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国家卓越法律人才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

2017-03-08西北政法大学西安710122

关键词:民商法学术学院

高 见(西北政法大学,西安 710122)



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国家卓越法律人才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

高 见
(西北政法大学,西安 710122)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支柱和后盾。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主力军,加强知识创新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的学术能力。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科研素质。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支柱和后盾。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主力军,加强知识创新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呢?我们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以来民商法学院本科生发表论文共1 250篇,其中公开发表480篇;2006年开始科研立项活动至今,已先后开展11届共计116个本科生立项,形成11期科研课题申请书与论文成果汇编集,目前这一成果已作为教育部思政司《高校德育成果文库》的成果进行申报出版;2007年5月,学生优秀论文集《法林清音》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共收集近三年来学生优秀论文共 466 篇;学生刊物《西部法苑》,培养了一大批有学术素养和潜质的优秀学生,很多学生在担任《西部法苑》编委期间砺练出了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他们顺利升学和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近三届编委中,其中有20人升学,有16人就业。通过强化科研训练,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学术进取心及创新意识。近年来民商法学院考研率逐年上升,并先后有一批学生考入北大、清华、人大等著名大学研究生院。

一、培育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

科研训练就是“催化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自我完善机制;促使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为扎实、专业技能更为娴熟,从而增强其就业的基础竞争力。此外,科研训练还会带动大学生多方职业素质的培养,加速其社会化进程,更易于融入社会,早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大学生科研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实际活动,但它仍然属于科研行为的范畴。因此,一般研究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要求具备的谦虚、认真、严谨、主动的态度与甘于寂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样适用于在校大学生。相信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科学品质。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客观上需要来自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与教师在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彼此启发,教学相长。通过沟通与交流,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有些课题的完成,也需要同学间的互相协作与团队合作,这对于提高学生间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也是十分有益的。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思维得到强化的训练,观察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不断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形成更完善、强大的知识理论系统。从而加速了大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等的转化,并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

二、影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因素

(一)教育改革滞后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尚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部分课程还是以填鸭式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一些院校开展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但是并没有列入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缺乏对大多数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

(二)科研认识模糊

大部分学生将科研等同于社会调查和读书报告,对科研认识的高度不够;遇到问题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往往求助于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的认识不足或对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没有清楚的认识等。这些片面认识必将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不够,科研素质中探索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得不到锻炼,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三)教师素质影响

毋庸置疑,高校中也有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还很不到位,科研气氛还不够浓厚。到现在,有的教师还停留在搞科研是为了评职称,有职称就不用搞研究的认识水平上。导致部分教师学术研究精力上投入不够,不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薄弱等情况。

(四)重结果轻过程

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思想,表现在:部分大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只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为了在找工作中增加一个就业砝码或申请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享受加分政策而已,只是为了得到一纸科研证书。出于这样的想法,导致学生不能够完全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

(五)考核机制制约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的考核方法大多是采取闭卷考试的办法,选修课随堂进行考试,试卷分几种题型,包括概念、选择、简答和论述等等。这种考核办法过分重视对知识点把握,但却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平时写作能力的锻炼。

三、深化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建构科研平台,加强体系建设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必须注重结构化。民商法学院以科研小组为体系建设的基本点,以不同年级学生为科研能力演进层级,以学术训练为科研实践环节,以学术成果为实践成果,层级分明,层层推进。学生在入校伊始,即通过多项讲座与法律专业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自然形成科研兴趣小组,通过自主搭建科研团队,形成科研共同体雏形,并通过专业教师主持,教辅人员参与,朋辈互相支持,逐步增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正确引导。学生在进入科研兴趣小组后,在大学一年级参与科研入门征文活动,通过《走进大学》、《我的大一》等征文比赛来引发自身科研兴趣;学生在大学二年级逐步深入参与专业实践,开展写作《民法学习之感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学习报告,渐进式参与科研领域;在学生专业学习知识与能力逐步提升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自主搭建学生科研团队,开展本科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入专业论文写作,形成《法学专业优秀论文集》。通过科研层级的逐步完善化和完整化,逐步搭建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紧密配合、方向正确的科研平台,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学术科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进科研旨趣,提升专业效度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必须注重专业性。民商法学院立足于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相结合,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相结合,学术成果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制定《学生科研管理办法》,专门划拨相关经费予以学术活动支持,在经过大一、大二实践活动积累,在逐步建立起学生学术科研兴趣与科研素养的基础上,以“科研立项”活动为载体,逐步整合科研小组,形成兼具思想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科研团队,通过团队搭建、导师点津、热点搜寻、论证选题等一系列方式,行之有效地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传导转化为实际的科研论文写作。前期学生自行申报科研立项;学院根据学生立项结果,统一组织安排学院教授委员会进行立项审查,通过立项的科研项目,学院将安排学院内科研成果突出、学术功底扎实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并给予经费支持;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学院再次组织专人进行验收与评比,对其中具有科研价值的优秀论文团队予以表彰,并将优秀论文形成合集。

(三)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制度建设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必须注重科学性。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加强适合国情、校情的学风、院风建设,民商法学院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以内在知识为框架,以外部交流为抓手,建立起自我生成与外在强化的制度框架:1.建立“导师点津”制度。学院每年在新生到来之初按1∶25的比例将学生划分到配备硕士生导师以上培养资格的教师科研小组中,并规定每学期各小组教师与学生举行交流活动不得少于5次;在大三学生成立科研小组之后,学院按1∶5的比例配备专业指导教师。2.保障通畅的教师——学生联系渠道。在每学期初由各班学习委员担任专业课临时助教,负责将学生在学业、科研方面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再由任课教师及时进行答疑,充分发挥教师对于本科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3.举办专业学术讲座。近五年共举办了113场专业学术讲座,先后邀请赵馥洁、张翔、高在敏、赵旭东等学院知名教授和梁慧星、孙宪忠、施天涛、潘剑锋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开办讲座。相关校内、外交流活动的开展,在增进知识传导的过程中,也逐步增强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逐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延展了学生的学术境界,为进一步强化“教师——学生”的学术交流与思想交流提供条件。

(四)开拓国际视野,增进学术交流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必须注重开放性。民商法学院通过延伸“第二课堂”的宽度与广度,逐步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代入式场景教学实践,相继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院、芝加哥肯特法学院、英国利兹大学法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法学院建立起学术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国内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项目。近三年来,学院已有60余人参与台湾政治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术交流,有56人相继考入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学业深造。学院在不断引入外部学术因子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以内部竞争增强自身的学术力量更新,学院在西北政法大学教务处举办的“天伦杯”模拟法庭比赛中,先后取得5次冠军、3次亚军的优异成绩;学院每年还积极选派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学术素养和辩论技巧的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最高级别的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理律杯”,并多次获奖。

(五)构建激励机制,强化价值共享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必须注重价值性。这种价值的挖掘需要大学生个人的自我提升,也需要外在价值的传导和规范。民商法学院为此在内部强化方面,通过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选择等一系列的正确引导,将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逐步转化为实施效果,例如在每年的评优资助、入党推荐、推免读研、工作推荐等方面的工作中,都对学术科研有一定的加分设置,从而对学生的整体学术兴趣产生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同时,学院每年利用学术讲座与学术刊物将学生的学术成果进行介绍,通过“学生发表文章有指导、举办学术活动有支持、参与科研实践有经费”等举措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范围。除建立学生科研激励机制之外,学院通过组织“读书交流会”、“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学生刊物编辑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科研的共同体,通过思维的碰撞与有益的讨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六)加强专业写作,提升科研规范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必须注重规范性。民商法学院所创设打造的学生学术刊物《西部法苑》从1985年到2016年度,该刊已编辑印刷至75期,共发表学生论文约1 065篇,刊物始终坚持稳重厚实、严谨创新的办刊风格,一直是西北政法大学学生刊物的亮点,先后得到了邓正来、梁慧星、王泽鉴、刘小枫等众多名家的充分肯定。该刊的最大特点是从征稿、修改、编辑到校对,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目前,《西部法苑》在办刊基础上,还成立了法苑读书会,开设了西部法苑博客,并连续举办了八届西北政法大学学生刊物编辑经验交流会。

专业的写作与论辩能力是法科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业务能力。学院与陕西法智律师事务所合作举办了“法智论坛”这一专业学术沙龙,自2007年起已举办过12期活动,对“黄静事件”、“彭宇案的困惑”等诸多热点进行了讨论,提高了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且通过职业法官与律师的专业点评、教授,学生有效地将学业知识与社会实际进行对接,拓展了学生的实际的分析能力与操作能力,强化了学生今后工作的有效性与规范性。

(七)注重实践能力,凸显实务素养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性。民商法学院以实践为导向,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方针,以增强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科研成果与专业能力。学院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结合学生智识条件、专业能力与实践素养,分别在大学前三个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普法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实践活动,实现了学生工作与各级公检法系统、律所、企业法务部门的有效对接。此外,学院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外,还先后打造了“准律师大赛”、“法官说法”、“律师说案”、“校内开庭”等相关活动,逐步将学生的学术素养转化为工作实践素养,通过学术外化与内在提升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动态化的过程,需要真正做在细处,落在实处,着眼小处,发挥长处。最终为创建“双一流”学科发展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阎小平,成旭.浅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6).

[2]黄晓云.试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3]顾万荣,孙继,宁海龙,等.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1,(5).

[4]毕保良,陈颖,吕霞,等.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及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责任编辑:曲占峰]

2017-04-11

2013年度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法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13BY65)

高见(1979-),男,陕西西安人,辅导员,讲师。

G642

A

1008-7966(2017)04-0150-03

猜你喜欢

民商法学术学院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民商法课程体系:经验与改革方向
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解析
关于民商法的研究方法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问题分析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