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的比较
2017-03-07郝昆林
姜 涛,郝昆林
(江苏泰州妇产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宫颈病变是女性人群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及时确诊病情、积极对症治疗是保障此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本文将于2015年1月~2017年4月期间选取94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效果,为提高患者疗效、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4例宫颈病变患者年龄19~64岁、平均(42.17±1.92)岁,婚姻状态:已婚71例、未婚23例,生育情况:无生育(或引产)史39例、具有生育(或引产)史55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宫颈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因病情所需(宫颈防癌筛查TCT报告即ASC-Us合并HPV高危因素阳性,HSIL,LSIL或HPV16、18单项阳性)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术前利用阴道镜行宫颈活检,指定高年资、专科临床医生完成上述操作。记录94例宫颈病变患者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结果、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软件后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
1.2.2 操作方法 ①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仪器选用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电子阴道镜(型号:C6),指导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并有效暴露宫颈(内窥器),局部涂抹醋酸(3%)后等待2min采图,之后涂抹碘酊(5%)采图,对碘不着色、醋白区域行宫颈管搔刮或定位活检,若采图无异常则于转化区不同点(3、6、9、12)行多点活检,需注意标本采集应有一定深度,需涉及病变及周围组织,采集标本完成后经固定(10%甲醛)、切片、包埋、阅片等处理;②宫颈锥切术:常规外阴阴道消毒及局部麻醉后行碘实验,待病灶边界显示后经锥形切除,需注意切除范围应超过碘示区5mm为宜,锥切深度约20mm,切除形式为锥形电切环,需确保电切边缘整齐,待电切完成后残端止血(电凝),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或治疗感染(3d),于内窥镜下经碘伏溶液(已稀释)冲洗阴道、术后1周及2周各冲洗1次,术中切除组织经10%甲醛固定后送检(12点连续切片包埋阅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t 检验,计量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94例宫颈病变患者经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高达89.36%,而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仅为78.72%,其中以CIN III病变几率对比差异最为显著(分别为48.94%、36.17%),此外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诊断宫颈炎症所占比例对比也具有较大差异(分别为10.64%、20.21%),上述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宫颈浸润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及CIN II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94例宫颈病变患者经阴道镜指引下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n(%)]
3 讨 论
研究表明[1],宫颈癌多由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展而来,由于宫颈癌病死率较高,因此及时诊断、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对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均具有重要价值。以往临床多利用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病变,但由于此法无法获得宫颈管内病变情况,仅能够对表浅、局限的少量组织实现活检,因此临床误诊率、漏诊率均较高,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
宫颈锥切术是近年来临床用于诊断、治疗宫颈病变的主要方式,此法不仅能够对宫颈表面病变局部有效切除,同时可处理宫颈管内病变处,有效弥补阴道镜局限性。此外,行宫颈锥切术可获得深层、大量病理组织并行连续切片检查,有效提高临床病理检查准确性。本文通过对94例宫颈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可知,其经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前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果对比差异显著,此结论与胡向荣[2]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应用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可显著提高宫颈病变诊断准确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广。
[1]费嘉鸿,王坚青.宫颈环形电切术与阴道镜下活检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6):992-993.
[2]胡向荣,吴勤丽,刁路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环形电切除术和阴道镜活检病理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