内涵、经济金融化的成因、经济金融化的特征(或具体表现形式)及经济金融化可能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观点进行梳理,以期进一步推进经济金融化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经济金融化的内涵

截止到目前,学术界在经济金融化内涵的界定上,仍未有统一观点。有关经济金融化的概念最早是从激进政治经济学对实体生产与虚拟金融之间关系的探讨中提出的。本文在已有的有关经济金融化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现有与“经济金融化”有关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六个角度定义经济金融化的内涵:(1)企业治理;(2)资本之间关系;(3)积累模式;(4)定性;(5)定量;(6)金融技术与金融工具的创新。

(一)企业治理视角的金融化

企业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是经济金融化的微观基础。马锦生认为机构投资者的恶意收购和管理者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薪酬结构是造成企业治理模式的目标从1900年代至1970年代管理资本主义时代的增长最大化转变为1980年代以后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最主要原因[1]。拉佐尼克(Lazonick)和奥沙利文(0’SuUWan)曾指出:近二十年来,在高层管理者配置公司资源的战略方面,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即在创造股东价值的名义下,从保留和再投资变为裁员和分红。他们认为“股东价值”的支配地位是经济金融化的主要原因[2]。斯托克哈默尔(Stockhammer)在《金融化和积累下降》一文中指出:股东革命、控制公司市场以及金融化的发展,使管理优先权和股东权力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股东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同时指出金融投资比例在非金融部门的上升和资本商品积累的下降导致了经济增长率的下降[3]。

(二)资本之间关系视角的金融化

从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来探讨经济金融化的内涵。后凯恩斯主义学派把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下产生的货币借贷者当作食利者来研究他们对经济金融化的作用,经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的食利者阶层与经济金融化之间正相关,但是与工业的利润之间负相关;戈拉德·爱拨斯坦把金融市场、机构、和参与者连同其进入市场的动机以及金融在国内和国际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的不断增强定义为经济金融化[4];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认为货币借贷者们经济收入、政治地位和权力的不断增加均是经济金融化的表现[5]。

(三)积累模式视角的金融化

马锦生在 《资本主义金融化与金融资本主义研究——基于美国经济实证的分析》一文中分别整理了阿瑞吉和克里普纳两个人的积累模式视角下的金融化,文中指出:(1)阿瑞吉认为金融化只是一种积累模式,在这种积累模式下,获取经济利润的主要途径由传统的实体生产和国际贸易转变为虚拟的金融经济;而且这种转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一种常见且反复的现象;在这个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一般须经历两个阶段: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而且金融资本的扩张现象曾反复出现在现代早期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初期;(2)克里普纳基于阿瑞吉已有的研究结果,分别从两个方面探讨了美国经济的金融化转型现象:①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资本由在生产领域生产产品创造剩余价值转变为进入金融市场买卖金融产品获取更高的投资效益;②随着金融部门利润的快速增长,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且发达国家以金融、保险、不动产部门等为主的虚拟经济部门的附加值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制造业部门[6]。

(四)定性视角下的金融化

从定性角度分析,赵峰和田佳禾把金融化的涵义总括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指从资本主义发展总趋势来看,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爱泼斯坦把经济金融化理解为金融市场、机构以及其行业精英们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在国内和国际层面的重要性的不断增强。第二类是指多数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赞同的观点,从金融资本的分配来分析,更注重权力配置、阶级斗争以及规律性变化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把经济金融化理解为资本主义为维持自身的长期良好发展而进行的自发改变,且其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积累方式的转变。但是,这种积累形式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使进一步激发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第三类是从宏观或微观的不同层面来描述经济金融化:阿格列塔和博耶认为金融化的本质就是指资本主义积累方式的变革,即企业作出相应决策的核心在于其本身的市值和所能获取的股利,且在企业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各个股东自身的价值起决定性作用;斯托克哈马尔(stockhammer)则认为由于企业面临增长与利润之间的选择,所以股东权利的增加将会导致企业的利润降低[7]。

(五)定量视角下的金融化

对经济金融化进行定量分析,张慕濒和诸葛恒中根据相关文献总结得出三种不同的观点:(1)在GDP或者净收入中,虚拟经济部门即金融行业的产出占比较高,而实体经济部门的产出占比较低;(2)相对于世界总产出和产品与服务的贸易量,总的国际资本流动量的增长速度更快;(3)非金融部门资金的来源越来越依赖于金融产品,且其资金越来越多的用于投资金融产品[8]。

(六)金融技术与金融工具的创新

Langley(2005)[9]Blackburn(2006)[10]等学者认为金融化是指通过金融技术将实体资产置换为金融资产的过程。并以这种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发行大量的金融工具。汪平则把金融工具或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率即金融相关比率定义为经济金融化[11]。由于金融运行的相对独立性,这个比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王广谦也把一国国民经济中的货币和非货币金融工具总值与经济总产出总量之间的比率提高的过程及趋势定义为经济金融化[12]。和前者相比,后者的分子项增加了非货币性金融工具。货币外金融工具的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极易产生负面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经济金融化的定义,由于界定范围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既可以表示宏观范围的金融深化,金融部门影响力的提升。也可以表示微观层面的某些商品由于受资金推动而表现出的金融产品特性,甚至指某种投资理财理念影响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导致许多领域都使用了经济金融化这一概念具有不同具体的含义,造成了经济金融化这一概念的含义模糊,我们需要在具体研究中区分使用经济金融化这一范畴的范围。

二、经济金融化的成因

对于是什么因素导致金融部门在加速扩张,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13]。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三卷中指出“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被看作一个价值额独立表现,而不管这个价值额实际上以货币形式还是商品形式存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能转化为资本”[14]。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表明经济金融化之所以发生,其实是因为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金融化是为生产服务的,且货币的功能和结构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被逐渐丰富了,货币形式上的金融化对生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何小三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化的缘由有四成因说:(1)资本的逐利特性;(2)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市场竞争加剧,实体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税负日益加重且获利水平逐渐降低,致使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虚拟金融部门;(3)政府政策引导下的投资拉动和人民币升值;(4)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间资本流动均加快了经济金融化的步伐[15]。仇新忠有五成因说:(1)实体经济竞争强度增加,税负加重且利润率逐渐降低;(2)科技的进步和扩散加快,实体经济能够迅速生产大量产品,为经济金融化奠定了物质基础;(3)经济的自由化和快速发展,为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造成了大量货币的溢出;(4)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经济的金融化步伐;(5)国家主导的投资结构,强化了经济金融化[16]。滕天鹏有三成因说:(1)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分工程度加深,并且把储蓄和投资二者逐渐分离开来,从而促使金融产品供需的产生;(2)随着我国政府对国债的发放幅度增加和股份制度的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和扩大;(3)金融产品的创新速度加快即越来越多的新型金融工具出现在市场中;(4)融资非中介化速度加快[17]。张成思和张步昙有三成因说:(1)传统生产性行业的利润率长期下降;(2)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3)老龄化[18]。漆志平立足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有四成因说:(1)美国经济金融化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独立于商品而存在的趋势;(2)美国经济金融化的制度原因是经济时续的停滞;(3)美国经济金融化的体制动因是新自由主义体制的发展;(4)美国利用其强大的政府力量开启和推进了经济金融化的发展进程[19]。

林楠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认为金融化的动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增速的减缓和停滞趋势当代经济金融化的制度原因;(2)货币的经济金融化是当代经济金融化的根本原因;(3)社会金融资产的增加、金融创新的推动和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金融化的发展;(4)当代经济金融化的启动力量是各国强大的国家力量,经济金融化的核心力量是金融体系和房地产体系;(5)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推动力量更为复杂[20]。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或者对于同一对象认识的层次和角度的差异,造成对经济经融化动因的不同观点,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研究对象、或者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视角或者不同层面认识造成经济金融化的具体动因。

三、经济金融化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金融行业与实体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且金融行业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重要,而实体产业反而日益被弱化。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愈发趋向金融化。笔者根据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国内和国外的视角来分析经济金融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列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国内经济金融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白钦先分别从以下四个表现形式来理解经济金融化的特征:(1)经济与金融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作用,不可分割;(2)经济关系日益金融关系化。也就是说,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社会上的经济关系日益被转化为债权与债务关系,股权与股利关系以及风险与保险关系等;(3)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一般以金融资产总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即金融相关率,来表示社会资产被金融化的程度;(4)融资非中介化、证券化和金融倾斜逆转。纵观人类的金融发展史,先后经历了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金融业务的发展也由短期到长期,并且在间接与短期,直接与长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1]。

何小三认为我国经济金融化的特征主要从五个方面来体现:(1)由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体现金融体系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2)金融行业平均工资水平高于总体平均工资水平致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深,并且进一步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3)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在总的就业人员中的比例增加,说明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4)我国宏观经济的证券化程度日益加深,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5)我国货币供应增长率远远高于宏观经济增长率,且已持续很久[15]。

张作云的研究指出,2008年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其生产过剩的特征有了深化和发展,而且派生出许多新的特征。(1)生产过剩的内涵扩大了。商品生产过剩除了物质商品过剩外,还包括金融商品和金融衍生商品过剩。资本生产过剩,除了产业资本过剩外,还扩展到了金融资本和虚拟资本过剩;(2)生产过剩在形式上和规模上有了较大发展。表现为,第一,货币过剩;第二,房地产过剩;第三,金融过剩;第四,投机过剩;第五,债务过剩;第六,虚拟经济过剩;第七,对外贸易过剩[22]。

(二)国外经济金融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基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层面,杨居正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描述了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化的特征:(1)股东价值导向的公司治理即公司治理更加倾向“裁员加分红”的股东价值偏好;(2)新自由主义积累模式即公司利润的获得逐渐转向金融产业而非实际生产和贸易;(3)经济高度虚拟化即社会资本不断转为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值占GDP比例不断增大,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金融跳脱经济发展的辅助角色与实体经济生产相分离,逐渐成为独立运行的体制并逐步成为实体经济的“独裁者”[23]。

四、经济金融化的影响

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及其发展速度如果保持在经济结构合理的框架内,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超出了这个框架的合理范围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将会影响甚至危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负面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冰岛“经济虚拟化”、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等均是由于经济金融行为超出了本国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引发的危机。

对于经济金融化对我国的影响,不同的专家或者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作出了相关的分析并持有不同的观点:

张思成和张步昙从微观企业的层面揭示经济金融化的影响:(1)使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使收入分配差距加大;(3)伴随金融化的发展,不只是股东权利的上升和公司投资行为的变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且政府也放松了财政预算约束;(4)随着金融化程度加深,出现了以金融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模式[18]。齐兰和陈晓雨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经济经融化的结果:(1)经济金融化水平的高低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3)经济金融化对于产业结构均衡化具有一定的反向抑制作用,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均衡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去金融化”趋势[24]。杨守鸿等从城乡交易成本差异、城乡储蓄与投资差异、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等维度出发,探讨了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影响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机理,他认为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将会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增长的差距[25]。唐玉斌从支持效应与约束效应这两个方面分析了经济金融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变化的影响:他认为就支持效应而言,货币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中介机构的多样化有利于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约束效应而言,金融因素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较低的资金使用效率、低劣的金融产品质量以及较低的资金配置效率。而且,相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金融结构的变动速度相对缓慢,不仅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发挥金融推动经济进程的主动性[26]。陈娇阳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阐述了经济金融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从微观角度看,经济金融化加深了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从宏观角度看,在金融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金融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不同,需就具体情况来分析[27]。康伊伊从劳资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金融化扩张了处于经济上层的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削减了处于经济下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进一步导致劳资关系呈现出“劳变弱、资变强”的局面[28]。另外,有的研究者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指出经济金融化和实体经济都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存在潜在的障碍,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积累,使得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发生中断,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金融化只是延迟了这种“中断”,延迟的结果导致了危机爆发的烈度和危害,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金融化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应对经济危机,需要(1)政府主动干预,加强金融监管;(2)恢复实体经济活力,省级工业化;(3)适度调节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比例[29]。李义平,刁文的研究指出,经济金融化是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融合的客观发展过程,它对国家经济运行与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一方面,既给经济发展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发挥企业家精神,有利于促进就业,有利于金融资产结构,有利于推动一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负面的消极影响。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的长期思路必须将保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持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30]。冉芳,张红伟则从金融异化的视角指出,金融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功能就是金融异化,一方面会引发实体经济由于缺乏金融支持而加速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导致金融体系内部聚集大量金融资源诱发金融风险,最终导致金融危机[31]。有学者对经济金融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负面影响研究指出,在金融资本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结构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经济金融化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金融资本对于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垄断地位,从而保证了金融部门具有大大高于实体经济的超高利润率,大量产业资本流入金融领域,如果这些资本没有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源再配置重新流入实体经济部门,而是纯粹在金融市场“空转”,这就会产生“过度金融化”,最终损害实体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金融化的过度增长会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负面效应,在市场萎缩和危机时会造成市场大幅度缩水,给经济造成极大地破坏作用[32]。

五、简要的述评

学术界对经济金融化的内涵的研究,既有激进政治经济学基于生产和金融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有学界基于经济学和金融学交叉基础上的对于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创新的讨论。学界对经济金融化内涵很难形成一致的认识。但从本质上来说,经济金融化是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经济金融化的发展过程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它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学术界就经济金融化的成因问题研究,既有从外部现象层面的研究,也有基于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和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层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如何理解经济金融化与资本积累的关系,如何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语境下,说明经济金融化引起的资本积累模式的转化及其机制,是当代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

关于经济金融化的特征与影响,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我们要客观的看待和应对经济金融化的发展,既不要过分地阻挠更不能过度地引导它的发展,否则都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纵观整个经济发展形势,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经济对策,努力挖掘金融化的正面效应,加强金融行业对实体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保持实体产业利润对虚拟资本的吸引力。但是另一方面不能让虚拟资本过分脱离实体产业独立运行,而且要让金融资本投资于实体产业有利可图,保障投资于实体行业资本的利润率,还要注意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防止短期和过量的金融投资,以避免资产价格虚高。

在实践当中,在金融深化方向的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怎样才能既摆脱金融抑制所带来的低效率,又不至于使其原本较为脆弱的经济体系更加不稳定,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逐渐开放市场、融入国际资本大循环也是大势所趋,在国际资本的洪流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国内金融深化与对外金融开放的关系,也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何自力,马锦生.发达国家经济高度金融化的内涵及本质[J].经济纵横,2013,(5):20-27.

[2]Lazonick,W,O'Sullivan,M.(2000):Maximizing shareholder value:a new ideology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Economy and Society,29(1):13-35.

[3]Engelbert StockhamiTier. 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slowdown of accumulation.Working Paper No.14 Nov,2000.

[4]戈拉德·A·爱泼斯坦,温爱莲.金融化与世界经济[J].国外理论动态,2007,(7):14-21.

[5]热拉尔·迪蒙,多米尼克·莱维,丁为民,等.新自由主义与第二个金融霸权时期[J].国外理论动态,2005,(10):30-36.

[6]马锦生.资本主义金融化与金融资本主义研究[D].南开大学,2013.

[7]赵峰,田佳禾.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水平和趋势——一个结构的和比较的分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3):120-142.

[8]张慕濒,诸葛恒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金融化:涵义与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1):122-138.

[9]Pau1Langley.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Consumer Credit Boom.Competition&Change June 2008,12(2):133-147.

[10]Blaekburn,R.Finance and the fourth dimension New Left Review,2006,(39):39-70.

[11]汪平.经济金融化与金融经济学的发展 [J].经济学动态,1998,(12):50.

[12]王广谦.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化趋势[J].经济研究,1996,(6):32-37.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8.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8.

[15]何小三.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化趋势及应对策略 [J].商业时代,2012,(26):59-61.

[16]仇新忠.我国经济金融化的成因、后果及对策[J].商业文化月刊,2010,(9):268-270.

[17]滕天鹏.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6):191-192.

[18]张成思,张步昙.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5,(6):56-66.

[19]漆志平.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经济金融化趋向及其解释——以美国经验资料为研究对象[J].求索,2009,(12):60-62.

[20]林楠.当代国际经济金融化的现状、动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南金融,2015,(2):36-40.

[21]白钦先,薛誉华.百年来的全球金融业并购: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体现(二)[J].上海金融,2001,(8):4-7.

[22]张作云.《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和经济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66-70.

[23]杨居正.中国经济金融化趋势浅析 [J].技术与市场,2013,(5):329-330.

[24]齐兰,陈晓雨.中国经济金融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5):75-80.

[25]杨守鸿,鲁钊阳,刘庆庆.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对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

[26]唐玉斌.经济金融化及其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4):52-56.

[27]陈娇阳.美国经济金融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14):145-146.

[28]康伊伊.经济金融化对劳资利益关系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4,(12):115-116.

[29]周书俊,傅李琦.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意义——基于“金融—实体”经济危机理论的反思[J].理论学刊,2015,(12):4-12.

[30]李义平,刁文.中国经济金融化再思考[J].河北学刊,2016,(3):111-115.

[31]冉芳,张红伟.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非协调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5):34-38.

[32]曹剑飞,齐兰.经济金融化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其对策[J].学术论坛,2016,(1):68.

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校级重点项目(ACKY1506ZBD);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经济金融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批准号ACYC2015079),项目主持人是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宗艳华。

赵茂林(1965- ),男,陕西蒲城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研究;宗艳华(1990- ),女,安徽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实体金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