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中酒文化传播的特性及影响
2017-03-07白贵杜浩
文/白贵 杜浩
我国悠悠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发展出了灿若星河的酒文化。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鼎盛王朝,酒文化在其繁荣的文学中得到了全面的升华与传播。
一、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
唐代文学成就辉煌,种类繁多,除诗歌外,散文、传奇小说与楹联等文体形式亦有很大的发展,在这些文学体裁中不乏酒文化的作品出现,共同筑就了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其中《全唐诗》中仅饮酒诗就有6000多首,占全部篇幅的八分之一,他们或对唐诗中的酒文化进行研究,或探讨酒与酒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或以唐代文人的诗酒情结、诗酒文化为出发点,分析诗歌作品中酒的意象及其文化意蕴等。将酒文化与其生活和文学创作乃至政治统治相融合,成为唐代这一历史时期酒文化繁盛的重要标志。而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繁盛,就是在其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隋朝发展的基础上,消灭打压各方割据势力,镇压起义,使唐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统一,至太宗李世民统治期间和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年间,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空前繁荣,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一派盛唐之象。郑启曾在其撰写的《开天传信记》记载有“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文字描述,广大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使得唐朝的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和积累大幅提高,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盛为唐代酒文化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社会保障和充分的物质基础。同时,唐朝租调收入已基本能够平衡朝廷的各种财政需求,所以这一时期政府并未并对酒业采取税酒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酒业的繁荣。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仕进道路广阔,推动了酒文化的传播
唐代继续袭用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得这一时期学术之风十分盛行。由于在择人标准上实施开放性和公开性,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以寻求出路,取得一定的官职和社会地位,因此进一步扩大了文人志士的仕进道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都期望可以以其来改变生活状况,纷纷开始读书习文,钻研经典专著,文人之风可谓遍布全国,大大促进了唐代独有的“诗酒文化”的盛况。
国家开放,进出口贸易增多,民族融合发展
唐朝时期,政府实行积极开放的对外交往的政策,其国力的昌盛和经济的繁荣亦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的异域他乡的外国群体和边境少数民族来到中原内地发展,进行通商贸易,这一时期和唐朝通使交好的亚非地区的国家就多达七十余个,如今朝鲜半岛的新罗、高丽,日本岛国,今为缅甸的骠国,柬埔寨之真腊等地区交往频繁,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互相影响和传播,酒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分支,在长期的对外交流中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
二、诗酒相融——唐代文学与酒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酒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历史,酒的独到口味和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并得以重视起来,摆脱了其作为一种简单具体的饮品而存在的状态,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艺术、政治经济等息息相关,在历史的不断积淀中,最终得以丰富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气韵之独特,形象之丰富,传播之广泛,在历代文学历史中均为少见。所以,寄唐代文学大观之中的酒亦大有文章,酒文化以各种文学方式的呈现和传播,是一种文明借助另一种文化艺术形成的独特传播形式和传播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善于吸收各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西域的乐舞艺术、梵剧、古日本文学等等,与唐朝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促成了豪放、包容、绚烂多彩的唐代文学,其融入了文学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创作灵感和主观感受,在他们的眼中,这些文学创作不单单是对简单的社会生活描写和反映,文学与酒文化也交融共通,形成了唐代独有的诗酒相融气象。
三、唐代酒文化的传播特性
传播一词,在现代汉语里的解释是“广泛散布”。在英文里,传播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ommunication”,即“表达、交流、交际、传递、通讯、联络”等含义。传播,综上来说,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的,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信息交换和传递的过程。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于其它朝代的新气象,这种诗酒相融具有非常明显的传播特性:
明显的多传播群体文化特征,层级分化明显
饮酒之风自古有之,从最初视酒为尊贵和权力的象征,天神之赏赐,《大唐新语》卷八载:“太宗在洛阳,宴群臣于积翠池。酒酣,各赋一事。”魏征赋西汉曰:‘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燕经栢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天子尊。’太宗曰:‘魏征每言,必约我以礼。’”。至唐代的酒之普及流行于民间百姓的生活中,酒的受众群体遍布社会的各个阶级,具有明显的层级分化特征。酒文化在文人群体中可谓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其内涵对于诗人的创作和情感的抒发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素质,酒是心中情感的抒发和寄托,使得酒文化的内容亦不断得以丰富。而歌妓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体存在,酒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需要,她们的出场往往都伴有酒的出现。同时,有关酒的传说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酒的祭祀文化、神话传说等更进一步促进了酒文化的传播。
传播路径增多 传播范围广泛
随着唐代酒的种类和质量不断提高,酒文化亦在发展中日渐繁盛,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酒文化的发展。由于唐代尚未形成今天的大众媒体,酒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的传播路径主要包括非媒体路径和媒体路径两种渠道。其中非媒体路径包括宫廷宴饮、文人雅集、民间集会和歌妓传唱等形式。媒体路径则大致有作品集传播、题酒诗联传播和题壁传播等几种方式。
传播内容丰富 酒文化内涵提高
酒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淀中,内涵不断丰富。而唐代时期,酒的发展十分繁盛,饮酒之风风靡整个社会。唐人嗜酒,酒之于他们不仅仅是一种酌饮的享乐品,而更多的是享受一种精神层面饮酒文化。在杯酒之中,他们可以释真情、表真意,又可以饮酒赋诗,行令玩娱,他们在酒中注入了更多的生活元素和情感意义。这一时期,与酒有关的各种习俗、技术、礼仪亦纷纷出现,促进了酒文化内涵的更加完善和全面的发展。
四、唐代酒文化传播对后世的影响
在这些流传后世,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的唐代文学精粹中,酒的影子如影随形,酒的内涵越发丰富,酒之风貌越发广泛流传,对宋以后的文学乃至东亚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学将酒文化上升到人类文化的精神层面
随着唐代文学的繁盛和丰富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亦随之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风格,且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酒文化确实是名符其实。如日本贞观十九年,菅原道真作《暮春见南亚相山庄尚齿会》:“逮从优庄尚齿宴……游宴追寻白乐天。”自从人类社会创造出了酒这种物质财富,它就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领域占领了阵地,逐渐形成了一种酒文化。酒由单一的日常食品升华为一种文化和精神,令后世对酒本身产生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依赖感和敬畏感,最终演变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一种符号。
唐代文学提升了酒文化的传播品味
唐代文学的发展使得酒文化的传播摆脱了粗鲁低俗,愚昧无聊、丑态百出,使得酒文化的传播优雅、有情趣、有格调、有追求、有意义。从唐代文学作品中形容的环境美学中可以了解到,文人饮酒特别强调环境的优美,气氛的和谐融洽。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场景:暮春三月,桃花飘香,春风沉醉,李白和他的堂兄弟们乘良辰美景,坐在桃树下,“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因而有“不有佳咏,何伸雅怀”之感慨。因此,酒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学的艺术魅力在唐朝得以完美契合,二者相互渗透,极大地提升了酒文化的品味。
唐代文学拓宽了酒文化的传播形式
文人喜酒,酒能够助他们写成千古绝唱,他们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有王绩、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文人,他们写酒的作品多不胜数,文人骚客喜欢用歌舞来助酒兴,如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就曾为“举酒歌饮无管弦”而备感遗憾。歌妓也深受酒文化的影响,唐代的歌妓不仅外貌美丽,而且还能诗善文,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少年行》其二:“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歌伎在宴席上所演唱的歌曲,也多是当时流行的名家所作的诗歌,如王昌龄、王之涣、白居易、李益等人的诗作。可见在唐代多彩的文学形式的传播下,酒文化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使其得以更加广泛和深远的传播。
从唐代文学中文人墨客对于酒的衷肠之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酒已经不仅仅是酒,而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一种精神境界,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一种浪漫意义。而纵观唐代文学,不管是诗歌,还是词、传奇小说、散文、诗话、词话等,作为承载酒文化的一种的媒介载体,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酒文化升华和发展,并在泱泱中华大地上绵延了千百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部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93页.
[2]《中华大洒典》编辑部编:中华大酒典第1卷(综合篇)[M].北京市: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70.
[3]A. S. Hornby (霍斯比)著:《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OALECD)(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30.
[4] 刘肃.大唐新语:卷八[M].许德楠,李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4.
[5]卢燕新.白居易与洛阳“七老会”及“九老会”考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7-112.
[6](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7](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