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思考
2017-03-08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志棠小学王小忠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志棠小学 王小忠
现象一:刻意追求“目标多元”,分散了教学重点
案例描述: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
一位教师在备课时,制定有如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1)出示书中的主题图(一位小朋友左手拿着2枝笔,右手拿着3枝笔。)问:小朋友,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自由说一说。(2)新授结束后,教师出示了“试一试”中的两幅图问:从图中,小朋友看懂了什么?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3)在巩固练习中,利用老师带小朋友到丁丁家去参观的情境,问:小朋友,在丁丁家你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分析与思考:
本节课从表面上看,教师为了落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精心地设计了三次让学生说的机会,而且学生的“说一说”也很有层次,先是自由说,接着是同伴互说,最后是在小组里说。然而,在课堂中不管是自由说、同桌说还是小组说,每个学生的嘴巴都在动,却看不到在认真地听同伴说的学生,而且仔细一听,很多同学在叽叽喳喳地谈论其它话题,有的甚至在嬉笑打闹,三次“说一说” 加起来的时间将近十分钟,但这一目标并未落到实处。而且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和结合教学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也没有得到落实,一节课就在闹哄哄中结束了,学生在课前是怎样的知识水平,课后还是这种知识水平,这样的教学能不低效吗?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应该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正确地定位,突出教学重点,处理好教材,选择恰当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并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不能把教学目标看成一个时髦的摆设,要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现象二:盲目青睐“游戏操作”,缺少了理性思考
案例描述: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过程
1.教师创设买文具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中的主题图。
2.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出人民币。
3.多媒体出示各种小额人民币,让学生认一认。
4.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给这些人民币分类,学生说了以下分类方法:纸币和硬币、圆的和方的、银色的和黄色的、两个人的和一个人的、大张的和小张的、数字有1、2、5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给予板书。
5.教学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教师问:1元能换几个1角,让学生来猜。学生猜后多媒体演示人民币的换算过程。
6.学生玩人民币,根据课后练习中的填一填,用人民币学具进行模拟购物游戏和面额不同的人民币的换算。
分析与思考:
这节课拖堂了将近十分钟,整节课看去不像是数学课,而像一节生活常识课。学生始终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进行着简单的操作活动或游戏活动,确实,通过活动,可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变得富有动感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只是充当了一个操作工的角色。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性思考的能力能得到提高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严谨的思维逻辑:包括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以及在各环节中由类比、迁移等思维品质带来直觉的思维。一节课无论怎样设计,我们始终不能放弃的、始终该坚守的,应该是数学的理性之美!而数学思考,恰恰是体现理性美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孩子们不仅仅停留方法的表层,止步于数学王国的“外壳”,而是透过表面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使得思维走向深刻、充满理性。
现象三:过分强调“合作交流”,忽视了个性思维
案例描述: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复习课》教学片断
方法一:3×5+1=16(个)
方法二:5×3+1=16(个)
方法三:3+3+3+3+3+1=16(个)
教师一看,自己预设的几种方法都已出现,就马上小结说:小朋友们真会思考,想出了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都很好。就匆匆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
这时,我听到身边有位学生轻轻地说了这种方法:2×8=16(个)。他看到老师没听到,也就不再提出来了。课后,我请这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这位学生说:我想,如果把上面的一个全部拿下来,再拼成2个2个放一起,这样就变成8个2了。
分析与思考:
上述案例中,在合作交流汇报的过程当中,很多中下学生都只能充当优等生的听众,当教室里安静下来开始汇报时,即使他们有了很好的想法,也没有机会表达。这位学生想到的“2×8=16”这种富有个性的解题方法,因为老师没听到,他自己也不敢大胆地举手发言,就没有机会在课堂中得到展现。我作为听课老师,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才知道他独到的见解,也是有创新的方法啊!然而,学生迸发出的创新火花,未然就熄灭了,真可惜!长此以往,试想,学生还会去创新吗?
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并非只要合作交流,不要个性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之前,应该给于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是鼓励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的想法、富有个性的思维和技能,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合理的评价,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要有耐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当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对教学无效的生成,那教师应当机立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