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的情境教学

2017-03-07陈庆

南北桥 2016年9期
关键词:问题导入朗读审美

陈庆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的情境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受到关注,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工具和手段设置真实形象的教学氛围或者背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导入 朗读 审美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34

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里面很重要的一种,其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征符合语文教学的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把语文教学内容具体化,促进学生的理解。情境设置得好甚至可能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来直接和作者对话,为学生提供一个别样的文学世界。但是情境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组织,还要在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教学技巧方面不断深化和提高,为开展情境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教师还要具有应变能力,在情境教学中还是具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教师要能够随机应变,引导学生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中。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的情境教学。

首先,我认为问题导入是关键。因为一节课的开端非常重要,开端导人给学生的感觉就像一个人给人的初次印象一样深刻,并且具有牵引的作用,如果导入好,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都保持在正确的对象上,并且会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深入发展,但是如果导入不够理想,学生的注意力就完全转移,如果想进一步开展教学就会十分困难。所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建立问题情境,教师开展语文教學效果就会更加理想。但是设置问题情境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问题的设置要自然,紧扣教学内容或者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爱莲说》的时候,教师一开始就可以设置一个简单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荷花,学生的词语一般就比较固定且教师容易把握,这样再从荷花的这些词语中选取最典型的给大家进行分析。在这个情境里面,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对荷花进行定义,而这也正是本文作者攫取的荷花的主要特征进行写作的主旨。但是如果教师设置一个问题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动了学习氛围,但是却没有很好衔接教学内容,只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而延误教学进度。例如,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为: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这样学生的答案很明显千差万别,学生的思维是发散出去了,但是却没有集中在课本教学上,这就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想要再次把学生带入该课教学就比较困难了。

第二,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基础和经验,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甚至和学生的利益直接关联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关于作者对于父亲翻过月台的动作描写是重点赏析内容,所以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就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当父母为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过他们的动作呢?有的同学可能观察过,有的同学可能没有在意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然后让学生起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导人直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他们会自觉地进行问题思考,并且对接下来的重点内容理解也有帮助。

第三,问题导入的情境还可以是教师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导人对象,也就是以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个人的人生历程为背景,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情况下提出问题,直接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学生对于故事比较感兴趣,相对于抽象的一些理论和道理,学生更喜欢形象的和作者相关的人生小故事。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朱自清的民族气节,宁肯饿死也坚决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然后教师导入问题,就是这样一位铮铮铁骨的文学家,他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走进他的散文《春》,一起来感受朱自清的文学世界。这样学生就会因为朱自清的经历而对他的作品产生好奇,带着疑问进入阅读中去,效果更加好。

情境教学还可以借助于有情感的朗读来营造浓厚的、充满意境的阅读教学,因为情境实际上并不单纯是教师设置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以及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主观感受,而朗读可以很好的营造学习的情感氛围。例如在学习《我的中国心》的时候,教师通过自己缓慢而富于情感的朗诵以及浓重深沉的语调来营造诗歌教学的情境,接着让学生也自由朗读,并且请同学起来为大家做朗读示范,从而形成浓厚的教学情境,学生都被带动进来。此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播放音频朗读示范,因为有的时候可能我们的朗读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有些诗歌的朗读还有配乐,这样更加容易营造教学情境,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者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些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其次,利用审美来营造教学情境。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办法,因为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审美能力,对于文学的形象和语言以及情感都可以基本进行理解,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评价,所以教师借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来开展情境教学,把学生的情感聚集在审美评价上,在课堂中形成积极的审美评价氛围,从而实现情境的塑造。

第一,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鉴赏,因为文学作品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散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借此开展审美。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就清新脱俗、淡雅从容,给人很安静的感觉,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会鉴赏语言,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品味和对比来实现,在对语言的感受力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教师再对情感进行审美。第二,情感审美。文学作品之所以创作出来,大多数例如散文、记叙文体、诗歌等都是作者有情感要抒发,教师引导学生亲自感受体味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而建立审美情境。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先为学生交代创作背景,继而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如何心态,内心的活动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禁对主席产生敬仰之情,对其诗歌的豪迈和开阔也产生认同。

最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构建情境。这开展难度比较大,但是效果很好,因为语文教学不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或者经历相脱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或者亲自体验,在实践中对作品中的某种人物或者环境有深入的把握,或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情境表演。例如在学习《威尼斯商人》的时候,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真实的实践可以营造真实的情境。

总之,初中语文的情境教学是在结合语文教学的多个特点基础上生发出真实或者形象的情境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对此进行合理的利用。

猜你喜欢

问题导入朗读审美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数学课堂问题导入艺术实践研究
刍议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导入”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