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植亲情诗赋的缘情特征

2017-03-08于国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诗赋曹丕曹植

于国华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曹植亲情诗赋的缘情特征

于国华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曹植亲情诗赋数量多,题材广,构成了完整的亲情世界。曹植具有特殊的人生经历,人生后期始终处于被猜忌、被疏离的境地,亲情裹挟在政治漩涡中,亲情表达也在真诚中深蕴着不可言说的矛盾,有时甚至需要以隐喻的方式呈现,从而使曹植的亲情诗赋具有独特的样貌与价值。

曹植;亲情;诗赋;缘情

亲情是血亲间存在的感情。血缘伦理是儒家哲学的根本,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亲情诗赋在曹植之前却并不昌盛,《诗经》中的诗歌涉及亲情的多个方面,然而,《诗经》属于无主名时代的群体之歌,其所表现思亲、念亲、欢聚、悼亡等亲情现象,具有普泛化的意图,汉乐府同样有着“观风俗,知薄厚”[1]的教化意味,均非专注于个体亲情的具体呈现。“汉代是一个士人的个体情感受到外在世界与内心自觉双重压制的时代”[2],汉代有主名诗赋并未完全接续《诗经》的亲情题材,虽偶有创作,不仅篇目少,而且除激情之作外,内容相对空乏,真正实现突破的是汉末建安文人,其中翘楚为曹植。

一、 曹植的亲情世界

曹植对亲情十分重视,终其一生都在表现亲情,呼唤亲情。曹植的近亲属包括父母二人,同父同母兄弟三人、异母兄弟二十一人。在曹植文学作品中提到的亲人有曾祖父中常侍曹腾;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彪、曹睿;母亲卞太后;二女弟:曹宪、曹节;儿女:曹苗、曹志、金瓠、行女;子侄:仲雍。曹植有着一个丰富的亲情世界。

(一)曹植与曹操的父子情深

曹植孺慕曹操行为。曹操为人佻易,曹植为人简易放达。曹操喜欢文学创作。曹植亦终身不舍文学创作,曹植与父亲亦步亦趋,对曹操行为孺慕不已。除性格与文学才能相近之外,曹植与父亲的亲情还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以文相助,为父分忧。曹植说:“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3]368曹植之所以受到父亲喜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文学才能使其“有益”“有用”。建安十六年后,曹植不断以文学创作应和曹操的政治主张。比如曹操主张禁酒,孔融却作《难曹公禁酒书》,以孔融在当时的盛名,此书必当流布天下,然而此后却无人相驳,曹植《酒赋》在若干年之后便做出了最好的回应。曹操招贤纳士,曹植便创作《七启》,邀隐者出山。更与曹丕、七子、杨修等人一道,响应曹操的倡导,以文学创作引领时代的风尚,摧破儒学一尊的局面。

2.顺承无违。曹操十分重视子女的驯顺,《诸儿令》中曹操下令“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4]。单独强调“不违吾令”,曹植一生顺遂曹操之意,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妻子崔氏之死与杨修之死。文绣之事并非大事,崔氏因之而死,曹操执法未免过于严苛,曹植对此毫无怨言,挚友杨修之死曹植同样不置一词,顺承曹操之意甚显。

3.情真意切。曹植为人十分真诚,不喜欢权谋。向来以本来面目示人,不自雕励是曹植一贯的为人处事方式。对此,他的好友丁廙看得清清楚楚:“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菑侯天性仁孝,发于自然’。”[3]562曹操死后,曹植上《请祭先王表》表达了在父亲死后不久欲于北河之上祭先王的想法,这在当时是违礼的,然而曹植以悲伤之情为引:“夏节方到,臣悲伤有心。”[4]207念及生身之恩为理由:“臣虽卑鄙,实禀体于先王。”[4]207以情破礼,请求祭奠父亲。“贫窭”之下,对祭奠之物的备办,尤其父亲喜食之鱼及其他水果的叙述,娓娓道来,表面上看来虽然琐屑,然款款深情溢于言表。此后在济阳南泽见到曹操故营,便停马驻驾,创作《怀亲赋》以表达自己无法释怀的思念,由此可见,曹植对待父亲的情感真诚深挚。

(二)曹植对母亲的情感——感激与愧悔

曹植的生母卞太后。唯独喜爱之子就是曹植,“东阿王植,太后少子,最爱之”[3]157。对曹植多有回护。因此,曹植对母亲充满了感激。曹丕即位之后,曹植险状百出,卞太后多方施援。《陈思王传》:“黄初二年,有司请治植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3]561《魏略》记载曹植在黄初获罪后,前去请罪:“帝使人逆之,不得见。太后以为自杀也,对帝泣。会植科头负鈇锧,徙跣诣阙下,帝及太后乃喜。……太后为不乐。召乃听复王服。”[3]564此段史料甚为详细,写出太后为曹植担忧的“泣”,见面的“喜”,向曹丕施压的“不乐”,可见卞太后对曹植的关爱。

曹植对母亲专门作诗祝福、悼念,表达感激与愧疚之情。在《灵芝篇》中表达了对慈母的祝福,在《转封东阿王谢表》中写“太皇太后念雍丘下湿少桑,欲转东阿”[4]390,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让母亲忧心的愧疚。曹植对母亲情感在创作《卞太后诔》一事中得以体现。卞太后死后,曹植悲痛欲绝,不顾自己被猜忌的身份,不待帝命,冒越谅阴之礼写了《卞太后诔》进献,文中“昔垂顾复,今何不然……仰瞻帷幄,俯察几筵。物不毁故,而人不存”[4]417。情真意切,哀伤溢于言表。

(三)曹植与兄弟姐妹的亲情

曹植对兄弟最为亲切,曹植的同母兄曹彰建功立业、曹植以他为原型写《白马篇》诗怀念,曹操死后,曹彰在没有得到任何信息的情况下认为“先王召我者,欲立汝(曹植)也”[3]557,二人亲近之情可见一斑。曹彰不明不白地暴薨之后,曹植在非常时刻,冒着猜忌的危险作诔纪念。与曹彪也有着很多交往,离别赠诗《赠白马王彪》有宽慰有不舍,显示出兄弟情深。兄弟出养族父,曹植创作《释思赋(并序)》以抒不舍;姊妹出嫁汉皇,曹植创作《叙愁赋(并序)》以泄愁思;获罪之时求助姐妹以助言,也可见出曹植与兄弟姐妹的亲近。

在所有兄弟姐妹中曹植与曹丕的关系最为复杂,既有血浓于水的亲近,又有竞争对手带来的防范和打击。总的看来是由最初的敬重与亲切转为畏惧、否定。在曹丕即位之前,曹植时常随曹丕参加宴会,共同游赏,同题作诗,可见早期曹植与曹丕十分亲近。曹植在诗赋创作中往往点出公子——曹丕,加以赞扬,可见曹植对曹丕的敬重。而这一切随着曹丕继位魏王发生了改变,此后随着曹丕强制诸侯归藩,分监国谒者对诸王加以监视,曹植对曹丕的情感转为畏惧。丁氏兄弟被杀曹植不著一词,曹丕代汉,曹植连连上表称贺,在黄初二年获罪,不敢直接请见,想要请姐妹为己求情均体现了曹植的恐惧。

(四)曹植与子侄辈的亲情

曹植对于自己的子女并无特别的诗赋赠予,即使对于被称为“保家主”的曹志也是如此。曹植下一辈中见于记载的是为子女得封而谢恩,为女儿的夭丧以哀辞悼亡。可见日常的亲情、对子女的亲情仍然没有进入到文人的视野。

二、 曹植亲情诗赋的内容与缘情特征

(一)曹植亲情文学的分类

曹植作品中与亲情相关的诗文共计42篇,其中诗15篇、赋6篇,其他诔、表、哀辞、论共计21篇。具体内容可分为:

1.对亲人的赞美。曹植在《登台赋》中赞美了曹操:“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呈。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4]45称赞曹操功绩能够取得伟大的功绩,仁化宇内却能做到肃恭上京,对下惠泽远扬,对上翼佐皇家,取得了天地日月一样的功绩。

《责躬》诗中概括了曹操、曹丕的功绩,赞美曹操“受命于天,宁济四方”[4]269的功德。具体为武功与教化:“朱旗所拂,九土披攘……玄化滂流,荒服来王。”[4]269超商越周,与唐比踪。而对曹丕则赞美他的文武双全并有代汉为君的功绩:“武则肃烈,文则时雍……受禅于汉,君临万邦。”[4]269

从中可以看出曹植即使是在作诗的时候表达的赞美之情也力求准确,不做夸饰,在诗中赞美了曹操征伐安定四方之功,教化民众之绩。而对于曹丕则仅仅赞美他的文采武功的能力,君临万邦的现实,而广命懿亲,以藩王国与后文对读,则近于嘲笑讽刺。

2.亲友相聚的欢乐。曹植的诗赋中,写了大量的游玩宴饮之乐。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参加游宴的人数众多,然而曹植处理类似题材时突出了兄长曹丕。《斗鸡》写与兄长众宾客闲暇时斗鸡之乐,《娱宾赋》写游玩宴饮之乐,在炎炎夏日,游曲观之清凉,有美酒佳肴、齐郑乐舞。接下来突出了文人的即兴创作:“文人骋其妙说兮,飞轻翰而成章。谈在昔之清风兮,总贤圣之纪纲。欣公子之高义兮,德芬芳其若兰。扬仁恩于白屋兮,逾周公之弃餐。”[4]47《公宴》则把笔端集中在欢宴后夜游西园的雅兴,月夜的美景:“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4]48《侍太子坐》写白日饮酒赏乐赞美了兄长的弹棋之艺:“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4]176后期,诸王归藩,不得相见,所以当魏明帝会诸侯之时,曹植内心充满了急切与喜悦,《应诏》“朝发鸾台,夕宿兰渚。……虽有糇粮,饥不遑食。望城不过,面邑不游”[4]276,表现了对亲人相见的渴望,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曹植心目中亲友相聚的欢乐。

3.离别的忧伤。早期因有从军经历,曹植写有《离思赋(并序)》:“建安十六年,大军西讨马超,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忆恋,遂作离思之赋。”[4]40离思之中有心境,“余抱疾以宾从,扶衡轸而不怡”[4]40。有不得不离别的原因,“欲毕力于旌麾,将何心而远之”[4]40。有对对方的祝愿:“我君之自爱,为皇朝而宝己。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4]40因为经历特殊,曹植对亲人之间的离别有着特别的感伤,《释思赋(并序)》写曹植家弟出养族父,曹植恋恋不舍而作赋,在赋中写了亲人的离别之痛更甚于友朋:“彼朋友之离别,犹求思乎白驹。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4]51最后以鸳鸯的同池共游、鸟的比翼齐飞来与自己与兄弟的分离形成对比:“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4]52抒发了自己与兄弟分离的伤心。

与女弟分别所作之赋,是应母亲要求之作:“时家二女弟,故汉皇帝聘以为贵人。家母见二弟愁思,故令予作赋。”[4]61在汉皇室名存实亡之际,曹植的妹妹不愿嫁的心境可想而知,因此,曹植的《叙愁赋(并序)》便从女弟的角度入手抒发离忧。“对床帐而太息,慕二亲以增伤。扬罗袖而掩涕,起出户而彷徨。顾堂宇之旧处,悲一别之异乡。”[4]61将离愁具体化为对床叹息、扬袖掩涕,出户彷徨,顾宇伤神,将慕亲增忧、一别异乡的绵绵愁绪生动传神地通过典型化的动作呈现在人们面前。

《圣皇篇》则叙写了集体的离别场景:“贵戚并出送,夹道交辎軿。车服齐整设,韡晔耀天精。武骑卫前后,鼓吹箫笳声。”[4]324场面的浩大掩盖不了亲人离别的忧伤:“祖道魏东门,泪下沾冠缨。扳盖因内顾,俯仰慕同生。行行将日暮,何时还阙庭?车轮为徘徊,四马踌躇鸣。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4]324曹植的亲人离别诗赋,融入了太多的家国因素,包含了很多的无可奈何。《圣皇篇》:“侍臣省文奏,陛下体仁慈。沉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迫有官典宪,不得顾恩私。”[4]324写出了即使贵为皇帝也不能违背典宪只顾亲情的感伤。《叙愁赋》:“委微躯于帝室,充末列于椒房。荷印绂之令服,非陋才之所望。”[4]61结合后来这两个女子在汉帝被废后的命运,殆非虚语。

4.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亲人离世,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情感激荡之事。曹植的一生又经历了很多的亲人离世的痛苦。长辈中曹操、卞夫人都先曹植而去,同父同母兄弟曹彰、曹丕也在曹植之前离世,妻子被赐死、两个女儿均出生不久即夭折。亲人的离世带给曹植无尽的痛苦。在诗歌方面,曹植在《灵芝篇》中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灵芝篇》开篇以灵芝起兴,接下来舜帝、老莱子、丁兰、董永等人的孝行,以此引出对已经逝去的父亲的思念:“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祎抱。”[4]326而在《赠白马王彪》中写出对曹彰之死的哀悼:“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4]294“一往形不归”暗示了曹彰死得突然和出人意料,而“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写出了身心两隔,纵然死去也难舍故土的情怀:“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4]294则又表达了兔死狐悲之意。

在赋作方面,曹植的《怀亲赋(并序)》虽是残篇,亦见深情。赋作写于父亲死后,曹植路过济阳南泽之先帝故营,悲伤有怀,于是停驾作赋。在赋中写自己就见到先帝的旧营“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在官曹之典列”[4]407,心仿佛又回到跟随曹操共同征伐的时代。再次上路,“情眷恋而顾怀,魂须臾而九反”[4]407,身往神留,仍然对逝去的父亲充满了眷恋。在诔表中更多的是全面概括经历与功绩,而在诗赋中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抒情之意更显。

5.歌颂亲人之间的爱与爱被间隔的痛心。因为曹植不能受到曹丕、曹睿两任执政亲人的信任,很长一段时间都遭受诸王不得离开封地,且有监国谒者监视的隔离对待,因此在曹植的诗赋中一方面赞美歌咏亲人间的信任,无私无畏的相互付出,另一方面又抒发着被间隔的伤心与不平。《精微篇》虽然意在赞美“治道致太平,礼乐风俗移”[4]332,同时以苏来、缇萦、女娟等人的孝亲故事为例,赞美亲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爱。

亲人被阻隔的痛苦则在诗赋中化为伤心与不平的狂飙。比如在《赠白马王彪》中,对有司阻止兄弟同行的行为,用了“意毒恨之”这样的词语,且写此篇为“愤而成篇”。“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4]294曹植愤怒地将直接分开二人的使者比作鸱鸮、豺狼,将那些上奏主张分离诸侯的小人称为苍蝇。曹植显然知道这是来自皇帝的直接旨意,因此,这样的写法也是对曹丕的批判。宋代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评价道:“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5]在《当墙欲高行》中曹植再次揭露了这种现象的不合理:“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4]365本为同根的亲人,却被中人阻隔,而中人却以虚假的言辞诋毁自己,以至于“谗言三至,慈母不亲”[4]365。人们不辨真伪,想要自己辩解“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4]365,人与君主隔绝,无法沟通。对于曹植来说就是亲人阻隔,在诗中点出了“慈母不亲”便是明证。而这种亲人之间的阻隔在曹植看来无疑是不合理的,真诚之心遭受误解,内心受到压抑却无从化解。

(二)曹植亲情文学的特征

1.第一次大量描写亲情,形成了一个亲情世界。亲情诗歌在先秦时期即存在,至汉代,虽然在政治上提倡亲情,可是在文学创作上亲情诗赋反而进入了一个沉寂期。尤其是描写作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诗赋微乎其微。至建安时期,已经产生了一些描写亲情的诗赋作品,孔融《杂诗》其二,写幼子死亡的悲伤;蔡琰的《悲愤诗》写母亲与子女不得不分别,真切动人,然而作品相对较少。孔融、蔡琰、王粲、曹丕等人均为偶然感动形之于文,均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亲情世界。

曹植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全面书写亲情,描绘亲情世界的人。笔下人物包括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子女、侄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亲人系统。对于父亲,曹植淡化了父亲对自己的赏识,书写父亲的功绩与对父亲的思念为主。同时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人生理想、为人处事处处体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对于母亲,作者也并没有突出卞氏对自己的帮助,而是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以及贻亲忧愁的愧悔;对于曹丕,曹植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在诗赋中写出了二人共同游玩、共同创作的欢乐经历。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对曹丕在曹操去世后,特别是黄初以来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的不满。对于其他兄弟姐妹则是同情和安慰。

2.真诚与矛盾并存。因为曹植的亲情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真诚与矛盾并存的状态。《魏志·苏则传》:“初,则及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3]492这则材料表明即使是兄长代汉,曹植也并不认同,悲伤难以自抑,以至于“发服悲哭”。然而在曹植的文学作品中却不止一次赞美曹丕代汉,比如《庆文帝受禅表》中“溥天率土,莫不承风欣庆,执贽奔走,奉贺阙下。况臣亲体至戚,怀欢踊跃”[4]212,写到自己因为是至亲,对文帝受禅之事“怀欢踊跃”。结合《苏则传》中的记载,我们分明可知,曹植的《庆文帝受禅表》是言不由衷,时势所迫而写。在曹植的诗赋中也有着这样充满矛盾的表达。

《圣皇篇》称赞“圣皇应历数,正康帝道休。九州咸宾服,威德洞八幽”[4]324。提到的却是曹植终身反对的将同姓亲人禁锢在封地的政策。此一政策在下达之初就受到许多亲人的反对。具体史料有曹彰的不满为证。在《谏取诸国士息表》中作者指出了朝廷政策的荒谬:曹植当初被封于东土,诏书中名言目的是藩辅皇家,却“所得兵百五十人,皆年在耳顺”“虎贲官骑及亲事凡二百余人”。[4]462而在诗歌《大魏篇》中,“无患及阳遂,辅翼我圣皇”[4]329。诗中描写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经过文本的互文之后,便有了极大的讽刺意味。

在明帝时期,对诸侯的过度防范仍然存在,《转封东阿王谢表》中写道“圣旨恻隐,恩过天地”[4]390,同时对自己是一种“饥者易食,寒者易衣”[4]390的行为。可是在《迁都赋》中,描述此番迁都,却毫无快乐,“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4]392。雍丘,古杞都城,今为杞县,向有中原粮仓之称。东阿虽亦富足。与雍丘实为伯仲之间。由是我们可知迁曹植之意并非真正的为曹植计,而是防止诸侯王在一地做大之举。《转封东阿王谢表》透露了其中关键。在《转封东阿王谢表》中,初引诏书曹睿以太皇太后之名,以雍丘下湿少桑为理由,迁曹植到东阿,且语气极为客气:“可遣人按行,知可居不?”[4]390实则君意已定,不容置疑。接下来曹植按照惯例领旨谢恩。然而不同寻常的是曹植点出自己在雍丘“劬劳五年,左右罢怠,居业向定。园果万株,枝条始茂,私情区区,实所重弃。”[4]390从“居业向定”“园果万株”中我们可以知道在雍丘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且有了谋生之阶,曹睿让其在万株园果枝条始茂的时候搬迁,对曹植的影响与利弊可想而知。其后的“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实为夸张之语,以突出曹睿的恩德,此后提出“若陛下念臣入从五年之勤,少见佐助”[4]391,请求曹睿对其进行一些补偿和援助,更是对迁东阿弊大于利的注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迁都赋》才能真正理解曹植居无定所的漂泊之感。《转封东阿王谢表》中的无可奈何与《迁都赋》中直陈其情形成了互为掎角之势,不但写出了自己的困境,而且表明了朝廷的伪善与对自己的坎坷命运的造成者的控诉。

诗赋与文形成了互现,从而在大背景下形成抒情,由此,曹植的赞美之诗因其特殊的经历,使人理解了他的无奈,从而实则透出内心更深层的悲凉。《转封东阿王谢表》与《迁都赋》对读,使人对名爱实贬的曹植封东阿中的委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此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不成问题,反而因为作者的反语、隐语更加了解曹植的悲情,然而对于后世来说,因为背景的缺失,容易形成误解。

3.隐喻特征。曹植诗中确乎存在寄托,这在以往解诗中被过度解读,实则并非凡男女皆为寄托,曹植许多诗赋为其爱情的真实写照。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曹植诗歌毫无寄托。考察是否含有寄托不能凭想当然,而是要考察文句中是否有裂缝,若是在表面上的爱情书写中透出不和谐的其他因素,则可能是隐喻了君臣之义。曹植作为一个名为王、实为囚。时时刻刻被监视的圈牢之养物,作为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的文人才子,处于一个汉儒惯于以寄托解读《诗经》的时代影响之下,若所有的诗歌均无寄托,似乎也不是应有之义。曹植的诗歌《种葛篇》便充满了隐喻寄托。

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沈。出门当何顾?徘徊步北林。下有交颈兽,仰见双栖禽。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衿。良马知我悲,延颈对我吟。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4]314在《种葛篇》中写了原本恩爱的夫妻,在“行年将晚暮”的时候,“佳人怀异心”,男子变心了。此后并不评价怀异心的事件,而是铺叙女子哀愁和伤心,然而与纯粹爱情诗不同的是,诗歌的末尾写道“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与爱情并不完全相合,“往古皆欢遇”所据不明,即使是往古,也很少文学作品或者传说故事赞美男女之间的欢遇。且“困于今”与爱情失意不符,“弃置委天命”也似乎不是爱情诗歌的惯常用语。

在《种葛篇》中,“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本为起兴,却包含深意。种葛之葛为葛藟,《诗经·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6]103内容与兄弟相别有关,写兄弟离别,认他人为父,不再理我。与曹丕听信谗言兄弟隔绝相合,尤其是魏晋时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受《诗经》本义的影响,还受到汉儒解诗的影响。据《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7]264平王弃其九族,与曹丕强令诸侯归藩,监视公族,重用异族何其相似。文中又用《棠棣》之典,《棠棣》亦为诗经篇目。《毛诗序》曰:“《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7]568;可见亦与兄弟有关。《棠棣》的主题便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7]234。诗中列举了危难之时只有兄弟才是依靠,“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6]234,此时即使是有良朋,也只能是哀叹而已。而“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6]234。同时诗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带有期望的意味。可见此诗与曹植的处境完全相合。以一句诗暗蕴《棠棣》全篇之意。最为精彩的是该篇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与《种葛篇》表层之爱情亦相合。双重主题结合得完美无瑕。何景明曾说:“汉魏作者,义关君臣朋友,辞必托诸夫妇,以宣郁而达情焉。”[8]虽求之于曹植其他作品多误,然而于《种葛篇》却应为确然。如此解释也使结尾的“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4]314有了注脚,意为往古均能君臣遇合,而我却困于此地,弃置我的建功立业的梦想听从天命,然而那悠悠的苦痛又让人情何以堪?而中间则完全是男子作闺音,是化妆的抒情。以“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4]314。暗喻曹丕曹植兄弟之间早期的和美。“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沈。”[4]314写曹丕在后期对曹植的疏远和打击,接着以“徘徊步北林”所见的交颈兽、双栖禽。引发自己孤独不被理解的苦楚,以“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衿”[4]314写出内心的忧伤。“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4]314形象地写出兄弟隔绝的状态。

4.曹植亲情表达的文体选择。曹植的亲情表达在文体上看比较均衡。各体均有以亲情为主题的创作。在曹植表达亲情的文体中,亲情诗最多,共计12首。其中五言诗10篇,四言诗2篇。有亲情与友情相融合的诗歌,体现着友于兄弟之乐,五言诗《斗鸡》《公宴》《侍太子坐》跟随曹丕游玩之乐。《圣皇篇》写归藩离别,其中夹杂着对朝廷让诸侯归藩政策的明赞暗讽,以及亲人离别的忧伤;《七步诗》写同根相煎的不解与不满;《赠白马王彪》则写出了对曹彰之死的难以释怀、被迫与兄弟别离的愤恨。《灵芝篇》以孝亲典故引出父亡的悲伤、祝福母亲与君王。《杂诗》写离家千余里的远行客。“出亦无所之,入亦无所止”的悲哀。《豫章行》则直接提出“鸳鸯自朋亲,不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的观点。《精微篇》赞美亲人间无私无畏的爱。《豫章行》与《精微篇》与个人的具体感性体验无关,是以诗的形式在表达亲情观。在亲情类中仅有四言诗《责躬》自责的同时赞美曹丕。《应诏》写诸侯得以会节气的急切喜悦与不得面圣的忧伤。二首诗均与当时的皇帝有关,是以四言的形式突出了对皇权的尊重。

在亲情赋中,曹植集中写了对亲人的忆恋、与亲人同游的喜悦、赞美亲人,并以寓言的形式写夫妻得脱险境的喜悦。在《离思赋》中写道:“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忆恋。”[4]40在赋中对兄长祝愿:“愿我君之自爱,为皇朝而宝己。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4]40《怀亲赋》则写了对已经逝去的曹操的怀念:“济阳南泽有先帝故营,遂停驾,造斯赋焉。”可见为睹物思人即兴而作。《释思赋》则是写给出养族父郎中的家弟,“伊余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4]51,于是作赋以赠。而《娱宾赋》与《登台赋》都是与亲人朋友游观之乐,《娱宾赋》赞美曹丕,《登台赋》赞曹操。

作为文学进入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表征,亲情诗赋本应渐次发展,逐渐繁盛,却经历了一个先秦自然表达至汉代沉寂的特殊轨迹。魏晋时期曹植因其重情的性格特征,更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亲情裹挟在政治漩涡中,快乐与忧伤都被无形中放大,因而大量创作亲情诗赋,成为第一个全面书写亲情,描绘亲情世界之人。因为曹植在后期始终处于不被信任的境地,因而其亲情表达也在真诚中深蕴着不可言说的矛盾,有时甚至需要以隐喻的方式呈现,从而使曹植的亲情诗赋具有独特的样貌与价值。

[1]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56.

[2] 于国华.情赋发展视域中的《洛神赋》爱情书写[J].琼州学院学报,2016(3):3-10.

[3]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 [三国魏]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6]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 [汉]毛亨,郑玄,[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明]何景明.何大复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211.

(编校:何军民)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ao Zhi's Family Affection Poems

YU Guo-hua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463000, China)

Cao Zhi’s family affection poems are numerous and have extensive themes, therefore they constitute his complete family affection world. Cao zhi has a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and in his last period of life, he is always put in the suspicion and alienated situation. Family affection and politics intertwine, and his affection expression also implies the unspeakable contradictions, so sometimes it is even presented by metaphors. Those above make Cao Zhi’s family poetry have the unique charm and value.

Cao Zhi; family affection; poem; emotional expression

格式:于国华.曹植亲情诗赋的缘情特征[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3):16-21+26.

2016-12-13

于国华(1973-)男,吉林白山人,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诗词史。

I207.22

A

2096-3122(2017)03-0016-06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3.03

猜你喜欢

诗赋曹丕曹植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熊亨瀚:用忠诚血写信仰的诗赋
新时代“弄潮儿精神”全国诗赋征集大赛启事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曹植《白马篇》赏析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论江淹作品所体现的儒家倾向
游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