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2017-03-08范琳娜
范琳娜
(内蒙古兴安盟蒙医院,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对糖、脂类物质的摄入,以及疲劳状况则会导致心血管相关疾病[1]。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全面的护理,预防各类风险事件。但是,由于其具有不可测性和突发性,因此需要加强关注,减少护患纠纷。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共110例,通过对比不同的护理方案,以提升护理治疗结果为最终目的,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其中,男64例,女46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3.5±10.2)岁。从住院原因上分析,包括不稳定型绞痛、心理衰竭、心肌梗死等。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即建立静脉通道,按照医嘱进行药物等相关治疗。观察组则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而言需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的基本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并对住院期间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件级相关预防措施进行讲解,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病情。与此同时,需要规范护理操作,包括处置前后,对药物的核查核对,控制静脉注射滴速、防止药液渗漏引起的其他状况。在护理文书的书写上要真实、完整,有效。最后,则需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舒适的康复环境,及时的打扫地面,防止水渍等导致患者滑到。在卫生间等易滑地面摄制提醒警告牌。对长期卧床患者做好压疮护理等,对由意识障碍、心理状况不稳定的患者加装床档,防止跌落,从而预防相关并发症带来的干扰。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将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以及百分比进行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8.18%(54/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27%(48/55)。与此同时,在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上观察组为5.45%(3/55),对照组则为27.27%(15/5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涉及到的具体情况上看,包括坠床、跌倒、药物渗透、管道脱落、烫伤几种情况,且主要集中为药物渗漏。其中,观察组有2例药物渗透和1例管道脱落;对照组则涉及7例药物渗透、3例管道脱落、2例跌倒和2例坠床,以及1例烫伤。
3 讨 论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治疗,从病情上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且主要集中于中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对护理实施的各个方面要求更高,对心理护理也许加强关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多存在合并症的情况,且脏器功能受损的情况较为常见[2]。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等,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具有必要性[3]。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心血管内科的常见风险事件包括坠床、跌倒、药物渗透、管道脱落、烫伤几种情况,且主要集中为药物渗漏。因此,在实施基础护理准备、操作、救治等环节的过程中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护理工作水平,细心的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身体状况,规范流程操作。在护理的同时,可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护理知识、疾病知识的宣讲,帮助他们认识到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程度,从自身方面进行改进。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优化治疗过程。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需要得到护理方面的高度重视,实施必要的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改善病情,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在患者住院期间减轻不良事件,提高安全性,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1]邬 双.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分析与风险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5,7(5):171-173.
[2]谢艺珍.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当代医药论丛,2014,9(15):240-242.
[3]李亚丽,李程程,于爽,侯秀伟.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5(8):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