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解决空巢青年困境问题
2017-03-07杨凌悦嵇红亮
文/杨凌悦 嵇红亮
一、何谓“空巢青年”?
何谓“空巢青年”,按照网络用语的方式解释,年龄在20-39岁之间,毕业之后选择离开家乡,孤身一人在大城市中打拼的单身且过着独居生活的年轻人,他们便称之为“空巢青年”。“梗泛萍飘”、“孑然无依”是他们的代名词。
根据大量数据综合分析显示,全世界人口中,独居生活的群体已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15年里上升的幅度就已经高达55%。在研究美国独居现象这个问题上,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就曾撰写了《单身社会》一书,在书中他曾给出过这样的数据:“在美国过着独居生活的大约有3100万人,这个群体的人数扩大30%仅在过去的10年间里,而女性独居者则是这个群体存在的绝对主体。”
二、空巢青年产生原因
对于“空巢青年”人数的膨胀增长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个社会产物不单单是中国特有的,类似的群体在相同的情况下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国家,对此而言,“空巢青年”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的出现是客观存在的,而造成现象的出现绝非是一个原因引起的,恰恰是由经过多种原因激化共同促成的。
(一)社会发展原因
在中国,目前正在上演着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集聚融合,以及由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变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的更新换代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当初落后的农耕时代,农民工不再是故事的主角,这个主角被后来居上的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所替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翼就曾指出:“当时的农业社会因为生产力存在着局限性,因此社会鼓励家庭生活和低流动率,而在现代社会下因为城市的发展,则呈现出了高流动率;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大城市,而社会为了更好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从而支持独居的相关政策也不断增多,使得“空巢青年”的队伍日益壮大。”
(二)经济发展原因
虽然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迅猛发展的阶段,但是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却各不相同,从而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因为于此,就业机会在大城市就相对较多,而且工资待遇相比之下也要好的多,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年轻人便选择离家独自在外打拼。不仅于此,在大城市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拥有更好的个性发展空间、有自主的个人选择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这种自由的扩展就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深深地吸引年轻人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选择在外奋斗成为他们的不二之选。
(三)个人发展原因
年轻人毕业后处于生活的过渡期,大城市“给予”他们的福利远远大于在老家所享受的安逸,他们都怀抱着要在大城市里立足的远大理想,即使压力大,也不愿意回到老家。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大部分也不愿意离开生活已久的老家,选择去节奏快且陌生的大城市进行生活,从而使得年轻人的生活更进一步的出现“空巢”状态。对于“空巢青年”的出现山东省省政协委员邓相超也理解的表示:“社会在发展进步,不少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所以许多公司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乃至是一个国家,而是大范围的进行业务扩展,这便要求有关人员频繁地出差工作,这种新现象出现在金融、建筑工程和外贸行业是最为常见的。”由此可见,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所需要承担的压力更大,尤其现在的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仅要独自承担照顾老人的压力,而且还要解决自己独居所面临的问题。
三、空巢青年面临的困境
在《浮生六记》中,“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这14个字恐怕可以贴切的反映出当代“空巢青年”的生活现状。因此有媒体虽然承认“空巢青年”在个体化的发展上具有进步意义,但更多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社会现状下举步维艰的生活状态。于是《中国新闻周刊》便用“都市社会的溃疡”来描述当代的“空巢青年”,阐明这些奋斗的年轻人虽满怀热血,但仍受到城市的挤压与无情的吞噬。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占受访者比例的64.3%人群表示自己身边存在的“空巢青年”不占少数,而对于存在的困难来说,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这两项平分秋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空巢青年”面临的最主要两大困境,而社交圈子窄、缺少照顾和关爱等问题也是存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一)心理上的孤独感、无助感
在现代大都市里,特别是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面对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一个人独自生活不免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感,而且寂寞难过的痛苦无处倾诉时,很容易导致患上生理、心理双重疾病。另外随着城市居住的房价、物价等各方面费用持续增加,年轻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随之日益加大。伴随着生活中孤单和寂寞感强烈的来袭,低头想想自己独自闯入这个城市,没有人陪伴,没有属于自己的家,从而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里是一个孤独的外来人,缺乏强烈的归属感。
(二)焦虑感和自我压力
这类困境主要是由于工作上的不适和压力而引起的,独在异乡,无亲无友,也没有传统的"人脉关系",这些人很难通过工作以外人际关系来提升对工作和城市的认知,进而会对工作和未来产生迷茫。在难过时想向亲朋好友诉苦,但是一想到这条道路是自己选择的,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困难都得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不能让他们操心;每次和家人通话,当问及自己的生活时,那些想诉苦的话经过几个弯也无法开口,而是告诉他们自己过得很好,工作环境很好,一切都很顺利,不必为自己担心。
(三)婚姻和家庭困境
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心情和机会去解决婚姻问题。他们人际交往圈子很窄,平时最好的“伙伴”不是手机、快递就是宠物和外卖,再加上现在交通和时间成本都很高,导致他们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交往,自热而然的“宅”便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四、解决困境的对策
“空巢青年”所产生的并不是负面的社会问题,反而他们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社会群体,他们这个群体的扩大化与个人、家庭和社会如何三线调和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尖锐的矛盾。针对“空巢青年”在缺乏感情寄托这个问题方面上,他们需要有在工作之外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能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小到个体,大到社会,应该想方设法开拓渠道,让“空巢青年”有更多的机会和意愿在这个时间段走出“空巢”,拥抱社会,参与并享受城市生活的乐趣,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
(一)摆正心态,自我调节
第一,拒绝闭塞。年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更需要敞开心胸,主动融入社会,多去接受新鲜事务,多参加社会性的组织或公益服务项目。财务方面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理财观念,克服“月光”现象和过度提前消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支出,从而通过财务独立来实现真正的独立。第二,拒绝消极。切记在大城市里不可放任自己,自甘坠落,要明白学习使人进步这个老生常谈的道理,通过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升级自己的“软件”,度过往日无所事事的日子,不要将自己的大好青春浪费在虚无的玩乐与无聊的时光上。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当面对挫折和困境时,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用自己的努力使问题迎刃而解,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第三,迎接挑战。不要过多的在乎眼前一时的困难和暂时的得失,也不要恐惧的在原地踏步,其实只要心中有理想,有为之奋斗的目标,只要不放弃对梦想的信念和追求,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去,梦想总会实现的。
(二)政府扶持,有所作为
对于“空巢青年”面临的困境需要政府引领社团组织的发展,创造积极、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更便利的空间给予“空巢青年”。
在住房方面,要做到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向那些选择在大城市里独自打拼的高校毕业生们,提供他们所能承担的稳定住所;放宽各种房屋申请的户籍限制;根据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需求,适当调整住房格局,满足独居者的居住需要。
在就业方面,要把充分就业这一主旋律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并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从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率,解决年轻人“就业难”问题。在最近的一段时期里,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促进就业行动计划,比如“劳动者素质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能力。
在公共服务方面,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重点解决一些由“空巢青年”现象引发的突出问题。对于经济相对薄弱的城市,可通过财政拨款、资金奖励等多种形式,来支持公共服务的基础实施和人员队伍的建设;对经济能力较强的城市,可以采取财权下放、发行债券等一系列宽松的举措,公共服务的供给有效地增加。
(三)工作单位重视、关怀
“空巢青年”还需要所在单位能够关注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在他们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上级应该多引导职工进行一些工作乃至其他方面的交流,多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增进职工彼此友好的关系。对于假期方面的问题上,作为单位的领导干部应该做到换位思考,适度的做出一些人性化的调整,多多体恤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满足自己的休息同时,也有机会回家乡探望亲朋好友,圆了思乡之情。
在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写道:“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不论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对于“空巢青年”来说,“空巢”只是暂时的,只要经过风雨的洗礼,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的。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后“空巢青年”代表的不是新的“中国式寂寞”,而是新的“中国式拼搏”的典范。
[1]唐映红.“空巢青年”是都市社会的溃疡[N].中国新闻周刊,2017.04.17.
[2]何勇海.不必放大“空巢青年”的伤与痛[N].中国甘肃网,2016.09.07.
[3]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