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融媒体环境下媒体人需要具备的素养和要求

2017-03-07刘思

传播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人才融合

文/刘思

21世纪后,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自2000年进入Web2.0时代后,2015年又出现了Web3.0,与之同时诞生的还有“新媒体”这个概念。而在2015年后,4G通讯技术开始普及,新的Web4.0概念横空出世。与此技术相适应,视频传播的媒介也从报纸、广播和电视变成了现在的电脑网页、手机APP。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以其互动性、便携性、及时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活跃用户。由于技术发展迅猛,因此,有必要对媒体人应当如何适应融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体,以及媒体融合对媒体人的素质要求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媒体人如何适应融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体

(一)了解中国传播受众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6月份,中国的活跃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了7.5亿人次,同过手机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人数多达7.24亿。(见图1)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还提到,各动应用平台进一步深化内容品质提升,专注细分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各类综合应用不断融合。不难看出,手机等便携联网设备正在逐渐成为现代人链接信息的主要媒介。(见图2)

图1 截至2017年6曰《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图2 截至2017年6曰30日《互联网大事记》

(二)理解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定位

其实目前来说,新媒体的概念和定义并不明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任熊澄宇教授是这样论述的:“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

这种新技术的载体最常见的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其传播的技术途径分为几类:社交类APP、微信、今日头条等公众号、有线付费数字电视点播等。那么掌握了这些新媒体中某种具体途径所涉及的技能的人,就可以被称为新媒体技术人才。

(三)新媒体技术人才的来源

目前的新媒体技术人才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类:传统媒体人学习新技术转型成为新媒体技术人才;技术性人才学习媒体知识转型成为新媒体技术人才;高校直接培养的多方位新媒体技术型人才。

其中,业界普遍认为:最优秀的媒体人都源自于传统媒体。因为,相比于其它两类人才,传统媒体人无论在文字功底,美学素质、个人思想还是专业素养、人脉资源等都具有优势,如果传统媒体人解放思想,不去固步自封,紧跟技术革新的脚步,便能很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立稳脚跟,以一个更为专业的姿态被大众所接受。

技术性人才则拥有很强的感知力,对市场的导向、技术的前景和潮流的嗅觉都远超另外两类。但由于不是正规出身,业务能力现对较低,通过后期补充媒体专业知识,在工作和实践后,往往能迸发出新的活力。

高校培养则是比较困难的一环。原因是,目前我国的新媒体行业处于一个急速发展却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H5、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短视频、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以及各类网络视频、文字直播平台多如春笋,却如浪潮一般来得汹涌,退得急迫。加上新媒体技术需要的投资力度大,一般院校可能无力负担如此高昂的教学成本,导致在课堂上鲜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导致培育出的人才,进入社会工作之后还需要二次培训,质量大打折扣。对于此类更新换代飞速的专业,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学习和借鉴职业院校的做法,与企业产生合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四)了解市场,在融合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专业优势

通讯技术进入3G时代后,互联网技术的狂潮席卷了整个媒体界,模糊了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间的界限。如今能见到的电子媒体,都能毫不费力的将图片、文字、图像、声音融进自己的平台中。如今进入4G时代后,Ai(人工智能)的加入,更将传统媒体人的转型的期限大大提前。如微软公司旗下的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如今已经能自在的在东方卫视播报新闻,去湖南卫视参加综艺,在喜马拉雅FM中放送广播。

那么,一直在被各种新技术、新科技所洗礼的媒体人,只能边走边学、边学边思考,要创新表达话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新媒体技术的规律,同时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式细分市场,分析受众。不断地确立和更新自己的定位,才能更精准的服务好自己的受众,不至于被新的浪潮所吞噬。

二、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媒体人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一)具有媒体融合思维

何谓媒体融合思维?新媒体发展至今,仅仅从一些所谓的电子版杂志和电子版报纸就不难看出,一些媒体人对于媒体融合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对新媒体仍然具有滞后的认知:要么满足于现实,要么担心新事物的出现会打破自己平均的格局,或是对未知事物缺乏信心,不试、不闯、不做、不想、不学;有些媒体人还运用传统媒体的思维去从事新媒体工作。最常见的就是将自家刊物扫描一份放在网页或APP中,变美名曰:“数字化刊物”。这样的做法,受众是不会买账的。

所以,首先要转变固有思维,学习媒体融合的新思维:认识到媒体融合是传媒行业的一场“工业信息革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认识到自身行业所处的形势,了解危机的来源,提出转型方案,细分市场,细分专业,保持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态势;最重要的是培养不同传统媒体部门间的协同意识,团队意识。顺应媒体融合,要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融为一体,摒弃传统媒体孤军奋战,各显其短的现状,强调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突出团队协作,减少重复工作,实现全面融合。

(二)保持自身的专业素养

新媒体行业发展迅猛,传统行业的在信息传播的三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都极大的落后与自媒体。举个最极端的例子:2015年天津塘沽大爆炸发生后,整个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不断的刷屏,民众也不断地在各个自媒体平台寻求真相。而天津官方的传统媒体,除去需要出版印刷的纸媒外,四个多小时没有一个发出声响,而此时已是流言四起,微博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了2亿次。这次事故中,任何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的群众,都是这场实践的信源,讯息从各个平台流入互联网,在通过拥有极大装机量的微博APP直接传递给受众。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谣言。因为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壁垒几乎可以被视为不存在,失去了信息筛选的“守门人”,消息真假错乱,也使得自媒体消息的真实性在民众心里产生了新的壁垒。所以尽管“平民草根”一定程度上接管了资讯传播的工作,但是却没有打破传统媒体人“精英”传播的格局。再比如新浪微博,大约只有1%的用户发原创微博,9%的用户转发评论,其余90%的用户基本上不会进行发言。

所以,媒体人想要在融合的环境下占得先机,就需要同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来累计经验,成为新环境下的“精英”信源,以高质量的讯息占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三)改革创新的勇气

进入4G时代后,中国的媒体技术发展速度已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使得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不是对传媒行业现有运营模式和制度规范的改良,而是一次全新的“革命”。“革命”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勇气,不是改良和转型所能比拟的。比如,媒体融合首先遇到的就是体制改革,如果沉浸在旧体制中不肯出来,就无法触及媒体融合的实质。在国内就有不少媒体将体制改革作为媒体融合的突破口。比如:《四川日报》的“去行政化”创新。这种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新政层级制度,采用了聘任制,聘任人员来自传统媒体,如党报、都市报,也有来自新媒体的人员。再比如各级地方政府宣传部在社会招聘可用之才,将部分繁杂且专业的业务外包,再由内部审核,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将技术、运营、内容三个种类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复合配置,广泛运用小组制、项目制、课题制等机制,实现灵活的多功能集成作战人员结构多元化。

实际上,在这种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普遍感觉到经费不足,人员不足,缺乏动力。所以可以采取创新资本融合模式,比如,上海报业集团将部分业务与百度公司合作,独家经营百度新闻上海频道,借用市场成熟的平台提升自己的传播实力和影响力。

(四)全媒体工作本领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人应当且必须具备全媒体工作的本领,这是由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渠道和技术特点所决定的。美国媒介研究中心的主任安德鲁•乔纳森是这样定义融媒体的:“印刷、音频、视频、文学和传播的综合体”。这个定义就表示,在融媒体时代,仅仅掌握一项传统媒介的技能是不够的。比如我国许多期刊、杂志等媒体,除了进行纸质印刷外,还在尝试“数字化”工作,这就要求如专业照片工作者需要学习少量的视频制作,传统撰稿人需要学习微博、微信平台的运营和其它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技能。因此,媒体人除了要掌握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才能成为适应媒体融合的“全媒体人”。

三、结论

“融媒体”时代是一个浪潮奔涌的时代,是一个无限斑斓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更是瞬息万变,一日千里,谁也无法预料几年之后的市场变化。媒体人必须始终处于一个边走边想,边想边学的状态。不仅仅要迎合市场需求,更要照准自己的定位,将自己确立为与“草根平民”自媒体不一样的“精英”媒体,发挥自己身为媒体人的优势和长处。同时要摒弃老旧的媒体制度和陈旧思想,多媒体互通,讲求团队协作,视频、文字、声音、图片相互独立,却又要相互整合,相互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融媒体”时代的全媒体人。

[1]闫欣洁.媒体融合对媒体人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J].出版广角,2017,7:80-82.

[2]孟庆辉.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人自觉[J].新媒体,2017,3:47-49.

[3]甘佩蓓.“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人的改变[J].电视指南,2017,5(5):120.

[4]李丹阳.论媒体人的更多探索与实践[J].电视指南,2017,3(3):43.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人才融合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