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输出视角下汉语习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以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国日报》英译本为例
2017-03-08彭子系蔡东名张永中
彭子系,胡 俊,张 雄,蔡东名,张永中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文化输出视角下汉语习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以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国日报》英译本为例
彭子系,胡 俊,张 雄,蔡东名,张永中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汉语习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翻译是中华文化输出的必然环节,因而,汉语习语的英译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中国日报》中的国家领导人讲话译文为蓝本,从汉语习语本身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挖掘汉语习语中的中华文化内涵,指出并攻克由中英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翻译难点,提出以“异化”为主导思想、包括修辞法、直译法、加注法、释义法在内的多种翻译方法,实现习语英译的文化功能。
文化输出;汉语习语;英译;异化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广义上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大多数习语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用语、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寓言,以及宗教和文学作品。笔者将以最广义的习语作为研究对象,即一切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惯用表达,甚至某些特定领域,如政治、经济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近年流行起来的惯用说法也是笔者的研究对象,因为它们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从根源来讲也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纵观过去一年内数十篇国家领导人讲话,考虑到讲话主题、讲话方式、讲话场合和习语特征的多样性,笔者选取了三篇较具代表性的讲话稿:《习近平主席 2016年新年贺词》、《2016年李克强总理记者会文字实录》和《李克强2016年夏季达沃斯演讲》,以期增强研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汉语习语的特点
语言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不可通用性,或者说语言本身具有独特性以及由此引起的语际间的差异性,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翻译过程中难以突破的瓶颈。为了充分挖掘汉语习语表现中华文化的方式,克服因语言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难点,进而探索出具有较高指导意义的翻译策略,研究汉语习语的特点是必不可少的。国家领导人讲话所引用习语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意象丰富意涵深远
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中华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如:
人们不是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吗?
“天”作为一种自然事物,在古代中国更多的是象征一种哲学含义,这一点在很多习语、诗词和民间说法中可见一斑。“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主宰人间的神仙都住在“天庭”;帝王被称作“天子”;清朝皇帝为求风调雨顺要去天坛祭天……这一切都反映出“天”对“人”的主宰和中国人对“天”的崇敬。
(二)蕴含典故显隐共存
典故展示了人们对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的评价和态度,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如:
可以这么说,如果把亿万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再加上背水一战的意志,就可以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而且促进经济的转型。
“投鞭断流”和“背水一战”均出自典故,讲述了历史名人的故事,此处分别展示了国人对历史人物苻坚和韩信所作所为的肯定评价,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
有些习语虽出自典故或包含某种意象,但人们不再联想到这些典故和意象,也就是说这些习语的典故性已经退隐,不妨将这类习语称之为隐性典故习语,如:
现在美国正在举行大选,很热闹,吸引眼球,但是不管花落谁家,最后谁当总统,我相信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
“花落谁家”在现代汉语中频繁出现,通常用于比赛或者竞争场合对获胜方的猜测,但是其典故和出处却鲜为人知。
(三)修辞灵活种类多样
修辞在西方被定义为“说服艺术”,是通过修辞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的一门实践。翻译是一个面向西方受众的现代修辞行为和说服行为,不论是为了怡情、感动、诉求、告知还是鼓动、推销,都离不开某种意义上的说服。国家领导人讲话不仅是面向外国人发表中国观点和表明中国态度的过程,也是领导人作为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说服”外国人接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为了最大程度发挥汉语的表现力,更好地达到“说服”效果,领导人引用的习语中包含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反复等等,如:
面对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没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而且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
该习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刺激经济比作灌溉农田,同时化抽象为具体,“大水漫灌”暗喻强烈刺激经济,强调其不合理,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情感程度。
(四)语义变迁古今异义
习语的形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能轻易改变。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往往倾向于在既有的习语上引申出新的含义,如“一视同仁”;对于有些词语甚至直接舍弃古义,保留新义,如“一以贯之”。这就造成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现象,如:
所以简政放权必须一以贯之,哪里遇到问题、碰到阻力就要设法去解决。
“一以贯之”,古义指“用一个中心思想贯彻始终”,强调指导思想的重要性;而今天人们常常用它表达“坚持不懈,连贯不中断”之意。
(五)结构特殊并列普遍
国家领导人讲话往往是针对当前的国内外政策、重大事件和活动发表的言论,必然会包含大量描述新鲜事物的惯用语以及术语;另外,为了达到或准确、或强调、或严谨、或简练的表达效果,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使用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语言结构,特别是并列结构的习语。因此,这些习语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语言本身,即遣词方式和造句结构,如:
“数字+关键词”模式表示路线、方针、政策及其他政治术语的简称:三严三实;一带一路;五险一金;十二五;九二共识;
从逻辑上看,主要有递进式和并列式,其中并列式在语意关系上又分多种情况。
递进式:减税降负;
近义并列:正道通途;等量齐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
反义并列:辞旧迎新;脱实向虚;
近义反义融合并列:逝者安息,生者安康;取长补短,互学互鉴;
二、汉语习语表现中华文化的方式
基于上述探讨,笔者将汉语习语表现中华文化的方式归结为三种:形象式、典故式和结构式。
形象式就是通过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物象及其所对应的意象传达中国古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情感或哲学认识的方式。如在习语“跃上希望的高原”中,“高原”这一物象展现了中国人对高原,特别是青藏高原的特殊情怀,因为她孕育了中国两大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领导人讲话中常常用到的习语“治本之策”中,“本”指的是大树的根,象征着问题的根源,“本”这一物象展现了中国人对于“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这一哲理的深刻认识。
典故式是指通过讲述或概括中国古代某个历史典故或神话故事来传达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方式。除上文中的“投鞭断流”和“背水一战”外,还有《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的成语“火眼金睛”,它展现了中国人对惩恶扬善的“美猴王”的喜爱、对正义的崇尚和追求。
结构式是指通过组成一条习语的字词之间或语法、或语义、或逻辑上的联系来展现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而展现中华文化的方式。
一条习语往往兼具多种表现文化的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这些不同的文化表现方式往往并不矛盾,反而还相互促进和支撑,如“化干戈为玉帛”既有“干戈”和“玉帛”两个物象,又隐藏着“大禹继位”的典故,同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在这条习语中,物象正是通过借代的修辞来表现其意象,同时也是典故中的主要形象。因此,翻译的难点在于尽可能找到不同的文化表现方式的契合点,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将它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华文化输出。
三、文化输出视角下汉语习语英译原则和方法
文化输出视角下汉语习语的英译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汉语习语中的形象、典故和习语本身的文字结构展示给英语读者的过程。
(一)首要前提——交际功能
翻译有两种主要的功能,即交际功能和文化功能。前者凸显了源语表达的内容,它强调的是原文要旨的再现,重视翻译可能带来的社会价值,从而达到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特定交际目的;后者凸显了源语蕴涵的文化,它强调的是彰显源语文化特色,从而达到传播民族文化,完善、丰富和发展民族语言的目的。翻译的交际功能是翻译最基本的功能,若为传播文化而忽视交际功能的发挥,翻译出极具中华特色但无法为英语读者所理解的译本,这显然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同时也更阻碍了文化的输出。因此,实现文化功能必须建立在实现或基本实现翻译交际功能的基础之上。翻译的交际功能是否实现,即习语语义是否准确传达,是实现文化功能的首要前提。
汉语习语存在古今异义的现象,对于这类习语,在上述前提下,应在宏观上舍弃古义而采纳今义,即以发挥交际功能为主。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不与今义冲突的物象等微观文化因素译出,例如:
原文:……坚定不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致力构建……
《中国日报》译文:……steadfastlyadvancetradeand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and facilitation,firmly oppose protectionism and build……
评价:“旗帜鲜明”在古文中多次出现,但都表示战场上军队里军旗耀眼,军容整齐,作战面貌好,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然而“旗帜鲜明”在此处比喻政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与古义明显不符。此译文在宏观上发挥了交际功能,是可取的,但它完全摒弃典故而采取意译的方式是不合理的,因为“旗帜”这一物象是有文化内涵的。首先,它展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旗帜文化(世界上最古老的旗帜诞生于公元前500年,它是从中国长沙一座王妃墓中发现的);其次,旗帜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事物,“旗帜鲜明”这一词语也主要用于军队作战面貌的描写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战争历史。基于上述事实,不妨保留“旗帜”和“战争”这两个文化形象,将“旗帜鲜明”译为:strenuously wave a flag in the battle against……
(二)基本原则——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在最近十年里是翻译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源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所谓“异化”,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源语文本当中的某些异质性,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在汉语习语英译的过程中,汉语作为原语,其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信息要想被传递给英语读者,就必须采用“异化”这一翻译策略。异化是文化输出视角下汉语习语英译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翻译的根本目的——即输出中华文化所决定的。
(三)总体方法——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入语语法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近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通过直译,译文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而且在修辞作用和语言风格上与原文大致相符。直译法是由“异化”这一基本原则决定的,它最大程度地保留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物象和语言结构,是贯穿习语英译始终的总体方法。如,
原文: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祝福!
《中国日报》译文:At this turn of the year,I wish to extend my New Year greetings to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of China……
评价:“辞”和“迎”、“旧”和“新”、“辞旧”和“迎新”均为反义词,且“辞旧”与“迎新”为并列关系,这一构词法在汉语中是极其常见的,如“取长补短”、“脱实向虚”等等。近义并列、近义反义融合并列、因果递进等构词法也比比皆是,如 “等量齐观”、“逝者安息、生者安康”、“减税降负”等。这些构词法作为汉语的一大显著特征,有必要在翻译中有所彰显,以传播汉语语言文化。因此,“辞旧迎新”不妨直译为At this moment of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 and ushering in the new one.其他具有类似构词法的习语也不妨采用直译法。
汉语中有大量习语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在意义上和形象上都完全对等的习语,它们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共性。对于这类习语,可以采用套译法,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如:“滴水穿石”译为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趁热打铁”可译为“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套译法在操作方法上与直译法无异,故笔者将其划归为直译法。
(四)修辞法
修辞作为一种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为目的的语言活动,其本身传播文化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其在翻译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在汉语习语表现中华文化的三种方法中,无论是形象式、典故式还是结构式,无一例外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来优化语言表达效果。具体而言,如果一条习语包含一个或多个物象,那么它必然通过借代的方法折射出它的意象(如“化干戈为玉帛”),或者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赋予物象具体的形象或情感(如“跃上希望的高原”);在典故式的习语中,必然至少包含了“用典”这一表现手法,典故不仅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物象,其中更典型的形象——人物又可通过“夸张”、“衬托”等修辞来刻画;而在结构式中,又有类似于“对比”修辞的“对仗”手法等。因此,要想将汉语习语中的形象、典故和文字结构展现给英语读者,就要灵活地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
原文:我衷心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和平,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同享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日报》译文: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an work together.With more peacefulness and more cooperation let’s turn confrontation into cooperation,and turn swordsinto ploughshares.Let’s work togetherto build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of all mankind,which is shared by all people in every country.
评价:“干戈”和“玉帛”在中国文化里分别象征着冲突、战争和归顺、和平。这条习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主要展示了中国的“和”文化。译文turn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也是英语中的习语,与“化干戈为玉帛”的基本含义不谋而合。然而仔细分析, 却发现二者有鲜明的文化差异。 Swords(剑)与ploughshares(犁)均由铁一类的金属铸成,它们的结合构成了“某一主体应利用固定的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这层道理,而“干戈”和“玉帛”则没有这一层联系;在“化干戈为玉帛”中,一方“化干戈”表示信任和友好,另一方“献玉帛”作为回应,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互动,不仅反映了“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还展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和丝绸(帛)文化。应该保留借代的修辞,将“干戈”和“玉帛”这两个中华文化形象译出,融入“人际互动”、“大禹”等潜在文化信息,不妨译为:……learn from Yu the Great,an emperor in China’s Xia dynasty who withdrew arms as an effort to promot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ounterpart and gained jade and silk in return.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直译法是汉语习语英译的总体方法,而修辞又广泛地蕴藏在各种习语中,直译法和修辞法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
(五)直译加注法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有些中华文化形象并不为英语读者所知;典故式的习语往往寥寥几笔就高度概括了典故的大致情节或者核心寓意。对于这些习语,如果简单直译,则有可能无法为英语读者所理解,传播文化更是天方夜谭。直译与加注的结合一方面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更多的文化细节,可谓一举两得。
原文:我跟他们说:你们不可能记者一发问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张开,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
《中国日报》 译文:What I said to the ministers is that whenever you encounter journalists,you should no longer just wave your hand and take a quick leave,rather,you need to open your mouth and answer questions straightforward.
评价:拱手礼是中国的常用礼仪,在此处象征告别。“拱拱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传统社会中国人告别时的仪态和画面——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手握拳在内,另一手包围在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一座礼仪之邦。译文中wave your hand是对“拱拱手”的变译,将传统中国的“拱手告别礼”变译为当代世界最为流行的挥手告别动作,不利于中华文化的输出。因此,不妨用“拳”和“掌”这两个形象来注释“手”,将拱手的仪态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英语读者,不妨译为 salute with your fist and palm then take a quick leave.
(六)释义法
在对典故或形象注释的过程中,仅有加注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加注”是在与原文的同一语义层面进行的,他们往往互为同位语,如将“clone”译为:克隆,一种无性繁殖方法。而对于有的形象或典故,困扰英语读者的不是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象征意义。“释义法”就是在直译形象或典故的同时,直截了当的告诉英语读者其象征意义,它是加注法的重要补充,如:
原文:行使权力不能打小算盘。
《中国日报》译文:In the exercise of power by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there should be no practice of making calculating moves for personal gain.
评价:结合上下文,此处“打小算盘”的喻为“谋私利”。算盘是中华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是中国算术文化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勾勒出在传统中国,人们在算盘的帮助下进行商品交易的社会面貌。因此,在文化视角下,“算盘”这一形象的翻译是必要的。《中国日报》译文做出了合理的释义,但忽略了“算盘”这一形象,此处不妨采用直译结合释义的方法,将“打小算盘”译为:making calculation with a hidden abacus which is personally beneficial.
四、结语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空前高涨。国际社会希望更加了解中华文化,中国也更加渴望将其文化瑰宝分享给全世界。习语英译的工作者应当高度发扬这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大胆而灵活地采用上述翻译原则和方法,推动中华文化的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的复兴。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冯庆华.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北京:中国翻译,2007.
[5]王勤.汉语熟语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周永红.归化与异化视阈下的英语习语翻译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50-351.
[8]赵德全,张帅.从信息论角度看汉语习语英译时的文化意象处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100-104.
彭子系:1995;男;汉族;湖北武汉市;本科;学生;翻译。胡俊:1994;男;汉族;湖北黄冈市;本科;学生;翻译。张雄:1995;男;汉族;湖北武汉市;本科;学生;商务英语。蔡东名:1995;男;汉族;湖北黄石市;本科;学生;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