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质监测后续工作的创新途径
2017-03-08陈华卫
窦 丽,陈华卫
DOU Li1,CHEN Hua-wei2
大学体质监测后续工作的创新途径
窦 丽1,陈华卫2
DOU Li1,CHEN Hua-wei2
采用文献资料、归纳法等方法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以来的大学体质监测现状进行探讨与分析,提出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只重视测试的过程,忽视测试后对学生体质数据的反馈分析以及体质健康干预和指导等。从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咨询、创建多元化激励奖励体系,建立体质监测和体力活动跟踪管理与信息反馈系统,开展综合性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计划,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大学体质健康的监测体系,发挥体质监测在指导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体质监测;大学;后续工作;创新途径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2002年试行到2007年全面执行,已历经十几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 《标准》)也进行了修订和较好地推广和实施,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提高,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各类政府颁布、实施和布置了多项旨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政策、法规、意见及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等,而《标准》是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执行和实施这些意见、决定和计划的主线。然而,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体质监测表明,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虽得到控制,但超重肥胖率上升、心肺耐力水平下降,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较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瓶颈[1,2]。 作为一种教育、评价和反馈手段,《标准》的真正作用似乎并没有有效的发挥。《标准》的测试环节仅仅是开始,测试后的提高与指导才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核心部分。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后续工作存在形式化问题[3]。国内部分学者对体质测试后续服务管理和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构建理论模型[4,5],但实证研究不多,如何有效开展体质监测的后续工作,有必要探讨有效的工作途径。本文从目前大学体质监测现状出发,分析探讨大学体质监测后续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咨询,创建多元化激励奖励体系,建立体质监测和体力活动跟踪管理与信息反馈,开展综合性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计划”这些方面,丰富体质健康测试后续工作的载体和途径,以期为建立和完善“体质监测——健康促进”一体化的学校体质健康监测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 大学体质监测现状
为了贯彻落实青少体质健康,在全面《实施》标准的过程中,高校都成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机构”,学校副书记或副校长分管学生体质测试,并且将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放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去,学校也都根据实际,颁布《标准》具体的实施方案,每年组织全校学生参加测试并上报数据,根据国家数据库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上报率较高。国家对于测试环节也出台了监督机制,每年会抽查部分学校的测试数据有效性。可见,各高校对于组织测试和上报环节十分重视,完成也较好。文献资料和一些调查报告显示,大学在《标准》具体实施过程中,测试前和测试中都有一套工作流程和保障机制,但对于测试后工作,则缺失相应的工作体系和保障机制,测试后的工作几乎流于形式,仅仅将体质评价结果和等级公布给学生查询,而没有相应的问题分析和建议反馈,虽对每年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统计,也仅作为工作程序和内容,并没很好地将测试作为学生个人体质健康的评定并与学校体育课程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质健康服务,对于测试数据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却没有良好的计划,针对数据进行的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一些体质较差的学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以及改善体质的办法[6,7]。体质监测存在测试与反馈脱节,测试与指导脱节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家制定的标准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的体质监测与达标正如在医院,不能仅仅做检查,不治病,而应该是针对病因开处方、有疗程,还要科学调理才能尽快康复。
2 大学体质监测后续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体质监测信息反馈
学生体质综合评价及信息反馈系统尚不完善,体现在反馈不及时,其一,学生在测试后尚不能立即获得测试评价结果的反馈,未形成测试、统计、分析、反馈于一体的科学健身通道;其二,学生体测数据未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或主管领导,对测试后的统计分析基本流于形式,每年大量的体测数据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指导学生自评自练,指导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还体现在反馈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是给学生提供网络查询功能,学生可以查到自己的个人状况,但缺乏横纵向的比较,很多学生基本不会主动查询自己体测结果。
2.2 缺乏有效的激励奖励机制
发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内在动力,就必须建立绩效评价与奖惩制度,对各主、客体都采取相应的激励与帮助。现有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体质监测的激励奖励形式单一,措施缺乏,机制不完善[8]。对学生而言,奖励机制缺乏不能有效调动其参测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在测试时仅仅追求及格就好,并未发挥真实的水平,影响测试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对教师而言,缺乏合理的奖励机制,长此以往,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降低,势必影响《标准》实施的效果。
2.3 缺乏体质健康教育指导
体质测试只是个人健康管理的开端,只有后续的体质干预和指导跟上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试重视测试的数据反思自身的问题,才会进入下一步的自我体质改善或提升阶段,才会主动了解体质促进的方法和手段,并应用于实际的锻炼中去。尽管各个高校每年都会开展实施体质测试工作,但只是给出各项体质评价分数,很少给予恰当的反馈信息和必要的健身指导意见,导致学生参与体质测试后根本不清楚测试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身体质存在什么问题,对于存在体质问题的学生,也没有后续的跟踪教育和指导,体质监测只是单纯的将数据上报,就不能对学生的体质提高起到促进和积极影响。此外,不同的体质健康指导是否能真正带来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综合干预的实证研究来证实。
2.4 缺乏体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大学体质健康问题主要由各校体育部负责,其他部门辅助,大部分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管理工作是由体育教师兼职负责。这些负责教师既要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还要承担每年的测试的组织和实施以及数据上报反馈等工作,加之体育教师的健康管理能力不足,这就势必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有一定影响。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队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和专业构成上都难以满足监测工作的需求。随着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内容的日益丰富,服务人员的构成需要更加广泛和多元,除了各科研院所的专业体质健康研究人员、学校的体育教师外,还需要心理学专业、社会学专业的人才等等。这就要求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软件管理方面,网络管理方面,部门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
3 大学体质监测后续工作的途径
3.1 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咨询,创建多元化激励奖励体系
以学校体质指导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咨询服务台,增强体质健康指导中心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各种最直接地、专业地体质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加强学生“增强体质,科学健身”的态度与行为。整合学校资源,如校医院、心理咨询室和体育部门联合给学生提供涉及健康、营养、心理和运动方面的教育和咨询,这种联动机制可高效综合给学生提供体质健康服务。通过各种途径(新生入学教育、网络、宣传栏、讲座等形式)加强广大学生对《标准》实施目的、测试方法和评价及改善方法的认知教育力度;广大师生理解为什么要执行《标准》,《标准》实施的重大意义和关键环节,从而使《标准》为大家能自觉地执行,加大对体育教师职业教育和体质健康基础知识和能力培训,提高体育教师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保证测试认真进行。学校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体育部门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包括运动、营养、卫生等方面,广大师生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标准》测试结果开展体质健康的改善和提高;开展对学生和教师的意外伤害及安全防范教育,确保测试安全高效的完成,避免伤害事故。
制定合理奖惩措施,创建多元化激励奖励体系,以此来鼓励和督促各院领导、学生、测试教师和各部分负责人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多元化奖励形式,不仅奖励学生,还要奖励教师,不仅奖励测试成绩优秀者,还要奖励测试成绩进步者,不仅强调检测过程中的奖励,还要着重进行测试后锻炼提高阶段的奖励,不仅要有精神层面的奖励,还要有物质层面的奖励。《标准》监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锻炼,那么体质监测后续工作中的奖励重点可放在对学生的积极体育参与行为上,可借鉴美国“Activity Gram”“总统积极生活方式奖”的成功经验[9,10],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3.2 建立体质监测和体力活动跟踪管理与信息反馈
体力活动水平影响学生体质健康[11],加强学生体力活动监测、跟踪与促进,是提升后续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学校各学院单位分别公布结果,对参测率高、总体水平高的学院进行表扬以及将体质测试的成绩作为学院和个人评奖评优的条件,可有效提高各学院对体质测试的重视。为学生建立一份电子网络化的健康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功能,实现学生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数据的跟踪管理。校医院、学工处和体育部门联合,将学生的体检数据、营养状况和疾病就医就诊情况,学生体测数据、学生体力活动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的数据,汇总入健康管理系统,使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体系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体质健康信息和运动数据。明确档案管理的职责,与学生的学籍统一管理,学校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可以查阅,学生可以查阅自己的体质档案,学校可以动态跟踪监测和管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信息平台中的体质评价与反馈体系不仅要反馈测试数据和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反馈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方法。不仅要反馈本校整体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研究工作对策,不断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还要反馈学生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要反馈给学生本人,还要将学生前期的测试数据反馈给每位任课体育教师和辅导员等,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
联合校医院、心理咨询室和体育部门,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和体检结果给予综合的指导和干预的建议,开发体质健康处方体系,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帮助学生确定最合适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科学地安排身体锻炼计划,从而实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指导和合理地营养和心理指导,提高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教会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法,培养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3 开展综合性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计划
开展综合性学校体质健康促进计划是学校体质监测后续工作的主体,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施行[12],可以从高质量体育课、体力活动促进和科研引领3个方面来着手。
1)高质量体育课。合理对学校每年的测试数据进行及时分析,研究校本大学生体健康促进的课堂教育计划,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体质结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适当加重学生体能水平的教育和训练,因为大一大二学生每周1次的体育课时进行体质改善和提升的关键时机,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堂中素质练习部分,提高课堂效率,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体质的学生实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此外,大学体育课大部分都是体育专项的选课,注重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了体育的本质功能,学生课堂上能否达到运动锻炼的有效心率,因此,应该重视体育课堂效率,有效监控学生课堂运动心率,使体育课发挥更好的育体功能。针对一些体质弱势的学生,如肥胖的学生,是否可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对其进行专门改善和促进的计划。学校每年可以对这些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体育部门可以协同合作,完成一系列项目。
2)体力活动促进。需要学校给予大力的经费和项目支持,开展学校体质健康促进和提升的工程;一方面针对体质弱势学生,在课余时间给予辅导、干预和提高的指导,另一方面针对体质良好和优秀的学生,给予体质健康提升指导。在大力开展课余体育、阳光体育之外,可根据学校具体实际,创新性的开展学生课堂或课间的体力活动干预,大学生的课堂一般是50min一节,两节课连上。如果一名学生上午有4节课,那么他的静坐时间则较长,鉴于此,可以充分利用课间10min,开发一些简单易做的室内运动,提高学生体力活动水平。教职员工的体力活动促进是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部分,加强教职员工的体质健康管理,促进其体力活动水平,对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体力活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自身的运动体验和理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教师工作人员。
3)科研引领。一方面,充分运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工程,如针对身体超重和肥胖的大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科研成果和相应的运动处方模式开展干预工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现状,结合研究前沿的动向,联合校医院和学工处等部门,进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质健康干预和促进的科学研究,探讨体质促进提升的有效路径,让科研引领学校的体质健康后续服务。建设大数据,合理整合学生各项数据并应用于学生体质服务,将学生数据收集,形成学生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挖掘数据内涵,形成各种结果报告,最后反馈给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实现数据共享,用于学生服务。
4 小结
后续工作中教育咨询服务让学生具备和掌握测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测试操作方法,帮助学生设立运动目标。奖励与激励机制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测试和体育活动的热情。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跟踪与反馈学生体力活动,让运动计划的制定更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开展体质健康综合学校干预,注重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与体力活动的促进,综合改善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之,建立高效的体质监测后续工作体系,是提升《标准》实施效果的重要部分,不断探索体质测试后续工作的创新途径,使体质测试后续工作有效开展和实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的有效路径。
[1] 梅 建.青少年儿童1985—2005年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22-28.
[2]张洋,何玲.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 [J].中国青年研究,2016(06):4-12.
[3] 黄彦军,王道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中形式主义倾向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4):60-63.
[4] 杜小安,朱 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91-94.
[5] 宋 鑫,肖林鹏,郇昌店.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5):79-82.
[6] 朱小军.不同类型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2,33(8):71-74.
[7] 张继辉.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2):16-17.
[8]宋振智.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激励机制的研究——以江苏省高校监测点校为例[D].东南大学,2013.
[9] 陈华卫.美国“总统青少年体适能项目”解读及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16,38(2):87-90.
[10]陈林会,郑 宇.FG/AG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27-29.
[11] 陈华卫.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8):88-91.
[12]吴新宇.美国健康体适能计划研究及其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5):80-82.
Innovation Way of Follow-up Physical Fitness Monitoring Work in University
Using the literature,the method of induction and so on,to discuss and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udents’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in universities,and raise related problems of the physical health monitoring of our college students that onl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est,but ignore the feedback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data of students and physical health intervention and guidance after the test.In order to further expand and improve the college physic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and develop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nitoring in guiding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feedback mechanismof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fitness test and the innovation way to follow-up work.Thus,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ree aspects of the innovative approach in which strengthening physique health education consulting,creating diversified incentive reward system,establishing constitution monitor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track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plan,to further expand and improve the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of university health,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students'physical healthpromotion practice.
Constitution monitoring; University; Follow-up work; Innovative way
G804.49
A
1003-983X(2017)11-1011-04
2017-09-25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中美学生体质监测与后续管理的比较研究”(2014SJD114)
窦 丽(1979~),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康复保健、体质监测与健康促进研究,学生体质研究.
1.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210037;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210016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