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家领袖的国家话语能力建构
——“习式话语”研究

2017-03-08雷力肖琳陈汝东

关键词:话语建构国家

雷力,肖琳,陈汝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论国家领袖的国家话语能力建构
——“习式话语”研究

雷力,肖琳,陈汝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国家领导人是最重要的国家话语主体。他们的话语是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话语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领袖是国家领导人集体的核心,其国家话语能力必须与其领袖身份、使命相适应,必须切合国际政治、国内民生期望。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话语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获得了中外舆论的高度称赞,被称之为“习式话语”。本文以国家话语能力为视点,结合当前的国家话语实际,对“习式话语”在国家意志和发展战略传达、全球话语权主导、社会价值观导向、社会文化新气象营造和党风政风文风转变等方面的实践进行简要的剖析、阐述,探讨国家领袖的国家话语能力建构策略,以期为全球强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国际传播能力的提高和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国家领袖;国家话语能力;国家话语体系;习式话语

“大家好!让大家久等了,很高兴同各位记者朋友见面。”[1]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与记者一见面就这样问候。一句问候,一句表达歉意的话,不但瞬间缩短了国家领袖与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展现了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亲民话风,“使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平添更多人格魅力,使中央与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近”[2]。

近年来,随着中央走基层、改文风以及“八项规定”等诸多政策的实施,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亲民话语风潮。这可以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家话语能力建构运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以身垂范,为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特别是国家领袖话语能力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一、阐述党和国家的意志,指明国家发展大势

国家领导人是最重要的国家话语主体。他们的话语是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话语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领袖是国家领导人集体的核心,其国家话语能力,必须与其领袖身份、使命相适应,必须切合国际政治领域大国领导人的角色预期以及国内民生期望。

1.以激励人心的话语表达国家意志,展现国家发展大势。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范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这一说法引发了公众关注,也获得了中外舆论的高度认可。围绕着“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成为舆论焦点,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宏观上,“中国梦”是对中国历史使命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凝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在微观上,“中国梦”具体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职责,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梦”就是要使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4]。由宏观到微观,“中国梦”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一张伟大的蓝图,清楚明了地标示出国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它以高度凝练的话语形式,向老百姓传递了内涵丰富的信号,顺民意,得民心。

习近平善于用提纲挈领的话语表达国家意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分别用“昨天”“今天”和“明天”代表“过去”“现在”与“将来”,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长风破浪会有时”[3]三句诗词,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在广东考察时,他则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5]。这些话语都切合了国家领袖的角色要求。

2.以铿锵有力的话语保障队伍建设,狠抓廉政反腐工作。习近平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他向全党表明,实现“中国梦”与党的队伍建设密不可分,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强调“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6]。

习近平多次以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达反腐的意志与决心,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抓反腐。[7]他直白地指出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8]“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9]习近平的话语,语气坚定,掷地有声。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他还从反腐的工作落实上提出指导意见:反腐工作“关键在于‘常’、‘长’二字”[6],观点的高度凝练,令人记忆深刻,入耳不忘,犹如警钟长鸣。对于民间的一些说法,如俗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习近平在讲话中也予以了严厉批判,连用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10]这些修辞手段和方法,一方面“接地气”,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达出从严治党、反腐动真格的决心,顺应民意;另一方面,表明了对于民间情况了解透彻,直指要害。

二、掌控国家话语权,占据舆论高地,引领社会风潮,树立新的社会风尚

掌控国家话语权,占领国内外舆论高地,引领社会风潮,树立社会风尚标杆,无疑是国家领导人,特别是国家领袖话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子贡语)[11]266“人而无辞,安所用之。”(主父偃语)[11]267“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11]26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2]语言,话语,是人类交流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与符号,是诉诸舆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国家领袖的语言能力是国家话语体系及其建构的镜像与核心,正所谓:“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13]

在外交领域,国家领袖的话语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其话语建构直接关涉外交形象的树立、政治理念的传递、国家形象的传播以及国际话语权的争夺等诸多方面。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人民大会堂首会外宾时,就明确指出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对外政策,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发展非我赢你输,决不称霸搞扩张”[14]的立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要构建和谐世界的声音。美国《世界日报》指出,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正试图传递外交战略新思路,即处理国际关系时强调“合作共赢”,处理与美国等大国强国关系时追求既博弈又合作的“平等关系”。[15]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根据历史上“强国必霸”的逻辑,渲染“中国威胁论”,公开主张围堵、遏制中国。[16]习近平任总书记后首先公布了治国新思路,强调了和平发展的执政理念,夺取了话语先机,并在之后的外交路线中一以贯之,不断提高中国和平外交的国际形象。在2016年金砖国家首脑的会晤中,他提出:“经过10年发展,金砖国家合作已经是枝繁叶茂、树大根深。我们完全有能力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倡议金砖国家要贡献“智慧和力量,携手寻找应对之道”。[17]

在多次出访、会晤外宾时,习近平均以平和、务实、亲切的话语风格,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2014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习近平以温情而平和的话语谈爱好、谈生活,他提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18]一下子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他用当地语言“哈巴里”问好、用“阿桑特尼萨那”道谢。[19]

习近平善于运用中国古典智慧。他用中国的一句老话“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以此表达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20]的外交主张。在发表于厄瓜多尔《电讯报》的署名文章《搭建中厄友好合作的新桥》中,习近平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来描述中厄关系,并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中国古训来比喻中厄未来合作的新方向。[21]习近平多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并致力于打造亲民的国家领导人话语体系,这与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相互匹配的。

在内政上,习近平也用清新而强烈的话语风格,主导国家话语权,树立了国家内政治理的风向标。例如,“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6],“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6]“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22],“拎着乌纱帽干事,不捂着乌纱帽做官”[22],“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2]等话语,既口语化,又接地气。他将政策、决议阐释得清晰、明了,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以上这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国家领袖所应有的舆论掌控能力。

三、关注社稷民生,阐明国家价值,创新国家文化新气象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23]。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十分关注民生问题。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提“中国梦”时,习近平指出,这是人民的梦,要实现人民幸福。“我们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24];“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25]这些话语令人动容,深得百姓之心。

扶贫工作是习近平所提出的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部分,也是普惠民生的重要国策。他的“扶贫话语”也是颇有代表性。谈到扶贫与教育的关系时,习近平明确地提出了“扶贫必扶智”[26]。此处采用了拈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扶贫同智力培育、扶植的关系。在谈及民族地区发展时,他强调“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重在促进贫困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发展。”[27]此处把直接的扶助与建立脱贫机制分别比拟为“输血”与“造血”,令人耳目一新。

语境把握能力、语境创造能力和动态的语境调控能力是国家话语能力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8]在走访基层时,作为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了国家话语建构的制高点,却总是非常注重语境要求,能主动转换角色定位,随势而动,时刻注意建构与人民群众亲密的平和语境氛围。在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他对攀登上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的一名同学表示“非常敬佩”。[29]这令在座的青年学子们都深受感动。习近平成功地塑造了国家领导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形象。

习近平非常关注当下的社会文化发展潮流,重视新兴文化建设。在访谈和讲话中,他就提到了《媳妇的美好时代》《时间都去哪儿了》等广受欢迎的文化影视作品。针对文艺创作现状,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文化市场中,存在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等弊病;认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30]习近平的话语总是透露出“民相亲在于心相知”的情感,总能体现出国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营造出国家文化新气象。

四、建构新的党风、政风、社风和文风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根本目的是建构新的国家话语体系。习近平身体力行,倡导新的文风,在实际的语用过程中,他善用多种修辞手段和方法,对我国民族语言的精髓了然于心。成语、谚语、格言等熟语信手拈来,妙趣横生。比如,在2012年11月15日的七常委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用了较大篇幅讲述反腐问题,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表明党自身作风建设的重要性。[31]2013年3月23日,在对俄罗斯访问期间,习近平发表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演讲中用“鞋子”与“脚”的关系来说明国家发展道路与国情之间的关系。在视察北京大学与青年学生座谈时,他说,抓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培养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2]用“扣扣子”比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十分形象,令人难忘。

书面语、口语,整句、散句等各种修辞手段和方法,驾轻就熟,炉火纯青。2011年3月,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关键在于落实》的文章,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理念。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提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句式工整,言简意赅,铿锵有力。2014年2月,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在接受俄电视台专访时提到中国春晚有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他说:“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运用设问句,启迪人们思考,语言灵动,气氛活跃。在谈及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时,习近平说:“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2]“三个自信”的排比短语,语势铿锵,由浅及深地表达出中国道路选择的关键;引用清代郑燮《竹石》中的诗句,整齐而富有韵律。

习近平善于灵活运用比喻,无论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匠心独运,雅俗并举。比如,继“打虎论”之后,习近平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他把法外施恩的现象生动喻为“免罪的丹书铁券”,把寄希望于腐而不倒之徒喻为象征清王朝特权阶级的“铁帽子王”。[33]习近平经常把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制胜要诀形象生动地比喻为“牛鼻子”。在谈到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时,他强调“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34];在谈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时,他强调“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35]。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将尚未落实的政策、服务与实惠等“末梢阻塞”问题比喻为改革中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简洁生动地把为保持既得利益格局、不愿充分落实重大部署和改革方案的行为比喻为“中梗阻”。[36]总之,习近平的话语,形成了“人们爱听、爱读、爱看”的“习式风格”[37],成功地引领建构新的党风、政风、社风和文风。

五、不断营造全球话语场,持续提出中国范畴,引领全球话语体系建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访问了数十个国家,与近百位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对话,把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的国家价值等传遍了全球。

习近平积极利用中国已有的国际话语场,同时能动地创设新的国际话语场,由以中国为主的国家话语场、中国主导的区域话语场,逐渐发展到中国引领的全球话语场,比如“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欧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东盟10+1”“东盟10+3”等。在这些话语场中,习近平不断完善中国的既有范畴体系,同时不断提出新的全球范畴,如“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战略合作伙伴”“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生态文明”等众多范畴。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范畴,既展现了中国政治家经略全球的思维,也引领了全球话语体系的建构。

2015年11月,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了世界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强调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38],并于2016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代表中国率先向联合国提交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39]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关于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和虚拟世界秩序建构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40]。在2016年杭州“G20”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41]

最能体现“习式全球治理”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是“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即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和2013年10月3日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分别提出的。如今,该战略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延伸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重要途径,成为了中国连通世界,实现与全球分享中国道路的宏伟蓝图。

随着国际话语场的建构、中国范畴、中国话语的不断拓展,近年来在国际上刮起了一场“习式话语风暴”。这既完善了中国的词汇体系和句法体系,也大大拓展了中国的话语空间,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方略。与此同时,也不断化解和消解了与中国对立冲突的话语场,比如美国与菲律宾挑起的南海诉讼、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等事件。总之,“习式话语”集中反映了“习式全球治理”理念,反映了“中国梦”,也映照了“世界梦”,不仅代表了中国在全球的国家立场,也折射出中国领导人的全球思维和全球谋略。

在国际,成功扮演和实现国家领导人角色,展现整个国家的智慧和魅力,能适时提出解决重大国际争端的创造性策略,能积极主导重大国际事务斡旋,引领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发展的方向;在国内,能体现国家意志,安民心、顺民意、鼓士气,展现治国理政的才能和智慧,引领国家发展的方向;这些都是一个国家领袖所应具备的国家话语能力。习近平的话语充分地反映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角色,在全球话语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国家领袖的人格魅力,特别是话语魅力。

我们注意到,在现有的“习式话语”研究中,多数偏重了其具有个人语言风格特点的话语,对许多具有集体创作特点的话语研究尚显得不足。实际上,许多带有政策性、方针性的“习式话语”,政论特点突出,在信息性质、文本结构以及修辞手段乃至叙事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总之,“习式话语”具有个人风格特点,也具有集体话语特点,特别是中国特色。它不仅体现了“习式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乃至中国的国家智慧。

[1]人民网,2012-11-15.

[2]田文林,赵洋,白云真.“习式”话语体现了何种理念[J].人民论坛,2013(15):42-43.

[3]张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5]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EB/OL].新华网,2012-12-11.

[6]张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01).

[7]习近平: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EB/OL].中国新闻网,2013-01-22.

[8]吴威.习近平提“挑战”和“问题”振聋发聩[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1-20.

[9]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2-11-19.

[10]习近平: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EB/OL].新华网,2013-01-22.

[11]刘向.说苑·善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曹丕.典论·论文[M].台北:世界书局,1962.

[13]诗经·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29.

[14]郭金超.习近平:中国的发展非我赢你输决不称霸搞扩张[EB/OL].中国新闻网,2012-12-05.

[15]外报解读:习近平外访传递中国外交战略新思路[EB/OL].中国新闻网,2013-03-29.

[16]张广昭,陈振凯.人民日报:习近平治国思想将成中国道路一部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4-05(01).

[17]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上的讲话(全文)[EB/OL].新华网,2016-10-16.

[18]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全文)[EB/OL].新华网,2014-02-09.

[19]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全文)[EB/OL].新华网,2013-03-25.

[20]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02).

[21]习近平在厄瓜多尔媒体发表署名文章[EB/OL].新华网,2016-11-17.

[22]习近平的反腐观[J].廉政瞭望,2012(12):24-25.

[23]习近平关注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EB/OL].中国广播网,2013-03-07.

[24]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新华网,2012-11-15.

[25]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关爱关心[N].解放日报,2012-12-31(01).

[26]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EB/OL].新华网,2015-09-09.

[27]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EB/ OL].新华网,2014-10-09.

[28]陈汝东.论国家话语能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66-73.

[29]习近平勉励武汉登顶珠峰大学生再攀人生高峰[EB/ OL].荆楚网,2013-05-05.

[30]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公开发表[EB/OL],新华网,2015-10-14.

[31]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EB/OL].人民网,2014-07-16.

[3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新华网,2014-05-05.

[3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86-87.

[34]习近平: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EB/OL].新华网,2016-10-09.

[35]习近平: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EB/OL].新华网,2015-03-25.

[36]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EB/OL].新华网,2015-02-27.

[37]王鲁玉.习近平的语言风格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58-62.

[38]王朝文,陈贽,张正富.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5-12-01.

[39]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EB/OL].新华网,2016-09-03.

[40]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EB/OL].新华网,2015-12-16.

[41]习近平.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EB/OL].新华网,2016-09-04.

责任编校 边之

H05

A

2095-0683(2017)01-0088-06

2016-11-26

雷力(1986-),女,贵州金沙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肖琳(1989-),女,山东滨州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陈汝东(1962-),男,山东利津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国家传播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修辞学理论与应用、传播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国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