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五洲恃“风雷”
——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开发民品纪实
2017-03-08王军黄媛
王 军 黄 媛
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家军转民方针指引下,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公司开始了艰难的民品研发、生产之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石油钻铤这一独特的民用产品走出国门。
历经磨难石油钻铤项目落户风雷
民品创业之初,我国经济体制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工厂只能在摸索中寻求民品开发之路。由于缺乏市场观念,又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先期开发的几个民用产品终因没有销路而全部中途夭折。
将近两年的艰辛探索中,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研发失败后,相关人员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军工企业研发民用产品绝不能闭门造车,只有立足企业技术实力,瞄准民用产品市场,才能确保研发出的产品产销对路。离开企业技术实力,就会失去研发能力;没有广泛民用市场,产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统一思想后,工厂立即精心组织了以技术部门为主的市场调研队伍,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研,技术部门人员发现,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大石油资源开发力度,钻探油井的石油钻铤需求量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我国石油钻铤当时完全依赖进口,每年花费在购买石油钻铤上的外汇十分可观。另一方面,依靠企业当时的技术力量,短时间内攻克石油钻铤制造的技术难题完全可能。于是企业主动联系,依靠兵器工业部的影响力,最终与华北油田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石油钻铤。
攻坚克难“风雷”钻铤填补国内空白
合作协议签订后,为早日实现石油钻铤国产化,工厂技术人员和华北油田有关人员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相继攻克原材料选择、加工材料调质、加工工艺编制等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在1978年9月完成了试生产任务。尽管受当时加工条件的限制,9米长度的7寸钻铤只能通过由3个3米长的短节焊接而成,还无法完全满足所有钻井的使用要求,但石油钻铤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生产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有了3米长产品试制成功的经验,增加相关设备,试制9米长的产品也就成为可能。1980年,工厂经过论证后决策,与设备厂家合作进行了深孔设备的改造,增加了钻孔深度,同时改进了深孔钻进工艺,保证了钻孔的合格率。将调质处理设备由井式炉改为了更加节能、速度更快、更易操作的工频热处理机床。通过设备及工艺的改进,198 1年6月完成了7#整体钻铤的生产,各项性能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经华北油田使用后,效果良好,并开始批量采购。
在7#钻铤研制成功后,工厂根据油田钻井的实际要求,先后又开发出了多种规格的钻具产品。截止到1992年底,工厂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国内钻井所需的各种规格钻具的需求,通过在华北油田、胜利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的陆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依托这些知名油田的影响力,“风雷”这个名字已成为在钻井行业钻具的代名词。
漂洋过海“风雷”钻具勇闯国际市场
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影响力日渐提升后,工厂将目光瞄向了海外。1991年末开始,工厂开始寻找与国外钻井公司合作的途径。1993年初,工厂申请API审核的准备工作完成,并向美国石油学会发出正式入会请求。经过美国石油学会对工厂所有产品的严格审核,在同年5月通过了山西风雷的入会申请,“风雷”的英文名称“FL”正式登陆国际市场。1995年6月,工厂通过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首次向叙利亚出口了12支钻铤,从此“风雷”品牌开始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
随着“风雷”过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不断提升的信誉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增强了工厂进一步扩大产品制造范围、提升“风雷”产品影响力的信心。2003年7月,工厂第一条石油钻杆生产线正式投产,钻杆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20 08年,风雷这个千人小厂,凭借着自己的产品,凭借着“风雷”品牌的影响力,公司产值达到10亿元,利润1.2亿元,成为了中国兵器的一面旗帜。
为进入高端石油钻具市场,2009年4月,工厂开始着手申请NS-1的准备工作。通过仔细研究NS-1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资料,工厂发现要达到NS-1评审条件还有不少差距。面对困难,各部门协调一致,各司其职,经过不懈地努力,历时近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NS-1的审核工作,成为在石油钻具行业为数不多的高端石油钻具供应商,为“风雷”品牌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多个行业的衰退,石油行业也未能幸免。石油价格持续多年的低迷,给全球的石油钻采行业所造成的冲击,直接导致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大面积亏损,直到今天这种严峻的局面仍在持续。据了解,已有多家石油钻采设备厂家由于经营困难而停业或倒闭。但是,直到今天,“风雷”仍然活跃在石油钻采设备制造领域。他们坚信,依靠“风雷”在客户中间树立的良好信誉,以及集团公司坚强后盾的支持,寒冬虽在,但春天必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