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内容生产 提升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影响力
——以《夜线60分》栏目为例

2017-03-07刘鑫

传播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生栏目传统媒体

文/刘鑫

电视民生新闻,在中国新闻史上曾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微博的出现,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被拓宽;自媒体的活跃,则向受众传递了不同维度的信息解读;近年来短视频的风头无限,也让受众越来越习惯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在收视通道不断被挤占、开机率急剧下降的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及其栏目是否还能保持它的影响力呢?

一、保持优势,电视民生新闻仍有一席之地

(一)官方报道的权威性

毋庸置疑,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相互较量的信息场,来自传统媒体的信源权威度更能得到认可。对于民生新闻而言,它的权威度,并不是时政新闻范畴的严肃性权威度,而是对于民生新闻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性权威度[1]。严格的报题、采访、审稿制度,让虚假新闻难有生存空间;很多时候,传统媒体充当了网络信息再次传播的把关人。

(二)节目内容的完整性

与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更加追求传播速度和阅读量。在手机终端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短小精悍的视频片段成为受众了解现场的重要手段。一些不负责任的传播者,利用受众的这一阅读特性,将视频内容张冠李戴,故意混淆视听;或者将多年前电视播出的新闻,故意隐去发生时间,重新制作流传。而电视民生新闻,由于目前仍是线性传播,因此能确保视频播出的完整性、流畅性,让观众了解事件的原貌。

(三)收视观众的稳定性

CSM媒介研究曾在2017年上半年,对其15个样本城市进行了收视数据的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通过CSM的调查发现,从2013年来,尽管电视节目的收视总量持续下滑,收视竞争进一步加剧,但如图1,这些年观众实际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长却保持稳定,说明仍有一大批电视拥趸。稳定的收视人群,是保证电视民生新闻、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长久影响力的基础。

二、正视现实,内容生产才是王道

尽管民生新闻在现阶段仍保持一定的优势,但不可否认,随着电视收视人群,特别是中青年人群的继续流失,以及手机等设备终端技术的成熟,电视民生新闻正在经历的阵痛仍将继续。面对困境,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也在积极搭建新的传播平台,或者内容上大量借用网络信息,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

(一)平台搭建,难以尽如人意

媒体融合,一度是传统媒体的希望;“两微一端”更是成为传统媒体运营新媒体的标配。平台为王、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各种观点带来的是民生新闻栏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所谓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然而,在各类微信公众号、资讯App排行榜上,却很少看到民生新闻,甚至传统媒体的身影。易观智库发布的2016年12月资讯类App月活20强排行榜上,排名最靠前的传统媒体App是人民日报,位于第13位,央视新闻列第17位[2]。清博指数发布的新媒体百强名单中,尽管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排名靠前,但之后的席位中却难见传统媒体微信号的身影。国字号新媒体在面对商业公众号时,尚不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更不用说大多以本省民生新闻立身的栏目公众号。而动辄10万+的阅读量,对于民生新闻而言,更是天文数字。

由于先天不足(民生新闻微信公众号或App等创立较晚),以及后期缺乏有效地维护(大量转载网络消息,缺乏原创内容),造成许多民生新闻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运营一段时间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渠道与内容是维持媒体正常传播的两个方面,好的渠道能接纳更多的受众了解传播的内容,而优质的内容则可以吸引受众选择某一传播渠道或平台。在电视播出渠道日益萎缩的今天,要想保持、提升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影响力,就要在内容上多下功夫。

图1

(二)现有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在运营新媒体的同时,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也在尝试将网络化内容大量纳入电视播出环节,希望以此扩大收视层面;或者重渠道轻内容,但这种尝试却可能带来以下问题:

1.内容低俗化

网络曝光的热点内容,一部分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但更多的是涉及情色渲染、过度娱乐和恶性炒作。如果栏目不做甄别,将网络热点直接搬抄,通过电视平台二次传播,将在社会上形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影响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2.新闻娱乐化

2014年,国家广电总局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而生造的词语,针对的是广播电视中大量使用不恰当网络语言的现象。此外,表现形式娱乐化,讲述内容故事化,也是新闻娱乐化的一个体现。如果说,某一档民生新闻采用此种方式是特色,同质化的模拟只会让栏目逐渐流失观众。

3.时效的滞后性

最制约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还是时效性的滞后。新闻,讲求新,追求快,然而受到网络的冲击,电视媒体播出的新闻最终成了“旧闻”。

三、优化内容,困境中强势逆袭

《夜线60分》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开播10年来,在每晚8点-9点的电视黄金段位,仍能保持全省收视前五的成绩。近年来,面对同类电视栏目以及新媒体的竞争,《夜线60分》将节目板块化,涉及现场直播、舆论监督、人文关怀等多个报道内容,将内容优势作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一)新闻影响力——重大事件,独立发声

此处的重大事件,既指全国范围内的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也指引起舆论普遍关注的案例或事例。“重大事件,有我在现场”,是栏目乃至频道的定位。今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第二天早上,记者就辗转抵达震中,通过4G直播连线等方式,给全省观众带来最真实的灾后救援现场。画面生动,现场感强,是电视区别于其它媒体的显著特征,尽管网络直播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但因为有栏目多路记者的配合和解说,电视媒体的现场专业性便体现出来。

此外,对于全国热点事件,尤其是网络发酵而起的事件,栏目会采用梳理+当地记者连线+嘉宾点评的方式,进行组合报道。网络梳理是为了让观众了解多方信息,当地记者连线是掌握最新进展,嘉宾点评则是从深度进行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喻国明教授将媒介影响力的发生过程总结为接触、保持、提升三个环节,其中接触环节作为第一阶段,它是指媒介以规模和特色的内容凝聚受众的注意力[3]。正是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规模报道以及特色解读,《夜线60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有重大事件时,观众就会首先想起《夜线60分》。

(二)媒体公信力——舆论监督,有始有终

舆论监督是电视和其他传统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微博等新媒体出现后,由于其及时的互动性、以及迅速的传播能力,逐渐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尽管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事件的记录者,承担起记者发布信息的职能,但他们却无法和记者一样,采访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更深刻的调查了解,并给受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为了充分体现记者舆论监督的能动性,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夜线60分》从三年前,推出“热线1+1探窗口”子板块,专门和职能部门打交道,为老百姓解决烦心事、解决悬而未决的事;并在周六周日开设探窗口周末版,反馈一个星期来各项难题的进展情况,让自己成为老百姓最信赖的媒体。

(三)社会认知感——爱心公益,传递能量

民生新闻也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舆论监督,它还需要传递人间的真善美,尤其在网络世界充斥着暴力、血腥、伦理道德缺位的情况下。作为《夜线60分》的板块之一,“涓涓行动”将目光对准社会上需要帮扶的人群,这些人背后的故事或感人、或悲伤,显露出夜线的脉脉温情。

既然作为一档帮扶节目,借助新媒体的通道,发动社会的广泛力量,征集爱心,解决难题,成为“涓涓行动”节目报道后的重要活动之一。相继通过线上募捐、线下活动等方式,为几十位需要帮助的观众募得善款。

(四)栏目竞争力——借助他力,扩大影响

内容优势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新媒体平台尚未搭建完善的情况下,与其它技术平台实现互利共赢,也是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提高自身影响力、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今年2月,频道公众微信号与今日头条合作,在完成常规社会热点问题报道后,在头条开辟相关直播,继续追踪。接连4场直播,平均每场参与指数达到974,摘得视频直播榜冠军。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了栏目的知名度,也为日后自身平台的搭建提供了空间。

四、结语

2017年5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许可、运行、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并将各类新媒体纳入管理范畴。这也意味着包括电视民生新闻在内的传统媒体,有更大的空间去制作内容。在原有渠道衰退,新的平台又不够强大时,传统媒体一方面要积极建设,顺应媒介的时代发展;另一方面,还是应该加强内容建设,担当起媒体的使命。

[1]黄时亮.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8:36.

[2]孙建昶.深度融合是方向,专注内容是王道[J].新闻战线,2017,8:78.

[3]喻国明,欧亚,张佰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民生栏目传统媒体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