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
2017-03-07刘应君刘建军
刘应君,刘建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
刘应君1,刘建军2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湖湘文化优秀传统包括“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等基本内核,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不懈奋斗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结构中—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相契合。湖湘文化理应融合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可以在战略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更大的效应。
湖湘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关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具体方向。处在急速转型过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也是社会主制度的生命之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质性规定,既充分揭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发展动力,也切实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要求,更全面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核心利益。在当前中国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阶段,处在观念大碰撞、思想大活跃、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映照下,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而湖湘文化,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不懈奋斗中创造的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结构中—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湖湘文化的价值追求,集中反映了湖湘儿女生生不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著名湖湘文化学者朱汉民更是认为,“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构造着我们的过去,并且正在构造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1]在21世纪的历史维度中,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环境,湖湘文化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何在?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在契合如何理解?这是当今时代湖湘学人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性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性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直面社会矛盾,求真实干,不尚空谈,以求达到国治民安之实效。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务实、求实的特点和“入世”“救世”的情怀。其思想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孔子不遗余力地整理典籍、积极推行社会教育、周游列国宣传其政见,无一都是为了改变当时社会动乱的局面。儒家文化不尚思辩,而主张实用地教人们做人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理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吸收了这种经世思想,“铁肩担道义”,自觉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的古训,就是对经世致用的最好注脚。早期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胡宏,就坚决反对“多寻空言,不究实用”的空洞学问,坚持不懈地研究国家治乱兴亡之道。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王夫之,曾提出“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的实学思想,形成了对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影响深远的“唯实”思想路线。进入近代以后,魏源更是经世致用的主要倡导者,鸦片战争爆发前,他就编缉了《皇朝经世文编》这部探究经世致用之学的名著。到了鸦片战争后,他撰成的《海国图志》,详细介绍了世界5大洲90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真正从思想上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序幕。魏源还主张创办军事工业,希望通过学习制造新式武器的相关技术,以此用于制服和战胜列强,这就是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更是将“经世致用”思想发扬光大。曾国藩创建并领导的湘军,为湖湘学人提供了广阔的展示政治智慧的舞台。在湘军内部,形成了书生领兵的特色,高级将领中八成以上是书生。“湖湘弟子满天下”,“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赞誉传遍祖国上下,而曾国藩也因为极力推崇经世致用之学风负有盛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在军务、政务最为烦累之时,还鼎力支持、资助《船山遗书》的刊刻出版。[2]在曾国藩的湘军种不少名将有宣传经世致用的诗文问世,自己也亲身实践,产生了感召天下的效应,湖湘文化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在湖湘学子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军政人才,使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得到了最好印证。
湖湘“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本质所在,也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方向,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在根本意义上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作为一个孕育和产生在150多年前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的真理,始终以遵循客观事实为根据,主张借鉴、吸收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和文明成果,坚持在实践中不断生长、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倡导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性正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和本质特性。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看,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指引下,我们党才不断地从一个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实力明显上升、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升的中国。
二、“敢为人先”的担当意识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基石
在历史长河中,湖湘学人在迎接历史挑战、改造社会面貌上都颇有建树。“敢为人先”不失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命脉。国学家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湖南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这句话,就是对湖南人的担当意识的高度概括。古代湖南人中,最突出代表非周敦颐与王夫之莫属。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以“图”和“说”的形式,论证了宇宙的演化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崭新理论和范畴体系;王夫之对“理先气后”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阳明学说”的主观唯心主义展开了激烈批判,创立了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体系,影响深远。到近代,魏源成为湖湘学人敢为人先的杰出代表,他开风气之先河,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突破“夷夏之大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曾国藩继承和发展了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选派幼童赴美留学;郭嵩焘更是大胆主张大力传播西学,以推动中国近代化;谭嗣同直接继承了王夫之的精神,不模仿任何现成模式,“无所依傍,浩然独往”。一代伟人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影响,成为敢为人先的典范,他探索并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又领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其价值意义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里所谓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回顾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世代儿女的不谢追求和坚定梦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自从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以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的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寻求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更加坚定了实现共同理想的坚强信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湖湘传统文化中“敢为人先”的担当品性已经影响到了国家决策层面。2015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如果人人都有担当品性,人人都有责任意识,那么,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立起了稳固的精神基石。
三、“心忧天下”的行为品格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要素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伟大、最深厚的内心情感,表现为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深切眷恋,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坚定不移的理想与信念,对祖国主权的坚决捍卫,对祖国尊严的自觉维护,对卖国求荣的切齿痛恨,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从历史看,任凭时代风云变幻,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的爱国传统历久常新,激励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奋发图强,报效祖国。湖湘大地是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情怀的诞生之地,也是他们心系天下苍生、探索国家民族前途之地。屈原以三闾大夫遭贬,但他始终关注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上下求索于湘楚大地。贾谊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时,写下名篇《吊屈原赋》,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民生情怀,体现了道德政治的独特魅力。范仲淹虽未到过湖南,却在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情志。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湖湘大地成长起一批批以挽救天下危亡、抵御外侮、振兴国家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在“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民族精神感召激励之下,左宗棠兴办洋务、抗击法军侵略,抬棺西征、收复经略新疆,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新志士谭嗣同立志报国,以“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与心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呼唤国人觉醒。辛亥革命以来,湖南人一直处在挽救国家危亡的最前列。熊希龄在《湖南时务学堂缘起》中说:“救中国从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①熊希龄.湖南财务学堂缘起,见新知报,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八日。,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唱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3]表现出湖湘儿女对天下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后来,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更是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品格升华到了新的境界。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卖国的“二十一条”,当时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青年毛泽东愤激地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4]11他还在《民众的大联合》中发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4]390的民族最强音。毛泽东以胸怀天下、立志打破旧世界、开辟新天地的远大抱负与强烈使命感和担当精神,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中逐渐熔铸和内化在一个民族主体中的,并经由历史积淀凝聚、延传着的稳定的、持续的、特殊的精神风貌或精神气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应然意义上成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进步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在五千年渊源流长的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已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进取民族精神;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和无数的历史事实都无可辩驳地证明,无论面对面临多少艰难与险阻,多少困难与挫折,中华民族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奋发进取、生生不息,赢得了抵御外侮和民族独立,湖湘学人在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卓越的不朽功勋,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情感要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持。
四、“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属性
湖南人自己常用“霸蛮”来概括这种“百折不饶”的血性。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气概,是谓霸蛮;曾国藩一介书生大胆从戎,却能置失败于不顾,毅然“屡败屡战”、以“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坚强信念打出“无湘不成军”的盛世威名,是谓霸蛮;左宗棠抬棺进疆,横扫沙阿古柏军,不让寸土是谓霸蛮;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变法图强洒热血,是谓霸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建立新中国,更是霸蛮。湖南,古称“三苗”,东西南三面环山,对北敞开。所以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潮湿低温,夏季酷暑高温。春秋两季,三湘大地受西北的寒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交替影响,时晴时雨,骤冷骤热,气候田间十分恶劣,长期影响在这里休养生息的湖湘人,久而久之,也培养了湖南人坚韧、抗争和不屈的顽强意志。这种“百折不挠”的性格特征,还与湖南历史上的战争与移民有关。湖南自古以来都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元代初年和明末清初,湖湘大地遭受了多次战火的蹂躏。为避兵祸,加上朝廷的调遣安排,大规模的外地移民来到湖南躲避战火,使得湖南一直有“移民省”之称。移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具有吃苦耐劳的心理意志和拼搏精神。因为,移民“能从四面八方跋山涉水,来到异乡进行繁衍生息,开拓生产,不但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顽强的意志。”[5]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价值意义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伟大时代精神。在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强,必须也要靠这种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更是要靠这种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伟大征程上,中华儿女攻坚克难,奋发有为,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也就是需要“百折不饶”的钢铁般意志作为根本心理属性,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进。
五、“艰苦奋斗”的个人品德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性原则
与湖南人“百折不挠”的倔强性格相统一的,是湖南人特别能吃苦和敢于拼搏的刚健气质,形成了湖湘文化“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最早最明显表现出艰苦创业精神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他在无与伦比的艰险环境下,避居山野,甘于清贫,以坚忍不拔的坚忍毅力,深究儒学的治学与做人之道,一直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一生著述达100种,400余卷,800多万字,教人进取、激人奋发;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等将领,在带领湘军奋勇征战过程中,扎硬寨,打硬仗,屡败屡起,表现出忘我的斗志;辛亥革命时期的黄兴,也是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每每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最终成为开创中华民国的一代元勋;蔡锷在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甚一日之时,抱病潜赴云南,发动护国讨袁,在万分艰难、危机重重中带领官兵为国家而战。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异常艰难困苦险象环生的环境中,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带领穷苦人民长期奋斗,经过“井冈山的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日”和“三年解放战争”,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装备精良十分强大的敌人,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建国前夕,他还针对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郑重地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号召:“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根据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阐述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激励全党、全国各组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克服困难、不懈奋斗。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稳定,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只有明辨善恶,分清荣辱,一个人才能形成科学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因此在全社会真正确立起人人皆知、人人尽责,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十分必要。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底子薄弱,人均资源占有少,生态环境约束强,发展极为不平衡,还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全方位的巨大竞争压力,我们更加需要坚持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湖湘文化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升道德修养,自觉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树立厉行节约、反对铺张的社会风气,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心理品质,培植创业不止、自强不息的思想品格,具有极为强大的激励、引导作用。
以上五个契合点,从政治文化角度认识到湖湘文化的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间的部分关联。其实,两者之间的契合性更多反映在交叉契合之中,内在联系十分复杂。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个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分别都存在某种契合,需要深入分析、研究、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珍稀资源,是我们确立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要在发展中坚持,维护好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学会扬弃,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传承和升华,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应该融合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实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更大的效应。
[1]朱汉民.湖湘文化与中国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1(1):3.
[2]陈潭,易丹妮.湖湘文化与湖南区域政治传统论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
[3]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95.
[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1.
[5]张军.移民与湖湘文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14.
责任编辑:叶民英
D6
A
1004-3160(2017)01-0143-05
2016-12-05
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大力发掘湖湘文化资源,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项目编号:11T39);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职思政开放课堂的生态化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6B25)。
1.刘应君,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2.刘建军,男,益阳安化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