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学生生态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17-03-07郑男
郑 男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 150080)
黑龙江省大学生生态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郑 男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有生态文明素养。高校无疑在文化的传播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黑龙江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结合我省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养的方式方法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形成全面健康的人格都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生态素养;研究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发展。而生态素养的建设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所以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势在必行。作为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影响,使其文化具有既开放又封闭的多元化、边缘化的特征。那么,在这种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养具有更多的挑战性。
一、生态素养的内涵
1.生态文明的含义。目前,定义的生态文明就是指为了保护以及建设较为美好的生态环境进行的一系列的行动,初衷是为了保护已经取得的精神成果、制度成果以及物质成果。从能源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棘手。例如:酸雨的逐渐增多、水污染的加重、以及物种的灭绝等。处理好人—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面前迫在眉睫。在这一环节中,人类需要学会关心和重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尊重自然,对追求生态正义、生态和平等一些目标进行建设。
2.生态文化素养内涵。“生态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大卫·奥尔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具备生态素养的人不仅要懂得关注生态环境,更需要有良好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化素养将生态价值当作主要的指导方式,包含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新产生的生存方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生态文化反应的是人—自然—社会间的关系,也是它们之间共同发展、进步的社会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产生变革之后的产物,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校的生态文化内涵。当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是一种新颖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它代表着先进文化以及当前高校的主流文化,强调了学生与校园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们两者之间的效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有潜在的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的养成生态保护的意识、养成一种新的生态观、自然观,对大学生的人格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可以促进大学生行为、思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二、高校生态素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平衡。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急剧变革的转型期,市场中出现的一些负面事件使大学生在一些利益面前开始率先考虑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采取漠视的态度,导致了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种不平衡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的程度导致了大学生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2.部分黑龙江省高校缺乏生态文化素养教育。一些高校自建校以来,只是简单的将专业知识传授放在大学生学习期间的首位,并没有将大学生的生态素养纳入学生的学习课程。一些高校没有及时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变化,对高校的教育进行相应改革,只是简单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有一些高校在校园活动过程中,多次强调生态素养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进行相应落实。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高校忙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加强,使高校学生生态素养培训课程缺失。对黑龙江高校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大部分高校目前主要通过思想教育课对生态文化进行简单的介绍。但是思想政治课在学生课程中属于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对生态文化认识不够深入,并且学生受到社会功利事件影响,对提升自己的含金量十分在意,因此忙于各种证书的考试,导致学生在选修课过程中,基本不听课而是忙于自己的专业课,有的甚至是不上课,“专业课必上,选修课不上”的现象层出不穷。思想政治讲师对传统的教材采取钟爱的态度的原因是使自己免于备课的烦恼。还对不上课的学生采取漠视的态度来减轻自身的教学压力。使高校生态文化素养教育形同虚设,学生欠缺生态文化素养教育[1]。
3.黑龙江省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缺失。根据实际调查显示:一些高校大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识不够深入,道德意识非常浅薄,导致行为失范的问题不断出现。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高校食堂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在食堂内经常可以看见学生将没吃几口的饭菜扔在餐桌上,在校内人行道上经常可以发现学生随口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缺失,还包括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缺失。在全国大力建设生态社会的过程中,黑龙江高校学生并没有及时对自身行为进行认识,导致不文明行为层出不穷。
4.黑龙江省高校生态素养环境不乐观。高校生态素养环境对大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相关的实验表明环境对人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生态文化素养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校生态文化环境,另一个是高校网络环境。生态文化环境主要是人文环境以及人文精神。一个良好的高校人文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精神风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较好的高校人文环境能对学生的灵魂进行唤醒,对学生的品格和德行塑造有推动作用。很多黑龙江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强调对物质方面的建设:豪华的教学楼、豪华的学生宿舍以及高档的实验设备等等,导致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不足,使得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符合要求,人文环境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提升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路径
1.建立生态理论教学平台。通过在黑龙江高校内部建立生态理论教学平台来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该平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思想政治课和生态科学课。
高校生态理论教学平台的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通过在黑龙江省各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来开展高校生态素养宣传教育。高校德教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通过将学生生态素养培养工作纳入到思想政治课中,来提升学生生态素养,对学生的思想提升以及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帮助。高校通过在校内搭建生态理论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还会使学生广泛受到平台的熏陶,自觉成为生态文化传播者。
在学生生态素养培养过程中,我省可以通过开设生态科学课程来推进生态素养培养进程。在建设生态理论教学平台的过程中,生态科学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科学课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教育程度。这一点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建设。根据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黑龙江只有一小部分高校设立了与生态文明科学相关的课程,大多数高校设立的学科主要还是专业科学为主,导致生态文明学科建设滞后。
二是在高校设置必修的生态素养科目。为了进一步加快大学生生态素养提升,可以将一些与生态素养息息相关的学科设为必修课程,然后开设考试科目,将生态素养考核纳入到学生整体考核中。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生态素养的重视度,加强自身道德素养,推动生态素养的发展。
三是将生态素养融入到专业教育。生态素养与高校设置的专业表面上看似没有太多联系,但是无论哪一门学科都与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息息相关。通过这一点可以将生态素养提升融入到专业学科教育中,对专业学科教师进行相应培训,挖掘出本专业与生态素养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还潜在的提升了学生的生态素养。
2.打造校园文化平台。学生生态素养教育主要就是两点:一是教育内容;二是潜在内容。学生生态素养提升的关键点即在于校园文化平台。我省校园文化平台的搭建应该将“内与外”的美进行结合,在保持高校环境生机勃勃的同时也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校园设施建设需要体现出整体的科学性,因此在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尽量使校园给人一种内心舒适感。同时还需要营造一个美好的校园外部生态环境。将两者有效结合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潜在影响,有助于学生生态素养的提升[2]。
3.构建高校生态体验平台
高校通过建立体验平台使学生将实践和理论进行充分结合,产生的学习效果会非常明显。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生活,使其充分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因此,在黑龙江高校内部搭建学生体验平台,对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提升是重要一步。通过对一些生态情景进行模拟或者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对理念的认知。
通过提升年轻一代人的生态素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认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1]符晓娇.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
[2]蒋国宝.“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4,(2).
[责任编辑:曲占峰]
2016-12-20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绿色发展视野下的大学生生态素养提升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ZJB1316041)
郑男(1983-),女,山西原平人,讲师,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G641
A
1008-7966(2017)02-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