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蔽与重释
——艾伦·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评析

2017-03-08冯旺舟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伍德历史唯物主义阶级

冯旺舟

(1.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北京 100032)

解蔽与重释
——艾伦·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评析

冯旺舟1,2

(1.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2.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北京 100032)

伍德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凸显了经济背后超经济要素的作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功能是批判资本主义。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与当代价值,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重释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观点,并将其运用在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全球化、现代性等问题的分析上。伍德构建了政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伍德;政治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1942—2016)(以下简称伍德)曾是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曾长期担任国际重要左派杂志《新左派评论》的编辑,是英语国家杰出的左派马克思主义者,主要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著作有《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阶级的退却》《资本的帝国》《叛乱的号角:政治理论与资本主义的形成》《农民—公民与奴隶》《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的原始文化》《自由与财产:从文艺复兴到启蒙的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等。伍德针对西方左翼和右翼学者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诘难与歪曲,重释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功能和当代价值。

一、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提出的背景、结构与主题

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于战后全球化时代,是在与多个西方右翼思想和左翼悲观主义进行论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1.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背景。

20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消失,西方资产阶级右翼学者鼓吹“历史的终结”,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无法解释当代世界,也无法为世界革命提供理论指导。在这个大背景下,大批左派学者也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也无法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解释。因此形成了多个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流派,比如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霍克海默尔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等,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重建或重释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但是都没有抓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最终走向了解构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因此,如何解释和回答现实的各种问题,如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如何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这些问题都是摆在当今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以伍德和布伦纳为主要代表的政治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退缩,仍然相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是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最好基础,而且是我们探求一个更好社会的最佳指南。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与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在两个方向的批判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是对实证主义的拒斥,另一方面是对形而上学的思辨化传统的批判。”[1](p538)历史唯物主义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澄明、反思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以伍德为代表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从批判实证主义和人道主义等角度和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进一步的澄明与反思,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2.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

伍德致力于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研究,其追求的目标是整个人类的解放,立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起源、本质及发展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在过去的100多年中,社会主义既有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时期,又有遭受巨大挫折的低迷期。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复兴,就必须结合世界的发展实际。伍德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深知捍卫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她没有故步自封,而是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广泛吸收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资本主义起源、资本主义的原始文化、资本帝国主义发展趋势的批判性考察共同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起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考察,伍德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农业起源,指出商业化解释模式只是一个循环论证,它将需要做出说明的起源当成了不需要说明的前提;认为资本主义的原始文化已经构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并不是一回事,资本主义的发展正走向其反面;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形态,其目的在于依靠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谋求世界霸权,全球化也是虚假的,本质上是为资本的积累和增值服务。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意识形态的同化作用后,伍德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和前提:坚持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其二,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和前提后,伍德认为要发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批判作用,就必须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他们重新界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批判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决定论的历史观、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的结构决定论的历史观、马克斯·韦伯的目的论的历史观;重新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观,论述了工人阶级的形成,重塑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总的来说,伍德从社会关系体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等方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特殊性,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路径。这构成了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三,伍德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路径的重建,确立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原则,树立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这一批判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主义思想从一种非历史性的渴望,转变成一种以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为基础的政治纲领。”[2](p12)伍德认为应该将各种分散的反资本主义力量联合起来,而关键性的条件就是人们对民主的渴望,使民主成为反对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武器。政治马克思主义将民主与现代性结合起来,认为要超越资本主义,必须认识到现代性的本质:现代性与资本主义不具有同一性,资本主义不仅不能真正的现代性,反而会破坏现代性。在充分认识到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基础上,她提出只有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并联合其他一切反资本主义力量,从本国的阶级政治出发,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民主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则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统治的工具。

3.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五大主题。

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包含五大主题:第一,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揭示资本主义是一种全球性的普遍制度,一切都被商品化、符号化和资本化,认为在资本积累、利润最大化和竞争的逻辑的牵引下,资本帝国主义主宰了人们的生活,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本质,造成了生态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等,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法,阐述了阶级特别是工人阶级仍然是联合所有反资本主义力量的核心和社会变革的主体。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民主斗争学说,认为资本主义越是发展,其矛盾就越多,其剥削本质就越暴露,受到的抵抗就越厉害。在资本和国家利益共谋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再次成为阶级斗争的目标和工人阶级团结的新焦点,也预示着阶级政治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第四,坚持从民主和现代性双重维度出发,揭示超越资本主义的路径。伍德认为资本主义是虚假的民主,资本主义不是丰富现代性的内涵,而是破坏现代性。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词,只有民主才能超越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第五,坚持对人类自由解放的不懈追求。伍德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到社会主义乌托邦的构想,从对阶级形成的论述到确立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都是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对人类解放的关怀是伍德理论主题的核心。

二、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刻分析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西方左翼和右翼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诘难和歪曲,为了还原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来面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与批判原则,伍德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出发,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重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对资本主义发展形态进行重释。从资本主义的起源来看,伍德批判了资本主义起源的人口说、绝对主义国家说,否定了资本主义起源的“商业化”解释,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农业,是因英格兰领主将经济契约强加给租地农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有多种形态,产生了不同结果,资本主义只是其中之一。没有英格兰资本主义就不会有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体系,后来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都屈服于国际化的资本主义体系,有建立在新的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推动力,才有资本主义的产业化。伍德还指出,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城市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在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已经暗示了在城市文明产生资本主义的道路上有很多障碍。”[3](p68)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由于独特的城市自主权以及大量的城市阶层如资产阶级的产生,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不是由于其以成熟形式存在于社会的母体中,而是在萌芽状态中,封建制度通过交易的自然扩展来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和走向成熟。从资本主义的具体发展历程来看,伍德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其由资本逻辑操纵,以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且不断被市场强制所左右,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民主。她认为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帝国主要有四种形态:财产帝国、商业帝国、殖民帝国、资本帝国。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形态来看,他认为资本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形态。美国是资本帝国主义的典型代表,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资本帝国,“这样讲并不是因为它是第一个拥有帝国的资本主义力量,而主要是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操纵’资本主义的经济机制来控制整个世界。”[4](p2)资本帝国主义不是传统帝国主义通过政治和军事等超经济手段来获取殖民地,控制世界,而是通过经济霸权来构建全球统治秩序,为资本的全球扩张服务。在对资本主义发展形态的重释中,伍德充分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坚持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运用历史辩证法,勾勒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图景。

第二,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的重建。伍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领域、政治领域三个维度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建。伍德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彻底的“地基清理”,恢复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来面貌。伍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将马克思主义同新的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批判了欧洲中心论与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历史观,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批判路径,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批判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伍德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之所以存在这种误解,是因为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误解。伍德指出,不能简单地运用马克思提出的基础/上层建筑的隐喻,也不能简单地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僵化地理解,而应该深入社会实践和历史辩证法中,全面准确理解。实际上,它们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也不能刚性地被分离,而是共同处在一定社会财产关系中的连续的结构,互相是渗透的,统一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伍德还从历史理论、阶级和民主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她认为历史同人一样,都是由社会关系组成的,而根本的就是由社会财产关系组成的,并在其中表现出来。在当代被资本逻辑操控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这一概念逐渐被消解,工人阶级作为革命主体也被整合进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构和体系中,丧失了集体意识和革命意识,无法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也无法完成革命的任务。对于民主来说,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财产关系的制约,资本主义的民主只是形式民主,不是真实民主,是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的分离,并且已经走向了反民主的阶段。因此,要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财产关系的作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政治与阶级的关系。

第三,伍德试图从重建革命主体,探索革命道路等方面重新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学说。伍德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的侵袭中,阶级已经被消解,成为历史画卷上的一个符号。随着所谓“历史的终结”,工人阶级也在资本主义的总体控制下丧失革命主体地位。全球化时代为工人阶级重建阶级意识和阶级组织提供了历史机遇,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政治实践提供了绝佳的历史舞台。工人阶级要从资本主义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要反对资产阶级的话语政治,构建自身的阶级政治,而且还要善于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和文化手段进行综合性斗争,正如葛兰西所强调的一样,要一步步地夺取文化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要重视“新社会运动”在反抗资本主义的总体统治中的作用,并将其与工人阶级全球追求正义的斗争结合起来。新的工人运动组织应该关注现代社会的消费、性别和种族问题,将自己的斗争嵌入到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中去,实现由话语政治(身份政治)向阶级政治的转变,现在的核心任务是要将全球反资本主义运动结合起来,组成强有力的跨国组织,并适时将阶级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

第四,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需要澄明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与民主。伍德认为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并不是同一的,现代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要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构建社会主义的现代性。伍德批判了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指出这种思潮实质是一种否定工人阶级革命性和社会主义阶级性的社会思潮,错误地将民主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的策略,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内在于民主革命的一个部分,这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严重误读,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否定和背离。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虚假的,要重建社会主义的根基,必须重新确立民主的地位,将民主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民主的批判是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趋向,重申了阶级政治的重要性,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主义批判中的应有地位。

三、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

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政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主题、逻辑结构以及理论旨趣都为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伍德为代表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在理论争鸣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伍德在《阶级的退却:一种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中认为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阶级和经济分析方法在当代受到越来越多左派学者的抛弃,他们都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名,行背离马克思主义之实,从阶级政治转向话语政治、身份政治。“这一思潮最明确的特征是使意识形态与政治脱离任何社会基础,特别是任何的阶级基础。”[5](p2)她揭露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反本质主义”的名义下,拒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义”、“阶级还原论”,将阶级与阶级斗争从社会主义方案中剥离出去。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已经过时,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主张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一种民主斗争,革命的主体也由“新社会运动”或大众来代替传统的工人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划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的来临所引发的历史阶段的完成,这一演进的根本条件是去除由特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与社会生活所带来的障碍。”[6](p6)伍德认为这种观点是“新修正主义”的体现,它拒斥了阶级政治的重要性,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背离。伍德在《民主反对资本主义》中通过对结构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传统庸俗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分离对增强资本主义剥削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阶级形成的条件,阐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历史过程,指出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也不是目的论,论述了美国民主的虚假性,阐述了“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关系,并从民主的高度指出了反对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路径。通过对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流派的批判,伍德重新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僵化的、机械决定论式的关系。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是历史的普遍规律,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其三,阶级分析法仍然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能破除掩盖在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分离状态下的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剥削关系,能消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总体影响,只有实现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阶级政治,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成功。其四,民主内在于社会主义革命中,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注重对历史唯物主义精髓的领会。

伍德指出,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来临之时,不仅右派学者攻击马克思主义,许多左派知识分子也逐渐背离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结成了同盟。一方面,右派宣扬“历史终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已经消亡,资本主义取得最终胜利,历史唯物主义丧失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长期受到斯大林模式唯物主义影响的左派,丧失了对社会的批判精神,陷入悲观失望的境地,“在资本主义内部寻找空间,而不是对它直接进行挑战和论战,由此出现的左翼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再形成,有助于解释左翼的主要转变:从传统的话语如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转向近来更为时尚的关于话语、文本以及所谓‘身份文化’的研究。”[2](p2)他们都否认思维的同一性,否定总体化的逻辑和“宏大叙事”的理论建构,认为世界是一个分散的世界,不存在对世界的总体性认识,丧失了对社会进行批判的意识。伍德认为应该重新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的和批判的方法论。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特殊性,揭示资本主义特殊的运动规律。二是确立总体性的批判方法。坚持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及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出发,揭示资本主义与民主话语的斗争路径。伍德认为新帝国主义是资本全球化的最新形态,当前的全球化实质是新帝国主义运用其超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谋求世界霸权的路径,是资本主义逻辑的普遍化。在伍德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3.注重吸收新的思想观念。

伍德吸收了布伦纳、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其一,吸取了布伦纳的“社会财产概念”,将其运用于对资本主义起源和资本主义历史特殊性的分析。“社会财产权”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所称的“生产关系”,用“社会财产权”更能直接揭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要素。“封建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由于完全剥夺了直接生产者并建立了绝对的私有财产权,就最终完成了私有化和一体化。”[2](p39)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和垄断,使私人占有者——资本家拥有了绝对的剥削权力。其二,吸取了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汤普森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大众文化传统。大众文化传统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是被当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加以批判的,更多的是从贬义角度来说的。在汤普森这里,大众文化传统在阶级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超越了作为“文化与社会”传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开辟了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破除传统的基础/上层建筑隐喻,使“生产方式”不再等同于市场关系和抽象的资本主义经济,有助于恢复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的本质。伍德继承汤普森的阶级形成观点,深化了对被统治者文化的认识。其三,对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的借鉴。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是指“通过联系那些分别构成整体并构成发生在更为总体水平上的转变过程的微观结构和微观机制,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倾向。”[7](p8)它强调对概念的精细化分析、严密的逻辑论证,找出概念间细微的差别。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功能解释法、理性选择法和语言分析法。伍德在分析汤普森的阶级理论、驳斥技术决定论和目的论时就运用了这种严密精细的分析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系统化和逻辑化。

4.具有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伍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并不是纯粹理论上的行为,而是将理论问题同现实紧密结合。伍德对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论述,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潮只是对原有思潮的复苏。这种思潮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使意识形态与政治脱离任何社会基础,特别是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则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遭受剥削,陷入异化,这必然导致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抗和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伍德对新帝国主义的认识,直接继承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并在其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做出了新的判断。伍德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认识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揭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的虚假性和危害性。伍德文本的创作和理论问题的提出都是直面现实的,都是时代的产物。

四、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启示

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政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释或重建不能犯片面化和绝对化错误,应该从理论总问题和理论实质出发来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倡导依靠工人阶级实行阶级政治,建设社会主义。伍德指出后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本质主义和阶级政治学说,是因为他们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变化绝对化,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比如,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以经济为中心而被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就是经济决定论或一元论;但现实社会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本质主义的体现。他们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级和社会结构分化严重,利益诉求多元化,工人阶级很大程度上已经认同资本主义制度,不再是革命主体,而成为激进民主运动中的边缘人群,阶级政治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各种新社会运动的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政治学说局限性的体现。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把政治斗争看成阶级斗争,斗争的主体是单一的工人阶级;另一个是否定了斗争形式的多样性,把斗争的多元性还原为阶级斗争。”[6](p4)他们还反对各种“宏大叙事”,反对普遍性和同一性,强调偶然性和相对性。尽管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对劳动群众的剥削本质没有变,其基本矛盾没有变,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仍然是革命的主体,但环保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等都有可能成为革命的参与者,不能因为对这些新社会运动者的强调就否定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和阶级政治的重要性。伍德认为工人阶级的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前提,工人阶级的阶级政治是实现政治解放的根本途径,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只有在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下,整个社会才能消灭剥削和阶级压迫,社会成员才能实现普遍的、完全的平等,全人类才能从阶级剥削中解放出来。对工人阶级及阶级政治地位的认识应该从人类解放的总问题出发才能真正理解。

第二,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资本批判向度。伍德不管是分析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帝国主义还是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性与民主,都以资本批判的逻辑为向度。她认为资本的逻辑已经主导了整个社会生活,成为现代世界的图景,超越资本的逻辑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就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旨。传统教科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采取“非历史”的解释模式,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资本批判向度,遮蔽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只有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化”才能真正实现其“现代化”。资本逻辑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现实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无可替代的方法,“资本主义已经普遍化。它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已经囊括一切。它已达到了全球化,并且已渗入了社会生活与自然的内心与灵魂之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消失,它可能只是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新角色,就像竞争规律不仅施压于资本主义公司,而且也作用于所有国家的经济中一样。而且,由于国家的帮助,这些公司采取纯粹的经济方式去进行竞争,而不是传统的‘超经济’与军事方式。”[8]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不仅可以对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形式——新帝国主义进行较为科学的研究,而且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赋予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内容。基于资本逻辑批判来研究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能从多个层面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研究,革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和研究领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蕴。

第三,伍德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原则不是阶级或阶级斗争,而是物质生活和社会再生产的组织。“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依据不是某种无实体的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而是‘实践活动’。这种物质基础本身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9](p132)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或者说是经济活动,而物质生活和社会再生产组织是现实的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伍德虽然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但仍然坚持经济基础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这启发我们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只有坚持这个中心不动摇,中国才能发展,而一旦偏离了这个中心,就会导致发展的停滞和倒退,“文化大革命”和历次群众运动的教训就是一个明证。经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要特点,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发展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体现在经济建设的成就上,体现在是否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生产力就成为理所当然的第一要务,只要将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的很多问题就能够解决,中国的持续发展就能够保证。

第四,伍德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坚持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坚持认为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不是历史的普遍规律。伍德从资本主义起源和原始文化的角度揭示了这种特殊性,这有利于我们批判“欧洲中心论”,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制度,面对资本的全球化进程,我们既要批判“资本至上论”,也要拒斥“资本悲观论”,虽然资本的本性是剥削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没有资本,正如人类不能逾越异化状态一样,资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创造,人类能够利用资本创造财富和幸福。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资本与市场的作用,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承认资本、发展资本;另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力量制约与引导资本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严格限制资本和市场的最终扩张边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五,伍德认为资本主义民主与“真正的”民主不相容,是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利益服务的;民主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最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这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要搞清楚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及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区别。资本主义民主是欧洲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代人必须为自己再造一遍民主,民主的本质与精髓乃是某种不能从一个人或一代人传给另一个人或另一代人的东西,而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问题与条件进行构建。”[10](p27)资本主义国家将自由民主作为普世价值来宣扬实质是为了兜售其维护霸权的意识形态。其次,应该吸取世界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吸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政治民主建设中的合理因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监督缺失、人民民主“空场”的问题,官员腐败严重、上层集团贵族化、党的合法性严重受损、共产主义信仰严重动摇,丧失了军心、民心,国家解体、社会动乱,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实践告诉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和最真实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平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又面临着国内外形势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慎重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是必要的。选举制、多党制等是西方实现民主的形式,不是民主的本质,西方民主的核心是为了解决“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为了实现最充分的民主。但西方民主制度的确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分权制衡原则是我们应该认真吸取的,这种原则带来的权力分配较好地保证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利益平衡,也有助于防范腐败和权力寻租问题。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社会和阶层的急剧分化,利益多元化凸显,如何在这种形势下保持政治稳定、官员勤政廉洁、社会和谐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最后,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为指导,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促进人民民主;要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型。要积极推进政治协商,确立政治协商在民主政治中的优先地位。一方面,借助于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加强对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在每个单位和机关都要建立监督机关,重点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要推进党内民主改革进程,用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的最终实现。要扩大参与式民主和审议民主,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不至于忽视少数人的诉求。

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几个理论局限:一是伍德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资本主义起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忽视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研究,片面地认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起源学说仅仅是对以工业化的英国为代表的最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研究。二是伍德虽然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坚持资本主义的历史特殊性和特殊的运动规律,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性,但没有进一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适用范围,这导致她在很多问题上出现了抽象的、教条化的倾向。三是伍德认为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刚性的割裂是建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之上,是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曲解。但是没有进一步指出,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与上层建筑相对的基础是经济要素,但经济要素是否属于基础受到特定条件的制约,如特定的社会条件、文化传统以及自身的内在结构。虽然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但不能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与市民社会和国家等同起来。四是伍德虽然从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性与启蒙的三个角度分析现代性的特点和实质,揭示现代性的“二律背反”,澄明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但她既没有阐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立场和原则,也没有揭示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性与早期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区别和联系,削弱了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现实的力量。五是伍德一方面运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批判路径;另一方面过多地运用形态学方法(建立一个认识模式,并用这个模式来分析具体的事物)来阐释历史,削弱了理论的张力和穿透力。

国内外对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从总体上分析了以伍德为代表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蔽了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形成的几个理论难题。其一,解蔽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世界特别是改造世界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了其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其二,解蔽了资本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民主维度的根本区别,有助于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其三,解蔽了阶级政治与话语政治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阶级政治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有助于反对阶级消亡论和消解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

本文对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具有几个创新之处:一是揭示了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背景、逻辑结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点,为进一步研究伍德的总体思想奠定了基础。二是揭示了伍德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揭示了伍德从三个方面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三是将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适度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其对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贡献,而且将其与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彰显了其时代性和针对性。

总之,以伍德为代表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新的角度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建解读,澄明了一些理论难题,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功能,对进一步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孙承叔,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加拿大]艾伦·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M].吕薇洲,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Ellen Meiksins Wood,The Origin of Capitalism[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99.

[4][加拿大]埃伦·M·伍德.资本的帝国[M].王恒杰,宋兴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加拿大]艾伦·伍德.新社会主义[M].尚庆飞,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付文忠.新社会运动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7][英]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Ellen Meiksins Wood.Back to Marx[J].Monthly Review,Vol.49,No.2(June 1997).

[9][加拿大]艾伦·伍德.《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的历史唯物主义[A].[意]马塞罗·默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C].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美]约翰·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献[M].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7)10-0011-09

冯旺舟(1983—),哲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博士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15CKS02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艾伦·伍德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研究”(2015M57107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项目“政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T90120);湖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实启示”(16Y042);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重大项目“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研究”(17ZD060)。

责任编辑 张 豫

猜你喜欢

伍德历史唯物主义阶级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打瞌睡的房子
打瞌睡的房子
澡缸里的国王
伍德时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