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之后,怎样疏导公民的恐慌心理

2017-03-07慕丽娜

人民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心理健康

慕丽娜

【摘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要加强对公民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包括实施心理干预机制、情绪调控机制等,促进公民心理健康,争取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们心理的伤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突发事件 公共安全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突然发生的、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危害的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需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社会转型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对社会的危害更加严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采取的必要措施,应充分重视对公民的心理疏导。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心理恐慌,损害公民安全感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且这种后果不仅表现在社会层面,还表现在个体的心理层面。突发安全公共事件会对公民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冲击社会准则,危及人们的心理平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往往会牵涉多个利益主体,如不及时解决,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会造成公民的心理恐慌,这种恐慌是公民对当前环境的掌控能力丧失后的应激性反应。对于社会而言,公民的心理恐慌和心理失衡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个体而言,恐慌会导致个体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等降低,不能有效规避风险。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办法中,心理干预是事后处理的必要环节,通过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手段,帮助公民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时期,减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们心理的消极影响。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公民的安全感。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信任危机等,容易导致公民心理安全感的流失。造成公民安全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需提升;二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导致公民的心理安全得不到满足;三是公民自身的认知偏差产生的不安全感。由上可知,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公民心理健康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突发事件的正确处理至关重要,因此,应不断总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经验,做好事后总结工作,提升政府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健全心理预警机制和公民心理健康支撑体系。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干预处理方法

一般而言,经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公民其心理会经历冲击阶段、安定阶段和解决阶段。其中,冲击阶段是由于突发事件比较突然,发生后会对参与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刺激,如果刺激程度较大,会出现震惊、眩晕等症状;安定阶段是参与者恢复正常的认知功能后,在亲朋的支持和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影响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解决阶段是参与者运用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重构健康心理。公民在突发事件面前,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行为,如恐慌心理、盲从心理、悲观心理,因此要明确公众的心理变化规律,了解其内心想法,对症下药。

注重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處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公民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公民恢复心理平衡,度过危险期。首先,应发挥心理干预机构的作用,建立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应急预案,扩大心理干预范围,全面推进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心理风险评估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心理干预的经费投入,发挥社会大众和媒体的辅助干预作用,形成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其次,要鼓励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参与者进行同辈咨询,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干预方法。向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群进行心理咨询,能够提升心理干预的有效性,缓解心理压力,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的重要补充方式,有利于公民对其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面对现实,减轻焦虑感,获得支持感。

注重情绪调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公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造成情绪的不稳定。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一种态度体验,合理有效的情绪调控能够提升人们对消极情绪体验的抵御能力,因而,采取一定的情绪调节办法有助于公民从抑郁走向乐观,走出低落的情绪体验。

一方面,公民要学会体悟自身的情绪,提升情绪认知能力,避免不良情绪蔓延。公民要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对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作出判断,树立积极的评价。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公民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构建强大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是关键,公民的情绪不仅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同时也受自身认知的影响,为避免产生不良后果,要加强外界的支持和正确引导,发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实现“助人自助”。另一方面,要掌握稳定和转移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无论是思想工作者还是社会工作者,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中应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民的紧张和恐惧,降低事件的处理难度。同时,还要联合媒体等渠道,为突发事件受害者提供情绪宣泄渠道,使之及时消解不良情绪,分散注意力,离开原来关注的焦点,尽快从悲伤之中走出来。

加强心理引导。为避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引发消极的群体行为,需要加强对民众的心理引导。

具体而言,一是要通过引导弱化消极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体的行为选择要受到大众影响,个体会模仿大众行为,如一些爱国行为因为认识不足演变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为防止群体性矛盾产生,要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引导人们表达想法,同时晓之以理,将一些偏激的想法向健康轨道上引导。

二是要想发挥心理引导的积极作用,需提升预见能力。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中,社会应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避免公众受谣言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公众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面前一般有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丝毫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一旦处于风险之中便会不知所措,进而产生焦虑感。另一种是对风险的预判过于自信,甚至漠视风险。无论是哪种极端行为,都是非常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提升公民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减轻突发事件引起的焦虑,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提升公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正确应对。

三是要发挥传媒的引导作用。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中要借助媒体力量,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引导作用,扮演好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社会心理状态的指示器角色,成为公民的心理依靠。因此,媒体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面前进行真实、全面的报道,减轻公民的心理恐慌程度。

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心理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

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维护公民心理健康,应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心理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提升公民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防范能力。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满足政府决策需要,在突发事件面前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对应急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心理治疗。保障机制的建设应考虑如下方面:

一是从个体心理健康层面出发,以个体心理健康为预防、治疗和教育对象,解决其心理层面的问题;二是从社会心理健康层面出发,以社会心理健康为关注对象,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引起的公民心理感受和反应及其带来的不安全感和局部社会不稳定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供同辈咨询、家庭支持、人际交往等的帮助。同时,也要广泛传播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引导公民进行自我治疗,掌握一定的心理疏导技巧。

总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中,公民的心理健康是重要环节,为减轻突发事件对公民的消极影响程度,可从政府、社会团体、媒体、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出发,发挥联合力量,提供社会支持,共同维护和促进公民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为辽宁警察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沈春雷:《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人民论坛》,2016年第27期。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心理健康
公共安全大数据研判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关注城市公共安全 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关于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