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探源
2017-03-08邢亮
邢 亮
习近平法治思想探源
邢 亮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依据是在习近平的其他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和内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渊源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科学的法治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法治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明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因此,深入学习、研究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理论工作者要探讨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内容涵盖了习近平的党建思想、习近平的法治思想、习近平的经济建设思想、习近平的国家治理思想、习近平的廉政思想、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习近平的建军思想、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思想等等。在这些新思想中,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作为党和国家、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是论述法治建设最多、最全面、最深刻、最具创新性,也是最具持久和深远影响力的一个;另一方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和内容都融入、贯穿于其他思想内容之中。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就可以具体指向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思想。“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列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①在习近平廉政思想中,习近平要求: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在习近平的党的建设思想中,习近平要求,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把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中,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习近平的经济发展思想,习近平的建军思想,对外关系思想中,以及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思想中也都有法治思想的内容。因此,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法治思维思想
2012年12月4日,作为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谈到法治思维。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②此后,习近平在平安中国建设、政法委工作,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反腐败工作,改革工作,中央党校党政领导干部学习班开班式上,多次的、反复要求和强调法治思维这一问题。
法治思维的提出和强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遵循“德主刑辅”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家治理模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确立以夺取政权为政治目标,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思想内容和思维方法,政治思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思维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确立,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经济思维就成为一段时间的主要思维方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和党中央在各种报告、决定、通知、意见中也反复强调,甚至于要求政府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思维方式上的一次彻底的历史性变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在总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后做出的重大抉择。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取得了政权。按照毛泽东和党中央最初的设想,中国当时还要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而后再过度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为此,毛泽东早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1949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召开的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也将要成立的国家定位于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在《宪法》第1条中仍然规定中国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一切成功,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
由于我们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对社会主要矛盾错误的判断和定位,在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还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快速过度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1958年大跃进的失败,转而重提阶级斗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将长期存在,阶级斗争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要求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并形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性错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并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及时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是适合于中国发展的正确的理论和道路,邓小平理论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认识和总结,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位的改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三次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和定位的重大改变,这一判断和定位改变,标志着我国将全面进入到一个新时代。
从新民主主义道路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每一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和定位都会做出相对客观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选择,相反,当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定位,做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会出现偏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准确、最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全面依法治国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在习近平论述法治问题中,关于法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问题是习近平论述的最多、最深刻的一个问题。习近平多次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当代法治成败的关键。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一条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党的领导置于法治实践的头等地位,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根本”属性和“最根本”价值所在。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最深刻、最辩证,也是最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创新性的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法治才能有序推进。”③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以及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构建起一个理论框架。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解决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准则问题。世界上的任何法治都是与特定的价值准则、价值形态、价值观念融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体系,以确保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和原则得以实现。要实现这些价值目标就必须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解决实际生活中权大于法、钱大于法和情大于法的问题。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不为上,不为权,不为钱和利。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外在的道德,道德是内在的法律。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内涵,全面建设社会会义法治既要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近百年来取得一切成就和遭受一切挫折的历史经验。什么时候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坚持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就走向成功;反之,什么时候党的理论和实践脱离和违背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什么时候就遭受挫折。由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的独特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孤独成长的大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给中国提供可供简单直接复制的成功理论和经验。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一方面虚心研究和借鉴世界上所有成功国家的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又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吸收、借鉴和创新的基础上,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整体推进。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还必须法治体系、法治文化、法治理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法治既包含着科学的制度建设,也包含着文化和理论建设,它好比鸟之两翼,车之两轨。以往我们取得的法治建设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今后我们应该在继续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文化、法治理论和法治教育,做到法治建设的两翼齐飞,双轨同行,使法治建设走的更快、更稳、更远。
(四)依法依规全面从严治党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尊不尊法、学不学法、用不用法,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会在自己的行动中效法。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既可以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到致命的破坏作用。依法依规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完善党内法规的体制,使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相互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的执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将党内法规体系作为法治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了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并且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新制定和修改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多达80多部党内法规,极大地完善了党内法规的体系建设。习近平特别强调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实现这一目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构建起党内巡视的监督机制,做到了党内监督从上到下全覆盖,无死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严肃追究和查处了一大批党内领导干部,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等党内不良风气。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极为丰富,除了上述主要思想外,还包括依宪执政、协商民主、权力制约、司法公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这些内容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渊源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整个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中始终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针对社会上一些人用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前30年否定改革开放后30年,还有一些人用改革开放后30年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社会思潮,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明确地告诫全党:“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④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和自由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马克思并指出:“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⑥“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⑦可以说,人权和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2012年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首次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魂聚力,可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矛盾分析法。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准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早期,我们党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在错误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不符合国家发展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我们党和国家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出正确的社会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九大报告清醒地认识到人民不仅在物质诉求上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种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准确判断和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二)西方科学的法治文化
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观点和方法,西方科学法治文化也有体现和运用。习近平认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各国现代化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这个重大问题。为此,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果断地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定,同时将这一决定具体化为建设目标,争取在2035年初步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权力制约思想,习近平认为“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要强化制约,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习近平引用英国阿克段勋爵的这句名言,足见习近平对当代西方法治科学文化的了解和认可。而习近平对权力科学配置的思想,则可以在孟德斯鸠关于一个国家的所有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的手中,这个国家的一切便都完了的思想中找到关联。
良法思想。亚里斯多德曾经对法治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已成立的法律得到的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⑧对此,习近平要求推进科学立法,认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⑨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良法与规律的追求构成了对法的精神的高度统一。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推行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他说“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在今后的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风险和挑战,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高级干部要清醒认识自己岗位的特殊重要性,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⑩”要以高级干部为重点,尤其要抓好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在此,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二者之间的传承和发展。
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典型表述。“民本思想” 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多次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时刻告诫全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习近平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的“民本思想”,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将民置于“贵”的地位,形式相近,内涵与精神却高下立判。
关于生态文明,针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习近平最先倡导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后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为了治理好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环境,习近平要求,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终身追究。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奉法者强思想。中国古代就有“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span class="superscript">11的思想,对此,习近平认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12习近平要求我们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四)党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艰苦奋斗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许多优秀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因循守旧;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上述所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都有体现和反映。如,习近平说,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的光荣传统不能丢,同时,我们要立足新的实际、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党内监督,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理论来自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同样得到了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的滋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很大,但问题也不少。少数高级领导干部不尊重法治,不遵守法治,以权压法、以权废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司法不公严重影响到全国人民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选择性执法不断受到整个社会的诟病。面对严重影响法治建设质量的这些现象,以习近平为核心党中央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建立法治建设各级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自上而下地建立党内法治机构,司法改革建立巡回法庭制度,将党内法规建设作为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宪法实施和合宪性审查,建立中共中央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所有这些都是针对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历史顽疾做出的创新型的理论和制度安排。吸收和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创造性地解决当下中国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在吸收和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方法,吸收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继承西方科学法治思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
(责任编辑:林贵文)
D920.0
A
1674-8557(2017)04-0009-07
2017-11-23
邢亮(1958-),男,甘肃平凉人,福建省委党校法学部教授。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
②同上,第11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07页。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⑥同上,第167页。
⑦同上,第176页。
⑧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1页。
11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12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