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记》看“理想教育”
2017-03-08肖汉斌
文︳肖汉斌
从《学记》看“理想教育”
文︳肖汉斌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往往就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追求。心中的理想愈远大愈坚定,脚下的路就会走得愈远愈坚强。心中的理想现实而功利,脚下的路势必也只向着物欲延伸,且愈陷愈深。特别是当前,理想越来越演变成了如何在超越他人中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异化正是当下人们丧失精神家园的原因之一。
理想已变味,教育当何为?其实,先哲们早就多次强调“理想”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这里的“志”就是理想,人的理想、信念不可剥夺,并要持之以恒。同时,他们也躬身笃行,实践着理想教育,“无志则不能学,不学则不知道。故所以致道者在乎学,所以为学者在乎志”“正其志于道,则事理皆得,故教者尤以正志为本”。而《学记》这篇仅有一千二百余字的儒家经典,在二千多年前就以其名言隽语,简约生动地对理想教育作了很好的注解和指导,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
学欲有所成必先立志。《学记》指出“官先事,士先志”,教师首先要尽职责,学生首先要立志。“一年视离经辨志”,有什么样的志向、志趣也是学生评价的首要内容。一个人如果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或设立了明确的理想、志向,他就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立志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是否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能否专心于学习,是否具有学习的毅力,能不能坚持不懈,要看他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心意之趋向,也就是要确定自己着力的方向。
作为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还不成熟,如何立志,确定什么样的理想,需要教师的孜孜引导。《学记》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立志的时候,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引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包办。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也不要进行啰嗦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分析、辨别,最后作出判断,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学记》所说的“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即让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此外,还需要教师的“行为世范”,就如《学记》所说的“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位善于引导的教师,要有自己高远的志向以为学生树立典范,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风范感染学生。学生则须“相观而善”,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模仿、领会教师的引导,并通过理解、感悟、内化,最终升华为自己学习、进取、创造的精神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记》还强调理想要高于生活但又要扎根于生活,并在日常“洒扫应对”中真实展开,将理想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再崇高的理想,再远大的志向,都有待于在现实生活中奋斗去完成。如果脱离实际,没有行动,理想也只是空想,志向终归是无向。学生通过树立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地学习、积累,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并从中获得动力、修炼毅力、提升能力、增强自信力与自制力,“遂能磨砺,以就素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又是一种灵魂的灌注,一种精神力量的赋予,能让学生更坦然、安然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相信理想,春暖花开。
新邵县坪上镇洪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