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教学理念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7-03-0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色文化

许 辉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文化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实践教学理念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许 辉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文化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文化产业发展日益迅猛,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日益显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占领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从“实践维度”来看,各大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各有侧重点和地方特色。现今,学生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质量和结构上的问题暴露出教学的短板,着眼于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凸显其重要性。高校、企业、政府要共同构建有效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目标、科学的课程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

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 机制

一、政策背景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党政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若干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2015年扶持成长型小微企业工作方案》《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等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及时的政策指引。沿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方向,国家开始着手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布局谋篇,描绘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蓝图。各级地方政府亦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做好政策性的引导与合理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才可以让“人才”达到产业发展的标准。

二、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优益性

“文化产业”是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通常用语,少数国家称“文化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如英国。“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有着产业的属性,它将文化资源、创意、服务等非物质资源进行加工、生产,其文化创意类产品要进入分配环节,最终实现利润。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衰退,让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开始注重这种非物质类型的文化经济,文化经济一片繁荣。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了国家战略的行列,中国政府也在督促各大企业、各级地方政府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1]。近年来,中国的“喜洋洋与灰太狼”“西游记”等文化产品为世界输入了一股中国风。发展无污染的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可以“传播文化和价值观、加强国家的软实力”[2]。一方面,经济获得了发展,另一方面,蓝天、白云、新鲜的空气得到了保留。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践能力

文化创意产品有其特殊性,创意存在于人的智慧之中,这种特殊性需要条件、才智、情感、想象力和一定的环境,其特殊性可以产生“无中生有”的产业效应。

党的一系列会议指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人才必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学习、实践、创新要有机结合。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改变那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思维,贯穿产学研的思维。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开放中互补,共赢中高效,在质量和规模上形成自己的培养风格。

“实践”能力体现在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经营管理,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且有市场把握能力。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创意”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利用国内国外两种环境培养人才实践,使人才具有市场意识,具有产学研意识,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更应该注重本校实体文化企业的建立,真正做到校内实训,校外就业。

四、人才培养的现状

追根溯源,人才的重要源头是高校;放眼当下,人才的集中地是业界。

(一)从业人员

问题一:同时具有经营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资金运作能力的人才非常少;问题二:懂法用法的专业人才少,绝大多数文化企业无专门的法律顾问,从业的员工法律素养也偏低,在经营管理中难免发生触碰到政策法规的现象;问题三:从业者的组合不佳,在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工种、工龄等方面的搭配不尽合理。

(二)学生

高校沿着制定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一方面,毕业生在校内各种赛事中获奖,在大型的策划活动中显示才能,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开始进入职业角色;另一方面,毕业生却望企业而兴叹求职困难,其原因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出现了目标不清晰不明确的问题,如课程内容重复率高,且有些课程脱离实际。

(三)人才培养各有特色

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等开始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各高校在地理位置上和社会环境上的差异,各自的办学特色也不一样。

地域特色的不一样让各个学校的文化产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一样。各高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是不同的,教学工作也要围绕这个亮点开展,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为各地的特色文化经济服务。

重点院校:这一类院校一般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由于教育部的扶持和关注,以及这类高校本身长期的文化积淀,其文化产业专业的发展具有研究范围广的特点,研究大多涉及如民族文化、文化体制等宏观且有深度的层次。

具有学科“特点”的大学:这一类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型学科,如“商”学院、“财经”大学、“政法”大学等类型的大学。这类大学在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时候,有意将自己的“商”“法”“财经”的特色融入到文化产业的教学当中去。

艺术类大学:这一类大学在名称上含有“艺术”“电影”“美术”“音乐”等字眼。该类大学数量还不在少数,老师们也会在文化和艺术互动中有意无意地将文化产业的通识课程和各自高校的“艺术”“电影”“美术”“音乐”特征进行糅合,这类文化产业专业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

五、构建课程体系

(一)课程建设的原则

1.凸显技能。树立既做产业又做事业的理念,“文化事业”需要通识类知识,“文化产业”需要专门的技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既要有广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独具特色的行业技能。

2.建立课程体系的“产业链”指导思想。盈利是产业的属性,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兰蒂(Charles Landry)对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了解释,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有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之间的逻辑是“创意-产品-流通-发行-消费”。基于此,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可以该逻辑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3.“优势+地域特色”。 正视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避免千校一面,课程里面要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教学中融入国际化、民俗、历史积淀、地方经济特点、艺术特征、商贸特色,真正做到育人为社会,人才为当地经济服务。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成果又促进课堂的教学。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1.理论课程。(1)培养目标:具备文化理论功底,具有人文知识,熟悉文化政策,熟悉专业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媒体,从事策划、营销、经纪人工作。(2)基本规格: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及相关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主干课程:经济学原理、文化企业管理、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管理学原理、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资源学、文化市场营销。(4)专业教学进程(逻辑):公共基础课(必修课+公选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

2.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资格证书,技能竞赛,英语等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公开刊物、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发明成果的应用论著或专利等。学校和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办学,建立基地或者联合体,真正体现学、研、产的三结合。教学定位不要盲目高大上,而应该接地气。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原因,很多学校实践教学力不从心,实验室数量不足,实习基地匮乏,这成为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上的障碍。

六、培养机制

(一)求同存异,“优势”导向

正视学校类型、人才培养规格、学历层次、地方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认真严肃地构建通识性的课程基础知识平台。注重地域特色,办学层次,凸显自己学校的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服务毕业生就业。

(二)项目理念,能力本位

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每一所高校都应该将自己的优势通过各种实践项目发挥出来,凸显自己的特色,同时坚持与各种业界“项目”共同建设。

艺术素养的培养。文化和艺术的良好结合将使文化产业彰显其独特魅力,从业者越是具有相应的艺术素养就越能够彰显文化产业独特的艺术魅力。

政策理解能力。利用实习实践,认真研究政策法律,研究文化产品市场趋势,预测行业发展方向。党政方针以强大的效力规范和引导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理解政策,运用政策,企业发展方能久远。

经营能力。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在模拟活动中,鼓励学生实践,推广有价值的经营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教授学生经营技能,守法经营。

(三)学界业界互建基地,打造优良师资队伍

1.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合理搭配,从年龄、学历层次、学术研究领域等方面优化教师队伍。

2.适时吸收文化产业专业的硕士、博士,补充新鲜血液,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打造“双师型”文化产业教师,建立学界和业界的良好人才交流机制,建立实践基地,实现良性互动, 业界教师向高校教师学习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向业界教师学习操作的技能性知识。

结语

文化产业的发展让经济发展更加良性,让社会清洁而富有活力,经济的发展能造就丰富的物质世界,文化的强大能够巩固我们的精神家园。立足本土,立足民族,让我们的文化在经济和科技的推动下发挥出永恒的魅力。

[1] 许辉. 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探析[J].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4):57-62.

[2] 许辉. 文化视域下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优益性研究[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15-22.

2017-07-29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程+项目+基地”校企合作式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探究”(2013B453)

许 辉(1977—),男,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文化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编辑:杨桂芳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