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活+VP”格式考察
——兼及反义语素合成副词的主观化问题

2017-03-08王婉玉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反义主观性

王婉玉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中国上海200234)

“死活+VP”格式考察
——兼及反义语素合成副词的主观化问题

王婉玉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中国上海200234)

反义语素合成词“死活”经过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成为现代汉语中具有意愿态的语气副词,多见于口语,常与谓语动词搭配使用。“死活+VP”格式多为否定形式,核心谓语多见能愿动词与使令动词,常出现在转折语境中,也可以与副词“也/都”搭配使用。意愿态以及“死活”的无条件义赋予格式“无条件对抗义”,“死活”在语用功能方面也具有主观性和反预期的表达效果。现代汉语中其他反义语素合成副词也与“死活”有相似的话语功能和主观化轨迹。

“死活+VP”;反义语素合成副词;无条件对抗;主观化;反预期

一、引 言

现代汉语中的“死活”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曾是两个词“死”和“活”,根据王天佑(2010)的调查,从两汉、魏晋开始,“死”和“活”开始连用,即“死与活”,用作名词做主宾语,作宾语时往往前置,此时它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意指生死情况。例如:

(1)道流,如禅宗见解,死活循然。(唐《佛语录》)

(2)我若命尽此江潭,死活总看今日夜。(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3)困了浮在中心,死活不定。(五代《祖堂集》)

(4)臣别家乡已经九载,慈母死活不知。(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从唐宋至今,“死活”一词的用法逐渐分化,一种是用作名词做主语或宾语,但常偏指死,多见于否定含义的句子中。例如:

(5)投至得到我根前问个定夺,讨个提掇,决个死活。(《全元曲》)

(6)怕不就掇起他不腾腾那杀人心、杀人心如烈火,怎还顾别人的利害,自己的死活。(《全元曲》)

(7)勤郎一去,三年不回,不知死活存亡。(明《醒世恒言》)

(8)口里不住的念佛许愿,又不知行者胜负何如,师父死活何如。(清《西游记》)

另一种是虚化为语气副词用作状语。

(9)如此没用的老东西,也来厌世,死活缠人做甚么?(明《初刻拍案惊奇》)

(10)你两个去请,只怕不肯来,须得我们去请,死活拉了来。(清《红楼梦》)

(11)可是小黄想到要漂洋过海赴东洋,日语又未过关,死活也不愿去,摆出一大堆理由来拒绝这件令人羡慕的美差。(《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词的“死活”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名词,表示“活得下去活不下去”,多用于否定句;一是副词,表示“无论如何”。我们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检索到现代汉语中的500例包含“死活”的用例,其中不成词或者不作句子成分的有21例。有226例中“死活”是名词,主要做宾语或宾语中心语,如直接在“不知”、“不管”、“不顾”、“无论”或“拼个”等后做宾语,或者与定语“人民的”、“患者的”、“他的”、“我们的”等组成定中短语做宾语。名词“死活”还可以在句中做主语,如“死活由他去!”等,这样的用例在我们检索结果中有23例。“死活”是副词的有230例,主要作状语起修饰作用,这也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由此可见“死活”一词用法的分化轨迹。副词“死活”主要用在谓词性词语前作状语,构成“死活+VP”格式。检索出的用例中,“死活”用作副词的句子往往是行为主体背离了其他语境参与者的意愿,或者客观事实情况相对抗,传达出一种“无条件对抗义”,反映了说话者的主观情绪,有反预期的表达效果。本文考察“死活+VP”格式的句法与语义语用特征,探索“死活”一词的主观性和反预期功能,试图发掘和解释诸如此类的反义语素合成副词的主观化现象。

二、“死活+VP”格式的句法特征

(一)主观意愿态

这个格式中“死活”作为副词,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VP”。张谊生(2000)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提到使用语气副词是表示汉语情态的一条重要途径,“死活”是具有意愿态的副词。“严格地讲,情态是句中命题之外的成分,也是句中的非事实性成分,是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法化,也是说话人对句子命题和情景的观点和态度。”“死活”的出现与否不会影响句子命题的真值意义的表达,删去后句义不会发生改变,但是主观性明显减弱。例如:

(12)我问嫂子怎么称呼,她怕“卖名誉”,死活不说,只说他们家不穷。(《人民日报》1998年)

’我问嫂子怎么称呼,她怕“卖名誉”,不说,只说他们家不穷。

(13)这时,另两个合伙人死活不认账,把债务全部推到出面贷款的郑东庆身上。(《人民日报》1998年)

’这时,另两个合伙人不认账,把债务全部推到出面贷款的郑东庆身上。(14)杭州动物园的一位熊猫妈妈摆架子,死活不给新生的小宝宝喂奶,多亏杭州的产妇热心相助,才解了大围。(新华社2001年7月份新闻报道)

’杭州动物园的一位熊猫妈妈摆架子,不给新生的小宝宝喂奶,多亏杭州的产妇热心相助,才解了大围。

(二)否定形式居多

“死活+VP”中的“VP”多为否定形式,含有“不”、“没”等否定副词。在我们检索到的230例“死活+VP”的用例中,有202例为否定形式,频率占到87.8%左右。例如:

(15)警卫人员一见,死活不敢让军长一个人去冒险。(报刊精选1994年)

(16)一听说要开刀,既害怕又急躁的米玛死活不依,待他俯身为病人解衣服时,病人突然一拳击向他的头部,李炎庭当场昏了过去。(报刊精选1994年)

(17)沈阳市查获了一起假茅台案,到贵阳取证,人生地不熟又没人配合,死活找不到证人,空空而归。(《人民日报》1993年)

(三)谓语核心常见助动词和使令动词

“死活”所修饰的谓词性核心成分常出现表示动力情态或道义情态的“要、愿意、肯、敢、同意”等助动词以及具有使令意义的“叫、让、请求”等使令动词。在检索到的“死活+VP”的用例中,“死活”后有能愿动词的有97例,是使令动词的有16例。例如:

(18)可是,当青青听说父亲必须领他回家时,他嚎啕大哭,死活不肯随父亲走。(《人民日报》1994年)

(19)有了这次经历,妻死活不愿再住农村。(《市场报》)

(20)汤感激涕零地跪下磕头不肯起来,死活请求入军校。(《作家文摘》)

(四)可以与副词“也”或“都”搭配使用

“死活”后可以与副词“也”或“都”配合使用,也可以不配合使用,以不配合使用最为常见。在检索到的用例中与副词“也”或“都”搭配使用的共23例。例如:

(21)张伯驹执意让谭得侃把东西带回去,谭得侃死活也不肯拿。(《作家文摘》)

(22)铁了心要离开共产党的张国焘,死活也不肯住进办事处。(《作家文摘》)

(23)最后大家不得不回过头来,再去找原先那家愿出5万元买他们唱片的公司,没想到那家公司却死活都不愿意再与他们谈了,别说5万元,就是1万元他们也不要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三、“死活+VP”格式的“无条件对抗义”

王天佑(2007)认为“死活+VP”格式主要表达两种意义,一是背离性的“结果义”,这种“结果义”并不代表该格式行为主体的主观意愿,而恰恰与行为主体的主观意愿相背离。我们认为“死活”一词作为语气副词,意愿态是其突出特点,而“结果义”是由语境赋予的。我们认为不论是王天佑文中的背离性“结果义”还是一致性“行为义”,“死活+VP”恰恰仅代表该格式行为主体的主观意愿,强调行为主体的主观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作为副词“死活”表示“无论如何”,即在任何条件下,“死活+VP”的行为主体意愿与其他语境参与者或客观事实相背离,展现出一种“无条件对抗义”。语气副词“死活”的意愿态以及谓语否定形式的使用可以赋予整个格式这样的语义特征。例如:

(24)我这个副场长忍痛割爱,支持她去。可是县里死活不放。(石言《漆黑的羽毛》)

(25)当我军一位干部要给他拍照时,他表示死也要死个骨气,决不能丢这个脸,死活不配合……(《作家文摘》)

(26)他四处奔波,死活要见周璇一面。(《作家文摘》)

(27)人家美国老头儿老太太一退休就环游世界,我们这里老头儿老太太到退休了都死活赖着不走,有机会就要去反聘,他们又不是那么想干活,那不就没条件吗?(六六《蜗居》)

根据张谊生(2000)的定义,语气副词的意愿态是指比较了两种情况之后而有所选择的意向性情态。且这些行为主体的选择只代表其个人的意愿,而且通常与语境中其他甚至大多数参与者的意愿或是客观事实相背离,具有强烈的无条件对抗的语义。以上四例中,“死活+VP”的谓语中心均为否定形式,不难看出,例(27)中“县里”在“支持不支持她调走”之间选择了“不支持”,这个调动意见与“我这个副场长”相反,并且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例(28)“他”在“配合拍照”和“不配合拍照”之间选择后者,与“我军一位干部”意愿相背离、相对抗,也没有“配合”的余地;例(22)中实际情况是“他”无法见到被软禁的“周璇”,但是他一定要与现实情况做抗争;例(30)中国老头儿老太太退休后不选择美国的生活方式,而是愿意返聘,和那些美国老头儿老太太的想法不同,对抗原工作单位的安排。该格式的“无条件对抗义”可见一斑。

这一格式为语句来带对抗性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前文提到的“主观性情态”的影响。包含“死活+VP”的句子一方面陈述事实情况(客观情态),一方面强调行为主体的意愿的“对抗”(主观情态),对抗性的语言机制在于语句内容和主观情态的对立以及在这种主观内容的操纵下所形成的语义对立。

四、“死活”的主观化及反预期功能

所谓“主观性”是指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句法上紧邻出现的环境使得“死活”二字凝固成一词,从宾语位置移至状语位置后意义发生了虚化,虽然是由两个反义语素“死”和“活”构成的合成词,意义却不再是构成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并非真正意义的“死与活”,而是在其基础上通过隐喻获得了引申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的解释,副词“死活”的意思是“无论如何”。“死活”这一反义语素合成词开始作为语气副词使用后,在“死活+VP”的格式中起到强调行为主体意愿的作用,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赋予整个句子主观性情绪。

吴福祥(2004)指出预期(expectation)和反预期(counter-expectation)是话语-语用界面的概念,与语言的主观性密切相关,集中反映了言语行为中的人际关系。“死活”一词的“主观性情态”较强,谓语核心成分多为否定形式,也常出现于转折语境中,有时句子还会出现表示“反预期”的话语标记如“谁知”、“没想到”等,因此我们认为该词在话语功能上具有传达反预期信息的作用。

(一)否定形式

“死活”的核心谓语成分大多为否定形式,而否定常常发生在“冲突性”的交际情境中,具有反驳、修正、辩解等功能,否定与预设之间是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否定取消预设,预设成就了否定的意义。一般来说,句中说明行为主体的动作或意愿之前,读者或说话人的脑海中便已经存在一个预期,预期的源处可能是人们生活经验中的事实常理、文化习俗或是篇章话语本身潜在的期望。例如:

(28)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锅炉工付炳怀,因懂点化工、修过管道被金振玉任命为镀锌车间副主任,他死活不干:“我只能当好工人,管那么大、那么先进的车间,怕干不好。”(报刊精选1994年)

(29)老人的儿孙不够孝敬,生活很是不易。同行的著名演员李雪健眼睛湿润了,掏出100元钱递过去。老人死活不要,说:“我没法报答你们呢。”(《人民日报》1995年)

(30)看到这一切,医护人员们的心头一阵酸楚,他们一面向苏冠民宣传医学科学知识,一面给苏桂城进行检查,怀疑她得的是恶性肿瘤。可苏冠民不相信,死活不肯让女儿住院治疗。(《人民日报》1998年)

(31)一位被儿子遗弃,将其行李扔出门外的刘大娘的儿孙们开车千里迢迢来接她回家,可刘大娘死活不走。她说淑清比亲生女儿还强几倍。(《作家文摘》)

(32)我一边起身,一边说道,“不过这笔钱你一定要批的,要是剧院出了人命,就非找你算账不可。”回到宾馆,就把情况跟尚奎谈了:先念死活不批。(《作家文摘》)

从我们一般的心理认知来说,升官是人们欣于接受的,生活不易的老人应当接受施舍,生病就应该到医院看医生,然而以上前三例中的行为主体都违反了所谓的“事实常理”,所以通过“死活”一词表达了反预期的效果。后两例中上文都提到了其他情景参与者的预期,而行为主体的选择却与他们的预期相反,所以同样通过“死活”一词表达了反预期的效果。

(二)转折语境

“死活”常出现在“转折语境”中,所在分句或句子与其前后句之间具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吕叔湘(1982)从心理预期的角度解释了“否定”与“转折”的关系,论及“转折”他认为“所说不谐和或背戾,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贯的,其间有一转折。”王维贤(1982)也同样认为转折关系传达了反预期的信息。正是由于二者的关系,“死活”常常出现在转折语境中,并以否定形式出现,例如:

(33)三团30多岁的年轻演员中,只有两名优秀演员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但是,就在1993年,其中一名演员却死活要调走。(报刊精选1994年)

(34)潭埠乡制鬃厂开发新产品遇到技术难题,从浙江、湖北聘请了两名技术员,人选定了,可对方死活不肯放人。(报刊精选1994年)

(35)检查的结果是必须立即接受治疗,否则有生命危险。可患者死活不接受治疗,并说:“我师傅李洪志会给我想办法的。(《人民日报》2000年)

不过除了明显的转折标志和否定词,语境吸收已使“死活”本身获得反预期的表达效果。例如:

(36)可气的是,二多子满脑子挂着他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死活要坐车回家,闹得不让人说安稳话。(《王贵与安娜》)

(37)我就要去拼命,跟他一个对一个,谁也别活算了。我爸爸死活拉住我。(《一百个人的十年》)

(38)文章里表达得再清楚不过的词句,认定他批判“海派”的态度不公正,死活说由他发难的这场“京海论争”不是对等的辩论。(《读书》)

以上三个用例中没有转折关系,“死活”的谓语核心采用了肯定形式,但是仍然能够传达反预期的信息,可见“死活”本身已具有反预期的表达效果。

五、余 论

反义词“死”与“活”由于句法位置上经常连用而结合固化为词,在语法功能上同时具有名词性和副词性,存在一个由实到虚的连续统,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死活”由最初的实在意义发展为不影响句子真值意义的意愿态语气副词,与谓语动词的结合多为否定形式,表达“无条件对抗义”,常出现在主观性较强的语义环境中,具有反预期的语用效果。除此之外,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整理出诸如此类的反义语素合成副词(包括方言用法),按照音序排列还有“迟早、多少、反正、高低、好歹、横竖、早晚、左右”,它们是由两个反义名词或反义形容词结合,固化成词后最常用词性都是副词性的,借事物特征的两端来表达整体概念“不管怎样,无论如何”,与其成词语素并无直接语义关联,反映了中国人对立统一的认知思维模式。例如:

(39)你未听说过:磨道里逮鸡,多转两圈子就是了,迟早是跑不脱的。(李文澄《努尔哈赤》)

(40)大概每个新王朝的最初几代君主官僚们为了收拾人心,特别是为了增加生产以裕税源,还多少能保持一点戒慎恐惧的精神,留意人民疾苦。

(41)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

(42)好歹不会被人堵在房子里面要房钱吧?(鲁豫有约)

(43)有些养狗人横竖耍浑不讲理,弄得我们几个老头儿老太太也不敢登门。(报刊精选1994年)

(44)放纵自己,轻挑浮躁,早晚会闯祸。(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在以上用例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说话人或作者的主观判断或主观态度,有预期或反预期表达效果。这些词的词性及用法演变与“死活”一词大同小异,都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对“死活”的主观化轨迹的考察也有待深入。

陈昌来、占云芬:《“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汉语学报》,2009年第3期。

丁 烨:《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语言理论研究》,2006年第7期。

董正存:《现代汉语“无论如何”的句法——语用分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董正存:《无条件构式的省缩及其句法——语用后果》,《中国语文》,2013年第4期。

方一新、曾 丹:《反义复合词“好歹”的语法化及主观化》,《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孙悠夏:《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语法化及其认知分析》,《成都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宋冬冬:《否定与预设》,《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0期。

王天佑:《“死活+VP”格式及相关问题》,《南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王天佑:《“死活”考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张健军:《关联论视角下的转折复句反预期表达现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4期。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Sihuo(死活)+VP”And the Subjectivization of Antonymous Compound Adverbs

WANGWanyu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y,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China)

Antonymous compound Sihuo has evolved through th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Spoken Chinesemodal adverb has intention state and often collaborates with verbs.There are three syntactic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Sihuo(死活)+VP”.First,the frequency of negative form is high.Second,the core predicate is usually modal verbs and causative verbs.What'smore the construction often appears in transitional context,and it can also combinewith the adverb“Ye/Dou(也/都)”.Intend state and negative form providing the construction with themeaning“unconditional counteraction”.In terms of pragmatic functions,Sihuo has subjective and counter-anticipation tendency.Other antonymous compound adverbs in modern Chinese also have similar evolution of discourse functions and subjectivization.

“Sihuo(死活)+VP”;antonymous compound adverbs;unconditional counteraction;subjectivization;counter-anticipation

H043

A

2221-9056(2017)05-0664-06

10.14095/j.cnki.oce.2017.05.010

2016-07-19

王婉玉,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理论、华文教育。Email:confront7@sina.cn本文得到导师上海师范大学陈昌来教授的悉心指导,《海外华文教育》的匿名审稿专家也对本文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文中错误,概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反义主观性
认识反义词
反义疑问句小练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这山望着那山高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言语主体与庭审转述行为主体的多元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