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2017-03-08梁秀梅于晓梅孟祥宏王英
梁秀梅 于晓梅 孟祥宏 王英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教学环节,是“教”与“学”的导向,是用来评价和改进教学、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行主动与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高校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价都是期末一次考试,学生成绩的判定主要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评价形式主要考评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储备,不能实现对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动手能力的考评。呼伦贝尔学院 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考试改革工作,改革的重点一是把期末一次性终结考核向全学期过程考核过渡,过程考核的比例不少于 60%;二是把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向多种形式过渡,考核形式不少于两种;三是加大应用型考核内容比例,应用型考题不少于50%。2015年学校推进转型发展工作以来,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定位向应用型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考试改革和转型发展,呼伦贝尔学院逐步建立起以知识应用和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注重知识应用、提倡形式创新、明确实践导向、突出学用结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进行阐述。
一、评价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决定考核形式
评价形式主要指考核方式和考核次数。以往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笔试,考核次数就是期末一次考试一张试卷。这种评价形式的缺点是考核方式刻板,次数单一,对于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课程,不能很好发挥考核评价的功能和效果,因而针对课程实际需要,改革考核评价形式,允许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需求,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次数实现科学调整、按需设置,不再拘泥于教学管理形式化的要求。课程考核形式由课程考核内容决定,不同的课程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同一门课程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鼓励考核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科学化和特色化。
(一)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灵活选择
鼓励教师结合自身课程需要,创新符合课程特点,展示课程特色,适合自身课程需要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从传统的闭卷笔试向开卷笔试、口试、答辩、课堂笔记、读书笔记、作业、论文、专题报告、小组集体作业(如讨论报告或作品等)、网络试题、作品、展示、训练、表演、制作和实操等多种方式拓展。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考试方式的改革可直接带来教学方法改革,更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改变。考核方式的改革要灵活适应不同课程的考核需要,从单一的笔试考知识点变为考知识应用、考理解表达、考合作交流、考材料归纳、考作品动手、考实际操作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获得更多根据课程特点选择考核方式的主动权。教师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因此考核侧重点的改变促进学生向注重知识转化、注重技能训练、注重理解表达的转变,达到了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学知识到灵活多样用知识上来。为了兼顾理论与实践,原则上鼓励课程的考核形式上不少于两种。
(二)考核次数根据课程按需设定
以往一门课程的考核就是期末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现在改革为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或教学进程需要设置多次考核,而且每一次考核具有相对独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重点,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进行及时评价。多次考核有利于发挥过程考核的优点,便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教学成效,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性功能。通过反馈、分析和诊断,师生都获得一个阶段教与学的反思机会,能够及时梳理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赢得调整的时间。为了满足过程考核的需要,原则上建议课程的考核次数不少于两次。
可供选择的评价形式有很多,具体选择哪种形式完全决定于课程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设定的各种评价形式都是为不同的课程内容服务的,有效避免了以往一种形式应用于所有课程的一刀切的做法。
二、评价内容实用化,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如果说评价形式会引导“怎么教、怎么学”的改变,那么评价内容就会引导“教什么、学什么”的改变。评价内容包括考核内容和考核题型,都是为“教什么、学什么”服务的。
(二)考核内容要突出知识的转化应用
以往的考试内容主要考“是什么、为什么”等简单的知识点,考课程知识的概念、原理、理论等,随着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考核内容要转向考“怎么办、如何办”等主观知识应用,考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上来。转型发展以来,学校明确提出课程考核应用知识比例不低于 50%,考试内容不能简单地局限在知识概念范畴,一定要考如何运用知识,体现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技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本领,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真正培养出有知识储备、会动脑思考、能动手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考核题型要能够区分动手动脑能力
考核题型是与考核内容匹配,为考核内容服务,恰当的题型能够有效地区分学生对考核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往的考核题型大都是概念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等类型,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储备、记忆、理解、判断,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不能有效考评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区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而在转型发展背景下,考核题型也必须调整变化。提倡结合专业实际,创新考核题型,鼓励采用主观型、综合型、分析型、操作型等题型,设计出能区分学生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新题型,引导学生养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动脑习惯,注重知识应用,注重能力养成。
毋庸讳言,考试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校怎么考、考什么,学生就会怎么学、学什么,因而考核内容的选择和考核题型的改革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研究,不断完善。为了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原则上建议考核题型不少于三种。
三、评价主体双元化,实现校企联合施考
转型发展以来,办学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正在逐步深化,学校与企业共建行业学院、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形式越来越多。人才培养的主体双元化,出现了校企混编师资,因而考核的主体和考核的方式也随之出现极大的变化。
(一)校企双主体共同承担考评
考核主体双元化,校企教师要合作起来联合施考,共同制定考核大纲、考核标准、考核内容等制度,共同完成考核组织、考核评价、成绩评定等工作,共同研讨考核反馈、考核改革、考核创新等问题。校企双主体考评的优点是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考评,促进学生不但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这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检验。
(二)考核形式体现岗位特色
在上述考核形式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的考核方式会更加丰富,更有创新。联合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是在企业的工厂上课学习,所以企业文化、企业理念都可以成为育人和考评的元素。譬如理论知识考核,完全可以采用企业常用的知识竞赛的方式,而实践能力考核完全可以采用企业技术比武的方式。总之,校企双方按着岗位需求、技能需求设计考核方式,通过考核引导学生深入岗位、钻研技术就达到了考评的目的。
四、评价体系综合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型课程来支撑,开发应用型课程回归到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即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为了真正促进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到活学活用上来,课程考核就必须发挥好指挥棒的导向作用。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考评体系都要经历变革和调整,传统的考评体系很难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建立综合化的评价体系,对考核形式、内容、次数、时间、地点、施考教师等考评要素进行综合设置,系统考核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课程和岗位、知识和技能,全面考评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把关。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定调,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定向。
呼伦贝尔学院2016年成为自治区和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专业建设、应用型课程建设等方面必将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今后一段时期,会不断调整和完善考评体系,使其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