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临床分析

2017-03-07林恒宇石富国解芙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3期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

林恒宇,石富国,解芙艳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预防保健中心,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临床分析

林恒宇,石富国,解芙艳∗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预防保健中心,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0例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0例。分别对其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介入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会出现脑梗死、心肌梗死以及肾功能不全等诸多危险因素。在对其实施临床治疗后,可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临床诊治时,可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临床诊断。而对其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能够取得明显更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尤其是以老年人最为多发。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一方面会导致患者出现诸多严重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及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也会导致患者发生很多严重并发症,威胁其生命,例如心源性休克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并发症[1]。基于这一特点,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发病危险因素,同时观察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中,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研究对象上,为我院于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内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数量为80例。其中男女分别为48例和32例,年龄在60~81岁之间,平均为73.69±6.61岁。所有患者均已经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将所有患者使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40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4例和16例,年龄在60~80岁之间,平均为73.21±6.18岁。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24例和16例,年龄在61~81岁之间,平均为73.91±6.3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首先需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找出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的相关因素。在资料的收集上,需收集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肌梗死史、脑梗死史、是否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否合并房室颤动、是否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是否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另外需要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方法的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可对患者进行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强心镇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循环支持等治疗。对观察组患者需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在临床治疗时可严格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身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手术治疗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术后处理。

1.3 疗效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消失,收缩压提升至少为20 mmHg,心肌酶已经恢复正常并且尿量增加。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一定好转,但没有消失。收缩压有所提升,但没有达到20 mmHg。心肌酶和尿量有一定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收缩压心肌酶等没有任何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患者+有效患者)/所有患者。另外需要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可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χ2检验和率(%)对率计数资料进行表示,若数据的差异显示为(P<0.05),则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

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实际的发病过程中,其主要的发病因素为脑梗死、肾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以及肾功能不全。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后按着进行临床诊治时,需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2.2 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本次研究中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 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76,P=0.010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58,P=0.3521)。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当前我国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数量也在不断提升。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和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类疾病,可以说是当前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2]。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在实际的发病过程中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也会导致诸多合并症状和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更大威胁。例如心源性休克就是急性心肌梗塞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3]。很多研究中显示,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发病时间在48 h左右,但当天病死几率可高达50%,是急性心肌梗塞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类型,也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胁[4]。

因此,分析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并找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中显示,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脑梗死、、肾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以及肾功能不全,在实际的诊治过程中可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诊断。而在治疗方法上,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可使用常规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强心镇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循环支持等方法进行临床治疗,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此基础上引入介入治疗的手段能够取得明显更佳的治疗效果[5-6]。同时介入治疗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更多并发症,其安全性也较好。

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需要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在临床治疗时可采取常规治疗联合介入方法的治疗,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1]刘晓霞.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2):24.

[2]伍于斌,陈 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8):128.

[3]Ducas R,Ariyarajah V,Philipp R,et al.The presence of ST-elevation in lead aVR predicts significant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in cardiogenic shock resulting from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Manitoba cardiogenic shock regi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6(2):465-468.

[4]尚永志,冯 雁,秦 雷,等.IABP辅助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0):918-923.

[5]王 倩,游桂英.循证护理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495-496.

[6]刘学路,孟 永.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对术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6114-6116.

R542.2+2

B

ISSN.2095-8242.2017.43.8332.02

本文编辑:罗 兰

猜你喜欢

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勘 误
碘克沙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7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治分析
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